2008年2月20日星期三

『9成的人有牙周病』 牙周病,骨鬆也嚴重?

資料來源: 台視文化公司出版 常春月刊2007年11號 (VOL.296) 諮詢/陳柏堅(中華民國牙周病醫學會理事長) 文/陳淑卿
心臟病、糖尿病,甚至骨質疏鬆症都跟牙周病有相關性,大家都必須提高警覺,做好口腔保健。
您有牙周病嗎?恐怕機率是很高的,據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全年度健保資料統計,台灣地區成年人罹患牙周病比例高達9成,且一年拔掉的450萬顆牙中,就有約50萬顆牙是因牙周病而拔除的。
中華民國牙周病醫學理事長陳柏堅表示,以往台灣缺乏有系統的長期推動牙周病防治宣導,導致民眾對牙周病一知半解,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台灣人的口腔問題高居亞洲之冠。牙周是牙齒周圍的構造,也就是牙齦,牙周韌帶及齒槽骨就好像房子的地基,而牙齒就是房子的主體,地基如果出了問題,即使牙齒本身沒有壞掉,卻會因為牙周的損壞而導致牙齒搖晃掉落。
全球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牙周病與全身健康的一些相關性:☆牙周病與心臟病據統計,牙周病患者罹患心臟病機率是一般人的1至2倍,中風的機率則是3倍!眾所周知心臟病和血管的發炎密不可分,然而卻多半忽略了身體內最普遍的發炎根源之一是牙周炎,國內外已有20多年的研究報告顯示,慢性血管壁的發炎是粥狀動脈硬化的主因,而牙周疾病所產生的發炎,極可能引發粥狀動脈硬化,而形成致命性心臟病。尤其40歲以上族群,是牙周炎的好發年紀,長期存在的牙周細菌感染和慢性發炎,很容易把細菌及其導致血管狀硬化之細胞激素滲入血流,加重在心臟動脈上狀斑之加成效應,因此牙周炎對於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產生的猝發性心臟病,影響之大絕不容忽視。預防之道必須每天確實做好正確有效的刷牙,去除牙周炎的細菌,同時每年定期作牙周病檢查與治療。
☆牙周病與糖尿病糖尿病與牙周病均是國人極為常見的疾病,而同時併有糖尿病及牙周病的患者,更應該注意防範因糖尿病控制不良而引起牙周病更趨嚴重的問題。在未控制的糖尿病患口中,常見有以下的症狀:口角炎、火腔灼熱感、口水減少、細菌種類改變以及黴菌感染,而最顯著的影響可能便是因為免疫防衛機制功能降低及易受感染程度增加,導致的一些破壞性牙周疾病。比如:膿腫產生、糖尿病性的牙周膜崩解、牙齦腫大、牙齦息肉及牙齒搖動。在一些臨床研究中,發現如果患者在45歲以上,有糖尿病及抽菸的情形,比沒有糖尿病及抽菸的人,得到牙周病的機會高出20倍,有糖尿病者得牙周病的機會比沒有糖尿病的人多2至3倍。雖然糖尿病本身並不會引起牙周病,但因糖尿病本身會改變身體免疫系統或是牙齦組織的膠原纖維代謝,而加速齒槽骨喪失及延緩牙周組織的癒合能力,若再加上不良的口腔衛生,必然導致嚴重的牙周破壞。而糖尿病患經過牙周的治療後,其HbAlc(血紅素糖化值)大約可以降低約20%。
☆牙周病與骨質疏鬆牙周病與骨質疏鬆症有相關聯嗎?乍聽之下兩者似乎八竿子打不著邊,然而現在有愈來愈多的醫學報導指出,骨質疏鬆症可能會是牙周病破壞的一個加重風險因子。美國學者最近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停經後婦女患有骨質疏鬆症者其下顎骨的骨質密度比沒有骨質疏鬆症婦女來得低許多,且牙齒喪失的數目也較多。另外,日本的學術報告也發現停經婦女當中,牙周健康者其咬合力量是全口無牙者的6倍,同時其腰椎骨質密度也較之全口無牙者來得強,可見停經後婦女若合併牙周病以致牙齒脫落、咬合力量銳減,也可能是骨質疏鬆症的一項加重因子。
中華民國牙周病醫學會秘書長林有恆醫師表示,每天刷牙是預防牙周病最基本的動作,但這只是牙齒保健的第一步,要靠刷牙完全清除齒垢是有困難的,還有更重要的是每日固定使用牙線清理牙縫、定期口腔檢查、避免過多的甜食,且不要養成只用一邊牙齒咀嚼的習慣,以防牙齒過度磨損。此外,建議定期到牙醫診所或醫院接受進一步牙結石及牙齒表面清潔的保健。
根據一項以成年人為對象的牙周病調查結果顯示,有定期接受清潔牙結石治療和沒有接受牙周病治療者相較,5年內掉齒的數量達到一顆以上的明顯差距。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根本,延長牙齒的壽命,身體健康相對也更有保障。

搜索此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