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8日星期一

走過貧困 莊國賓更懂助人

走過貧困 莊國賓更懂助人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亮諭】
2008.02.18 02:52 am

敦和國小羽球教練莊國賓,為了省下幾百元,動手為學生球拍穿線補網。記者陳亮諭/攝影
「那晚,夜市收完攤,騎腳踏車回家,突然整條路都在放鞭炮,我才知道那天是過年。」國小老師莊國賓想起兒時的擺攤回憶,最怕過新年,也不知團圓飯滋味;因過節是攤販最大商機,過年的印象就是遊客、警察及糖葫蘆。
南投縣草屯敦和國小老師莊國賓說,小時候住高雄家裡開工廠,但民國66年強颱賽洛瑪侵襲,工廠面目全非,父親事業倒閉,大筆債務隨之而來,全家人開始在夜市攤販間討生活。當年,他國小三年級。
「糖葫蘆!糖葫蘆!買糖葫蘆!」莊國賓跟著妹妹穿梭在人群裡賣糖葫蘆,年節時期,遊客看到他們兄妹惹人可愛模樣,除了買糖,還會跟他們合照。有時他見到年齡相仿的小孩,打扮光鮮亮麗,心裡再羨慕,但一轉身,還是得繼續叫賣。
回到攤位,他的父母賣著燒酒螺、燒魷魚及醃漬芭樂等,「警察來了!」攤販頓時一陣騷動,街道似乎在一分鐘內全清空,跑給警察追是生活一部分。
他念過4所國小、搬過5次家,曾經怨過:「為什麼別人都可以玩、穿得那麼好?」直到體悟這樣的日子,也是人生歷練時,怨嘆轉化為力量,他告訴自己:「不要一輩子都這樣!」
家裡的債務直到莊國賓台東師專五年級時才還清。父親工廠事業也再度東山再起,走過貧困,全家更懂得協助需要的人。
當了老師的莊國賓,對校內清貧學童會主動關心。去年發現校內石姓兄弟只靠患乳癌的阿嬤打零工扛家計,莊國賓為他們爭取社會資源協助,還建議阿嬤賣爆米花,生財器具、材料都由他張羅。
莊國賓到南部載爆米花機回草屯,開賣第一天,賣過爆米花的莊媽媽搭車到草屯教阿嬤如何操作。從此石家阿嬤在校門口賣爆米花維生,石姓兄弟也加入莊國賓帶領的羽球隊。
在學生面前,他不多提當年辛酸歷程,但以過來人的心情,關懷類似處境的學生更能深入心底,對生命體認及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
【2008/02/18 聯合報】@ http://udn.com/

家境困頓 林瑾瑜樂當志工助弱勢

家境困頓 林瑾瑜樂當志工助弱勢
【聯合報╱本報記者莊芳銘】
2008.02.18 02:52 am

「施比受更有福。」這是獲得今年保德信人壽志工精英獎的國立竹山高中商業學群二年級學生林瑾瑜最常講的一句話。林瑾瑜來自困頓的家庭,不願接受外界的濟助,打工賺學費、生活費,並選擇當志工回饋社會。
林瑾瑜去年曾獲全國孝行楷模,今年再得志工精英獎,她的志工夥伴林以樺,從小與她比鄰而居,小學同班,高中再同班,還一起投入志工服務。林以樺說:「瑾瑜得這個獎,名副其實」。
林瑾瑜的父母兩年前離婚後,父親中風變成植物人。她與祖父母同住,祖母去年摔傷,祖父輕微失智,三個姊姊出外工作,唯一的弟弟剛念國中一年級,林瑾瑜要承擔很重的家庭照料工作,但只要有時間,從不放棄到安養院等場所服務老殘弱勢的機會。
林瑾瑜說,家庭經濟不好,從國中一年級起,她就在鹿谷的野菜餐廳打工,目前仍利用周休二日等時間在餐廳端菜。打工收入雖不多,但勉強夠自己求學、生活,家計重擔主要依賴阿嬤的積蓄,她對祖母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常有人知道她的境遇後,都有意濟助,但都被她婉拒,因為從小阿嬤林鐘瑗就告訴她「無功不受祿」;更何況她覺得自己還過得去,這個世界上還有更多人比她更需要幫助。
林瑾瑜念國中時,受到二姊當護士的影響,希望高中念護理科,「因為護士可以幫很多人」。到竹山高中就讀,加入志工社,與林以樺等同學組成服務團隊,經常到安養院打掃環境,為老人整理儀容、餵飯。
林瑾瑜家住淳樸的南投縣鹿谷鄉小半天聚落,不少鄰居知道他們家境不好,常會送點錢,或是自家種的蔬菜,絲毫不變的關懷,讓林瑾瑜心懷感恩,啟發她當志工的動力。
她說:「我還沒有能力用金錢、物質回報外界的關懷,就讓我用精神、時間、勞動回饋吧!」
【2008/02/18 聯合報】@ http://udn.com/

故事PO上網 番薯伯生意變好了



故事PO上網 番薯伯生意變好了
2007/12/04
「楊梅番薯伯」劉火吉與太太辛苦賣地瓜的故事,在網路傳開後,生意搶搶滾,他說地瓜都沒有用化學肥料,烤給客人吃都誇香甜。記者楊德宜/攝影【聯合報╱記者楊德宜/桃園縣報導】
桃園縣中壢市補習班老師彭及忠今年三月起,為窮困的番薯攤販劉火吉、黃美妹夫妻開設「楊梅蕃番薯伯」拍賣網頁,敘述兩老辛苦賣番薯的故事,不少網友被感動;「地瓜生意變好了,好多電話打來一百斤、兩百斤的買」,劉火吉驚訝網路的神奇。
「楊梅蕃薯伯」拍賣網頁不定時更新劉火吉近況,包括九月颱風淹水造成歉收,以及劉火吉上月初動白內障手術,暫時沒辦法賣番薯,要再等一個月。
四十歲的彭及忠說,他高中時就認識劉火吉的長子,多年前劉家次子投資失利跑路,長子在大陸工作,與在花蓮當老師的么子分擔債務,兩老不想拖累小孩,六年前開始種番薯自力更生。
七十歲的劉火吉與六十五歲的黃美妹,住在楊梅鎮山下彭屋的鐵皮屋,家具擺設簡陋,電器也老舊不堪。兩人在山區種番薯,黃美妹說,住在台北的地主借他們種番薯,「地主說,不然也只是長草」。
每周三天清晨六時,劉火吉夫妻開著破舊的小貨車,到新竹縣竹北的路邊賣番薯,「開車去只要半小時啊,新竹的田攏蓋房子,去那比較好賣」,中午回來整理番薯田到晚上七時,收成時一個月約可賺三萬元。
「我沒有用化學肥料,種的番薯很醜,但客人都說很香很甜。」黃美妹說,每當番薯賣不掉,「攏煮薑做湯吃,可以吃好幾餐。」
彭及忠見劉火吉的番薯,常常賣不掉堆在屋角爛掉,「我不知道該怎麼幫他們,所以就做兩塊招牌掛車上,也在網拍上打廣告」。
「我們沒用過電腦,不知道什麼是網路」,連國小學歷都沒有的老夫妻驚訝發現,自從彭及忠上網幫忙打廣告後,四月起突然很多電話訂單,「有台北來的,還有桃園、新竹」,大多是賣地瓜稀飯、炸薯條的業者。
黃美妹說,彭及忠幫忙賣番薯,還常來與丈夫聊天,「像我自己兒子一樣,比我兒子常回來」。

田普重度憂鬱 當志工找回自我





田普重度憂鬱 當志工找回自我
2007/12/04
田普曾是重度憂鬱症患者,多次自殘,且三度住院治療,現在不藥而癒,為協會拍攝紀錄片。記者楊德宜/攝影【聯合報╱記者楊德宜/桃園縣報導】
曾任電視台導播的田普,因工作養成酗酒助眠習慣,去年更罹患重度憂鬱症多次自殘,三度住院治療;經社工介紹進入希伯崙全人關懷協會,三個月不藥而癒,現在的他,捨高薪寧為協會紀錄、宣傳片的無給職製作人。
卅九歲的田普外貌清秀、談吐幽默,現在是希伯崙協會傳播部主任。他過去為無線、有線電視台製作旅遊、美食等節目。田普高職廣告設計科畢業後,遭逢父喪,退伍後放棄赴日求學夢想,進入小型傳播公司從攝影助理做起,沒多久就到有線電視台當攝影師。
田普說,他半年就從攝影師升上導播,再跳槽到另家電視台新聞部當導播,處理過白曉燕事件、大園空難新聞,後來與朋友合開製作公司。
他說,由於精神壓力大,經常難以入睡,染上酗酒助眠,「我每晚可以喝一瓶白蘭地」;卅一歲罹患腸躁症,「我白天出外景的話,一整天不敢吃東西,就怕拉肚子」。
四年前,公司歇業,田普也與前妻離異,轉任化妝品公司外聘導演。他說,一周只做三天,月入十五萬元,卻突然覺得人生很空虛,躲在家裡不接電話,割腕自殘,「我在手腕燙菸疤」,直到去年診斷是重度憂鬱症,三度住院,「我一出院又想自殺」。
今年初,田普經醫院社工介紹到基督教希伯崙協會,「我原打算待三個月就離開。」田普說,他不信教,但說也奇怪,他原本每晚要吃三顆安眠藥、二顆鎮靜劑才睡得著,結果「我到的第一天就覺得好累,沒吃藥就睡著了,以後也沒再吃過藥」。
田普說,經過三個月確認自己不用再服藥控制病情,他開始替協會拍攝紀錄片及宣傳片,頗受好評,因而決定留下,「這裡很多活動需要拍攝,做這滿開心的」,打算在協會附近買房子定居,做專職志工。

考到廚師執照 憨兒阿文出師了



考到廚師執照 憨兒阿文出師了
2007/12/09
喜憨兒阿文(右)有六年烘焙經驗,三年前拿到丙級廚師執照,他熱心地示範如何做薑餅屋,期許其他憨兒也能有一技之長。記者曾懿晴/攝影【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
喜憨兒出師囉!輕度智障的阿文熱中烘焙工作,在學習過程中比一般人加倍辛苦。阿文堅持不放棄,三年前參加廚師考試,在同樣的標準下拿到丙級執照,當上烘焙師傅。
喜憨兒基金會近九十個學員中,阿文是目前唯一拿到丙級廚師執照的。為了拿到執照,他用下班時間練習烘焙技巧,困難的筆試也在不斷計算與背誦中順利通過。阿文在烘焙坊工作,每天清晨五點出門,搭第一班公車上班,有時工作一忙,還得睡在烘焙坊裡。
喜憨兒基金會昨天在台北縣中和威力廣場舉辦工作訓練暨休閒成果展,憨兒們伴隨樂聲,在廣場上忘情熱舞,活力十足。阿文帶著烘焙學員現場示範薑餅屋教學,努力與專注的眼神,讓薑餅屋在他的巧手下一點一滴成型。
也想考執照的憨兒小錦,剛考完筆試尚未放榜,基金會公共事務組專員李怡潔說,「小錦識字不多,在考前每天由老師帶著背誦考古題,記住題目的圖形符號,死背下來。」
基金會副執行長楊琇雁表示,「雖然憨兒在學習上較為緩慢,但透過訓練,也能有跟常人一樣的工作表現。」基金會會繼續協助他們自立,並加強社交能力,希望憨兒能夠到業界就業。

51歲街友重回社會 找到新工作


51歲街友重回社會 找到新工作
2007/12/10
龍哥(左)中年失業成為街友,流浪八個月後,找到工作重返社會。昨天他回到當初收留他的人安基金會,鼓勵其他街友不要放棄自己,並送上溫暖的三色餃子。記者曾懿晴/攝影【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
五十一歲的街友龍哥,找到新工作了!龍哥曾是月入四十萬的高薪業務主管,中年失業面臨困境,積欠房租又找不到工作,成為街友。在人安基金會待了八個月後,找到新工作,再度進入社會,重拾信心。
經濟不景氣,遊民日增,能夠重新回到職場的街友,少之又少。人安基金會服務的街友中,龍哥是第一個回到社會的個案。他透過基金會協助,找到月薪兩萬的泊車工作。
龍哥過去從事汽車業務。九十二年,汽車產業愈來愈競爭,他被裁員,又因為年紀大,找不到工作,決定不再向親友借錢而「走上街頭」。可是「我流浪的第一天睡在橋下就後悔了,心裡很掙扎,覺得這不應該是我過的日子。」
人生沒有辦法重來,龍哥在人安的八個月裡,不斷跟自己說,「只要給我機會,我絕不會放棄,我也不要社會放棄我。」
人安基金會平安站陳昭明站長說,四年來,在平安站進出的街友約兩百五十位,龍哥第一個重回社會,「在自己爬起來之後,還回來以自身經驗鼓勵其他街友不要放棄自己,不容易。」
羅東街友平安站站長賴賜杰認為,街友在精神、智能及抗壓性方面比一般人弱,「街友重回社會的案例不多,還是要看個人意願,如果從未準備好面對工作機會,那更是難上加難。」

照顧車禍養母 小六生獲孝行獎


照顧車禍養母 小六生獲孝行獎
2007/12/23
獲得孝行獎表揚的李佳穎小妹妹(左),與爸爸李建隆快樂合影留念。記者林秀明/攝影【聯合報╱記者楊芷茜/台北報導】
時機歹歹,社會愛心卻不曾斷絕。台北市民政局昨天表揚54個積極推動公益慈善及社會教化事業團體,同時表揚96年孝行獎6位得主,其中有2位國小六年級學生孝行可嘉,並列年紀最小得獎者。
民政局指出,95年度各團體捐資累計達7億264萬8130元,其中有21個宗教團體捐款超過1000萬元。行天宮逾1億200萬元的捐款金額,高居年度之冠;龍山寺捐出8000多萬元,名列第二。
另有松山慈祐宮、關渡宮、松山慈惠堂、基督教救世傳播協會、保安宮、士林靈糧堂、台北基督徒林森南路禮拜堂、基督教女青年會等,捐款均超過2000萬元,並將款項全數用於寒冬送暖、協助低收入戶、認養貧童午餐費、發放救濟金等公益用途。
其中士林靈糧堂不僅協助本地困苦民眾,還組成跨國愛心義工隊,每年遠征尼泊爾、西藏等地,提供義診醫療與心靈輔導,將台灣愛心散播到國際。
就讀碧湖國小六年級的李佳穎,因父親經商失敗,祖母中風,家中突遭多重變故而陷入危機。
小小年紀的她不僅未受打擊,反而主動幫媽媽分擔家務,放學回家就煮粥給阿嬤吃,空暇時還自製便當,送給擔任汽車駕駛的父親;成熟、貼心作為令師長親人十分感動,榮獲今年孝行模範獎。
同樣就讀國小六年級的王姓孝行模範學生,曾因家暴事件而轉學,現與養母相依為命,家中生計來自於養母擔任代賑工的微薄薪資。今年8月養母突遭車禍,全身多處受傷,右腳打了2個多月石膏,不僅工作暫停,連生活自理能力都受影響。
王姓學生擔心養母無法做飯,每天從學校打包剩下的營養午餐,晚上2人一起吃。還主動幫養母擦澡,養母說,「她幫我擦澡時,我感動到眼淚一直流。」

報紙婆婆 午後叫賣到午夜




報紙婆婆 午後叫賣到午夜
2007/12/27
張婆婆跟老蔣總統一樣有寧波口音,她特別留意到昨天聯合報頭版兩蔣遷葬奉化的新聞,直問「這個奉化是哪個奉化?大陸的嗎?」記者蔡惠萍/攝影【聯合報╱記者蔡惠萍/台北報導】
深夜的台北車站地下街,滿是行色匆匆的旅人,一名矮小的老太太靠著柱子賣報紙;每天從午後到午夜,她總要賣完所有的報紙才回家,她說在家等待的,只有丈夫和早逝的兒子的兩張遺照。
八十歲的張婆婆每天從台北市青年國宅坐車到台北車站,報販會把上午賣剩的報紙一份六元到十二元不等「批」給她。總要過了午夜,張婆婆才能賣完所有的報紙,有時到了深夜十一點還剩下一大疊報紙,她無力將報紙扛回家,只好拿著報紙大喊「幫忙!」常常急到邊哭邊叫賣。
最近,有網友在網路寫下「從哭泣的報紙婆婆手中買報紙」的故事,引發回響,網友在網路上串聯,呼籲所有途經的網友向她買報紙,讓她早點回家。
張婆婆戴著厚重的眼鏡,右眼全盲、左眼只有微弱的視力。操著一口濃重浙江寧波口音的張婆婆,早年跟著丈夫從大陸逃難到台灣,有二子二女,兒女皆已成家。廿年前丈夫過世,十年前鍾愛的小兒子也因意外驟逝,「在家想到兒子天天哭啊!」為了轉移對兒子的思念,七、八年前,她開始出門賣報紙。
張婆婆最早在承德路統聯車站附近,後來才轉到台北車站台鐵與台北捷運轉乘的「邊界」販賣。視力不好的她找錢時經常得用「摸」的,還常因體力不支坐著就打起盹來,有人甚至會趁機偷抽報紙。
不過,這個社會還是有溫暖,有時到了晚上十點多,剛補習完的學生會幫她叫賣;有一次,大半夜了,還剩下一大堆報紙,張婆婆急得哭了,有位先生突然到她面前放了五百元給她,要她快回家。有次在承德路上,有位先生塞了五千元給她,隨後就跳上公車走了。
幾乎全年無休的張婆婆,通常只有過年休息三天。有一年大年初四,她出來賣報紙,有個媽媽看到她高興地「衝」過來說,一直在找張婆婆,說完就塞了一個三千元的紅包要給她過年。
張婆婆雖然不看報,但是賣報紙也賣出「心得」,算是另類的市調員,對於什麼樣頭版標題「好賣」、讀者愛不愛,她都一清二楚,「有明星照片就賣得快,政治新聞沒人要看啦!」

水煎包阿嬤 做善事最快樂


水煎包阿嬤 做善事最快樂
2007/12/27
七十一歲的康黃見獨自在高雄市街頭賣水煎包,賺的錢捐做公益,自稱是快樂老人。記者謝梅芬/攝影【聯合報╱記者謝梅芬/高雄市報導】
「我每天都忙得嘸時間煩惱」,七十一歲的康黃見忙著煎水煎包,說話時連頭都沒抬;她在高雄市賣水煎包四十年,常向已成家的子女說:「不必養我,我也不會把錢留給你們,賺來的錢要做善事。」
康黃見在前鎮區光華路與廣西路口附近賣迷你型水煎包,一天平均可賣三千個,從最早三個五元,到現在兩個五元。附近有不少人從小就吃她的水煎包,長大結婚後,再帶自己小孩來買,附近學童都叫她「包仔阿嬤」。
今年沙拉油、麵粉大漲價,她依然維持原價,許多人問她夠本嗎?康黃見說:「當然夠啦,只是少賺。」她表示反正賺來的錢都捐給寺廟及慈善團體,不漲價依舊是在回饋大眾。
「我是快樂ㄟ老人」,康黃見每天清晨三時多起床,先禮佛作早課,再到公園運動,接著上菜市場買菜、買肉,休息片刻開始揉麵、做包子。下午二時推出攤子開始賣,賣完為止,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做。
「包仔阿嬤」賣水煎包很有個性,因為沒有副手,上門的顧客得自己夾水煎包、裝袋及找錢。問她是否擔心有人故意少算錢,「沒關係,拿去吃也可以,只要口味合就好」,她開朗地說。
不識字的她,丈夫往生四年,她體會佛家「十方來,十方去」的道理,樂做善事,對教育尤其支持;像佛光山興建南屏別院做社區教育中心,她二話不說,捧著大把的鈔票就送到佛光山的普賢寺。
「別以為我很有錢,這些都是我一元、兩元省下來的」,康黃見說,希望能捐錢讓更多的人辦教育,她對人生也有獨特的規畫,告訴兒子不必養她,她目前獨居自給自足,存下來的錢統統做公益。

搜索此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