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美麗不需珍藏 而是要珍惜

天使的話語

  我的一個醫生朋友在癌症病房工作,每天做的工作不過是為病人加注點滴,以及做一些基本的檢查。病情其實難以好轉了,家人知道、病患也清楚。朋友說在那種環境底下常常很迷惑,不知道人的一生最後到底該追求什麼,生命不過掙扎在無數的管線之中而已。脆弱不堪!

  很多人勸他換個環境,那個地方太憂傷。他告訴我們一個故事,一個他到後來沒有離職,反而把這條路走得更堅定的故事。


  女孩和男孩都是我朋友的小病人,七歲的稚氣並未被氧氣罩給遮住。每次來到他們的病房,總不自覺地被感染到溫馨的感覺。

  女孩和男孩的父母親都為了籌措醫藥費,都不得不拼命上班、兼職。為了補償孩子,因此病床的四周都特別怖置一番。粉紅、粉藍,就這樣陪著他們一起對抗白血球。

  女孩的父親聽說美國有最新的技術能以移植骨髓的方式,為女孩的生命重新燃起希望。辦理出院的那天,男孩把枕頭邊的那個藍色的天使給了女孩,他要女孩寫信給他,為他加油。女孩把一顆汽球綁在男孩的床邊,答應了他的要求。

  男孩一直收到女孩的來信,男孩也仔細地回信,不會寫的字,他們用扭曲的注音符號為彼此加油。

  女孩畫了一大片綠地,她邀請男孩有一天健康了,來美國曬曬太陽。彼此不斷通信,持續鼓勵著對方,直到小女孩死的那一天。

  小女孩臨死之前,拜託母親幫他繼續寫信給小男孩,她知道小男孩需要她。而且,這也是他們的約定。

  媽媽幫小女孩寫了將近半年的信,也從信件中與小男孩建立了感情,是移情作用吧?這一天, 媽媽想看看這堅強的小男孩,於是,飛過半個地求,回到台灣。

  門一打開,媽媽並沒有看到小男孩。兩雙淚乾的慈母眼眸相視,心領神會,很快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

  原來小男孩在三個月前也過世了,臨死之前,小男孩也懇求媽媽繼續寫信幫小女孩打氣……

  女孩的父母也邀請了男孩的父母到家裡作客。

  女孩的房間裡有一張放大的照片,照片裡的女孩抱著一個天使,燦爛的笑著!


  我的朋友說這故事的時候,眼角泛著淚光,嘴角上揚。他說他終於相信除了男男女女高唱的愛情萬歲,除了父母對兒女的無微不至之外,幸福還以很多種的姿態呈現。

  我們追的、跑的、要的那些花花綠綠的鈔票究竟填了我們心裡的哪一個空缺?假如藏匿到咖啡館裡頭,又找到多少安穩 ?

  女孩與男孩當初以純樸的模樣來到這世間,然後離去。病痛雖然在他們的身體上放肆作祟,但也因此保鮮了那份純真。那些不間斷的字句為為他們填了生命之歌,而今傳唱在我們之間。那是天使的話語,幸福的調調。

  孩子的幸福,終於在父母的努力下得到延續看完之後,如果你也有想哭的衝動,那麼,找個身邊的親人朋友抱一下,

  臨時找不到人的話,我的肩膀借你靠一下囉!重要的是,希望你不只是感動而已,而是能體會真情可貴。

  親愛的,生命很難去解釋公平不公平,人生也不會永遠幸福又美滿,但如果我們願意懷抱著愛去看世界,願意付出愛給需要愛的人,人間應該會美麗一些的。

  或許吧!有愛就有負擔、有愛就有心傷,但我們可以將這些負擔當成甜蜜的負擔,將 這些心傷當成幸福的心傷,至少我們可以告訴自己:我一直都有愛,所以也一直都擁有希望。

我的心在乎!

一個暴風雨之後的早晨,一位老人沿海邊散步,他發現昨夜巨浪把許多小魚拋到了離海水有幾米遠的沙灘上,足有上千條。只見一個七八歲的男孩彎腰在揀那些魚,不停地把魚往海水裡扔。

老人走上前問:這麼多魚,你能扔完嗎?孩子沒有回答,只是手不停地扔魚。老人又問:救這些魚或不救它們,誰也不知道,誰也不在乎。你為何要這樣做呢?孩子說:小魚知道,小魚在乎,我的心在乎!

「我的心在乎!」孩子這句話深深感動了我。茫茫大海,對於這些小小可憐的生命只是滄海一粟,然而在生命的世界裡卻是上千條鮮活的生靈,也許有人不在乎,但所有善良的心一定在乎!就像那個男孩那顆透明、善良的心。

善良像一顆綴在葉尖的露珠,也許它很小,但它可以滋潤一朵花並讓它美麗的開放;善良,像一座草屋,也許它很破舊,但它可以讓疲憊無助的旅人過一個平安的夜晚;善良,像一座心橋,也許它並不寬,但它可以聯結所有相隔已久的陌生與期盼。一顆善良的心靈就是一片春天,悄無聲息地溫暖著那些遇到危難和受傷的生命。

所有的生命都有可能遇到不幸,所有遇難的生命都渴望另一個生命善良的關懷。當我遇到受傷的生命時,我也會說:我的心在乎!

懂得「放下」,何等自在

記住 anger ( 發怒 ) 與 danger ( 危險) 只差一個字
別看少這一個字
它會影響我們這份職業、甚至人際關係
正所謂「禍從口出…」
專家講 :「人,面對外人時,總是可以表現得雍容大肚、心平氣和,但面對自己最親近的家人,卻往往一點小事就足以皺起眉頭,甚至出言相傷。」
正如你永遠只對你最愛、最親的人生氣
你會對住你上司、老板生氣嗎 ?
如果形容人類是一種「出門高E.Q ,回家低E.Q 」的動物,我想一點兒也不誇張,
多拿出一點耐心與包容給家人吧!否則您自己也不會快樂,不是嗎?

曾在報上看過
英文中的 stressed (壓力),與 desserts (甜點)兩字,有很微妙的相關。是什麼相關呢?是什麼相關呢?仔細一瞧,好像沒什麼關係嘛!可是,再看一下,咦,stressed 這個字從後面倒過來拼寫,不就是 desserts 嗎?所以,「Stressed is just desserts if you can reverse. 」(壓力就是甜點,只要你能逆向觀看。)這真是有趣的妙論呀!
人生之中,有許多「壓力、挫折」,但只要轉個念、換個角度看,它也就是我們生命中的「甜點」呀!
此外,也有人說:「人生就像一碗飯,一半是甜的,一半是苦的,你不知道會先吃到哪一邊,但終究必須把飯吃完。」是呀,生命有甜、有苦、有酸、也有辣; 但都必須去經歷它、走過它呀!

有一個小學老師在偏遠的鄉里教書,
這天,他來到自己班上的教室,
問班上的小朋友:「你們大家有沒有討厭的人啊」每人一個袋子,說:
「我們來玩一個遊戲。現在大家想想看,過去這一週,曾有那些人得罪過你他到底做了怎麼樣可惡的事想到後,
就利用放學時間到河邊去找一塊石頭,把他的名字給用小紙條貼在石頭上如果他實在很過份,你就找一塊大一點的石頭,如果他的錯是小錯,你就找一塊小一點的石頭。每天把戰利品用袋子裝到學校來給老師看哦!」

學生們感到非常有趣且新鮮,放學後,每個人都搶著到河邊去找石頭。第二天一早,大家都把裝著從河邊撿來的鵝卵石的袋子帶到學校來,興高采烈地討論著。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三天過去了….. ,有的人的袋子越裝越大,幾乎成了負擔。

終於,有人提出了抗議「老師,好累喔」老師笑了笑沒說話,立刻又有人接著喊:「對啊每天背著這些石頭來上課, 好累喔 」這時,老師終於開口了,她笑著說:「那就放下這些代表著別人過犯的石頭吧」孩子們有些訝異,老師又接著講:「學習寬恕別人的過犯 ,不要把它當寶一樣的記在心上,扛在肩上,時間久了,任誰也受不了…」

這個星期,這班的同學上到了人生中極寶貴的一課。袋裡裝入越多、越大的「石頭」,心中存留越多、越深的仇恨,所造成的負擔就越重。假如你有寫上我名字的石頭你應當知道該怎樣做了吧!

我很喜歡一句名諺:
「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懂得「放下」,何等自在。

請不吝分享,或許今天正有人需要它!

相愛容易相處難,婚姻與戀愛最大的不同,

就是「戀愛看的是對方的優點」,

而「婚姻卻是要包容對方的缺點」。

Made with ... 緣份是找到包容你的人

用心過好每一天.相信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 ;

好運會降臨在樂觀開朗的人身上!



懂得喝酒的人找到《感覺》

懂得知足的人找到《快樂》

懂得放下的人找到《自在》

懂得珍惜的人找到《幸福》

懂得放心的人找到《輕鬆》

懂得遺忘的人找到《自由》

懂得關懷的人找到《朋友》

天冷不是冷,心寒才是寒,

願友人的心永遠暖呼呼!

當逆境來到你的門前,你是蘿蔔、蛋還是咖啡?

一個女兒對她智慧的父親抱怨,說她的生命是如何如何痛苦、無助,她是多麼想要健康地走下去,但是她已失去方向,整個人惶惶然然,只想放棄。她已厭煩了抗拒、掙扎,但是問題似乎一個接著一個,讓她毫無招架之力。

當廚師的父親,二話不說,拉起心愛的女兒的手,走向廚房。他燒了三鍋水,當水滾了之後,他在第一個鍋子裡放進蘿蔔,第二個鍋子裡放了一顆蛋,第三個鍋子中則放進了咖啡。狐疑的女兒望著父親,不知所以然,而父親則只是溫柔地握著她的手,示意她不要說話,靜靜地看著滾燙的水,以令人熾熱的溫度燒滾著鍋裡的蘿蔔、蛋、和咖啡。

一段時間過後,父親把鍋裡的蘿蔔、蛋撈起來各放進碗中,把咖啡濾過倒進杯子,問:"寶貝,你看到了什麼?"女兒說:"蘿蔔、蛋和咖啡。"父親把女兒拉近,要女兒摸摸經過沸水燒煮的蘿蔔,蘿蔔已被煮的軟爛;
他要女兒拿起一顆蛋,敲碎薄硬的蛋殼,她細心觀察著這顆水煮蛋;然後,他要女兒嚐嚐咖啡,女兒笑起來,喝著咖啡,聞到濃濃的香味。

女兒謙虛恭敬地問:爸,這是什麼意思?父親解釋,這三樣東西面對相同的逆境,也就是滾燙的水,反應卻各不相同,原本粗硬、堅實的蘿蔔,在滾水中卻變軟了,虛爛了;這個蛋原本非常脆弱,它那薄硬的外殼起初保護了它液體似的內容物,但是經過滾水的沸騰之後,蛋殼內卻變硬了;而粉末似的咖啡卻非常特別,在滾燙的熱水中,它竟然改變了水。

"妳呢?我的女兒,妳是什麼?"父親慈愛地摸著雖已長大成人,卻一時失去勇氣的女兒的頭:

"當逆境來到妳的門前,妳作何反應呢?妳是看似堅強的蘿蔔, 但痛苦與逆境到來時卻變得軟弱,失去力量嗎?
或者妳原本是一顆蛋,有著柔順易變的心?妳是否原是一個有彈性、有潛力的靈魂,但是卻在經歷死亡、分離、困境之後,變得僵硬頑強?也許妳的外表看來堅硬如舊,但是妳的心和靈魂是不是變得又苦又倔又固執?或者,妳就像是咖啡?咖啡將那帶來痛苦的沸水改變了,當它的溫度高升到一百多度時,水變成了美味的咖啡,當水沸騰到最高點時,它就愈加美味。

如果妳像咖啡,當逆境到來,一切不如意時,妳就會變得更好,而且將外在的一切轉變的更加令人歡喜,懂嗎?我的寶貝女兒?妳要讓逆境摧折妳,還是妳來轉變,讓身邊的一切人事物感覺更美好、更良善?"

你習慣當蘿蔔、還是蛋呢?
在八小時的工作場合裡,很多人剛開始是「蛋」,後來卻不小心地成了「蘿蔔」。我們來作個約定吧:下次,看到愁眉不展的同事時,先給他/她一杯熱騰騰的咖啡,然後告訴他/她這個蘿蔔、蛋、與咖啡的故事互相打氣一下,好嗎?

如果我讓你們失望,我還可以是你們的孩子嗎 ?

他今年國一,為了讓他可以考上好的高中,父母不惜任何代價給他念貴族私立學校,他國小的玩伴念的都是家裡附近學區的國中,只有他必須如此,父母告訴他:
『你是我們唯一的獨子,爸媽都想好了,以後我們這家醫院就留給你了,當了醫生之後,你一輩子都不愁吃穿,你會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可以賺很多很多錢,沒有人敢瞧不起你 …,希望你不要讓我們失望 …… 』。


以下是他一天的行程表:
6 : 00 am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 媽媽開車趕在
7:20 am 前送他到學校參加早自習
8 : 10 am第一堂課開始 →
5:00 pm 放學,除了午休之外,媽媽說每一節下課的十分鐘,至少要背會五個英文單子,連去上廁所也要帶著英文單字卡
5 : 00 pm媽媽準時在校門口接他,他在車上吃便當,因為要趕去補習
6 : 00 pm星期一、三、五晚上補英文、數學?二、四晚上補物理、化學?六、日學小提琴、鋼琴
9 : 30 pm媽媽準時在補習班門口等他,接他回家
10 : 00 pm洗完澡後,才開始寫學校的功課
12 : 30 am-1 : 00 am如果功課寫完了就可以去睡覺,但常常到 1:30 am 還寫不完 …

有一天同學帶了一本色情圖片的 A 書 給他看,血氣方剛的他看得臉紅脖子粗,他從來沒看過這樣的東西,他興奮極了,他覺得那是他上了國中之後唯一可以令他快樂的事,從此之後他迷上了看 A 書。
有一天上英文課,他把 A 書藏在桌子底下看,正當他看得入迷的時候,老師忽然出現在他的面前,一把將他的 A 書 拿了起來,大聲怒斥:『 你竟然帶這種書來學校 ……,跟我去訓導處 …… 』。

學校通知家長,媽媽 趕來了,他不敢看 媽媽,媽媽看著他,立刻給他一巴掌 …,當場羞辱了他一頓:
『 你這個混蛋,爸爸 媽媽 送你來這麼貴的學校,你竟然在學校做這種事,我打死你算了…… 』
主任跟媽媽說:『你兒子帶不良書刊到學校,還在課堂上公然看A書,學校要記他一個大過 …… 』
媽媽 急著跟訓導主任說:『主任對不起對不起,那書絕對不是我兒子的,他很乖,他從來都不會這樣,一定是別的同學給他的,你可不可以不要記他過,這樣他會留下紀錄 … 』。

回家的路上,媽媽氣得不想說話,他也不說話,到家後,他一個勁兒地往樓上衝,爸爸叫他,他完全不理會,只管回他的房間;爸爸氣炸了,上樓一腳踹開他的門,叫罵著:『我們費盡千辛萬苦讓你去上明星學校,你去給我學這個,王八蛋,我的臉全給你丟光了 …… 』。今晚他沒去補習,也不看書,他沒有掉一滴眼淚,他的心裡充滿著恨。

他睡不著,腦海裡不斷地撥放著白天在學校所發生的一切,他痛苦極了,他想做一件讓他爸媽永遠後悔的事,他趁爸媽都睡覺之後,到廚房拿刀割腕自殺了……。媽媽隔天照常起來準備弄早餐給他吃,才一踏進廚房,媽媽嚇呆了,孩子躺在血泊裡,大叫先生 ……。還好刀子割得不深,爸爸趕緊急救,撿回一條命。

從那天開始,他不再跟爸媽說任何一句話,也不上學,爸媽被他自殺的事情嚇壞了,不敢強迫他做任何事,只能先幫他辦休學,但心裡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卻一點辦法都沒有,所有親戚、朋友、老師、同學 …,他一律不見。

二個月過去了,爸爸再也受不住了,進了他的房間,破口大罵:『 你到底想怎樣 ? 我們哪裡對不起你了,你要這樣對待我跟你媽? …… 』媽媽急忙拉開爸爸,要爸爸不要再講了 …。

三個月過去了,一點進展也沒有,一位認識他父親的個案問我,是否可以幫幫忙。到了他家,他的父母告訴了我事情的經過,我請他們都暫時離開家,二個小時後再回來。我沒有急著進房找他,我只是坐在客廳看電視,而且音樂開得很大聲,還不斷地講手機,更故意拉高嗓門大聲講電話。十分鐘後,他好奇了,怎麼會有一位陌生人在他家,他出來問我是誰,我說我家電視壞了,來你家借電視看,他接著問:『你是我爸媽的朋友嗎 ? 』

我說:『我不認識你爸媽耶,但我認識你爸爸的朋友叫范叔叔的 !! 』他沒理我,我看到他滿臉的痘痘、駝著背,站在那裡不發一語,我問他:『 你們家有什麼吃的,肚子好餓喔 ? 』他說:『不知道,平常都是媽媽做飯;叔叔你自己去看廚房有什麼吃的吧!! 』我看了一下,真的沒東西吃,不過我看到泡麵,我就問他:『有泡麵耶,你要不要吃 ? 』『 媽媽不准我吃泡麵 』他回答;我再問:『那你想吃嗎 ? 』他說:『好阿 !!』;你可以幫叔叔去樓下買蛋嗎 ? 他說好阿。

就這樣我邊吃泡麵,邊看電視,我叫他也一起來看電視,他說:『媽媽不准我吃飯看電視!!』我跟他說:『那你想看嗎?』他說:『想阿!!』那一起來看吧!!吃飽後,我問他泡麵好吃嗎? 他說:『好吃!!』我又問,媽媽煮的菜好吃嗎 ?他說:『好吃!!』我再問,泡麵好吃?還是媽媽煮的好吃嗎? 他說:『媽媽煮的好吃!!』你有跟媽媽說過嗎? 他說沒有!!你想跟媽媽說嗎 ?

他突然間嚎啕大哭起來:『叔叔,我真的好想去死喔!!學校每天除了考試,還是考試,在家我不能看電視,不能打電動,不能上網,不能出去玩,不能跟國小的同學聯絡 …,除了唸書,我什麼都不能,尤其是不能讓爸媽失望 ……,這是什麼世界阿 !! 我沒有一點點個人的時間,為什麼我要過這樣的生活,我真想一死了之,我真想讓爸媽永遠後悔 …… !! 』。

我問他,讓爸媽後悔對你有什麼好處 ?他說:『沒有,但我就是恨他們,我要讓他們遺憾一輩子!!我不喜歡讀書,也不想當醫生,爸爸自己當醫生,每天看那麼多病人,我覺得他一點都不快樂阿,而且他一天到晚跟媽媽 吵架、鬧離婚,他想當醫生自己當就好了,為什麼我就必須去當醫生,我為什麼要去過那樣的日子,為什麼我不能決定我要什麼? …… 』他足足罵了四十分鐘,又是哭又是吼 …。



你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嗎 ?

其實孩子什麼都懂,不懂的是你,因為你想控制,或是你曾經被控制 !!

如果你現在正為人父母,放手吧,孩子自己會決定走他想走的路,你只要把你自己的路走好就好了。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把孩子教育好,最好可以跟父母一樣,甚至走父母安排好的路,但是所有的孩子都不希望成為父母的樣子,更討厭父母安排的一切。

如果你想要逼一個孩子走上絕路,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喔,但我相信你看懂了!!!

如果我讓你們失望,我還可以是你們的孩子嗎 ?

這是全天下的孩子都想要知道的一件事 !!



◎◎◎◎◎◎◎◎◎◎◎◎◎◎◎◎◎◎◎◎◎◎◎◎◎◎◎◎◎◎◎◎◎◎◎◎◎◎◎◎◎◎◎◎◎◎◎◎◎


我看了以後感觸很多:

怎麼我們的教育惡性循環會一直是這樣的,老師家長孩子大家是怎麼了?

這讓我想起我現在的工作,我所接觸到的老師家長孩子們,不禁為大家感到的不捨。

人不都是想要快樂嗎?

那為何要逼迫別人尤其是你最愛的那個人去做讓他自己不快樂的事呢?

最後那句話說的很棒很對很好「放手吧!孩子自己會決定走他想走的路,你只要把你自己的路走好就好了。」

是啊!我們這些大人只要把自己的路走好了,孩子自然會以我們為榜樣「好好」地走下去的。

我只想說:「祝福大家!做你所愛,愛你所選擇。」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中之龍、人中之鳳,也因為如此,現代的孩子都承受著父母莫大的壓力。

你知道一個國中生一天要上多少的課嗎?

要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學那麼多東西,而學那些東西真的是孩子的興趣?

還是忙著去完成父母的夢想?

父母不願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一個不小心卻讓孩子輸在整個生命的路上。

孩子沒有自主的權利,因為父母偏差錯亂的觀念,毀了孩子的一生。

學會選擇,學會放棄

學會選擇,學會放棄
有個青年向一個富翁請教成功之道,富翁卻拿了三塊大小不一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問道:「如果每塊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選哪塊?」「當然是最大的那塊!」青年毫不猶豫地回答。富翁一笑:「那好,請吧!」富翁把那塊最大的西瓜遞給青年, 而自己卻吃起了最小的那塊。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隨後拿起桌上的最後一塊西瓜得意地在青年面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來。青年馬上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瓜雖無青年的大,卻比青年吃得多。如果每塊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麼富翁佔有的利益自然比青年多。吃完西瓜,富翁對青年說:「要想成功,就要學會放棄,只有放棄眼前利益,才能獲取長遠大利,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智慧沙】
只有放棄眼前利益,才能獲取長遠大利。要想成功,就要學會放棄。


放棄,也是一種成本
父親給孩子帶來一則消息,某一知名跨國公司正在招聘電腦網路員,錄用後薪水自然是豐厚的,而且這家公司很有發展潛力,近些年新推出的產品在市場上十分走俏。 孩子當然很想應聘,可在職校培訓已近尾聲了,這要真的給聘用了,一年的培訓不僅夭折了,連張結業證書都拿不到。孩子猶豫了。父親笑了,說要和孩子做個遊戲。 他把剛買的兩個大西瓜放在孩子面前,讓他先抱起一個,接著要他再抱起另一個。孩子瞪圓了眼,一愁莫展。 抱一個已經夠沈的了,兩個是沒辦法抱住的。「那你怎麼把第二個抱住呢?」父親追問。孩子愣神了,還是想不出招來。父親嘆了口氣:「哎,你不能把手上的那個放下來嗎?」孩子似乎回過神來,是呀,放下一個,不就能抱上另一個了嗎! 孩子這麼做了。父親於是提醒:這兩個總得放棄一個,才能獲得另一個,就看你自己怎麼選擇了。孩子頓悟,最終選擇了應聘,放棄了培訓。後來,他如願以償地成了那家跨國公司的職員。

【智慧沙】
放棄,也是一種成本,經濟學上稱其為機會成本。在做出某個選擇的時候,實際上也是投入了這一機會成本的。不懂得放棄,什麼都不想放棄,那又何來心想事成,夢想成真呢!


放手吧
有個小男孩正在玩耍一只貴重的花瓶。他把手伸進去之後,結果竟然拔不出來。父親費盡了力氣也幫不上忙,遂決定打破瓶子。但在此之前,他決心再試一次:「兒子,現在你張開手掌,伸直手指,像我這樣,看看能不能拉出來。」小男孩卻說了一句令人驚訝的話:「不行啊,爸,我不能鬆手,那樣我會失去一分錢。」

【智慧沙】
多少人正像那男孩一樣,執意抓住那無用的一分錢,不願獲得自由。獲得自由。放掉那些無意義的東西,放手吧!別讓它們左右你的人生。

船票只決定你睡覺的地方
一對夫婦幾年來省吃儉用,用攢下來的錢買了張到美州最便宜的旅行船票。一天又一天,他們羨慕地看著頭等艙的旅客在甲板上吃著奢華的大餐。最後,當船快要停靠愛麗絲島時,小孩生病了。做父親的找到服務人員說:「先生,求求你,能不能賞我一些剩菜剩飯,好給我的小孩吃?」服務人員回答說:「為什麼這麼問,這些餐點你們也可以吃啊。」「是嗎?」這人回答說:「你的意思是說,整個航程裡我們都可以吃得很好 ?」「當然!」服務人員以驚訝的口吻說:「在整個航程裡,這些餐點也供應給你和你的家人,你的船票只是決定你睡覺的地方。並沒有決定你的用餐地。」

【智慧沙】
我們完全可以和其他人一樣,享受許多同樣的選擇權利。但是,在得到這些享受前,我們必須放棄一些在自己看來非常理所當然的想法。


我很重要
二戰後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失業人數陡增,工廠效益也很不景氣。 一家瀕臨倒閉的食品公司為了起死回生,決定裁員三分之一。 有三種人名列其中:一種是清潔工,一種是司機,一種是無任何技術的倉管人員。
這三種人加起來有三十多名。經理找他們談話,說明裁員意圖。清潔工說:「我們很重要,如果沒有我們打掃衛生沒有清潔優美,健康有序的工作環境,你們怎能全心投入工作?」司機說:「我們很重要,沒有司機,這麼多產品怎能迅速銷往市場?」倉管人員說:「我們很重要,戰爭剛剛過去,許多人掙扎在饑餓線上,如果沒有我們,這些食品豈不是要被流浪街頭的乞丐偷光!」
經理覺得他們說的話都很有道理,權衡再三決定不裁員,重新制定了管理策略。最後經理在廠門口懸掛了一塊大匾,上面寫著:我很重要!
從此,每天當職工們來上班,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我很重要」這四個字。不管是基層員工還是白領階層,都認為老闆很重視他們,於是非常賣命地工作。 這句話調動了全體職工的積極性,一年後公司迅速崛起,成為日本有名的公司之一。

【智慧沙】
任何時候都不要看輕自己。在關鍵時刻,敢於說「我很重要」。說出來,你的人生旅程就會由此掀開新的一頁。


天堂本沒有工作
有個人死後,在前往閻羅殿的路上,遇見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宮殿的主人請他留下來居住。這個人回答說:「我在人世間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輩子,現在只想吃和睡,我討厭工作。」宮殿主人說道:「若真是這樣,那麼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裡更適合你居住的了。我這裡有山珍海味,你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不會有人來阻止你。我這裡有舒服的床舖,你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不會有人來打擾你。而且,我保證沒有任何事情需要你做。」於是,這個人就住了下來。開始的一段日子,這個人吃了睡,睡了吃,他感到非常快樂。但漸漸地,他覺得有些寂寞和空虛了,便跑去見宮殿主人,抱怨道:「這種每天吃吃睡睡的日子,過久了也沒意思。我對這種生活已經提不起一點興趣了。你能否為我找一個工作?」 宮殿的主人答道:「對不起,我們這裡從來就不曾有過工作。」又過了幾個月,這個人實在忍不住了,又跑去見宮殿的主人:「這種日子我實在受不了了。如果你不給我工作,我寧願下地獄,也不要待在這裡。」宮殿的主人輕蔑地笑了:「你認為這裡是天堂嗎?這裡本來就是地獄啊!」

【智慧沙】
不想工作的人無法找到天堂。沒有誰比那些整天無所事事的人更累、更無聊了,因為他們找不到休息的辦法。工作雖然累,但它卻充滿了情趣,讓人富有生機和活力。

自動自發
兩匹馬各拉一輛大車。 前面的一匹走得很好,而後面的一匹常常停下來。 於是主人就把後面一輛車上的貨挪到前面一輛車上去。 等到把車上的東西都搬完了,後面那匹馬便輕快地前進起來。 它對前面那匹馬說:「你辛苦吧,流汗吧,你越是努力,主人越是要折磨你。」來到車馬店的時候, 主人想:「既然只用一匹馬拉車,我養兩匹馬做什麼?不如好好地餵養一匹,把另一匹宰掉,總還能拿到一張皮吧。」於是,後面的那匹馬被殺了,前面的馬留了下來。

【智慧沙】
如果想登上事業的成功巔峰,你就得永遠保持自動自發的精神,即使面對缺乏挑戰或毫無樂趣的工作,也能全力以赴。當你養成了這種習慣,你就能獲得工作中所向披靡的利器,獲得自己想要的快樂和尊重。

梅子的好處

梅子是我國及日本特產,生產期短,每年四月採收,一般多以青梅採收,較耐貯運,是做腌漬梅用,也是輸往日本或晒干供制造話梅的原料。常謂梅子可除三毒之效,即除食物的毒,水的毒,血的毒。前二者屬殺菌的效果,第三者是指能凈化酸性體質的血液。一般健康人的血液,經常保持在中性至微堿性,此乃直接由食物所造成的結果。實際上如:砂糖,牛肉,白米,酒等酸性食品比較好吃,故一般人常有多吃的情形,若欲以牛乳,海藻類,蔬菜類,酸梅等堿性食品來中和時,一般需要大量的堿性食品, 才能達到中和的作用。如要中和100克的蛋黃(酸性食品),則需1200克的洋蔥或400克的甘藍菜,才能達中和的效果;但如以酸梅來中和時,因含有充分的,鈉,磷,鐵等成分,只需5克,梅肉抽出物只需1公克就很足夠,由於酸梅是強力的堿性食品,可以達凈化血液的作用。因此,食用梅子對身體好處多多喔!另外,日本現在也流行一種經過特殊燒烤的梅子,梅子經過燒烤,除本身具有的功效外,其所含的枸櫞酸與糖份 (HMF) 因高熱結合成神奇新成分 Mumefural (譯音:姆美芙拉爾),可加速血液流速, 加速新陳代謝、活化細胞、減緩老化。

梅子的八大功效:

1. 預防疲勞 消除疲勞
形成人體體內能量的營養素稱之為肝醣。人體在運動或工作時會消耗能量,此時肝醣會代謝分解成為乳酸,當運動過度時,乳酸這種會造成疲勞的物質會積存在體內;枸櫞酸是梅子中的主要成分,枸櫞酸可以預防乳酸的蓄積,並且使蛋白質、淀粉與脂肪更有效率的燃燒,進而促進能量的產生。

2. 殺菌與抗菌效果
枸櫞酸是梅子酸感的主要來源,可增強胃黏膜並促進胃酸與唾液的分泌,可抑制細菌活動,減少發生食物中毒的機會。梅核中含有VB17的氰酸多醣體,加水分解后形成苯甲醛,梅在腌制酸化后,苯甲醛會形成苯甲酸;苯甲酸有殺菌與防腐的效果,放一顆梅子在便當中可抑制細菌的繁殖,預防食物腐坏。食品中有許多含有天然苯甲酸的如:人蔘、奶酪、紅豆等等。

3. 促進肝機能恢復
肝機能低下會使人體活動變遲緩,如宿醉與長期疲勞的人,可多食梅子攝取其中有機酸的一種丙酮酸來活化肝機能。

4. 預防癌症與老化
梅子除了是強堿食品,也是抗老化指數第一名的食品。造成老化與癌症有許多原因,而過氧化氫是活性酸素的其中之一。剛吃下梅子后的唾液中會含有淀粉霉與過氧化氫霉等酵素,其中過氧化氫霉可催化過氧化氫分解成水和氫,因而消除過氧化氫的毒性,有抑制癌症與老化的作用。

5. 促進消化
吃下梅子后所分泌的唾液中會含有分解糖分的消化酵素唾液淀粉霉;在胃尚未分解糖之前,唾液淀粉霉已經開始在分解糖份,減輕胃的負擔,促進消化。

6. 增進鈣質吸收
雖然海藻、牛奶、小魚當中含有相當豐富的鈣質,但鈣質卻有很難完整的被人體吸收的特性,而梅子中富含的枸櫞酸可結合鈣質,使鈣質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7. 整腸作用
梅子中所含的有機酸如枸櫞酸、蘋果酸、琥珀酸、酒石酸、丙酮酸等等,可促進新陳代謝,抑制腸內坏菌繁殖,因此能調整腸胃狀況,改善拉肚子或便祕的情況。

8. 凈化血液
梅子是屬於堿性食品,其中所富含的有機酸可減少酸性食物在體內所留下的酸性物質,使血液保持在堿性狀態。另外,梅中的有機物因為能促進新陳代謝,而使身體不會累積疲勞物質,並且能凈化血液,防止血管老化。
食物的酸堿,並不是憑口感,而是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后在體內吸收代謝后結 果。一般來說,含鉀、鈉、鈣、鎂等礦物質較多的食物為堿性食物;磷、氯、硫進入人體之后則呈現酸性。下列是選擇堿性食物的概念--

1.動物性食物,除了牛奶外,多半屬於酸性食物。
2.大部份的谷類,部份的堅果類,屬於酸性食物,但南瓜子、葵瓜子、杏仁、腰果、芝麻、核桃為堿性食物。
3.多數的蔬果類、海藻類屬於堿性食物。梅子、檸檬、橘子、醋的有機酸被分解后,留下鉀、鈉、鈣、鎂等礦物質,為堿性食物。

吃梅子的時間:
1、下午二點左右, 含一粒梅子, 治消化不良。
2、下午三點左右, 含一粒梅子, 治膽固醇過多。
3、下午四點左右, 含一粒梅子, 治心肌梗塞。
4、下午五點左右, 含一粒梅子, 治膀胱發炎。
5、下午六點左右, 含一粒梅子, 治膝蓋酸痛
6、下午七點左右, 含一粒梅子, 幫助消化
7、下午八點左右, 含一粒梅子, 助血液循環通暢
8、下午九點左右, 含一粒梅子, 解除疲勞不錯
9、下午十點左右, 含一粒梅子, 解除眼睛疲勞
10、下午十一點左右, 含一粒梅子,退心火, 好入睡

如何挑選對身體有益的梅子?
1、一定要選擇不添加有礙健康之防腐劑、糖精、糖蜜素、色素或漂白劑。
2、盡量挑選天然原味,不是用人工香料調制的梅子
3、選擇代糖的制品,以免越吃越胖
4、可以選擇去籽的梅子,比較不容易噎到,老人及幼兒都可安心食用!

呵呵~看起來真的不錯說!快去買一盒酸梅吃吧!

引用~中醫調理,有效治療氣喘

急者治其標,緩者治其本

除改善體質調養脾、肺、腎三臟之外,遠離過敏原,以免刺激而誘發氣喘,平時亦應多運動、放鬆身心,再配合藥膳飲食及按摩來增強免疫力,持之以恆,體質會有顯著的改善。

目前正值季節交替之際,天氣忽冷忽熱,許多氣喘病患的老毛病都犯了,因此醫師特別提醒,當氣喘患者病發時,不妨試著噘嘴式呼吸,即是先吸一口長氣之後,嘴巴呈蠟燭狀,之後再慢慢吐氣,重點是要使吐氣的時間比吸氣的時間還要長,才能減輕呼吸不適的症狀,同時必須遵醫囑按時服藥,定期至門診複檢,並可搭配中醫治療緩解症狀,才能遠離氣喘的威脅。

從緩解症狀開始
過敏性氣喘以症狀治療為主,發作時,身體會釋放大量組織胺,通常醫師會先給予抗組織胺藥物緩解鼻塞、鼻癢及打噴嚏等症狀,但服用抗組織胺藥物會有嗜睡、口乾舌燥等副作用,另外,對於年紀較大的男性,則有造成攝護腺肥大的問題。至於類固醇的使用,主要作用在於抑制免疫系統的發炎反應,一般稱為「美國仙丹」,會有月亮臉或水牛肩等副作用,對小孩子的生長及副腎上腺素分泌,會有抑制的問題。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表示,每位氣喘病患都適合中醫治療,而大部分的氣喘多是因過敏引起,老年氣喘則多是因支氣管及肺部功能退化,也就是所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導致,中醫方面把氣喘分為急性期以及緩解期兩個階段,各有不同的治療藥方如下:
1、急性期── 若有黃痰,黏稠,屬熱性,用麻杏甘石湯以清宣肺熱,平喘止咳;
       若有水聲,痰鳴,屬非熱性,用麻黃湯以發汗散寒,宣肺平喘。
2、緩解期── 以養肺固本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還少丹服之。


慢性呼吸道發炎
氣喘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發炎的疾病,又稱為「哮喘」,呼吸道上層黏膜腫脹,導致呼吸道變窄,使呼吸困難,經常會有咳嗽和窒息感。生理或精神壓力,像是笑、哭、叫、恐懼或精神緊張;呼吸器官感染,如病毒感染;空氣污染,像是菸草所產生的煙霧、動物皮毛、灰塵等;溫濕度的變化,如突然的冷空氣;暴露於化學品,如瓦斯或油漆;或是常見的刺激物等,都會突然引發哮喘發作。但是絕大部分的氣喘患者發病,主要是因環境因素,因此,大多的氣喘發病是可以避免的,另外,如低血糖、腎上腺失調或是特殊的過敏原等等,也都和哮喘有關。

陳潮宗根據臨床觀察表示,寒冷的刺激容易使過敏誘發,按病情發作時的表現,輕者僅有鼻癢、噴嚏、咳嗽、胸悶、喘息等症狀;而重者可見痰液黏稠,阻塞氣管,呼吸困難發作氣喘,甚者兩手前撐、兩肩聳起、無法臥床、額出冷汗、口唇青紫等症狀。

提升免疫力可治本
過敏性氣喘以中醫觀念而言,則屬脾、肺、腎三臟腑處於虛弱狀態所致,並由體內「痰飲內停,外感邪氣」而成疾病。「急者治其標,緩者治其本」是醫治本病的主要原則,「急者治其標」是指在氣喘發作時,出現了危急的症狀,將會危害病患的生命,需要先求穩定病情解除危機,之後再求治療疾病的根本,否則病患性命不保,一切將是空談。「緩者治其本」則是病情較平穩時,只解除疾病症狀不能完全治癒,猶如斬草不除根,惟有連根拔起以杜絕疾病之根源,疾病症得以徹底治癒。

陳潮宗指出,中醫的「免疫療法」是具有層次性的,通常會依照年齡、稟賦,選用不同的治法。中壯年人的免疫問題不在於「不足」,而在於「調節不良」,例如常見於脾、肺氣虛的過敏體質,可以在緩解期(如氣喘宜冬病夏治)採用補肺固表、補中益氣的藥方;但若是在急性期,貿然服用參類補氣藥物,可能適得其反,讓症狀更加惡化,則應該避免。

建議除了要加強病患的有氧運動鍛鍊之外,同時可以選用能兼補「氣、血、陰、陽」,提升免疫力的經驗方「養肺固本丸」(見【生活篇】)。方中選用能健脾胃、補元氣的黨參、黃耆、白朮、西洋參,及滋陰養血的當歸、川芎、白芍、清華桂,加上滋肺陰、潤躁的麥冬、天門冬,固本補腎氣的巴戟天、枸杞、紫河車,理氣化痰的橘紅、貝母,酌加些甘草、白木耳製丸長期服用,皆可提升免疫力。

過敏性鼻炎與氣喘
過敏性鼻炎是因過敏原刺激,引起的鼻子發炎反應,通常好發於冬春、夏秋交替之際,患者會有打噴嚏、鼻塞、流鼻水或眼睛搔癢等不適症狀。根據統計,4成的過敏性鼻炎患者有合併氣喘的毛病,而過敏性鼻炎所造成的鼻塞或發炎,會使鼻腔失去溫暖與濕潤空氣的調節功能,進而刺激下呼吸道引起氣喘的發作,鼻腔的發炎物質也會由神經反射影響下呼吸道,增加下呼吸道收縮的敏感度,使氣喘變得難以控制。

氣喘自我檢測
□感冒時,咳嗽會持續10天以上?
□夜間常有嚴重的咳嗽?
□曾有喘鳴或多次喘鳴發作?
□運動後,會有咳嗽或喘鳴?
□暴露於過敏物或不良空氣環境時,會咳嗽、喘鳴或胸悶?
□是否曾經使用過治療氣喘藥物之後,咳嗽會改善?
若有超過3種以上症狀,即為氣喘。
資料來源: 台視文化公司出版  長春月刊2008年10月號(VOL.307)
企畫、文/李政純

豆漿

豆漿
經常喝豆漿的婦女體內的女性荷爾蒙雌性素
Oestrogen與黃體素
progesterone都明顯地降低。我們已知雌性素的濃度過高與乳癌很有關係,乳癌的發展與女性荷爾蒙息息相關。
研究中讓婦女每天喝下約
1000c的豆漿,連續達五個月,結果喝豆漿的婦女體內的雌性素濃度比不喝豆漿者低了
30-40%,黃豆中已知有一種天然的女性荷爾蒙稱之為
soflavone(異黃酮)它與人體的荷爾蒙很相像,有趣的是,它具有雙重的功效,不但能夠占據乳癌的荷爾蒙受體
(hormone receptor),讓人體的荷爾蒙無法刺激乳癌細胞,另一方面也能夠像人體自然的女性荷爾蒙一樣地防止骨質疏鬆症,這種功效和一種抗藥物Tam oxifen極相似。
東方婦女通常會食用比西方婦女更多的黃豆,但是隨著飲食習慣西化,年輕一輩的東方女性發生乳癌的機會越來越高,或許這也和黃豆攝取量越來越少有關。
嗯.....男女性都會得乳癌的,所以大家多喝中國牛奶 -------- 豆漿

豆漿四不
豆漿是一種營養豐富,十分可口的飲料,但飲用時必須注意:
一、不要沖紅糖:紅糖內的有機酸會和豆漿中的蛋白質結合,而產生變性沉澱。
二、不要喝過量:一次飲用豆漿過量,容易引起食性蛋白質消化不良,而出現腹瀉脹滿等不適症狀。
三、不要不煮透豆漿:因為豆漿內含有胰蛋白質抑制物,如果沒有煮熟透,喝了會出現噁心、腹瀉、嘔吐等症狀。
四、不要裝在保溫瓶:豆漿中的皂素會溶解保溫瓶裡的水垢,而且瓶裝的時間一久,容易造成細菌繁殖污染。


飯後五不
一、不要立刻喝茶:因茶水會稀釋胃液,使胃液消化能力減弱。
二、不要立刻大量喝水:大量喝水會沖淡唾液和胃液影響消化和吸收。
三、不要立刻吃冰品:會使胃部擴張的血管收縮、減少血流,影響正常的消化功能。
四、不要立刻抽菸:菸中的有毒物質會隨口腔和咽喉內的食物,一同進入胃腸,直接危害人體。
五、不要立刻吃糖:糖容易轉化為脂肪,若飯後立刻吃糖,更容易被消化吸收,造成肥胖。

多觸摸檢查每個家人的左後上背-心俞穴




多觸摸檢查每個家人的左後上背

廖風德先生登山暈倒事件,暴露了我們每一位家屬的無知與無助,心血管疾病應是主要問題!

小弟看報載廖風德的相片,推定他的脖子應是經常僵硬不舒服的,因為他的臉頰不像我們一般人柔軟,臉頰靠耳的脖子也比一般人略粗,這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之前的藝人馬兆駿就是最顯明的例子,他也是急性休克致命!

為了家人及自己的健康小弟在此提供一個最好又有效的救命方式:
平日多觸摸檢查每個家人的左後上背,左後上背肩胛骨轉彎處右方約1-2吋的心俞穴是心臟出現異常主治穴!

如心俞穴凸出者按壓會疼痛或癢(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小弟治過幾位客人都因感冒致呼吸不順暢(糖尿病患者更要心俞與肝俞並治),經過我幫他們解開此穴位阻塞,人就舒服了。

平日多按摩此穴就不會有心臟異常的問題,如果有人呼吸不上來,或將近休克時,用靠手腕的手掌在此心俞穴微微用力壓揉(順時針方向),不舒服者會即時恢復正常的呼吸,此時也務必給他一杯溫水,幫助血液循環。

此心俞穴因沒有前面胸骨的阻擋,按壓時就是心臟的後方穴位,所以恢復得快速!從背後治療或急救絕對比前面還快!且急救前胸骨有壓斷的危險性。

有心血管問題者、抽煙者,更要多加注意,此穴會比一般人凸出與不舒服!有爬山的山友敬請務必學會此救命的方法!

轉貼~ 安全衛生又可口的冷凍水餃煮法 ~

安全衛生又可口的冷凍水餃煮法

◎劉兆宏
財團法人台灣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顧問
前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衛生處食品安全科科長
前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簡任技正
美國 Rutgers 大學食品科學博士

大家都知道,豬肉不可生食,因為裡頭常會有「豬肉絛蟲(Taenia solium)」(絛,音掏)寄生,攝食後,會轉而寄生在人體的腸道裡。產卵後,孵化的幼蟲會穿過腸壁進入腹腔亂竄,最後寄生在腹腔、橫紋肌、腎、脾、肺、心肌、舌肌、淋巴組織、眼或腦部等,引發「囊蟲病(cysticercosis)」。發生在眼部的,會造成視網膜病變,嚴重的可能瞎眼;在腦部的,則可能引發水腦,甚至死亡。更可怕的是,成蟲在人體的生存期竟可長達 25 年以上。

傳統的水餃煮法是,先把水煮滾,然後放入水餃,蓋上鍋蓋,繼續煮滾後,再加入一大碗冷水,蓋上鍋蓋,再煮滾,如是重複三次。老祖宗發明這樣的煮法時,世上還沒有冰箱或冷凍庫,針對現包的水餃,這樣的程序確實足可將水餃裡的肉餡煮熟,殺死可能寄生在豬肉裡的絛蟲。

然而,現在時代不一樣了,我們很難有老祖宗那樣的閒情逸致,在家裡勞師動眾的捍水餃皮,調餡,現包現煮。對從超市買回來,或偶爾利用假期,全家樂融融的包好後,貯放在冰箱裡的冷凍水餃而言,按照上述的傳統煮法,常會發現裡頭的豬絞肉還半生不熟,略帶紅色(煮熟的豬絞肉會呈白色),吃得讓人膽戰心驚,於是只好再多加一、兩次冷水煮滾。結果常是水餃皮都煮爛、煮破了,餡裡的豬絞肉仍舊沒有完全煮熟。

在還不知道豬肉「囊蟲病」的可怕之前,或許會自我安慰說,都煮成這樣子了,不吃難道要倒掉嗎?知道了豬肉「囊蟲病」之後,我想,恐怕也只好倒掉,或是從此再也不買冷凍水餃了。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項突破性的煮法,保證可在水餃皮仍保有良好的彈性之下,將冷凍水餃的肉餡完全煮熟。──仔細聽嘍:將冷水放入鍋內,瓦斯爐點火後,立即加入冷凍水餃,蓋上鍋蓋,待煮滾後,再重複一、兩次加冷水,蓋上鍋蓋煮滾即可。技術上和傳統煮法同樣要注意的是,在水餃第一次煮滾之前,要偶爾用鍋鏟(或大湯勺)的背面,輕輕推動(不可用正面挖,因為鏟邊會將餃子皮切破),並使鍋內的水轉動,用以縮短餃子與鍋底接觸的時間,以免黏在鍋底(實際照片請參見http://tw.myblog.yahoo.com/willy-winnie/article?mid=7387)。

或許你會懷疑,冷水煮水餃,水餃皮不會糊掉嗎?答案是,冷水煮現包的水餃,水餃皮當然會糊掉,但煮冷凍水餃,則不會。

水滾後才下冷凍水餃,水餃處在內凍外滾的環境,麵皮很快就被燙熟了,然而,穿過麵皮的熱量,進入仍處於結凍狀態的菜肉餡時,一方面要將它解凍,一方面又要煮熟它,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因此常在內餡還沒煮熟之前,麵皮就已經煮爛、煮破了。這樣煮出來的水餃,不但難看、難吃,而且衛生堪虞。

冷凍水餃和冷水一起加熱,當水溫慢慢上升的同時,麵皮和內餡的溫度也跟著慢慢上升,到水滾時,水餃內、外和滾水的溫度已非常均一,因此煮出來水餃,彈性好,肉餡熟,安全衛生又可口。

若不敢置信的話,可以先試煮 5 粒冷凍水餃看看,就算被騙了,也損失不到 20 塊錢。順帶告訴大家,我已用家裡的炒菜鍋,煮過一鍋 45 粒的冷凍水餃,效果非常良好。

PS

一、創意來源:退休後,以前的同事,前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總務主任鄭文忠兄,有次到新店探望家母和我,看我下廚煮麵後,告訴我乾麵條可以用冷水直接煮,水滾了,麵也幾乎熟了。我試了幾次,效果非常好。今年快過農曆年前,有一天,我邀大姪兒儒霖來我家共進晚餐一起吃炸醬麵,我示範用冷水煮乾麵條給他看。儒霖詫異的說:「叔叔,我不知道乾麵條可以用冷水煮,不過我煮冷凍水餃都用冷水。」年假期間,我一人在家,就試驗用冷水煮冷凍水餃,果真效果超級好,特地分享大家。

二、用冷水煮冷凍水餃還有兩個大好處:第一是,不用害怕下水餃時不小心被滾水燙到手;第二是,可以達到節能減碳的環保效益。

PPS

提醒旅居美、加的朋友注意:住在加拿大的 Shirley 分享,使用火力不夠大,加熱速度太慢的電爐者,千萬不要用冷水煮冷凍水餃,水餃會糊成一團。

引用:一個浙江商人的22條鐵規

浙商在中國赫赫有名,浙商的成功之道在中國也為眾人所模仿,可關於浙商給自己立下的“鐵規”並不是人皆所知,從這些規矩中我們可以讀出浙商的成功絕非偶然。在此,商界財視網的小編把一個浙商給自己定的“鐵規”列舉出來,希望其中很某些“鐵規”能給予創業者們諸多參考。
1.要想把握經濟命脈,必須關注政局
新聞聯播圖文並茂,有聲有色,著實為中國商人的最佳晴雨表;你可以不看財經報道,也可以不看焦點訪談,如果你不是做石油和外匯的,甚至你都可以不去管類似9.11事件和中東局勢。
2.不要輕易相信合約或合同
哪怕合約讓你的律師看過了,公證處公證了都不要輕易相信,甚至當你的客戶把錢已經匯入你指定的賬戶以后你都必須確認,這筆錢你能不能拿出來,能不能動,而合約以外的涉及到利益沖突的任何口頭承諾與解釋你都必須當他是放屁,無論香還是臭,在對方兌現承諾以前都不要沉湎其中,更無論對方是誰。
3.你自己必須守信,一諾千斤,但對不守信的人例外
你確認你一定能夠做到的事情你才可以承諾,但不要夸大其辭;你如果想一直做個商人,那麼你必須樹立自己的信譽!雖然你可以不在乎外界對你的爭議甚至你也可以制造爭議但你不能失去信譽,否則你就不是一個商人而是一個騙子;信譽具體包括你如果和別人約了2:00見面,那麼你絕對不可以1:50以前或者2:01以后出現,如遇交通堵塞或意外事件,那你必須及時通知對方,除非你出了車禍遇到空難昏迷不醒或者已經死亡,否則你都沒有理由爽約、早到太早或遲到太遲,而你的涵養則體現在對待對方不守時不守承諾的態度與包容等方面;而一旦當你確認對方是在為了利益而一再欺騙你,那麼你對對方做出的一切行為都不過分,甚至你可以將計就計,反過來給他畫一個餅!
4.你能贏得起但你可能輸不起的生意最好不做!
在做任何生意以前,你都必須考慮清楚,如果你輸了,那麼你是否輸得起,而不是去考慮你如果贏了會怎樣怎樣,輸不起的事情你最好別做!而考慮輸的範圍時你也不要只考慮錢財方面,作為半個商人,有些東西你永遠都輸不起,包括你愛的女人,你的家人,你的江湖地位甚至你的信譽;所以你必須在做任何生意以前全面考慮清楚你究竟輸得起輸不起,如果輸得起,那麼OK,你去義無返顧的DO IT吧!
5.不要先期投入太多,給自己留夠底牌
不要把自己手里所有的牌全部亮出來,因為牌局隨時會中途停止,而對方也隨時會出新的牌,不到最后關鍵時刻,最好不要亮出你手里最有分量的牌,最后的贏家才是真正的贏家!
6.天下無事不可為,但商人有所為也有所不為
《菜根譚》上有句話說的好“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說的是做人的道理,而生意也是如此:“不要因為利潤少就不去做,也不要因為風險小就去做”;而同樣在中國,違背法律的事情可以做,但違背道義的事情則堅決不能做。
7.慎重選擇合作伙伴
無論是團隊,還是個人,很多時候我們都渴望有能夠和我們一起聯手打天下的黃金搭檔,但親密戰友是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的選擇的,慎重是對彼此而言並非只針對單方,而親密戰友一定要符合下面這些前提條件才可以成為你的親密戰友;其一,他和你一定需要在一個戰壕里一起戰斗過至少一年;其二,在你沒有負他的前提他對你所說的每一句話他自己都能負責任;其三,他必須是個實在而且能塌實干事的人;其四,他考慮得更多的是你們之間共同的利益(無論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而這個共同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其五,關鍵時刻他沒有躲開更沒有出賣你或者大家在他能獲得比合作利益還大的更大利益的前提下,五點缺一不可,否則彼此之間的合作不會長久。
8.不要在你的團隊里有你家庭成員的影子
無論是你老婆還是你父母,都不可以在以你為核心之一的商業團隊里有太多插手,因為以你為核心之一的團隊接受的是你,而不是你的家庭成員,在你的團隊全體成員主動接受並邀請你的家庭成員成為你們團隊一員以前,無論你的家庭成員是誰,有多大的本事,或者可以給你們的團隊帶來多大的前進幫助,都不能成為你讓你的家庭成員成為團隊一員的理由;而當在你團隊 (三人或三人以上)里的異性成員一旦與你上了床,那麼你必須考慮讓對方立刻離開這個團隊,要麼她(他)另謀高就,要麼她(他)成為你的專職情人或者太太 (老公),總之,她(他)已經不能繼續留在這個團隊,所以在團隊里不要隨便考慮和異性上床或者動情。
9.不要與和你有利益沖突的女人上床
無論誰會占誰的便宜,或者大家之間可以同時並行兩種關系,都不應該與之上床,更無論這個女人有多性感,多煽情;這樣的女人包括:與你有生意往來的女人,在你手下工作的女人或者是你手下與同事的家眷,甚至是管理著你的政府機構、職能部門里的女公務員,原因有二:其一,這樣的女人可以讓你死都不知道是怎麼死的,其二你雖然是半個商人,但另一半也不是出賣肉體的男妓
10.不要給你的女人講你的商業細節
無論這個女人是你包了的娼妓、二奶,還是你眾多情人之中的一個更或者是你已經結婚多年的妻子,你都應該不和她們談你的商業細節:第一,你談了可能她們也不懂;第二,你談的商業細節里面會有能讓你入獄的內容;第三,那涉及到商業機密;無論你有多少信任你的女人,都不應該談太多和你有關的商業內容;還有一個無須單列的商規就是千萬不要在夜總會歌廳等色情場所給小姐和應招女郎發名片,一定要記住!
11.你可以行賄但不要做汙點證人到法庭去舉證
不管收受你賄賂的官員多麼無恥,多麼不夠意思,你只可以行賄而絕不可以去做汙點證人到法庭舉證;除非你以后連半個商人都不想做了;而如果是你主動行賄,對方收受了而且也為你辦了事情,那你更不應該由此來當做能抓住對方小辮子的罪證要挾對方繼續為你頂風開綠燈,也無論對方是政府官員還是執法人員還是銀行官員甚至辦事人員的;最基本的,請客送禮吃飯洗桑拿甚至大到澳門游,這些感情投入都千萬不要單獨記小黑賬,而財務賬面上的處理也一定要不留痕跡。
12.不要偷稅漏稅但要學會合理避稅
大頭小尾的發票最好別開,營業稅以及附加的教育基金等你該交多少交多少,增值稅你更別動腦子(記得找上家要稅票正常抵扣就可以了),除此以外關稅你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企業所得稅是可以全部避掉一分錢都不交的,但最好給地稅點面子,少交點別一分錢都不交,交多交少你自己看著辦,而個人所得稅呢,視當地政府給納稅人辦了多少實事是否把咱納稅人真當納稅人人看待的具體情況而造工資表吧。
13.你可以利用新聞記者但不要相信記者
你可以給記者一些錢或禮品,但你不能告訴記者很多你的底細更不能相信記者會給你保守商業祕密,甚至你不能和記者靠的太近且必須學會面對記者而設防,無論你面對是是否是漂亮風騷的女記者還是能發內參的大腕記者都如此。
14.不要擺大,哪怕你真的是老大
切記天外有天,不要在任何場合擺大,哪怕你真的很大,而當對方是個擺大而且膚淺的人,你如果想滅掉他,那麼最好隨便找塊磚頭砸他一個跟頭,然后你走你的路!但切記,這個磚頭一定不是你自己的磚頭,而且這個磚頭最好和你自己沒什麼關系。
15.保持中立,不要卷入政治派系紛爭
在任何派系紛爭面前都應該保持中立,尤其是在政治派系紛爭面前,事實證明,把商業利益的希望寄托在有派系紛爭可能的任何一方面都是危險而且不明智的,在派系紛打死我也不說說。
16.不要太在乎金錢與利益得失
切記有所得就有所失,而有所失就有所得的古訓,錢沒有了還可以再賺,天下自然有得是你賺不完的錢和商業機會,所以何妨在金錢與利益面前大度一些呢?更何況,更大的商業機會正在等著你去把握呢?基本上你應該沒有時間計較一時的得失才對,哪怕你有的是時間去品茗賞色。
17.不要過多用金錢粉飾自己
雖然面子對你而言很重要,但相對於你自己的人格魅力而言,有沒有名車,帶游泳池的別墅,高爾夫以及你的服飾,甚至發型這些都會顯得微不足道;當然你可以按自己的喜歡穿一雙“內聯昇”的布鞋,甚至可以在有時間的時候飛到異國他鄉去看一場你喜歡的球隊的主場或客場比賽,更甚至你可以在很多人面前抽你自己喜歡抽的劣質香煙!
18.資本決定發言權,但你不應該輕易讓別人知道你有多大的發言權
關心一下你的屬於你的資本和你能控制的資本是正確的,甚至你該關心的包括你的坏帳和現金收益以及現金流量,但這些不應該讓太多人知道;而當你以外的獲得一筆巨大財富的時候,你更應該學會別把這個消息告訴別人,包括已經和你患難很久的妻子,否則她可能會要求離婚並分割你的這筆不小的資產!記住,男人的金錢應該和女人的年齡一樣永遠屬於祕密,哪怕有一天連女人的年齡都已經不是祕密的時候,你的金錢也應該還是祕密;除非在你臨死時即將捐獻你的全部家產時,你都絕對不可告訴別人!
19.總結別人的成敗得失,但國外的案例你可以不用理會
不要羡慕別人的成功,更不要鄙夷別人的失敗,你首要應該做的是學會分析和總結現象背后的本質,找出別人失敗或者成功的全部原因,取其長,補其短,做你自己該做的事情;而國外類似微軟等那些故事,離你實在太遙遠,你大可以不去管他,所以一定意義上,現有的MBA對在中國做生意的你而言並沒有多大實際意義!
20.不要用黑白道的規矩去解決商業上的沖突
商業永遠是商業,而商業是有商業自身的游戲規則在的,所以哪怕你確實是黑道人物,也不能隨便利用黑道規矩去解決商業沖突,同樣,即將你有很好的白道背景與資源,你也不能輕易利用這些資源來解決你在商業中的沖突!既然選擇了商人,那你必須遵守商業中的一切游戲規則,願賭就得服輸!
21.在能把握全局的前提下,不要追求事必躬親
不要把自己搞的沒有時間與朋友交流,更不要讓自己沒有時間去泡女人和INTERNET,最要緊的是不要讓自己沒有時間放鬆與思考,所以,應該學會讓別人去幫你打點生意,處理業務,雖然,業務的核心部分你自己必須牢牢把握;同樣,把事情交給別人去做的風險你要考慮清楚並能夠預防,以免你把事情交給別人去做以后,你自己又成了一名忙碌的救火隊員,記住消防和救火是有區別的,消防的口號是“消防結合,預防為主”。
22.給自己留條后路,預防眾叛親離你
可以在沉寂江湖多年以后重整旗鼓,但你不可以倒下以后就不再起來,因為你是一個男人!所以你必須給自己留一條屬於你自己的后路,后路包括藏起一個存錢罐,雖然里面只有幾塊錢但你將來就是要靠這幾塊錢東山再起;后路也包括一棟法律意義上並不在你名下的房子(你可以有個地方一個人療傷,恢復元氣),更包括一個並不經常來往的但很仗義而且你也給過他很多幫助的朋友(他可以在關鍵時候收留你,陪你喝酒,而這樣的朋友一生中你能遇到一個也已經很幸運了);如果實在沒有后路,那麼你就必須有去露宿街頭沿街乞討的心理準備,但那時候你只可以去向陌生人伸手,而絕對不要向你過去幫助過的還欠著你很多債務或者人情但裝做不認識你的人低頭。
來源:青年創業網

引用-浙江商人經商賺錢的特點

一、最宜經商。市場經濟的規律告訴我們,惟思路創新才有出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的思維定式在今天已是舉步維艱,成功的喜悅總是屬於那些思路創新、不落俗套的人們。例如,一堆木料,用作燃料,幾乎分文不值;將它賣掉,價值幾十元;如果做成家具,價值幾百元;如果做成高級屏風,價值幾千元。浙江商人有很專業、很獨特的經商技巧。一是經商理念獨特。理發,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小事,但北方和南方的理發師卻有不同的經營理念:北方人求快,內容單一,認為理得快就賺得多。以浙江人為代表的南方人盡量地磨你的時間,理發的同時伴隨著配套服務,在精心細致的服務中,提高收費,賺到的錢比北方人更多。二是經商思路獨特。思路決定出路,決定命運。候車室里,兩個人分別要到北京和上海打工,聽到人們議論:北京人厚道,見吃不上飯的人,不僅給饅頭,還送舊衣服。上海人精明,外地人問路都收費。準備去上海的人想,北京人好,掙不到錢也不會餓死;準備去北京的人想,上海好,給人帶路都能掙錢。於是去北京的人改道去上海,去上海的人改道去北京。去北京的人發現北京果然好,銀行大廳的礦泉水可以白喝、大商場里還有歡迎品嘗免費的點心,撿破爛還能掙錢。去上海的人發現,上海是一個遍地黃金的城市,帶路、看廁所、弄盆涼水讓人洗臉居然能賺錢。他敏銳地觀察到上海人喜歡養花,到郊區挖了10袋泥土,冠以 “花盆土”的名義,以一元錢一包的價格兜售,居然一搶而空,當天往返數回,賺到50元錢,成為他淘到的“第一桶金”,激起了他創業的雄心和信心。他開始仔細地研究土的配方和各類花生長的營養需要,漸漸地,他的“花盆土”名氣越來越大,生意越來越好,不久,他在上海擁有了自己的事業。幾年后,去上海的人成了老板,去北京的人成了乞丐,觀念的差異,導致兩人不同的命運。三是經商膽識獨特。一位老太太,從沒有上過學,不會講普通話,也沒學過經商,請人寫了兩張紙條,分別裝在衣服左右兩旁的口袋,一張是“我是浙江平陽人,請你幫我買車票”,一張是“我收購兔毛,XX錢一斤”,憑著這兩張紙條,老太太做出了許多年輕漢子都不敢做的事,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賺到幾十萬元。四是以小錢賺大錢。小商品創造大市場是浙江人賺錢的祕訣,起初他們經營螺絲釘、礦燈、紐扣、眼鏡、打火機、剃須刀、小五金等商品經濟的“針頭線腦”, 當淘到“第一桶金”后,他們以敏銳的眼光尋找商機,大膽投入,自己做老板。為積累原始資本,他們不懼遠走他鄉,在我很小的時候,浙江商人就來到綠春的村村寨寨,手搖撥浪鼓,用雞毛換糖,歲月流逝,但他們彈棉花“錚、錚錚、錚”的聲音永遠回蕩在我們的耳旁。
二、最想賺錢。一是賺錢欲望強烈。假若有一個外星人來到中國,北京人想研究他的特點,上海人想辦展覽,廣東人問能不能吃,浙江人問外星上有什麼生意。如此強烈的賺錢欲望是浙江人成功的第一要素,沒有一個浙江人會試圖掩飾他們血液里始終涌動著的發財欲望。不賺錢,毋寧死,這是浙江人的財富邏輯。浙江人個個想創業,人人想賺錢,有強烈的老板情結。打工的青年,下班以后,一定要脫下工作服,不想讓人知道打工的身份,在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和經驗后,他們就開始自己創業。他們成為富人的野心特別大,寧為雞頭,不做鳳尾,認為貧窮比50種災難還要慘重,強烈的賺錢願望,使他們很樂意從事一般人不願意從事的如補鞋、彈棉花、下苦力等工作。二是對金錢有特殊的理解。中國人對錢的態度是很微妙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但心里又認同“有錢能使鬼推磨”的觀念,沒錢時幻想財源滾滾,想賺錢又羞羞答答,賺了錢則遮遮掩掩。浙商對錢有特殊的理解,沒有為富不仁或為仁不富,對錢的渴望路人皆知,從不諱言對金錢的熱愛,認為有錢才能過好日子。威力打火機集團的老板徐勇水面對“你創業成功的動力是什麼時”,他回答“為了賺錢,為了過上好日子。”因為他們對金錢本質把握準確,所以錢掙得干干凈凈、大大方方、堂堂正正。三是勇於抓住商機。他們錢商很高,極具賺錢、花錢的智慧,他們知道什麼時候一擲千金,什麼時候一毛不拔。一旦看準商機,敢於在創業或關鍵時刻孤注一擲。他們認為投資像大江截流,只有一次性地投入大量土石方,才能截流成功而築起高壩;如果少量慢慢地拋投石料,很容易被水沖走,反而是浪費。如果一個年輕人賺了10萬,他會再去借10萬,辦一個自己的企業。窮人最缺少的是成為富人的野心,溫州有個陳先生,貸款20萬到上海開一家小小的美容院,現在擁有30多家美容院、生物制葯廠、化妝品廠以及職業培訓學校,並在全國建立了300多家連鎖加盟店,個人資產超過億元。他說;“夢想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人類社會的發展史證明,金錢對個人和社會是極為重要的,它使人們能夠從事許多有意義的活動,個人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在對他人和社會做著貢獻。美國作家希克斯在《職業外創收術》一書中說,金錢在十二個方面可以使人們生活得更美好:物質財富、娛樂、教育、旅游、醫療、退休后經濟保障、朋友、給你更強的信心、更充分地享受生活、更自由地展示自我、滿足更大的成就感、更好地從事公益事業。無須諱言,在現實生活中,金錢可以買很多東西,而且80%的人生目標都可以通過金錢來實現。只要不違法犯罪,有了金錢的人生肯定是成功的人生。人只要不過分沉溺於金錢,不被金錢所左右,那麼,追求金錢、崇尚金錢應該是一種優良的品質,一種崇高的信念,也是最終能夠賺到錢的最好保證。
三、最會做人。會做人凡事可為,浙江人是天生的商人,在做人上更是無可挑剔,小生意靠智慧,大生意靠做人。想賺錢先做人,賺錢要憑真本事,所有的真本事最終都落腳到做人上。經商講的是利潤,不追求利潤的商人是不成功的商人。但要做成大生意,首先要做好人。無商不奸,但浙江人的“奸”是對事對錢不對人。做人是一切事情的基礎,會做人各種資源就慢慢地積累起來;不會做人,擁有的資源會慢慢喪失。浙江人都是先做人,后做生意,賺錢不是他們的唯一目的,做事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賺錢和做人做事的關系,是一心想賺錢還是一心想做事,值得我們深入地思考。我認為如果一心只想錢,永遠都賺不了錢;如果一心只想做事,就會積累很多人文資源,贏得人氣,給你帶來滾滾財源。浙商最會做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講誠信。誠信是為人處世之本,是創業之本,不講誠信,可能會贏得一時之益,但終究會失長久之利。“誠”就是待人真誠,童叟無欺;“信”就是信守承諾,言必行,行必果。張文榮是上海亞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浙江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腳踏實地的作風,在他的身上得到最好的演繹。創業不久,由他投資開發的位於浦東地區的四星級酒店公寓面向市場發售,每平方米可賣到8000元,但他堅持只賣7000元。這一舉動招來小股東的責怪,但他不以為然。張文榮表示,只售價7000元每平方米,五六天就銷售一空,資金早回籠,便可投入下一個項目。更重要的是,在保證足夠利潤的基礎上,向廣大消費者和市場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公司的房子質量好而價不貴,為集團未來房產經營做了免費廣告。他說“賺錢不要賺到盡”,反映了商人難能可貴的平和心態。今天,張文榮的公司擁有資產12億。浙江商人重信譽,追求個人信用價值,而信用則靠個體在生活中日積月累。西方有句諺語,銀行從不輕易借錢給從未向銀行借過錢的人,有一個老板為了樹立個人信用,在資金充裕時向銀行貸款,貸款分文未用,只是按期還款。幾年后,他經營規模擴大需要資金時,因有良好的信譽記錄,他向銀行借款易如反掌。在浙江,有的老板到銀行貸款不需要辦理擔保抵押手續,簽名就行,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授信額度達2億元。 以德經商。古書上說,“德者,得也。”有道德就會得到。霸力集團總裁王躍進認為,“企業與做人一樣,做人應重在品德,做產品應重在質量”。德商是指一個人的德性水平和道德人格品質,具體內容包括體貼、尊重、容忍、寬恕、負責、平和、忠誠、禮貌、幽默等各種美德。一個德商高的商人,一定會受到信任和尊敬,自然就會擁有更多成功機會。台灣1000大企業用人調查顯示:54.9%企業主用人最先考慮的是德性。浙江商人注重德商,樂於從事公益事業,積極回報社會。 腳踏實地是正道。浙江人對金錢的認識是務實的,為人處世也是務實的,把務實當作人間正道。他們始終把賺錢看作是一種正常的生存手段,既沒有愛財如命的貪欲,更沒有想賺錢又羞羞答答、畏畏縮縮的虛偽,而是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實實干事,認認真真賺錢。是否做某項生意,他們既不看領導講了沒有,也不看別人做過沒有,只看實踐需不需要,實際中能不能行得通。只要實踐需要、實際中行得通、法律明文沒有禁止的生意,他們都會千方百計地去做。比如農民進不了城,他們就建農民城;國家銀行不給貸款,他們就自己創辦信用社。分散的家庭經濟在市場大潮中難以奏效,他們就創造了股份制。浙商思維靈活多變,不從教條出發而從實際出發,敢闖敢試敢為天下行。他們不空談,不幻想,不怨天尤人。國家投資少,就自己建設;沒有資金就生產眼鏡、打火機、紐扣等小商品。他們面對現實,不講大話空話,實實在在地求發展。他們的務實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最能吃苦。中國自古就把經商視為賤業,“士農工商”商業排在最后。新中國成立后,對各職業的排序是“工農兵學商”,“商”依然排在最后。中國人以談商為羞恥。浙江商人很早就突破了中國的面子觀,突破了經商的心理障礙,不以經商為恥辱。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們就肩挑著擔子,穿行於全國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用當地人聽不懂的噪音吆喝著做修修補補的小生意:彈棉花、修鞋……不少人看不起他們,覺得修一雙鞋賺幾毛錢沒出息,甚至連農民都認為他們干的是很下賤的活。但他們不以為然,默默無言地承受著世俗的眼光,踏踏實實地賺錢,等到譏笑他們的人醒悟過來,浙江人己完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他們敢於背井離鄉,經常一個人背著背包出去創業,通過千辛萬苦、千山萬水、千難萬險去做別人做不成的事。在浙江商人的眼里,皮肉之苦不算苦,最苦的是人格之苦,在他們發達之前,很少有人看得起,甚至遭受侮辱。英雄不問出身,大約90%的浙江民營企業精英,出身貧寒。萬向集團董事會主席魯冠球是打鐵出身;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本是修鞋匠;橫店集團董事長徐文榮出身農民;奧克斯集團董事長鄭堅江原本是汽車修理工;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曾是打工仔;正大青春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根生最初是個小學徒。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說:“浙江是一個具有熾烈企業家精神的地方,浙江商人既聰明又肯吃苦,敢冒風險,敢為人先,最讓人佩服。”他們有“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吃苦耐勞精神,有“有機會就抓住機會,沒有機會就創造機會”的市場眼光,有“一有土壤就發芽,給點陽光就燦爛”的生存能力,做別人不願做的事,吃別人不能吃的苦,忍受別人無法忍受的事,最終賺到別人不能賺到的錢。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他們在強烈的創業欲望的驅動下,吃大苦,耐大勞,經曆磨難,百折不撓,創造了輝煌的業績。
五、最為團結。“人”字是一撇一捺組成,相互支撐,表明人要互相依靠。構建和諧社會是當代中國的主旋律。“和”是由“禾”與“口”組成,意思是每個人都有飯吃;“諧”是由“讠”與“皆”組成,意思是每個人都有發言權。“和諧”的本質就是人人都有經濟、政治待遇。浙江人深入地領會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並巧妙貫穿於經商實踐。他們有錢大家賺,抱團打天下,從不吃獨食。在外經商只要站住腳,就一人帶一家,一家帶一姓,一姓帶一村,一村帶一鎮,一鎮帶一縣,進而形成規模大、協作好、分工細、效率高、競爭力強的網絡經濟,散居在全國各地的浙商,哪怕只有三個人在一起,也能團結互助,共同賺錢。他們認為“團結就是力量”的法則同樣適用於商場,抱團打天下相對於單打獨斗的優勢在於凝聚力更強,可以把市場經營的風險降低到最少限度。他們以親情、血緣、老鄉等為紐帶,聯接成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團體。浙江經濟是地瓜生意,根系深入到全國甚至全世界吸取營養,把自己做大做強。浙商到外地尋找商機,如果找到的商機不是自己生意範圍,就會通知家鄉的協會、商會,讓更適合的同伴及時來做這項生意。浙商抱團打天下的重要載體是協會、商會,團結的力量也來自協會、商會,他們都很熱愛自己的協會、商會,我縣哈尼服飾協會成立,他們踊躍交納會費就是一個明證。在浙江,商會、協會是知名度最高、最有面子的經濟中介組織,很多人印名片都把董事長、總經理的頭銜擺在最上方,而浙江的企業老板願意把所在商會的職務放在最顯著的位置上。溫州人認為,最大的領導是溫州總商會會長。商會是浙商群團打天下的利器,是行業代言人,政府管不了的商會管,企業辦不了的商會辦,商會與各國都有交往。2006年,在米蘭舉辦的眼鏡展會上,溫州商會組團參展,80多個展位被安排在最好的位置,一舉拿到4000萬美元的訂單,讓同去參展的江蘇人很羡慕,希望下次能夠編入溫州展團。浙江商會規定:哪個地方的人來,就由哪個地方的會員負責接待,如果遇到破產而身無分文的老鄉,商會就會安排吃住,送路費讓他回家。或者出主意、想辦法、借錢讓他東山再起。浙江商人陳敏說:“去當會長,除了種種公眾和企業的利益外,我個人也在追求一種成就感。我總覺得我不僅能帶動一個企業,還能帶動一個行業。”人們從管理學的角度對大雁進行研究表明:大雁有很強的團體意識,領頭雁拍打翅膀是為后面的大雁創造上昇的氣流;后面的大雁發出鳴叫,是為激勵前方的伙伴,這種團隊合作的成果能使飛行效率增加70%。如果一只大雁負傷或不幸被獵人擊中,會有兩只大雁離群幫助它飛到安全的地方,直到它傷口愈合后一起飛或者死后才離開,這些對我們應該有很大的啟發。
六、最為精明。浙江人是天生的生意人,他們的商業頭腦最為靈光、精明,善於從一切別人不經意的現象中發現商機。他們往大銜上一站,用鼻子左右聞聞,就能找到賺錢的機會。有人說,他們的頭發像無線電的天線,隨時隨地都在接受商業信息。又有人說他們是天生的賺錢機器。在伊拉克戰爭時,美國、英國熱衷於瓜分伊拉克市場的時候,頭腦靈活的浙江人採購一些食品、衣物等囤積在伊拉克的邊境線上,戰爭一結束,這些日用品在第一時間進入伊拉克,不僅賣得價格高,而且被搶購一空,成為伊拉克戰后最先得益的人群。他們精打細算,把錢用在刀刃上,不該花的錢一分不花,有時錙銖必較、斤斤計較甚至一毛不拔,追求金錢的最大利益化。娃哈哈集團的總裁宗慶后在簽單時,看到下屬買了十個掃把,就說“買十個掃把還不去批發?” 他們認為小錢是大錢的祖宗,認真開發小產品,做好小生意,用小商品創造了大世界,當美國人用他們的高科技支配全世界時,他們身上穿的卻是溫州人做的衣服,使用的是溫州人做的半導體,早晨喚醒他們的是溫州人做的鬧鐘,吸煙時用的是溫州人做的打火機,戴著溫州人做的眼鏡。曾經有一家日本打火機企業,不服氣浙江人把打火機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派考察團到浙江考察,當他們知道,同樣一個電子火的小部件,日本公司生產一只成本為人民幣1元,而浙江只要1毛錢甚至更少時,一個個面如死灰,回國后將打火機廠關閉。有一個大學畢業生,在一個老大媽早點攤上吃早點,在聊天時感嘆生意難做,小本生意賺不到錢,做大生意無本金。大媽聽到后,用手指著路邊的石子認真地說:“做生意不難,從現在起你每天去撿小石頭,等全部撿完后,再把它們賣掉,你不就有本錢了嗎?”大學生對此嗤之以鼻。幾年后,兩人不期而遇,大媽依靠賣早點把破舊的攤點變成了五星級的酒店。大學生羞愧難當,自己仍像陀螺一樣在四處尋找工作。有一家浙江公司向日本訂購食品機械,日方開價150萬美元,溫州商人對此也認同,但仍與日方討價還價,要求降到145萬美元,日方同意並申明這是最低價。浙江商人要求降到140萬美元,日方拒不接受。談判陷入僵局,但公司的人員不急不燥,表現出很神祕的樣子,日方懷疑是否另有賣主,無奈之下以140萬美元成交。浙江商人又以批量購買為由,降價為135萬美元,后來又在付款、運輸、保險等方面不停的討價還價,最終以130萬美元購進。
七、最快動作。每一次國家宏觀調控、整體經濟波動時,浙江人總是“春江水暖鴨先知”,以很強的洞察能力最先捕捉到商機。他們對錢的時效性有很深的認識,認為賺錢要越快越好。浙商善於從報紙上、廣播里捕捉商業信息,經常在競爭中搶占先機,仿佛先知先覺,天生就跟著市場走。其實,先知先覺是事物變化的先兆,先知是先覺的前提和基礎。一個溫州商人在火車上懶洋洋地閉目養神,聽見公安部發布嚴禁汽車駕駛員疲勞駕駛的命令,就在高速公路旁建蓋汽車修理店和駕駛員休息場所,賺了一大筆錢。中韓建交前夕,一個精明的商人看到中韓高層領導接触頻繁,就在離韓國較近的膠東半島購置了大量的地皮,中韓建交后,他通過轉讓土地又賺了盆滿缽滿。一位小老板在翻閱《中國新聞報》,有人問他,“這里也有生意嗎?”他指著報上的一則消息說“國家新聞出版署將要更換全國的記者證,這不是商機嗎?”教育部頒發的教師資格證、香港回歸警徽、甚至美國海陸空三軍的警徽、裝歐元的標準皮夾,無一不是浙商的杰作,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面對瞬息萬變的商機,多謀善斷是他們制勝的法寶。“多謀”就是能判斷商機、把握商機;“善斷”是指能在關鍵的時候下決心,投資敢於一擲千金。古語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浙商是兵馬未動,信息先行,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審時度勢,靈活善變,眼光準、行動快,“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商人充滿蜻蜓敢為人先的精神。市場經濟最重要的是搶占商機,他們勇於行動、敏於行動。拿破侖有一句名言,“我的軍隊之所以打勝仗,就是因為比敵人早到5分鐘”。美國人認為,市場反映的速度決定著企業的發展與利潤,第一個進入市場的企業平均市場占有率是29%,最早跟進的是21%,而其余的只有15%。中國人也說過,第一個是天才,第二個是人才,第三個是庸才,第四個是蠢才。領先一步,海闊天空,落后一步,寸步難行。
來源:創業資訊網

大地「委屈」了二、三十年,非得要它用激烈的手段抗議,才能喚醒我們?

台灣50年來最慘重的水災-- 國土之殤
商業周刊 第1134期 2009-08-11
撰文者:張毅君

不過四十八小時,台灣,從「旱」轉「澇」。大自然的反撲,要我們更謙卑,重新學習。誠如作家小野所言:「歷史從來不會被大雨沖走,未來總是在一場大雨之後。」你可能會不理解,老天爺為什麼總是要五毛給一塊?
四十八小時前,石門水庫一道道乾涸造成大地的裂痕,像是餵不飽的孩子,一張張開口渴望的嘴。四十八小時後,全台灣泡在水裡,水流像是無數雙強勁的手,一一撕裂大地上任何一樣東西,滾滾泥水,斷橋、垮樓、崩路、活埋。水是輕柔,下手卻重。
老天爺開了一場玩笑,我們二千三百萬人卻笑不出來。這是一場共同承擔的劫難,我們誰都逃離不了。
三十年前,水產養殖是讓我們驕傲的,日本消費者盤中的鰻魚丼、石斑魚湯,來自養殖戶年年「進貢」,我們換到了鈔票,他們得到了美味。在大量抽取地下水之後,我們的鈔票換來鬆散的土質、年年下降的地層。
盧山溫泉、知本溫泉,不也是另一種驕傲?為了更靠近山、更親近水,讓來自都市的人重拾兒時回憶、重新認識山水,我們在河岸築起了度假飯店,我們在山坡鬆軟的地質上,硬是多擠出一、二公尺的地來蓋民宿。
一場大水,我們二、三十年來跟大地爭來的,一次都還給它了。
一代代傳下來的老智慧: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但對於人多地少、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來說,怎麼能接受這樣的觀念?當然要爭!我們把大地的資源當成最廉價的生財器具,濫墾、抽取地下水、填海爭地、砍樹填地,創造經濟奇蹟,讓每一個人的生活過得更好。因為小,我們更要大,要台灣第一,養魚、養蝦、養花、種檳榔、種水果,都要第一。
我們抱怨洪水來得太急,自問一下,我們不也急著把免費的大地資源廉價加工後販售出去?我們都一直要求速度,那是台灣的本事,要的是讓子孫豐衣足食,我們不理會大地的呻吟。百年台灣,耗盡了千年資源。
大地就像一個人,哪邊有傷口,哪邊就最脆弱。這回,台灣的傷口太深了,水流一刀刀把台灣的土地切割,而這些傷口,這一塊土地的人都有責任。
土石流什麼時候才會停?學者的提醒:等山坡地都沖成平地,就會停了!這是我們要的答案嗎?如果不是,如果希望子孫下一代,不再為了洪流的生離死別而哭泣,我們能不能靜下心來,聽聽大地的聲音。
大地「委屈」了二、三十年,非得要它用激烈的手段抗議,才能喚醒我們?我們只會一直問:我們要什麼。問一問大地要什麼?它要的是喘一口氣、留一點生生不息的空間;而不要趕盡殺絕,用到一滴不剩。
如果還有下一個三十年、下一個五十年,颱風還是年年報到,風雨還是如期光顧,我們準備用什麼樣的心情來面對?日夜恐懼、逃離家園?還是挺直腰桿,不畏不懼?
這是一個機會,讓我們認清台灣的脆弱。如果就此放慢腳步,想一想,我們要一個全新的台灣,它應該是長什麼樣子。這次的水災,是一次總算帳,過去三十年犯的錯,不會一筆勾消;未來三十年台灣的新面貌,我們卻可以自己決定要什麼、不要什麼。如果與大地相處是我們未來最重要的功課,就要更謙虛聆聽。
莫為死者悲哀,請為生者流淚(對不知好歹的人---免),留下來的人如果不能參透大自然反撲背後的智慧,往者在天堂還是會望著一張張流淚的臉孔,等著下一場災難降臨。
資訊來源: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7549

用寧靜心擁抱世界

心是人的主宰,具有很大的力量,
所以,我們應該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

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很多人,
在頻繁的接觸中,
難免會跟別人發生磨擦或衝突,

或是,因為外界事物而影響自己的心境,
這是現代人普遍的困擾之一。

想要常保一顆寧靜的心,
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並不容易做到。

當我們登上高山或是站在海邊時,
一望無際的景色,讓我們敞開心門,
此時,世間紛紛擾擾的煩惱,
都會消失無蹤。

因此有人說: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我們的心,
如果也能夠像原野、海洋、天空一樣開闊,
就能夠容下無限的東西,
也更能享受生命的自由。

「心不開朗就是苦,心境豁達就能轉苦為樂。」

禪宗特別強調「平常心」這三個字。

所謂平常心,就是指
我們非常清楚環境裡的是是非非、好壞美醜,
對所有現象一目瞭然,但卻絲毫不受影響,

即使身處在那樣的環境裡,也不會隨外境起舞,
也就不會受環境裡的種種情況影響而浮動。

人有了定力之後,就不容易被外在情況動搖。
能保持身心安定,能把自己的情況看得很清楚,
對於能做、不能做;
該做、不該做的事,也都非常清楚,
這就是智慧。

想要讓心保持清明安定,就不要心隨境轉,
「心隨境轉」是指失去自己的主宰,
老是被環境的動態所影響,

也就是說,發生狀況的時候,
心不要立刻被當下的環境所動。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
觀察呼吸從鼻孔出入的感覺,
或是觀察內心的感受,
只要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的感受上,
心情就會安定下來。

其實,煩惱心未必都是不好的,
事實上,它是清明心的基礎。
因為,對於有善根的人,遇到困擾時,
覺得這是一種麻煩,
希望能夠將它轉變為寧靜、清明的心,
這時候,煩惱心反倒是一種助緣了。

所以,
如果懂得以智慧、慈悲來處理問題,
心裡就不會經常打結,而能清明自在。
那不管身處在任何的狀況中,
都可以保持平靜、穩定、自主、自在的心境。

閉上眼睛好好的想想,
自己是不是因為心浮氣燥,而搞砸過很多事?
自己是不是常常被環境、被人所影響?
自己是不是常常為了小事生氣,不放過自己?

「心裡放不下別人,是沒有慈悲;
心裡放不下自己,是沒有智慧。」

淨業三福講記-淨空法師

淨空法師講述

傳淨居士整理

佛法的本質——教育

佛法的教育宗旨——闡述宇宙人生的真相

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

修行的基礎—淨業三福

總論

第一條——人天福

第二條——二乘福

第三條——大乘菩薩福

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壹、佛法的本質——教育


首先要認識佛教。佛教究竟是什麼?如果對佛教產生誤會,那這一誤就誤到底了,要想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是很難的。



那麼佛教究竟是什麼?我們今天在全世界所看到的有四種不同形態的佛教:



一、宗教的佛教。現在人,把佛教變成宗教,這是我們佛弟子莫大的恥辱。怎麼會變成宗教呢?是佛弟子沒有盡到宣揚的責任,使社會、政府誤會認為佛教是宗教。諸位要知道佛教不是宗教,它本來是教育,但是現在已經變成宗教了,我們已經沒有法子否認它是宗教,這是第一種形態,最普遍的。



二、學術的佛教。佛教變成哲學,變成學術了;在海外有許多大學裡面開有佛經的哲學,這是佛教變成學術了。



三、是最近二、三十年,我們見到的邪教的佛教;打著佛教的旗號,內容確確實實是一些妖魔鬼怪,這是有害於人、有害於社會的,我們不能不加以辨別。



四、傳統的佛教。傳統的佛教,釋迦牟尼佛代代相傳。它是什麼,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它是教育——佛陀的教育。



這一個認知,在民國十二年,歐陽竟無先生在中山大學曾經作了一次講演,他的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這一個講演在當時曾經引起震撼,歐陽先生舉了許許多多的證據,說明佛教的本質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這個話是真實的。世尊當年在世,與我們中國孔老夫子一生的行業非常相似,孔老夫子曾經周遊列國,一生都用在教學上;世尊也是這樣,捨棄了自己的尊榮,從事於教育的工作。他老人家一生就如同經典上所說,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從來沒有休息過,而且是周遊列國,足跡遍及古印度。佛教即使從形式上來看,它也是教育,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本師是根本的老師,我們自稱為弟子,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在宗教裡面沒有這種稱呼的。



世尊滅度之後一千年,我們國家派特使到西域去禮聘傳布佛法的大師到中國來,並由外交機構接待他們。漢朝的制度,主管外交的機關不叫外交部,叫鴻臚寺。我們今天這個「寺」院怎麼來的要知道;「寺」是政府辦事的機關,不是廟,鴻臚寺卿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長。法師迎請到中國來之後,與中國朝野見面,雙方談得非常地投機,希望這個教育能夠在中國發揚光大,與中國儒家的教育相輔相成,這就把摩騰、竺法蘭兩位大師留下來。留下來之後,當然就不能讓他長期住在鴻臚寺,因為鴻臚寺是接待外賓的,是短期招待所。於是比照皇帝下面一級單位(有九個寺)再成立、增設一個寺,這個寺稱為白馬寺。因為當年的經書、佛像是白馬千里迢迢馱到中國來,我們中國人心非常之厚道,連白馬牠的功勞,我們也不能把牠忘記,於是就稱之為白馬寺。由此佛教的教育機構稱之為「寺」,「寺」是政府辦事的機構。



現在已經是民國的時代,從農業社會進步到工業社會,國家政治制度統統都已革新了,我們佛教道場名稱還保持漢朝的稱呼——寺。如果不讀歷史,不知道事實真相,往往對佛教產生很大的誤會,一看到寺,便認為寺就是廟,裡面是拜神的,是迷信的,這對於佛教的傳播、教學,產生了很大的障礙。因此,今天佛的四眾弟子最重要的一個使命,就是要把佛法回歸到教育。



你看從前寺院就是學校,它裡面的組織跟今天的學校沒有兩樣,只是稱呼不同。教育機構的主管,我們一般學校稱為校長,在佛門裡面叫住持或方丈。住持、方丈,實際上就是校長,他是負責主持教育行政與教育計畫、教育設施的。他下面有三個綱領執事,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總務、教務、訓導,在佛門裡面也是這三個綱領。首座和尚管教務的,就是教務主任;維那就是訓導主任;當家師,我們常講監院,就是總務主任。你看他們管的事情還是總務、教務、訓導,只是名稱不一樣而已。所以佛法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永遠是指導這一個時代;今天我們佛法落伍了,落在時代的後面,沒有跟上時代,沒有站在時代的最前面!為什麼不把我們寺院改換個名稱?我們裡面所有執事的稱呼也都要現代化。佛法如果不能做到現代化、本土化,就沒有辦法推展到全世界,這是我們要認識的。因此在抗戰期間,夏蓮居老居士,他老人家已經見到這一點,所以提倡把寺院改成為「學會」,這是個很好的構想;我們的道場不要再用寺院這個名稱,改成學會,免得讓大家誤會。



修淨土的,我們稱為淨宗學會;學禪的,稱為禪學會;學華嚴的,稱為華嚴學會。用學會這個名稱,大家一看,這很有學術氣氛,就不至於讓人家看到這是迷信。那麼培養師資的稱為淨宗學院、禪學院、華嚴學院、天台學院。因此,道場實在講,在從前都是專科大學。佛教的道場,裡面是一個藝術的宮殿,用現代話來說,它實在就是把學校跟博物館集合成一體,是這麼一個機構。因此它是屬於藝術的教學,我們現代人常講藝術化,佛門在兩千年前就提倡教學要藝術化,它真正做到了。所以諸位如果要深入了解佛法,你對它才真正是五體投地,真正是佩服。



貳、佛法的教育宗旨——闡述宇宙人生的真相



那麼佛教既然是教育,它的教育宗旨是什麼呢?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曉得佛家的經典非常豐富,經典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教學的教科書。我們今天問:這麼多的教科書(現在稱為三藏經典),到底講些什麼?同修能不能答覆得出來?



這一部《大藏經》講些什麼?



要用佛學的名詞來說,它所講的是諸法實相;用現代話來講,它所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人生,是我們本人。換一句話說,佛陀教育就是講我們自己跟我們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你想想看,這個教育重不重要?世界上的教育再沒有比這個教育對我們更為親切了,我們切身所需要的就是佛教教育,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的,如此,我們才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教育的宗旨我們了解了;那麼要想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要智慧,要真正的智慧。所以佛法所追求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話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話我們聽起來還不好懂,再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對宇宙人生一種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才能夠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學佛求的就是這個。諸位要知道,如果你在佛門裡面求財、求富貴、求功名、求兒女、求平安...,那是小事;能不能求得到呢?不一定能求到。可是如果你能夠求到真正的智慧,那麼這些事情樣樣都可以求得到。為什麼呢?有了智慧,那一樣辦不到呢!所以智慧是第一,智慧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有智慧,就是佛家常講的有求必應,有求必應是建立在圓滿究竟智慧的基礎上。



那麼現在我要問了,這個智慧怎麼個求法呢?佛教給我們要修行。佛告訴我們每一個眾生,每一個人,都有如來智慧德相;每一個眾生,每一個人,我們的智慧是平等的,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我們的德能、才藝也跟諸佛沒兩樣。可是現在諸佛菩薩智慧、德能流露在外面,我們的智慧、德能到那裡去了呢?這就是現代人講的話——污染。我們的智慧、德能被污染了,不是沒有;有這個污染是障礙。我們今天:思想有污染、見解有污染、心地有污染。現代人常說要講求環保,要保護環境的清淨,佛法在三千年前就教給我們要如何保護我們心地的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清淨心起作用就是萬德萬能。



佛法宗派很多,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這麼多方法、門徑作什麼用的呢?都是幫助我們把精神的染污、心地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統統化除掉,把它斷掉,恢復自性清淨心,佛陀教學的能事就圓滿了。所以佛法說來很簡單,也不過就是如此而已。



參、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



那麼現在我們講到「修行」了;行就是行為,錯誤的行為就是染污,如何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行為不外乎三大類,就是身、口、意三業:身是身體的造作;口是言語;意是思想、見解。這三大類的行為有了錯誤,把這個錯誤修正過來。那麼到底什麼是正?什麼是錯?這個正的標準是什麼?佛實在是高明,實在是偉大,並不是說他給我們制定一個標準,要我們去遵守,那佛不值得我們尊敬。佛給我們講,標準是——自性,是你自己的自性,不是從外面來的。



肆、修行的基礎—淨業三福



那麼修正行為從那裡修起呢?佛在《觀無量壽經》裡面有一段開示,我先把這樁事情給大家做個報告:《觀無量壽經》是淨土宗三經之一,裡面給我們敘述了一個故事。就是波斯匿王家庭發生了變故,兒子篡奪父親的政權,這在我們中國人講是大不孝——他殺父、害母。母親在這個時候遭遇到家庭、國家的變故,感到這個世間非常之苦,於是乎她就要求釋迦牟尼佛,問釋迦牟尼佛:除了這個世界之外,還有沒有更好的世界?用現代話來講,她想移民過去,不想在這個世界再住下去了。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將十方世界;不僅是我們這個地球,還有他方世界(我們今天所謂的外太空),釋迦牟尼佛把外太空許許多多星球的狀況,以他的神力變現在韋提希夫人的面前,讓她自己看。她看了以後,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教區。你看看釋迦牟尼佛教學的善巧,他不是勸她:唉呀!妳生極樂世界好!不是。他把十方世界給你看,讓你自己去選擇。選定了之後,世尊對她很讚歎;為什麼呢?她選得很正確,沒有選錯,果然選的是十方世界裡最清淨,最好的一個世界。選中之後她就要求釋迦牟尼佛:我怎麼去?這個世界很好,我用什麼方法才能到達?世尊在沒有跟她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之前,先要求她修三福—淨業三福;而且佛特別為她說明,這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一句話非常非常重要。



我們知道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那麼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他們修的法門一定是不一樣,修學的宗派也不一樣,但都成佛了。可是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一定要以三福作基礎。就好像我們蓋房子一樣,無論你蓋什麼式樣的房子,蓋多麼高的大樓,房屋式樣太多了,千千萬萬種,但地基是一樣的,一定要做非常堅固的地基,從這個地基上才能夠建造各種不同的建築物。由此可知淨業三福是修行的基礎,就像蓋房子的地基,這是世尊要求韋提希夫人必須先要把這個基礎打好,然後才可以接受佛教給她修學淨土的方法,這就是四種念佛;四種念佛的方法,都是建立在這一個基礎上。我們從這個地方得到很大的啟示,今天我們修學,費的時間比古人長,用的精神比古人多,為什麼沒有古人的成就呢?這時我們才恍然大悟——我們把基礎疏忽掉了。好像蓋房子怎麼蓋都蓋不成功,毛病出在那裡呢?沒有打地基;你搭個小茅篷,可以;蓋個兩層就倒了,那三層就不必說了。這是我們今天把修學毛病找出來了,一定要在此地打基礎。



伍、淨業三福



一、總論



《觀經》三福為淨業正因者,共有三條,文曰: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我相信很多同修這一段文都很熟悉:第一條是人天福報;第二條是小乘,就是聲聞、緣覺,二乘人的福報;第三條是大乘菩薩的福報。這三條一共十一句,十一句就好比十一層大樓,後面的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後面;就好像這個大樓一樣,第二層一定包括第一層,第一層不見得包括第二層,因為第二層不蓋可以。這個基礎真的是非常之堅固啊!那麼你就曉得第一是根本的根本,這一條做不到,後面統統都沒有。我們要想成佛、成菩薩,假如人都沒做好,怎麼能成佛作祖呢?首先要把人做好。諸位要曉得經文裡面每一句每一個字,它的含意深廣無邊,確確實實像佛在《華嚴》所講——周遍法界,包含無遺。



那麼發菩提心是在第幾層呢?第八層哪!前面七層都沒有,那來的菩提心呢?菩提心沒有了,念阿彌陀佛也不見得能往生。為什麼呢?往生的正因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那個正修行只有一半,缺了一半,這往生靠不住啦!想到這個地方,我們的確是不寒而慄啊!才真正明瞭為什麼念佛的人那麼多,往生的人那麼少?從前李老師講過,一萬個念佛的,天天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正往生,也不過是兩個、三個,不成比例啊!原因在那裡呢?他一天到晚念佛只念了一半,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是明白、覺悟的心。他的心還是胡裡胡塗的,還是顛倒妄想的,這樣念佛怎麼能往生呢?菩提是覺的意思;菩提心是覺心,覺而不迷。他雖然念佛,還是迷而不覺啊!所以不能往生。怎樣才是覺呢?底下七層沒有修到,就是不覺。因為覺了,下面七層圓滿了;第八層蓋好了,下面七層當然蓋好了,這一定的道理嘛!所以我們不知道什麼叫菩提心,不知道什麼叫覺心,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就明瞭了。



再給諸位說明,這十一句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不管你學那一宗,那一個法門,這十一條是大根大本。到什麼時候才分呢?真的到菩提心以後,才分宗分派。菩提心以前這八句是不分的,是任何一宗、任何一個法門共同修學的科目。到「深信因果」這個地方可以分啦!你學禪也好,學淨也好,學律也好,學教也好,那個「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是分啦!發菩提心之前是不分的,我們幾個人能做到?



二、第一條——人天福



1、孝養父母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三福」第一條,這四句實在給我們講,只講了四個字:一、是孝;二、是敬;三、是慈;四、是善。這四個字是修行的大根大本。



我們先講『孝養父母』,我們有沒有做到?這個孝字絕對不只是養父母。這一句話非常不簡單,我們對於父母在生活物質上一切奉養都能做到了,算得上孝養嗎?你看看《論語》,孔老夫子講的話:「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這個叫孝養,畜生也可以做得到啊!所以一個明理的人,一個讀書人,要養父母之志啊!父母對於你的期望,你能夠不辜負,這個叫孝順啊!可是我們話說回來,今天做父母對兒女是什麼期望?真的是有問題。在古禮,小孩的命名,名字是父母對他的期望,希望你將來長大了,名副其實,所以古人給兒女取名字不是隨便取的啊!現在我們看到很多人,給兒女取的名字,有取成外國名字,我一看就奇怪!他的父母一定想將來希望他兒女變成外國人,這實在是對於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毫無所知,才會犯這種毛病啊!佛家講孝,如果父母來生還搞六道輪迴,那就是大不孝。真正孝子怎麼能夠忍心叫父母來生還墮六道呢?



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這是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列祖列宗留給後世子子孫孫最寶貴的遺產,我們要知道珍惜。在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沒有看到這樣完美的工具。中國文字的結構可以分為六大類,我們稱它做「六書」。這個孝字,屬於「會意」,你體會這個意思:這個字上面是一個「老」,下面是一個「子」;用現代話來說,就是上一代跟下一代集合成一體,你去想這個字的味道和它的含意,這叫做孝。那麼上面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是一個整體。西洋人不懂得這一個事實的真相,所以他有代溝,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沒有聽說代溝的,如果有,那就不孝了,孝字就沒有了。



孝就是沒有代溝的,就是始終是一體,這是從豎的方面來說。從橫的方面來講,佛法是橫遍十方。所以這一個字真正的意思,就是佛家所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是一個整體,這就是自己。



然而現代年輕人接觸中國文化逐漸淡薄了!有人來問我,為什麼要祭祖先,祖先去我們很遠,什麼樣子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還要供一個祖先牌位,還要春秋祭祀?你明白孝這個意思就懂得了。祭祖先就是永遠叫我們體會到是一體,這個是孝道,這是孝道真實的含意。因此什麼人能把這個孝做圓滿呢?給諸位說只有成佛,這個孝道就做圓滿了;菩薩都不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那就是他的孝道不圓滿。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給我們的是什麼呢?原來一大藏經只說了一個「孝」字啊!所以華嚴說「一即一切」,這個孝是一,無量無邊的法門都離不開這一個字,都是它演變出來的,還歸這一個字,這是我們要把它認清楚的。



由此可知,佛子的大孝,是要度父母出離三界啊!第一孝行是要勸父母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真孝啊!父母不肯念,父母不能接受,你要找出因素,找出那個原因,把這個原因消除,父母就樂意接受了!他才曉得這個好處嘛!父母疼愛子女,尤其年老了,兒女那裡會騙父母呢?不過現代兒女騙父母的太多了,搞得父母也不相信了。在從前騙別人有之,騙父母的那是大逆不道,那罪過滔天啊!所以很少會騙父母的。勸父母親念佛,這是大孝,沒有比這個更究竟的了。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我們應該如何孝順父母。



不敬父母是不孝,不敬師長也是不孝,不敬長官也是不孝,不敬眾生還是不孝。換一句話說,孝,一定講順,順親性;兄弟不和,父母很痛心,這就不孝;妯娌不和,這也不孝。所謂家和萬事興,家庭和睦,父母心裡愉快,兒女都能夠修養品德,從事正當的行業,不犯法,不違規,這是孝順父母。你的鄰里、鄉黨對你尊重,對你父母就更尊重了,這是孝親啊!即使我們在工作,沒有把工作做好,不能盡心盡力去做,那也叫不孝。所以孝順兩個字的確不容易做到,但是諸位要知道,這是學佛的大根大本。可見得這個「孝」字含意,確確實實涵蓋了整個的宇宙人生,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認識它。所以學佛是從那裡學起?從孝親做起。你要不做,那麼換句話說,你就不想出三界嘛!來生還想搞六道輪迴。不孝親,你要是恭敬佛,那說得不好聽的話,那是巴結佛,佛不會接受的;佛是看到你真正能夠體會親心,孝順親心,佛看到就歡喜了。為什麼呢?你跟佛真正是志同道合,佛是孝子,你也是孝子,佛會尊敬你,你也會尊敬佛,這個才是如理如法,我們中國人常講的合情合理。



如果家人、兄弟、妯娌他不懂,我怎麼辦呢?忍讓。我們中國人講孝,為什麼一定講舜?拿舜作一個榜樣。你們看看舜王的傳記,一家人對他的態度那麼樣的蠻橫惡劣,他只是一個真誠恭敬對家裡任何一個人,積年累月,十幾年,全家都被他感動了,一家人後悔了,這才叫做孝養父母;孝養父母,大舜做到了啊!



「養父母」,不但要養父母之身,要養父母的心,要養父母之志,要養父母之願,可見得孝養兩個字的範圍,也是非常的深廣。兄弟多,兄弟不和就是不孝,家族不和睦也是不孝。為什麼呢?父母操心,父母憂心。中國人常講「家和萬事興」,「和」就是孝的效用,就是孝的一個結果。一家和,這是孝;兄弟姊妹,親戚鄰里鄉黨,都要和睦。社會不和也是不孝,國家不和、世界不和,你看看做父母的他怎麼不擔心,凡是叫父母憂心的,這都是不孝啊!希望同修們要常常從這個地方體會,從這個地方去下手,學佛從這裡學起,這是起步,是基礎的基礎,根本的根本。



2、奉事師長



第二句『奉事師長』。師長,這就講到教育。師長的恩德跟父母是相同的,不能孝親,就不能敬師,所以這是第二層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父母關心子女,老師關心學生,沒有兩樣。但是師道在今天已經衰微了,已經看不見了!在從前古時候老師關心學生,決定超過他關心他的兒女。如果他關心兒女超過他的學生,社會上就要對他批評了;這個做老師的人有私心,沒有認真教導學生,他有偏心,你看他教他的兒女,疏忽了學生。這在社會上會被輿論指責的。所以從前的老師寧願自己的兒女不成器,這個社會人不會責怪他;學生有成就,這是他無限的光榮,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所以做老師對於學生之愛護,比父母愛護兒女還要來得懇切;佛在經上常說:父母之恩是生我們的肉身,我們這個身體是得之於父母的;老師的恩德是生我們的法身慧命,法身慧命是得之於老師的。這是從前講師道。



可是現在師道看不到啦!我們學了佛,我們到台中去拜老師,還是用古禮來拜。台中李老師有一年辦了一個內典研究班,他辦內典研究班請了六個老師;他一個人教不了,沒那麼多時間,請六個老師,我也是其中一個。李老師要請我們做老師,他代表學生家長,把我們這六個人請了上座,李老師在下面恭恭敬敬地拜三拜,我們也得要受著,受得很不自然,還是要受,禮不可以失,教那些學生跟著他後面,你想想看,我們教學能不認真嗎?



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諸位想想不孝順父母,怎麼可能尊敬師長呢?師長是不是要你尊敬呢?不是的,尊敬師長是為了敬業,是為了敬學,對於自己學業尊重,是這個意思。所以說「尊師重道」啊!古今的大德都教給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老師教學生,學生選擇老師,這都是緣分。



現在學校不行啦!老師對學生嚴格一點,那要告狀,老師還要受處罰,麻煩啦!所以老師樂得不要教啊!師道沒有啦!所以奉事師長不容易做到。奉事師長裡面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依教奉行」,到那裡去找一個依教奉行的學生呢?找不到啊!所以李老師講,師資道合不容易,一個學生想求老師,可遇不可求,不容易求到一個真正善知識。真正好老師要找一個學生,他給我講,比學生求老師還難,這我深深體會到,那裡去找一個那麼老實的學生?



現代的學生,程度愈高愈不聽話。為什麼呢?他的妄想愈多,成見愈深,愈不好教。基本道德觀念捨了之後,一般來講,受教育愈高的是愈麻煩,都是自以為是,狂妄啊!輕視了別人。今天報紙上登英國新首相只是高中程度,很值得人深深去反省。我們中國人常說:「英雄不怕出身低。」往往出身低的人謙虛、恭敬,念念當中我不如人,他才能成就。別人不如我,就完了,我還會有成就嗎?還會有進步嗎?沒有啦!所以諸位看看《華嚴經》善財五十三參,你看看每一位善知識,那都是大菩薩,善財童子去參訪,他把他自己所修學的法門教給善財童子,教完之後告訴他,無量無邊甚深法門我只知道這一點點,我不如那些善知識。你去查查看,沒有一個不是自己謙虛,尊敬別人、推崇別人,五十三個善知識找不到一個傲慢的。



連孔老夫子都說,假設這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一樣:「如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聖人,孔老夫子最佩服的啊!「使驕且吝」;「驕」是傲慢,而且「吝」嗇。假如他有這兩點,夫子就說了:「其餘不足觀也矣?」那都不必看。為什麼呢?統統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禮記》一開頭,聖人就教「傲不可長」。儒家講的是世間法,沒有強調斷煩惱,但是人家伏煩惱——不可增長啊!佛家要出三界,決定要斷煩惱;斷煩惱,從那裡斷起啊?傲慢的習氣先斷掉。所以佛法的修學,首先就是折磨你,把你那個驕慢的習氣折伏盡,然後才有資格學道。才有什麼?心清淨。對人才有恭敬心,才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這才能承受,才成為一個法器,才能接受甚深之法。



甚深之法是如來平等性法,有一絲毫驕慢,佛不是不慈悲,不是不肯傳授給你,傳授給你沒有用,裝不進去啊!這裡傳給你,那裡漏掉,所以叫有漏。漏是什麼?就是你煩惱!佛法一裝進去了,一會兒就漏掉了。所以首先一定要把見思煩惱斷掉,見思煩惱斷了之後,這才是個法器。見思煩惱,思惑裡面:貪、瞋恚、愚癡、傲慢、懷疑——貪、瞋、癡、慢、疑,有一條就不能成就;不但一般佛法你不能成就,念佛都不能往生,這是真的。



所以演培法師選學生,他只要選老實,呆呆的,不要很聰明,初中畢業就可以了,不要太高。幾個人懂得?程度愈高了,愈不聽話,陽奉陰違,表面上他給你點頭,背過頭來他搞他的,不能成就啊!這個程度愈低,他愈謙虛。為什麼呢?他有自卑感,他總覺得處處不如人,能夠發憤,能夠向上,他能夠接受老師指導;愈是書念得多,見識又廣的時候,貢高我慢,那個不能成就。想看看,現代老師找學生,找不到;學生找老師也找不到,往往希望很渺茫啊!這個兩句是根本的根本,實在是不容易啊!



你要問:什麼樣的老師是一個真正好老師呢?給諸位說他有一個絕對的標準,這個標準是什麼呢?就是我自己心目當中最仰慕的這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我的好老師。也許他的學問道德不如另外的人,另外的那個人,我沒有看得起他,我沒有重視他,他縱有學問道德,你跟他也是枉然。為什麼呢?沒有誠敬。換句話說,你在他的門下,什麼也得不到,就是不肯依教奉行。我們自己心目當中最仰慕的這個老師,他所講的話,我們會百分之百地把它做到,這就沒問題了。因此選擇老師,諸位懂得這一個道理,你就會選擇了,你在這一生當中,多少總會有成就,這一生決定不致於空過。



親近一個善知識,真正遇到老師了,如果同學當中有磨擦、有意見,這不是奉事師長。為什麼呢?叫師長操心,等於不孝順師長。家裡面兄弟相聚人數還不多,同學們相聚往往超過家裡兄弟的人數,如何能和睦相處?在佛法僧團裡面六和敬,六和敬要做不到,就不能叫做奉事師長。我們想一想,我們那一個人做到六和敬?所以從這個地方認真來細細思維,才知道往生不容易。可是你真正要想超越三界,了生死,這一生圓成佛道,你不走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好走。



我學佛,說實在話,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讀書,讀得很多;要想把我說服,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那時我看佛教不如基督教,基督教不如回教。為什麼呢?我都接觸過。佛教迷信嘛!怎麼能夠叫我們心服口服呢?所以從來就沒有把佛教放在眼裡,不知道佛教是怎麼一回事情。就是到寺院裡來,看到這麼多的神像(那時候不知道,以為是神像),這個神一多了,叫汎神教、多神教。汎神教、多神教是低級的宗教,比不上基督教,基督教只有一個神,唯一的真神,不複雜,這佛教比不上它。沒有人能夠把這些事實真相給我們講清楚,那麼這樣去信仰,那不是迷信是什麼呢?



我學佛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我在民國四十二年跟他學哲學,承蒙方先生非常的愛護,給我作了一個有系統的教導。從西洋哲學講到中國哲學,中國是從易經一直講到王陽明的哲學,然後在第三個單元講到印度哲學,從印度部派、瑜伽、數論,一直講到佛經哲學。最後他告訴我,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精華,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是人生的最高享受。我是聽了他這麼一介紹,原來佛教裡有這麼好的東西,這才一下明白了。明白之後,到寺院裡去借經書看,那個時候民國四十幾年,台灣的經書非常缺乏,買不到,只有寺院裡面還有舊的藏經,我們漸漸跟寺院的法師們熟了,藏經可以借出來看,好的東西,我們自己手抄,還抄了不少本的經書,可見得那個時候得到一部經書,如獲至寶啊!不像現在得來這麼容易,那時求學非常地辛苦,這是提供同修們作個參考。



不是自己心目當中最仰慕的老師,你對他講的東西是半信半疑,你不能接受。所以最仰慕的老師,他給我們講的,我們百分之百的信任,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這是方老師引我入佛門。我入佛門,緣分實在講是非常非常地殊勝,在大概一個多月的時候,認識了章嘉大師,以後在經典上,遇到些困難問題,都是他老人家指導我。那個時候章嘉大師住青田街八號,我是每一個星期天一定要到他那裡去,他給我兩個小時的時間,我跟他三年,我的佛學基礎是章嘉大師奠定的。所以師道完全在一個敬字,以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去求學,要去求啊!去求道。



老師選擇學生用什麼標準呢?就是真誠恭敬。就這一個標準。沒有真誠恭敬;實在說我那時候希望親近方東美先生,自己的願望只是希望他容許我到學校裡面去旁聽他的課程,我的願望只是如此啊!沒有想到他召見我。談話之後,他是在他家裡召見,他家住牯嶺街,台大的宿舍;在他家裡談話之後,他就告訴我:「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他說:「你想到學校去聽課,你會一無所得。」這幾句話是涼水澆頭,我想到學校聽他的課,沒指望了。我當時聽他老人家這幾句話,心裡非常難過,他也看出來了;最後他非常慈悲,他說:「這樣好了,你每一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小時課。」所以我跟方先生學哲學,是每一個星期天,在他家裡客廳小圓桌上,一個老師,一個學生,我們課是這樣上的;這是我沒有想像到的,也不敢想像的。以後跟章嘉大師三年,也是一個老師、一個學生,在他住所裡教導,這個因緣非常之特殊。當時我不明瞭,以後我才知道,所以我對老師一生感激,念念不忘。



為什麼不讓我到學校裡去?假如我到學校裡面去旁聽,我會認識很多同學,也會認識很多教授,會聽到許許多多的學術,這是必然的。好不好呢?不好。什麼不好呢?我們的清淨心被污染,我們的思想見解被污染。我學哲學的時候,我是有這個願望、興趣,但我沒有學過,沒有讀過哲學的書,也沒有聽過哲學的課,所以方先生看我是一張白紙,沒有被染污過的。一個真正好老師想找一個學生,就是找一張白紙,一切沒有受染,這是寶貝,所以要親自教導,不可以到學校,到學校怕被污染。這一種苦心,我們知道之後,才深深感謝他。



假如當時他問我:「你看了些什麼哲學書籍?」



我說:「我看了很多很多。」



「有沒有聽到課程,聽演講?」



「我聽了很多。」



那方老師頂多點點頭:「好吧!那一天你到學校來旁聽。」這就如此而已。



為什麼呢?被污染之後,很難教,先入為主,你有成見;你把你那些錯誤的見解再把他洗乾淨,很不容易。所以真正好老師希望教一個真正發心喜歡學,又沒有學過的人,這是他選擇的對象。



拜老師,真誠恭敬啊!在過去,我六、七歲的時候,大約六十年前,我的父親送我到私塾裡面去念書(我大概念了四個月的私塾)。這個私塾是在一家祠堂裡面,祠堂的大殿供奉著孔老夫子的神位,我們先要向孔老夫子的神位行大禮,三跪九叩首(清朝時候的禮節)。拜完了孔夫子神位之後,請老師上座,我的父親帶上禮物,他在前面,我在他的後面,要跟老師行大禮,也是三跪九叩首。那個老師沒有說「一拜」,不說的,他就坐在那裡就收了,接受了。諸位要曉得,這個大禮是父母把他的小孩付託給老師,老師如果不認真地來管教,怎麼對得起他的父母,他的父母對老師這樣地恭敬。



那麼我們看看現在的教育,沒有了。從前我們小孩頑皮,喜歡鬧事,被老師處分,罰跪、打手心,手心都打腫。回家之後父母看到了,今天被老師教訓,父母明天備一份厚禮,到學校去謝謝老師。現在我聽說學生要是被老師打了,學生第二天到警察局去告狀,你說這個跟從前完全相反了。所以從前做老師不敢不認真地管教,那真的對不起家長;現在家長是小孩受了委屈,要告老師,老師怎麼敢教學生!這個父母要負責任,叫老師不敢認真地教學。我們從前因為看到父母第二天還要給老師送禮,還去道謝,所以以後在學校被老師處罰了,回家不動聲色,絕對不說。為什麼?說了,第二天父母還要破財,還要去給老師道謝。



這是說到師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從前一個小孩,從小就是父母跟老師雙方面配合,把這個人教成了,所以家庭教育跟學校教育要配合,密切地合作。父母對於兒女雖然恩德很大,自己總不好意思叫著兒子女兒:「我對你恩德很大,你要孝順我。」這個話說不出口,這個很難講的。要誰來說呢?要老師來說。老師要勸學生,叫學生盡孝,叫學生懂得什麼叫「孝」,什麼叫「悌」,懂得事親,懂得侍奉兄弟姊妹,教這個。同樣地,老師教學生也不好意思叫學生:「學生,我是你的老師,你要尊敬我。」這也說不出口。這要誰來教呢?要父母教。父母教兒女要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要孝順父母,兩個互相教,這才能成功。一個人一生的幸福、家庭的美滿、社會的和諧、國家的富強、世界的和平,都在教育。所以《學記》裡面就說得很明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國家政治設施什麼最重要呢?不是經濟,教育最重要。我們今天台灣的社會非常不安定,大家都看到,毛病出在那裡呢?出在教育。教育徹底失敗了,所以雖富,富而不樂,你說這個多冤枉。



我是民國四十八年出家的,我在臨濟寺出家。四十八年臨濟寺那個地方還是郊外,巴士只有一路——十七路。到達圓山動物園,一個小時一班,人很稀少;臨濟寺外面樹木很多,很空曠,我們每天早晨起來在寺廟門前掃樹葉。有一天我在掃地的時候,有四個學生,到臨濟寺散步,舉止很不文雅,我就非常感嘆:「哎!可惜沒有受過教育。」這個話被他們聽到了,他們轉過頭來就質問我,他告訴我,他們是台大法學院,好像是三、四年級的學生。



他說:「你怎麼可以說我們沒有受過教育?」



我一聽說台大的學生,我也就很有興趣了。我說:「好吧,那我就向你請教了。」



「什麼叫做教?什麼叫做育?什麼叫做教育?我這三個問題,你說給我聽聽。」



結果四個人沒有一個能說得圓滿,都說不出來。那個時候學生跟現在不一樣,他很明理,一被我問倒之後,這個傲慢態度就沒有了,心地也就轉到很謙虛,轉過頭來向我請教,他來問我:「什麼叫教育?」



我就告訴他:「你們不但高等教育沒有受過,連小學教育都不懂啊!」他愈聽愈驚奇,怎麼小學教育我都不懂呢?



我說:「什麼叫小學教育?小學教育教灑掃應對。」



我說:「你學過沒有?不但這個你沒學過,你連飯都不會吃啊!」



他愈聽愈奇怪,這飯怎麼不會吃呢?



我說:「我做四個菜,這四個菜怎麼擺法,你曉不曉得?你有沒有學過?不是隨便擺的。」



「我們中國這一桌菜出來的時候,按照陰陽五杆來擺的,這不能隨便擺,你擺錯了,一看到,沒有受過教育,外行;你去念《禮記》、《月令》、《曲禮》,就曉得啊!」



「你學過沒有?那是小學教育啊!」



所以小學教育,是生活教育。教育我們人與人的關係、父子什麼關係、兄弟什麼關係;知道人與人的關係,才能夠把人做好,曉得我是什麼身分,我應該盡什麼樣的義務,我應該行什麼樣的禮節,這是教育。



那麼今天我們的教育,這些捨棄掉了,倫理沒有了、道德沒有了!教育就是倫理、道德;有倫理道德為基礎,這個福報才是真實的。那個時候,你想我們這經濟發達,我們人人真是享福啊!台灣是這一個地球上的天堂,是這個地球上的極樂世界。為什麼?我們這樣的富有,我們的富有世界第一,這是很多年我就看到了,我說過,我說我們的富有決定超過日本,當時有很多人不相信,今天確實我們超過日本了。但是為什麼我們社會這麼亂?為什麼我們日子過得這麼苦?精神生活為什麼這麼緊張?沒有安全感?我門的教育失敗了,沒有從基礎上來作起。即使我們今天再恢復倫理道德的教育,諸位要曉得,要收到成效至少要二、三十年之後,不是一朝一夕能收到效果的。可是快速能收到效果的,唯有大乘佛法的教育。



在中國古時候,老師跟父母看得是一樣重,諸位如果是讀《禮記》,讀古禮你就曉得,父母過世,守孝是三年,居喪三年。那麼老師過世呢?心喪三年,就是沒有形式,不要穿孝服。這是學生對老師和對父母沒有兩樣。那麼還有一個顯著的,就是稱名。古時候只有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可以叫他的名;成年以後了,如果再稱名,那是對他很不恭敬,對他很不禮貌,尤其是連姓帶名稱,那更沒有這個道理,那是侮辱到了極處啦!



男子二十歲成年行冠禮,戴帽子,戴帽子表示大人,不是小孩了,你見到他要尊重,不能稱他的名。女子十六歲行笄禮,就是梳頭了,她成年了。這一天,她的長輩、同輩、兄弟姊妹要送她一個「字」,名「字」,從這一天起大家都稱她這個「字」,不再稱名了。那「名」以後誰稱呢?只有父母。父母一生稱你名;第二人就是老師,老師一生稱你「名」,除這兩個人之外,你的祖父母、伯伯、叔叔,你的家親眷屬統統都稱你「字」;祖父母因為隔一代,他對你要尊敬。長幼有序嘛!他要尊敬你。你在朝廷上作官,皇帝也稱你「字」,不稱你「名」。如果皇帝要是稱你「名」,你就有罪了,那要判刑了,你這個官位就保不住了;如果皇帝是連姓帶名一起稱,那恐怕要殺頭了,腦袋都保不住了。所以在稱呼上,老師跟父母是相同,這是在古禮上很明顯地能夠看出,孝道跟師道是不能分的。我們今天孝道不談了,所以師道也沒有了;師道沒有了,怎麼可能成就呢?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今天說老實話,幾個人懂孝道?幾個人懂師道?世法裡面完全捨棄了,佛法裡面現在也不存在了。表面上看起來,比世法上好像好一點,只有個形式,內容沒有了。那麼這個師道從那裡講起呢?今天這個第二句,就是給我們說明師道具體的內容,怎樣叫做尊師?如何是重道?



今天師生的關係確實在佛法上還有幾分尊師重道,你看我們從事於佛法教育,我們出家人、法師,就是佛教教育的教員,我們這個教員在佛陀教育裡面,學生對老師還挺恭敬的,見到還頂禮,還很難得。現在你在一般學校裡做老師,學生見你恭不恭敬呢?你將從這個地方看出來,佛教教學為什麼能快速收到效果,就是「尊師重道」,佛門裡面還保持著。在世間教學為什麼收不到效果?尊師重道這個概念沒有了!如何再恢復?如何再建立?這是非常嚴肅的一個問題。你要問:我們個人什麼時候得到真正幸福?什麼時候我們家庭真正的圓滿?社會真正和諧?如果不能恢復倫理道德的教育,就永遠沒有指望了。所以佛給我們講修學這才是基礎,這才是根本之根本。這個敬師跟孝親裡面的境界之深之廣之涵蓋,完全相同。



3、慈心不殺



第三句『慈心不殺』。不殺是慈。慈不只不殺這一樁事情,慈的範圍也是無量地深廣,佛只舉出一個例子,不殺是慈,不害也是慈。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都有一個真誠的心,希望別人能離苦得樂,希望一切眾生能夠離苦得樂;不但我們要希望,而且我們要盡心盡力地幫助他,所謂成人之美,幫他離苦,幫他得樂,這是慈。如果我們只有這個心,不能盡心盡力協助,這個慈心不圓滿,圓滿的慈是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4、修十善業



(1)十法界



末後一句是『修十善業』。佛在經上明白地給我們開示,佛說這個世界有六道,世間之外還有四聖法界,所以宇宙間大別來分有十大類,這十大類,就叫十法界。十法界怎麼形成的呢?我們不能不清楚。佛告訴我們,十法界是從我們一念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本來沒有啊!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就沒有了。沒有了,那叫什麼呢?這不得已叫一真法界。那是真的,真實的。所以十法界是我們妄心變現出來的幻境,這一句話把世界真相說明了。當然變現出來是有無量的因緣,這個因緣我們今天講條件,很多很多的條件,非常複雜,不是單純的。那麼許許多多條件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是什麼?佛告訴我們,我們從上說到下,怎樣成佛?成佛的第一個條件是——平等心。



佛心是平等的,《無量壽經》經題裡面就教給我們——清淨、平等、覺。所以那個經是成佛的經典,是教你修平等心的。菩薩是修六度,菩薩心是六度;緣覺,就是辟支佛,修十二因緣;聲聞,就是阿羅漢,是修四諦的。這是「四聖法界」。「六凡法界」,第一個是天道,佛給我們講修的上品十善;人道是中品十善;修羅是下品十善。十善生天啊!「五戒」是人身,五戒做得很圓滿,沒有欠缺,這能得人道來。五戒跟儒家所講的五常,內容完全相同。儒家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常是常道,決定不能違背的。我們世間人常講人格,什麼叫人格呢?六道裡面取得人道的資格。得人道的資格,五個條件,在佛叫五戒;在儒家叫五常。再往下面去,畜生——愚癡。什麼叫愚癡呢?世出世間一切法,真假不分、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甚至於利害都不清楚,這就是愚癡;那麼要想做到不癡,要讀書,要明理,你才會不愚癡。你不讀聖賢書,不明理,往往把是非弄顛倒了。特別是我們這個時代,積非若是,大家都錯了,我們認為這很對的嘛!很難辨別,實在不容易。如果叫你真正有能力辨別,那要去念聖賢人書。念聖賢書,簡單的,四書五經;複雜一點,儒家的十三經、二十五史、諸子百家,要念幾十年才能搞清楚,才有這個能力啊!時間來不及了!來不及,也有方法補救,補救是救一時,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給了我們三樣東西,救急,特效藥啊!使我們能夠治這個愚癡的病。這三樣東西:一、是了凡四訓;二、感應篇彙編;三、是安士全書。這三本書,特效藥啊!可以救急,真管用;然後再以儒、佛慢慢地滋補,你才能把身體恢復啊!這三樣東西是救命,叫你不死,不死還很弱啊!要用大乘佛法、儒家這些經論,慢慢地再去學。不讀聖賢書,後果不堪設想,這是真正的教育。



現在中國沒有教育。家庭沒有教育,你的家庭、兒女沒有前途;國家沒有教育,這個國家決定會亡國。教育是什麼呢?教育就是不愚癡,就是對於是非、真妄、邪正有能力辨別。換句話說,培養你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行為。正的標準是什麼?與你真如本性相應。佛是這個標準,儒家也是這個標準,這是教育。所以佛法是教育,是佛陀的教育。



愚癡墮畜生,慳貪變餓鬼,瞋恚墮地獄。所以貪、瞋、癡又叫做三毒煩惱,它的果報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這是在十法界裡面最苦的三道,我們叫它做三惡道。佛教給我們修十善業,就是離開三惡道。



(2)十善業



「十善業」,業是造做;正在造做時叫做事,事情做完了,那個結果就叫做業。你看你在學校念書,你的學分都念完了,叫畢業。正在念書的時候,你們所有的練習本子叫作業簿,那叫「作業」。我們身體的動作,身在作業;口裡面的言語,口在造業;心裡面起心動念,是意在造業。這身、語、意,統統都在造業。造業一定有果報,不會說是你造的業沒有果報,沒有這回事情,因此我們造業就要小心了。業裡面有善業、惡業、淨業。善業果報在三善道,在人天;惡業果報在三惡道;淨業,這才能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輪迴,四聖法界所造的統統叫淨業,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因此學佛的人修淨土,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淨業。但是我們在沒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我們這個身還在這個社會,不能離開人群,不能離開大眾,那麼我們身、語、意三業就要知道造善業,不造惡業。



在《觀無量壽經》裡面,念佛叫定善。善導大師所講的,修十善業叫散善;身、口、意造的善業叫散善。具足定、散二善,決定得生。這是釋迦牟尼佛為韋提希夫人說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我們今天在這裡是講的基礎。那麼身三善業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身的三善。三善的範圍也非常之廣泛:



第一不殺生,裡面就包括不傷害,傷害眾生有的時候比殺害他還要重。怎麼見得呢?你看我們中國古時候的念書人,念書人非常重視氣節,常說「士可殺不可辱」;殺頭沒關係,侮辱不可以,他把侮辱看得比殺頭還嚴重。那麼我們要對他侮辱,對他的傷害,那比殺頭還嚴重。所以要知道不殺裡面包括不害,絕不傷害眾生;換句話說,決定不跟眾生結冤仇。這是身的第一善。



第二不偷盜,偷盜意思也是非常地深廣,在佛家叫不與取。凡是物有主,主人沒有同意給你,你就不能夠自取,你自己取,這就是犯了盜戒。我們一般人,尤其是現代的中國人,古人不說;現代中國人喜歡佔一點小便宜,諸位要曉得喜歡佔一點小便宜這個念頭,就是盜心。殊不知這個盜是負債,負了債,將來要還債。假如諸位能夠看到三世因果,看到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你看到三世因果,你才知道事實真相不是我們想像的。你殺眾生一定要償命,你偷盜將來一定要還債;換一句話說,決定沒有佔便宜的事惰,也決定沒有吃虧的事情,這老天爺是真公平啊!三世因果就能看到事實的真相,知道這個事實,我們的心就定下來了,自己再清苦,也不會起一個盜的意念,這個戒律才能持得乾淨,才能夠得真實的利益。佛告訴我們,不盜得大富啊!不殺得健康長壽,後頭都有果報的啊!不淫得美滿眷屬;他那一條因,都有那一條果報的啊!確確實實這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語業:不妄語,「妄語」是欺騙人。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眾生。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就是說的話很難聽,叫人聽了很不舒服。這是口業裡的四善。



意裡面不貪、不瞋、不痴。不貪的人就富足。世間什麼人最富?不貪的人最富。縱然他有許多的財富,他還有貪吝,他的心不安;所以這個欲望沒有止境,他苦啊!那個知足的人快樂了,他不需要了;你還要,我都不需要了,知足常樂啊!你想在世間要怎樣得到真正快樂,真正幸福呢?不貪;幸福、快樂馬上就得到。這不難得到,就在你念頭能不能轉過來。不痴,不愚痴,就是真正的智慧。不瞋恚,是真正的慈悲啊!佛教給我們從這個地方修起,所以十善業是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的標準,依照這個標準,修正我們一切錯誤的觀念、言行,奠定人天福德的基礎,以這個基礎再向上提升,這才能建立圓滿的佛法。我們已把第一福介紹給諸位。



三、第二條——二乘福



我們先將第二段的經文念一遍: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前面我們所說的是世間法,今天這一段則是佛法了。佛法從三歸開始,那麼在還沒有講解三歸依之前,還先得要將佛法做一個交代。它的教學宗旨、目標,前面也都跟諸位說明了,今天要講他教學的善巧方便,也就是我們講的教學的方法,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



佛陀時代,講經說法沒有像現在這樣隆重地啟請的儀規,這是後世才演變的,特別是在我們中國;中國古代對於禮儀非常地重視,但是它確實有一種樸實而莊嚴,道場足足能叫人感覺到潛移默化的功能;後世道場的建築已經將藝術跟教學集合成一體了。佛門的道場,也就是像我們現在所說教學的場所,古時候稱之為「寺」,現在還用這個名稱,我們應當要把它變成現代話才好,不叫大家對佛教產生種種的誤會。



1、佛的教學法——隨機而應,無有定法



佛說法,大經上常說,佛是沒有定法可說的。佛無法可說;那有法好說呢?是因為眾生行為出了差錯,佛只是將他的差錯說出來,幫助大家修正行為,如此而已;如果我們的行為沒有錯誤,那佛就一句話也沒得說了。由此可知,佛法叫「應機說法」;要用我們世間俗話來說呢?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沒有定法的,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他教學的原則,然後才真正體會這善巧方便。不但佛沒有定法可說,佛也沒有一定的形象,這一點諸位要記住。我們中國人,常說「相隨心轉」,可見得真的是沒有定相。一般說起來,在四十歲之前,我們的相貌是受前生業力(就是行業,善惡業力的關係)的影響。四十歲以後的相貌,那就是自己要負責了,那不是先天的,是後天的;我們心地善良,相貌自然慈祥,心地清淨,身體自然健康。所以從相貌能夠看出一個人的心地,能夠看出一個人的善良。四十歲以後相貌是這一生當中修集、累積的。



佛、菩薩都沒有定相,像《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而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裡面講「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可見得他是隨眾生的機緣現相;「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由此可知,佛菩薩沒有一定的相。這使我們想到佛法之所以能夠弘遍法界,就是它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它的教學超越了國籍;不但超越國籍,還超越法界。



2、佛陀的教育——超越世間宗教



我們講十法界,上面佛、菩薩、緣覺、聲聞;底下是六道。十法界眾生包括佛在內,那佛還要接受這個教育嗎?諸位要知道,佛有很多不同的佛,天台家講四教:藏、通、別、圓。除圓教佛之外,藏教、通教、別教的佛,還是要繼續不斷的接受佛陀教育,何況菩薩以下。所以它超越了法界,超越了國家。譬如在我們這個地球上許許多多國家,佛教能夠弘遍到任何一個國家;因為它超越民族、黨派、宗教,這一點諸位要記住。佛教如果變成宗教,那就不能超越宗教,其他宗教徒可以不接受佛教;為什麼呢?那是個宗教。假如佛教是教育的話,那就可以超越宗教了,任何宗教徒不能夠說不受教育,不管那個宗教徒,他都要受教育的。



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的,像《華嚴》勝熱婆羅門,遍行外道,這一些都是宗教徒,而且是宗教裡面的傳教士。雖然是宗教的傳教士,不違背他的宗教,他還是婆羅門教的傳教士;他到釋迦牟尼佛這裡來,接受佛陀的教育,依照佛教給他的理論方法修行,他也證羅漢果、也證菩薩果位。雖然證得菩薩果位,依舊在婆羅門教裡面擔任他們的傳教士——菩薩婆羅門、菩薩外道。你才曉得確確實實是任何一個宗教徒都可以學佛,也都應該要學佛。為什麼呢?佛法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唯有智慧才能破迷開悟,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那麼現在有許多宗教徒把佛教看成宗教,不願意接受佛的教育,這是自己莫大的損失,而且也叫其他信仰宗教的人產生了誤會。宗教是什麼?宗教是對天、對鬼神的,天天跟鬼神打交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乃至於一千年之後佛教傳到中國,佛教沒有和死人打過交道的,沒有給死人念過經的,道場裡也沒有供什麼牌位的。教育的機關啊!教學啊!大殿裡面供養佛菩薩的像,就像你們現在學校禮堂掛個國父遺像、總統像一樣,是紀念的意思,不是把他當神來看待的。現在幾個人曉得!所以實在講,已經把佛陀教育變成宗教了。這我們都有罪過啊!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祖師大德,我們還想將來有成就,難啦!太難太難了。當然這個責任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佛弟子沒有能夠將佛的正確的教義,向世人宣布,向大家解釋,這是主要的一個因素。



3、佛法的教學——現代化、本土化



佛教,它教學的精神永遠是現代化、本土化。你想佛不在世,我們塑造佛菩薩的形像:印度人造的佛像就像印度人;中國人造的佛像就像中國人;泰國人造的佛像,你看那個面孔尖尖的,一看,泰國人;日本人造的佛像,你去一看就是日本人;現在西藏的密教傳到台灣來也相當興盛,看看西藏的佛像就是西藏人。所以佛菩薩的像是隨著眾生的樂欲(歡喜、愛好)而起變化,佛沒有定相。



好幾年之前,我在美國邁阿密講經,有不少外國人來聽講,我就告訴他們,佛法還沒有傳到美國來。他們都很驚訝,佛教傳到美國也不少年了,現在佛教徒一天比一天多了,怎麼佛教沒有傳到美國來呢?我就告訴他們:「你們什麼時候看到有一尊佛菩薩像,像你們美國人呢?這就證明佛教沒有傳到美國。」諸位要知道,人總是感情的動物,特別是對於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鄉,有一種深厚的感情,古今中外都一樣的。



兩千年前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假如當時佛教的教學場所,是用印度那個建築,我相信我們中國人就很難接受了!一看,那是外國東西,就很不願意走進去。傳教的這些法師們很聰明,他們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到中國來建立道場,要用中國的(本土化)。古時候中國的老百姓最尊敬的是帝王,帝王所居住的是宮殿,所以佛教道場就模仿宮殿的樣子。在從前交通不發達,許多村莊老死不相往來,生活的空間很小,有幾個人一生當中曾經到過京城,曾經見過皇宮呢?那是令人非常羨慕、嚮往的一樁大事。於是乎佛的道場就模仿宮殿,在這個國家、這個地區,每一個角落都建造了;使每一個人看到宮殿,就想到那是皇帝居住、辦公的地方,總想進去看一看,即使他不信佛,他也進來。這就是建築道場要本地化、現代化。可惜中國道場建立之後,一直到今天都沒有改;換句話說,本土化是當時漢朝時候的本土化,沒有跟著時代進入到現代化。所以佛教不能普遍弘揚,這是一個主要因素,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



於是我們在美國建道場,就想到美國總統住的是白宮,那麼我們要建立一個道場,建什麼樣式呢?要模仿白宮的樣式。決定不能建立中國宮殿式的房子,這個宮殿式的房子在美國建築,外國人一看,這是外國文化,那一條界線,那一條代溝,馬上就畫上了。他即使進來,是來參觀的,對這裡沒有感情。因此我們的建築要用西方的格式,讓當地人民看到非常歡喜,自自然然就走進來,如此,我們弘法的目標才能達到。



那麼佛像,剛才說了,一定要美國人的面孔,使他們一進佛堂看到這是自己人,有一種非常親切之感,這是攝受眾生的方便。造佛像,我們有這個能力;我在香港,請到大陸上的西方三聖,木頭雕刻的,請到那邊(美國)去,那當然是中國的面孔。我們的講堂有廿一尺高,供佛後面這個空間很大,所以我就想請人畫佛像,畫很大張的佛像,懸掛在後面;我們雕塑的佛像供在畫像的前面。我要求西方三聖的畫像要畫美國人的面孔。心裡頭有這個想法,有一個人曾發心想替我畫,我很歡喜。他是個外國人,後來他告訴我,他畫的時候,不敢向法師要錢,但是要收一點工本費。我說:「那是應該的,多少呢?」他說一張畫要台幣一百五十萬,他給我畫三張,送一張給我,那麼要我拿三百萬台幣;我就難了,我沒有錢。我說:「如果我有三百萬台幣,我在美國可以買一棟房子。」沒有能力這就作罷了。



去年我到美國的頭一天,不知道是那一位居士送了一組西方三聖油畫像,高度大概有八、九尺高,相當莊嚴。我不知道是什麼人送的,因為我沒有在家,簡豐文居士代我收的,而且還交代這是送到美國去供養的。我把這個畫打開來一看,很難得——阿彌陀佛是印度人,觀音菩薩是中國人,大勢至菩薩是美國人。這個事很不可思議,的確是有感應;特別大勢至菩薩是美國人,這個意義很深長;為什麼呢?淨土宗的初祖就是大勢至菩薩。諸位讀《楞嚴經》就曉得了,在盡虛空遍法界提倡專修淨宗、專念阿彌陀佛的是大勢至菩薩,所以大勢至菩薩是淨宗法界初祖。在我們娑婆世界,第一個提倡念佛法門的是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的初祖。佛教傳到中國來,在後漢的末期,東晉的時候,慧遠大師在廬山開念佛堂——東林念佛堂,邀集志同道合的同修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起共修,提倡專修專弘,這是我們中國的初祖。所以今天我們講初祖要區別是法界初祖、是娑婆世界初祖、還是中國初祖。這是跟諸位同修說明佛教永遠要現代化、要本土化,才能夠將佛教的教育推廣到全世界,利益一切眾生。



4、佛法的教學——藝術化



不僅如此,佛教教學,它講求藝術化,那就是將佛教的藝術跟教學結合在一起,這個也是世間教學所沒有的。我們現在學校跟博物館是分開的,而不是集合在一起;甚至於在古代佛教的建築都有很深的教育意義,它注重美術、雕塑,剛才講了,包括建築在內。正規的道場也就像學校一樣;正規的學校一定有校門,門口一定有門房。那麼我們佛門裡面也可以說是警衛,保護學校的門房,看守校門的。



佛法寺院你看,你進去大門第一個建築物,也就是道場的門房。這個門房叫什麼呢?叫天王殿。天王殿裡面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彌勒菩薩;四大天王是護法,保護這個道場的。那麼我們要問了,他這個保護道場,是一種形式,是一種藝術,你要懂得它真正的意思。佛給我們講道場在那裡呢?道場在你的心地。護法保護道場,是要保護你心地的道場,它取這個意思。



(1)彌勒菩薩



天王殿,我們一進門你第一個見到的,就是天王殿的正當中供奉著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麼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滿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義就是什麼資格才可以入佛門。佛弟子必須要具備的條件: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歡喜心接待一切眾生。所以彌勒菩薩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悅相。我們以清淨平等的心對待一切眾生,以滿面笑容接待一切大眾,這才是入佛門必備的條件。所以他是教學,而不可以把他當作神明來祭祀,那就錯誤了,你一定要懂得它真正的含意。你明瞭之後,才會對於佛家教育佩服到五體投地,不能不稱讚,這真是具足了大智慧,圓滿的設施。如果用現在教育上的名詞,所有一切的佛菩薩形象,一切設施,都是教學的工具;我們現在稱為教具,香、花都是教具。那麼兩邊的四大天王,他也是表法的——護法;護誰的法?護我們自己。你一看到他,明瞭他對我們的教育的意義,這就是護法了。



(2)四大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這是從比喻上說,持國裡面最重要的含意就是「負責盡分」。我們修身、齊家,也就是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負責;自己是什麼身分,就負擔起什麼樣的職責。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把自己的工作盡心盡力做得圓圓滿滿,每一個人在他自己崗位上都能盡忠職守,負責盡職,這才能護持國家,他表的、教我們的是這個意思。持國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樂器),它也是表法的。這個代表什麼呢?負責盡職要做到恰到好處,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及,所以講這就是中庸之道。儒家講中庸,佛家講中道。就像弦一樣,你要是太緊了,它就會斷掉;太鬆了,就彈不響了,一定要調到恰到好處,這就是說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守分寸,都要做到恰到好處,它是這個意思啊!你們今天見到佛菩薩像,只知道磕頭,頭磕破了也沒用處啊!也得不到好處啊!一定要曉得它的含意。



「南方增長天王」。「增長」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求進步;不進則退。儒家教學說日日新,日新又新,永遠在求進步;佛法講精進,不但要進步,還要精純,進步當中要守住精純,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所以佛法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永遠指導時代,永遠領導時代;那你不求進步怎麼行,整個社會都在進步,你落在後面,這個會被淘汰掉的。這就是我們佛教在今天這個社會裡是倒退的,不但不能夠領導這個社會,而且社會走在前面,我們幾乎趕不上了。趕不上,諸位要記住,就會被時代淘汰掉;這不是佛教教學的本意,是我們對於佛法完全無知,完全不了解。我們弟子們錯了,佛沒有錯。所以德行上要進步,智慧要增長,技能要進步,才藝也要進步,乃至於我們生活品質也要天天往上提升,這才是佛法。佛法講苦行,那是在求學的階段。因為佛所講的是教我們離苦得樂,不要搞錯了,我們離樂去吃苦,這在佛法裡找不到。所以苦行是在修學的階段,好像我們在學校讀書,求學的階段要苦,踏進社會我們造福人群,這個時候是離苦得樂;不但自己離苦得樂,幫助整個社會,幫助一切大眾離苦得樂,是這麼一個意思,不能搞錯。苦行是一個階段,不是永久的,這個一定要知道。增長天王手上拿的是寶劍,這個劍也是表法的,代表是智慧之劍,能斷煩惱。煩惱像絲、像亂麻一樣,所以快刀斬亂麻,唯有智慧才能夠把所有的這些煩雜的事情,統統都解決掉,它表這個意思。



「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前面兩個是我們修學的目標,我們要負責盡職、要日新又新。那要怎樣才能做到呢?底下兩位天王教給我們I要多看、多聽;現在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智慧從這兒來的呀!要讀書,要讀誦大乘;要到處去看、去考察,像現在說觀光、考察。「光」是什麼呢?光是那個地方的風俗人情,那個地方的生活習慣。我們去看看都了解了,人家的長處,我們學習;人家的缺陷,反省我們有沒有。我們能夠採人之長,捨人之短,來建設我們的國家,建設我們的社會,這樣豈不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國家,最美好的社會了嗎!這個不是憑空在想像的,是要叫你多方去考察、去觀察。可見得佛教給我們的確是非常地踏實,絕不是一個空談;教我們多看、多聽,沒有教我們只讀書啊!少說話,多看、多聽,增長自己的學問,增長自己的見識。



那麼廣目天王右手拿的是一條龍,或者有的時候造像造的是蛇。龍跟蛇代表什麼呢?代表變化莫測。這是講人心、社會、世界,這個事情非常非常地複雜,常常在變化,你有智慧你才能控制得住,才能掌握到局勢,它表這個意思。右手也有拿的是一個,好像是個飛鼠,長著翅膀,看那個樣子,有點小老鼠樣子。那是什麼東西呢?要用現代話來講就是飛彈,是戰鬥機。你有智慧,你能夠控制,能夠控制軍事,控制軍備,這樣才能夠真正達到世界的和平。它全都有含意的。



北方多聞天王,他手上拿的是傘蓋。傘代表什麼呢?傘是遮蓋,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環保,遮蓋灰塵,保護自己身心的清淨,他取這個意思。所以你要是真正的明瞭,真正懂得,一進天王殿看到這五尊的塑像,這就給你上了一課了。這一課真正護持你自己身心的健康,護持你個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滿、社會的和諧、國家的富強、世界的和平,這統統都護持了,一點都不假。諸位一定要曉得它表法——教學的意趣。我們今天佛弟子不知道這個道理,給他燒香,供些香花、水果,在那裡求他保佑平安;這個錯了,把他當作神明看待了,不曉得他是教學的工具——含著無盡地深廣的教學意趣。



5、佛法教學的四大科目



佛法裡面,佛、菩薩、阿羅漢、諸天護法,這些菩薩像、天神像,無量無邊;每一尊名號,每一個塑像,都代表深遠的教學意趣,而非神明,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大乘佛法的修學有四個科目,這是主要的科目。四個科目可以同時學,可以分開一個一個學;這是《華嚴經》上所說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圓融」是四個科目同時學習;「行布」是四個科目一個一個來學習。這四大科目就是四大菩薩代表的:第一是地藏菩薩、第二是觀音菩薩、第三是文殊菩薩、第四是普賢菩薩。我們中國有四大名山供奉著四大菩薩,他是代表大乘四個主要的學科。次第不能夠顛倒的,它有一定的順序。



(1)孝敬



地藏,地是大地,我們人不能離開地,離開地面不能生存了;我們生活所需仰賴大地,我們吃的五穀雜糧,是地上生的;我們穿的衣服這些纖維織成的,也是大地長成的;我們所需要用的,乃至於金銀財寶,所有一切都是大地供應的。大地含藏無盡的寶藏給我們受用,佛取這個意思;把我們的心比作大地,我們的真心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無量的功德,一切的無量都在我們心地裡面圓圓滿滿的具足了。



所以六祖大師當年證道的時候(也就是開悟,明心見性的時候),向他的老師五祖忍大師提出他的心得報告,這在《壇經》上有記載。他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具足」就是沒有一樣欠缺的,樣樣都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大,恆河沙世界;小,微塵毛孔,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禪家講「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佛法是心法,讓我們明心見性。禪家叫明心見性,淨土宗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家的明心見性,兩個宗派用的名詞不相同,教下叫大開圓解。諸位要知道,不管它是怎麼說都是說的一樁事情,這個我們不可以不知道。



知道之後才曉得佛家所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就真正理解,真正地認識了;不致於生起誤會,甚至於無謂的毀謗。學禪的人毀謗修淨土的,修淨土的人毀謗學禪的,這都是造很重的罪業。禪宗乃至於密宗都是佛傳下來的,你毀謗它,就是毀謗三寶,這個就犯戒。菩薩戒裡頭「自讚毀他」,自己讚歎自己,誹謗別人,這是重戒。在梵網戒裡面是輕戒;在瑜伽戒本裡面是重戒,是列在第一條重戒,這個是絕對不許可的。就好像一個大學一樣,大學裡面有許許多多科系,我學我這個科系特別讚歎,不同科系的人我都毀謗他,這個可以嗎?這個不可以呀!所以要認清楚佛家的宗派法門,就像學校的科系、院系不相同是一樣的道理,任何一個科系都能夠圓滿成佛,只是他所修行的方法、手段不相同;方向、目標是不變的,這是大家要好好的記住,要認識清楚。不要一面學佛,一面在毀謗三寶,你所修的功德跟你造的罪業抵消掉,甚至於還抵不過;我們修的功德少,造的罪業太重,抵不過!抵不過,將來的果報都在三途,這非常可怕。往往自己造極重之罪,自己並不覺得,並不知道;知道你就不會造了。



那麼應該用什麼態度對不同的宗派法門呢?要讚歎。你看看《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菩薩,每一個人修學的法門不一樣。善財童子去參訪,這一些善知識接見,對於自己修學的法門非常謙虛,都讚歎別人,都是說我自己善根淺薄,能力薄弱,我只知道修學這一個法門,我比不上他們那一些大菩薩們,他們智慧、德能都超過我。這是自己謙虛,讚歎別人,尤其是在不同的道場參學。佛門有一句俗話說:「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大家互相讚歎,佛法就興旺了。彼此互相毀謗,這個不但是不能興佛法,實在是滅佛法,讓社會大眾對佛法猜疑,對於佛法輕視,甚至於對佛法不敢接觸。甲毀謗乙,乙毀謗甲,旁邊的人在那裡聽到,我到底學那一個好呢?這一想,你們都不是好東西,算了,我都不學了。這是破壞眾生的法身慧命,造這個重業,往往自己不知道。



一九七七年,香港大嶼山寶蓮寺的聖一法師,曾請我到他的道場跟同修們講開示。他的道場是禪宗道場,每一天都還坐香參禪,有四十多個人,完全是男眾。我這一生當中所看到頗具規模,是我看到第一個禪宗道場,我對他非常尊敬,非常佩服。我是一個修淨土,念阿彌陀佛的,我到他那個道場去如果讚歎念佛好,參禪恐怕沒有把握;如果我要是這樣說法,那就破壞人家道場,那就造業了。俗話常講「寧動千江水,莫擾道人心」,我們到那個地方去,是要讚歎人的,是要禮贊的。所以我在他那個道場,不但是在講台上說話,就是私下談話,我對於淨土念佛法門是一字不提;偏讚禪宗,讚歎他的道場,讚歎他的老師。這是聖一法師領導的,我們是外面來的客人,對他的師父這一讚歎,他們自己的同修信心就增長了ll我這個老師不錯啊!修行成就實在沒有別的,就是對老師的恭敬心——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讚歎這個道場,他覺得這個道場是真正修行的道場,自己歎為稀有,信心增長,信心堅固,領導的老師是真正的善知識,這才幫助他們成就。別人道場請我們去講開示,要知道這種態度,絕對不能說自己。當然我這樣讚歎,也有人來問我,他說:



「法師,禪這麼好,你為什麼念佛呢?」



我就告訴他:「我的根性很劣,不如你們,我參禪不能成就,念佛能帶業往生,我就很滿意了。」



他們聽了也歡喜。所以許許多多道場願意請我去講開示!為什麼呢?我絕對不會去破壞他們的道場,絕對不會去抬高我修學的法門。



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師也許很多人都認識,他在新加坡二十七年了,他老人家修的是彌勒淨土,我修的是彌陀淨土,不一樣啊!他求生兜率內院,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到新加坡,這位老人來找我了,找我到他的道場上去結結法緣,跟大家講講開示。那麼我去了也一樣,我知道他修彌勒淨土,我這個彌陀淨土,一字不提,偏讚彌勒淨土;彌勒淨土的東西我看得很少,說什麼呢?我過去讀《華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後參訪的是彌勒菩薩彌勒樓閣。所以我就用華嚴教義特別讚歎彌勒菩薩,希望同修們認真地跟老法師學習,接受老法師的教導,依教奉行,這樣才有成就啊!他們在那裡修了二十多年的彌勒淨土了,我們決定不能說那個法門不好,那個法門不容易成就,這是大忌諱。那麼現在有一些少數的年輕的法師,不明瞭這個道理,往往到一個道場,他沒有顧忌,偏讚自己所修行的;不顧這個道場,這些同修們他們過去學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往往使聽眾聽了之後,信心動搖,無所適從,這就是過失,這就錯了。這是說到參學必須要知道的禮節,必須要曉得僧讚僧,道場興旺,佛法興旺,是我們四眾同修每個人都有這個責任。



(2)慈悲



地藏菩薩所表的是孝親尊師,所以一部《地藏經》就是佛門的《孝經》,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無論那一個宗派,那一個法門,都是從孝親尊師做起。然後把孝親尊師擴大,能夠孝順一切眾生,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法門了,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諸位要曉得一個不孝親、不尊師的,絕對沒有慈悲心,所以慈悲心是從孝敬昇華、擴展,這樣拓開來的,這個是自行化他的動力,這兩位菩薩代表的這個。



我們知道世間人能夠勤奮地工作,不斷地在精進,什麼力量在推動呢?我想大家都知道,不外乎名利呀!有名有利,他拼命工作,假如沒有名利可得,你今天還會去工作嗎?像中國大陸在過去,他們那個社會沒有名利,我們在外面聽到的,所謂「工作也是三十六塊,不工作也是三十六塊」,所以大家怠工、懶惰。為什麼呢?不願意做了。我們台灣同胞為什麼每天這樣精進努力,不斷地在工作?你一分工作就有一分報酬,十分工作就有十分報酬,所以不斷拼命的努力去做。那麼佛法沒有報酬的,也沒有名,也沒有利,什麼都沒有,那這個自行化他是什麼力量在推動?給諸位說——就是孝敬、慈悲。這個力量是從內發的,不是從外面刺激來的;世間人的努力,是外面環境刺激的,你才會動啊!不刺激就不動了。



(3)智慧



佛法是內發的,我們要盡孝,要修敬;我們要慈悲一切、憐憫一切、救護一切眾生,這一個大願力在推動我們永遠地在精進不懈,這是一個大力量。但是慈悲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不可以感情用事。所以佛門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話對照起來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實它有道理的,就是慈悲、方便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那就是禍害,就是下流;如果是以智慧為基礎,那是真實的功德。因此文殊師利菩薩,他代表的是大智慧,圓滿的智慧,絕對不是迷惑顛倒,感情用事。



(4)實踐



最後一位菩薩,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代表實踐。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我們穿衣吃飯、待人接物,對事對人對物,都能夠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在生活上,這叫做普賢菩薩。這個是大乘佛法修學的四個大科目——孝敬、慈悲、智慧、實踐。諸位想想佛教裡那來的迷信,真正是叫我們破迷開悟啊!然後才能得到離苦得樂。



苦從那裡來的?



從迷來的。



樂從那裡來的?



從悟來的。



覺悟就樂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統統清楚,統統明瞭,自然就快樂了。你能夠掌握這個現實,你能夠自在地運用這個現實,支配這個現實;而不是被環境所支配,被環境約束。被環境支配,這個人很痛苦啊!自己有能力支配環境,支配自己生活,樣樣作得了主宰,他怎麼不幸福,怎麼不快樂呢?關鍵就在迷、悟啊!這個是四大菩薩代表修學的四個綱領。這些話還都是叫我們真正地認識佛法。佛法裡面內容太多了,說之不盡,只舉這幾個例子來說。



6、受持三歸



第二福首先講『受持三歸』。「受」是老師傳授給我,我接受之後,一生要能夠奉行,要能保持,不能離開它。我們要求智慧,要恢復德能,我們從那裡下手呢?這就從「三歸依」。什麼叫做「歸」?什麼叫做「依」?歸是回頭;依是依靠。你真正了解佛法,認識佛陀教育,由衷地敬佩——我要學習,我要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我要接受佛陀教育,真正發這個心了,這就先拜老師。如果不拜老師來學佛法,這叫盜法,這不是真正的學生;真正學生一定向學校報名,一定考取,才能夠列入正式的學生,你有了學籍。否則的話,充其量你只是個旁聽生,沒有歸依的,那是旁聽生;真正歸依是佛的正科的學生,這個歸依是拜老師。既然拜老師了,老師一定要把修學的方針,修學的要領教給你,傳授給你,你依照這個方針、綱領去修學,這就對了。



「三歸、五戒」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不管是那一宗,那一法門,都離不開這個方向,離不開這個綱領。如果與這個方向、綱領違背了,那就不是佛弟子了,那你就錯了。這個三歸就是基本的戒條。我們通常講戒,五戒是根本戒;五戒以什麼為基礎呢?以三歸為基礎。沒有三歸,那來的五戒?你們平常在佛門裡面受了三歸,去求戒的時候,還要受三歸,再受五戒;如果受比丘戒、菩薩戒,還是從三歸受起。為什麼呢?三歸是基礎。沒有三歸,底下統統都沒有了。歸依戒裡面有三條,就是綱領有三條:一、是歸依佛;二、是歸依法;三、是歸依僧。佛、法、僧稱之為三寶。可是諸位要知道,佛跟我們傳授的三歸,是自性三寶;經文出自於《華嚴經》,我們今天念的三歸偈: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這個「自」是自性,不是別的,統統講的自性三寶才是你真正歸依處,可不能搞錯了。



那麼現在我們有沒有三歸呢?說老實話,統統都沒有。這修行從那裡修起嘛!三歸大家只知道一個形式,內容一無所知,這個不得了啊!說起三歸你們都知道: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除了會念這九個字之外,裡面的內容確實一無所知。佛是什麼呢?說到佛,就想到佛像,那就錯了,完全錯了!說到歸依法,就想到經典;說到歸依僧,就想到出家人,這就完了,全盤都錯了!如果你搞到外面的三寶,那你就心外求法;這個心外求法是外道,佛門的外道,我們叫做「門內外」,門內外你就搞錯了。



六祖大師當年在世的時候,大概就已經觀察到有一些人對於三歸的傳授產生了誤會,如果從這個地方產生誤會,那你就是一誤到底,佛法教學真實的利益,你永遠得不到,你是一迷到底,你不會覺悟。所以大師在講三歸,他不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個名詞。因為這個名詞是梵語,他把意思說出來:歸依覺(覺悟的覺);歸依正(邪正的正);歸依淨(清淨的淨)。然後他老人家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一解釋我們對這三歸的意思就很清楚明瞭了。



(1)歸依覺



其實,真實的歸依處是自性三寶。第一是歸依佛:佛是覺的意思,佛是覺性,就是自家的佛性,這個叫歸依佛。幾個人會歸呢?沒有一個,這真不容易啊!真正把歸依佛這一條做到,那就是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面所講的:「捨識用根」,那就歸依佛了。從那裡回頭呢?從「識」回過頭來,從「八識五十一心所」回過頭來。依什麼呢?依自己的覺性。覺性是什麼?是六根根性啊!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我們沒有歸依之前,我們用眼識看外面六塵;一歸依、一回頭了,我們從今之後不用眼識了,我們用見識,見色性,不是見色塵啦!這才叫歸依佛啦!幾個人會做到?這一歸依,自己就是什麼地位呢?給諸位說,馬上搖身一變,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才歸依佛啦!歸是回歸、回頭。幾個人肯回頭呢?死到臨頭都不肯回頭,那有什麼法子?所以三歸,統統在形式上講;三歸的內容、三歸的真實義趣不曉得,這怎麼辦?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就是迷惑顛倒,我們常講的感情用事。識叫情識,感情用事。真如本性,性是理性的。處事、待人、接物統統用感情,這是造六道輪迴之業。這怎麼得了呢?所以這個真實的歸依,幾個人懂得呢?



那麼再講得淺一點,就是從感情用事回過頭來,要用理智。這是用現代話來講,大家聽得比較能夠領會,可是其中的意義,還是很含糊,很籠統。什麼叫理智?什麼是不理智?必須把八識性質搞清楚,就比較容易懂了。前五識是接觸,這不要緊。眼,接觸外面的色塵;耳,接觸音聲。這是接觸。起作用呢?第六識。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識——落印象,你把這個搞清楚。



那麼本性,這個六根根性,跟諸位說,它沒有分別、執著,也不落印象。現在叫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就回過頭來了。這叫做歸依覺,這叫做歸依佛。這個說法清楚多了,我們能做到嗎?做到了,心就清淨了。為什麼呢?所有一切煩惱都沒有了。煩惱從那裡來的?分別、執著來的。一切分別、執著捨掉了,怎麼可能生煩惱?不但煩惱沒有了,生死也沒有了。生死也是從分別、執著來的。沒有分別、執著,生死就沒有了、輪迴也沒有了,六道也沒有了。你看一回頭,就沒有了;不回頭是樣樣都有,那就有得受了!所以,祖師大德常常說:「回頭是岸啊!」要知道回頭,歸依就是回頭,這樣才叫歸依佛啦!這個歸依佛,好難,好難啊!早晨作早課,要打個三歸;晚上作晚課,又要打個三歸,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回頭。不回頭,就不是佛的弟子;不回頭,就不敬老師;不回頭,就不孝父母啊!既然以佛為老師了,佛怎麼教我們,我們就怎樣接受,怎樣去奉行,這是尊敬老師,這就是孝親。我們的父母希望我們跟一個好老師學,釋迦牟尼佛是世出世間最好的老師。佛雖然不在,不在沒有關係,經典在世間啊!依照經典修學,就是依佛學道。



(2)歸依正



第二是歸依法:六祖大師是說歸依正。正是什麼呢?「正」是正知正見。那麼什麼樣的知見叫不正?邪正的標準是什麼呢?淺而言之,邪正的標準就是經、律、論三藏。經、論是我們思想見解的標準;戒律是我們言語造作的標準。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與經、律、論都相應,這個知見叫正知正見。如果我們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跟經典相違背了,這個知見就是不正。那麼這樣說來,我們是不是要把《大藏經》統統讀盡呢?不是的。佛當年在世教導弟子,一次的開示,終身奉行啊!我們中國古人也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教給你,一天就行了,你一輩子都要遵守;不遵守,這就是不敬師、不孝親。盡形壽去奉行,這是我們在一切經論上看到的。



佛當年在世,沒有辦學校,也沒有開班上課。經典之由來,十之八九都是有人啟請。啟請就是我今天有困難、有難題,向釋迦牟尼佛說,請他老人家指教,佛就給他講解,把他的問題解決;後來記下來,這就是一部經。那麼這個在佛經的術語,叫當機者,是他來請教的,這對他說的。他一生依照佛的教訓去做,就得到殊勝的結果。沒有人啟請,佛主動自己說的經不多,很少。《阿彌陀經》是無問自說,這個很特別。《無量壽經》,你看看前半部阿難尊者啟請的,後半部是彌勒菩薩啟請的,他們兩個人是《無量壽經》的當機者,都是有對象的。這一部《阿彌陀經》是佛無問自說,這樣的情形很少很少。無問自說,佛是觀察機緣成熟,雖然沒有人問,他老人家主動就說出來了。佛所說的每一部經都具足了經、律、論三藏。任何一部經展開來就是大的三藏;把三藏縮小來就在一部經裡頭。你明白這個意思,我常常在講席裡頭說,《無量壽經》詳細地說明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詳細地註解就是《大藏經》,你就明瞭了。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因此,我們選擇一部經論,一生依照這一部經論,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行持,就對了。這才叫歸依法啦!



早課把經論念一遍,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不要忘了佛的教訓,要依教奉行。晚課是反省,是檢討;我今天一天處事、待人、接物,我的想法、看法、作法,跟老師的教訓有沒有違背?有違背,要真心懺悔、改過自新,這叫修行。否則的話,那早晚兩堂功課有什麼用啊!早晚兩堂功課不缺,把經念一遍,念給佛菩薩聽,我是佛菩薩的乖寶寶,佛菩薩很喜歡我;那個笑話啦!那就大錯啦!不但你自己想錯了。實在是什麼呢?實在是在造罪業。佛菩薩又不在此地,泥塑木雕的像,早晨念一遍騙它一次,晚上念一遍又騙它一次,連泥塑木雕的像都忍心欺騙,他怎麼不騙人呢?所以他處世待人,天天騙人,這不足以為怪嘛!為什麼?佛菩薩像他都騙嘛!一天還騙兩次,所以這不懂得什麼叫做歸依法啦!



(3)歸依淨



第三是歸依僧:僧是清淨、和合的意思;兩個意思,以清淨為主,清淨心就是和合。每一個人心都清淨,他怎麼不和呢?自然就和了。僧團裡面基本的戒條是六和敬,六和敬的目的就是清淨心,這叫和合眾!心清淨,身清淨,境界清淨。我們今天看這個境界不清淨,為什麼不清淨呢?我們的心不清淨啊!心果然清淨了,就像《楞嚴》上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心不清淨,會被外面境界影響;心清淨,不受外面境界影響。不受境界影響,你就會影響境界,你能影響外境,這就叫轉境啊!如果諸位參透這個道理,你就會恍然大悟。



幾乎現在全世界人都意識到了,地球已經非常非常嚴重的染污了。這個染污如何能消除呢?給諸位說,如果我們心地的染污要不能夠恢復清淨,外面環境不會清淨的。為什麼呢?境隨心轉。心清淨就不會製造環境的染污;心不清淨才會製造環境染污。今天全世界環保都是在搞枝枝葉葉,沒有找到根本。根本在心地啊!如果保護心裡的清淨,保護精神的不染污,你外面的環境自自然然會恢復啊!這個是世間許許多多人不讀經,不知道這個事理的真相。



我們雖然曉得,曉得的人太少了,人微言輕啊!看到這個世間人造業受報,沒法子挽救。救不了別人,一定要救自己。這是正確的,自己得救了,將來眾生的因緣成熟了,我們倒駕慈航來,再去幫助他。什麼時候叫因緣成熟呢?他能夠接受佛法,能夠聽得進去,聽了歡喜,能信受奉行,這叫緣熟,因緣成熟了。他現在聽不進去,不能接受,不能奉行,緣沒熟。沒熟的時候,要自度;緣熟的時候,要度他。這叫做歸依僧啦!歸依僧,不是歸依一個出家人,這個一定要搞清楚啊!



那我們要問了,假如有人問你:「你學佛了,佛是什麼?」



你要能答得出來:「佛是佛陀的教育。」



「佛經裡面講的是什麼?」



「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生活環境,人生是我本人,就是說的我本人與我生活環境的真實相。」



「佛法所求的是什麼?」



「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佛法所修的是什麼?」



「是覺、正、淨。」



你要樣樣答得出來,簡單明瞭,不叫人懷疑,不叫人迷惑。



「用什麼方法修覺、正、淨?」



那方法就很多了,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些方法統統修覺、正、淨:參禪修覺正淨,持咒修覺正淨,念佛還是修覺正淨,讀經也修覺正淨。你才知道「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因為每一個法門統統修的是覺正淨,離開覺正淨就不是佛法了;覺正淨達到圓滿的程度就叫成佛。



所以諸位要知道,前面說過佛法是教育。教育有學位,像我們現在世間這個教育,最高的學位是博士,其次是碩士,再其次是學士,三種不同的學位:在佛門裡面亦復如是,名稱不一樣而已。佛法裡面最高的學位叫佛陀,所以人人都可以稱佛,像我們這個世間,人人都可以拿到博士學位。「佛陀」是學位的名稱,菩薩也是學位的名稱,像碩士,比佛陀低一級;阿羅漢又低一級,像學士一樣。所以佛法剛才講,所求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名詞在佛教裡面所講的是「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正等正覺」可以把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正覺;第二個階段正等正覺;第三個階段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講修學的課程,這是課程真實的標準。如果你得到正覺了,你就叫做阿羅漢,阿羅漢的學位就拿到了;如果你修到正等正覺,那麼你就是拿到菩薩的學位了;如果再往上去修成了無上正等正覺,你就拿到佛陀的學位了。所以佛、菩薩、羅漢,是佛陀教育學位的名稱,這個要知道。所以覺、正、淨它有程度深淺不同,淺的就是正覺;再深一層的正等正覺;最深的、究竟圓滿的,叫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學佛四眾同修都要把它認識清楚,要把它看明白,決定不能夠有差錯。然後佛教在全世界弘揚,決定沒有障礙,而且會被一切大眾歡喜接受,即使其他宗教徒也不例外。我在國內外接觸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師,他們跟我很談得來,他們覺得我跟他談的佛法,他都能接受,都歡喜接受。為什麼呢?不迷信。絲毫迷信的跡象都找不到。



但是覺、正、淨實在講有沒有標準?怎樣才是覺呢?我現在覺了沒有呢?思想見解什麼是正確呢?我今天對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正不正確呢?自以為正確,這個不行啊!諸位一定要明白,覺、正、淨是一而三,三而一,是分不開的。覺悟了,思想見解一定正確,心地一定清淨;思想見解正確,這個人一定覺悟,他一定不迷惑;心地清淨的人,一定是正知正見,一定是大徹大悟;所以一而三,三而一。因此在佛法修持方式裡面,有一些人在三個方針裡頭,他取一個,一個成就了,其他的統統都圓滿得到了。



我們說覺、正、淨這三門,譬如在中國的禪宗、性宗,他們偏重在覺門,禪宗的修學,目標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除禪宗外都叫教下,是依據經典;換一句話說,他有教科書,由淺而深次第修學,這是教下。教下他要求的是大開圓解,大開圓解跟禪宗的明心見性是一樣的,大開圓解之後,他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就正確了,絕對不會錯誤,他走的是正門,正而不邪。淨土宗跟密宗,這兩個宗派走的是同樣一個門——淨門,專門修清淨心。所以淨土宗一心不亂,修清淨心;密宗講的三密相應,相應了,心就清淨了,他走的是淨門。佛法宗派很多,他們修學重點不相同,但是一法成就,一切都成就了。《華嚴》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我們所依的理論不相同,方針不一樣,方法不一樣,我們所達到的目標——覺、正、淨是絕對相同,我們所求的圓滿的智慧是決定相同的。所以才說出「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個法門都值得我們讚歎,都值得我們去尊敬的,這是同修們必須要知道的。這是「三自歸」,就是自性三寶才是我們真正歸依處。



(4)住持三寶



除自性三寶之外,我們要談一談「住持三寶」。這是講形像,佛現在不在世間了,佛的形像在世間,住持三寶的功德也很大。他功德在那裡呢?常常提醒我們三自歸。如果沒有住持三寶,要知道我們凡夫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非常之重,一轉眼之間就迷了。什麼人提醒自己覺悟呢?腦子裡面所想的都是些邪知邪見,什麼人提醒我們正知正見呢?這要靠「住持三寶」。佛的弟子們,佛的學生家裡面供養佛菩薩的形像。供養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個是不忘本,返本報始。佛是建立佛陀教育的創始人,是我們第一個老師,我們對於這個老師都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師,我們怎麼不尊敬呢!當然會尊敬。如同我們中國人懷念祖先,我們家裡供祖先的牌位;祖先的牌位在家裡面可以跟佛像供在一起,祖先是我們的親人,佛是我們的老師,孝親、尊師,所以可以供在一起,這叫返本報始。遠祖我們這樣地敬重他,眼前的父母沒有不孝順的;三千年前的老師,我們這樣尊敬、這樣懷念,眼前的老師那有不敬愛,那有不尊重的呢!這是教育,生活教育,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提倡。你在家裡面天天敬祖先、敬老師,家裡面的子弟看到你,這個印象從小就種在他心目當中,他將來會孝親,會尊師。



第二個意義是見賢思齊。一看到佛,他是凡夫,他能成佛,我也應該成佛。見到佛像提醒我們覺而不迷,這才行。菩薩是佛弟子,是僧寶,菩薩僧;見到僧寶我們就立刻想到身心清淨,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他給我們這麼大的幫助。見到經書,經書現在方便了,或是書寫,或是我們這樣印出來,你鑲一個鏡框掛在佛堂。這是經、經文——法寶,見到法寶就想到我要正而不邪。所以形式三寶——住持三寶,它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覺、正、淨,提醒我們自己不忘修學的三大綱領,這一個功德非常非常大。所以佛法如果沒有住持三寶,佛法在這個世間就會斷滅。佛法之所以能夠存在,能夠傳承,全依賴住持三寶,我們要知道住持三寶真正恩德之所在,這個不迷信。我們供養住持三寶,因為他是教化眾生,是建立世間佛教教育的,我們應該盡心盡力來幫助他,來護持他,使這個教育能夠在這個世界普遍的推展、推廣,能夠真正做到廣度眾生;社會的和諧,世界的和平,才真的有實現的可能;我們自身、家庭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三歸真正的意思是在此地。



現在跟諸位說明了,就是把三歸傳授給大家,希望大家要認識,要牢牢記住,我們學佛修的就是覺、正、淨。我們的病就是迷;邪,邪知邪見;污染、心地污染、精神污染、思想污染、見解污染!我們離開這些污染,恢復到清淨,這是我們修學的總綱領,是佛陀教育的大方針,永遠不會改變的。



(5)正確的歸依



那麼歸依的儀式,法師是跟大家做一個證明,只是作證明,這個諸位要記住,不是歸依那位法師。如果說我們歸依某個法師,這是錯誤的,千萬不要有這個錯誤的念頭,這個錯誤就是剛才講的「邪知邪見」,我們要反邪歸正,我們要正知正見,我們是歸依自性三寶,不是歸依某一個人。法師是僧團的一員,是代表僧團把佛教學的方針、修學的綱領傳授給你;你是三寶弟子,不可以說我歸依某一個人,如果說我歸依某一個人,這個問題嚴重了,嚴重到什麼程度呢?嚴重到你不歸依還好,沒事;一歸依,歸依到阿鼻地獄去了。這很冤枉啊!



怎麼說歸到阿鼻地獄去了呢?我們舉一個例子:現在我們的社會是政黨政治,譬如說你參加這個政黨,你要去做個黨員,那麼黨部一定會派一個資深的黨員來監誓,你要宣誓入黨;這個三歸依就是宣誓,宣誓我要做一個佛弟子,佛門裡也派一個資深的三寶弟子來給你監誓。好了,你這邊一下誤會了,我歸依那個人了!黨部派一個人來給你監誓,你沒有歸依這個黨,卻歸依那一個人,他成立一個小黨了。這個人去監誓,他成一個小黨;那一個人到那邊去監誓,又成立一個小黨,豈不是把這個政黨分化掉了!那麼我們知道他的後果,黨部一定把這個人開除黨籍,這必然的。你們諸位同修要注意,如果歸依某一個法師,這個法師跟你自己都會被佛菩薩開除佛籍了,成佛沒指望了。誤會太久了,太深了。明朝末年就有這個現象,這是深深感慨的!佛法今天為什麼不團結呢?每一個法師都有信徒,都變成一個黨派了,彼此不能夠互助、合作;比不上其他宗教,其他宗教的團結超過我們佛法太多太多了,這是我們要認識的。



所以佛教之衰,甚至於佛教將來到毀滅,最大的過失在那裡?在歸依、傳戒,不如法;製造和合僧團裡面的分裂,這個罪過非常非常之重。我們出家同修要特別注意,你們給人受持三歸要講清楚,你是歸依三寶,不是歸依我,我是三寶的一員,來傳授三歸,來給你作證明,是證明的阿闍黎。不可以說歸依本師,本師是釋迦牟尼佛,你怎麼可以取釋迦牟尼佛的地位而代之,這個不可以的。本師只有一個——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也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這非常非常地要緊。歸依形式不形式,是其次,無論是那一位法師給你主持的形式都是一樣的,我們都要尊重;內容是相同的,不會變更的。



我們在弘一大師《五戒相經箋要》的後面,他老人家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三歸許許多多人錯了。印光大師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開示》裡面也講得很清楚;可是現在我看到有一些本子,印光大師後面那一段話被人刪掉了,這不知道是什麼人做的!我們在香港看到的本子有這一段文,老法師後面開示說:三歸是歸依三寶,不是歸依我一個人,我一個人是代表三寶傳授三歸與大家。都交代得很清楚啊!所以你們同修要記住,人家問你,你歸依什麼人?說我歸依三寶,我是三寶弟子。什麼人給你作證明的?你可以說淨空法師給我做證明的,這就對了,這就沒有錯。如果你要是誤會了:「我歸依淨空法師。」我絕對不承認。為什麼呢?我不敢破壞和合僧團。玻壞和合僧團,罪過是阿鼻地獄,我不願意去;你們將來去,我們界線畫清楚,我不會受你連累的。



諸位對三歸的意義明瞭之後,才知道三歸對於我們修學的重要性。在形式上授受是隆重而簡單的,古人常說「受戒容易,持戒難」。特別是三歸,我們在形式上受了,是不是真的回歸了?是不是真的有所依靠了?假如我們受了三歸之後不能夠及時回頭,不能夠依自性覺、正、淨三德來修學,那麼這個三歸是有名無實。因此同修們一定要記住,三歸的授受是要成年人,頭腦很清晰的人,真正發心回頭是岸,這個三歸才是真實傳授。那麼我們有看到很多小朋友,甚至於在母親懷抱裡面就抱到佛堂來受三歸,這一種三歸可以叫做結緣三歸。為什麼呢?他不懂什麼叫歸、什麼叫依,跟他講也講不清楚,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明瞭,不要把佛法當作人情,更不可以將佛法產生誤會。



7、具足眾戒



我們接著講第二句:『具足眾戒』。這個「眾」,範圍很廣、很多。戒在佛法裡是非常非常地重視,但是能將戒律的真正含意說清楚,實在也不多見。在台灣受戒的風氣很盛,但是究竟什麼叫戒,沒搞清楚也就胡裡胡塗受了,受了之後胡裡胡塗,也不曉得是持還是不持,都不知道,這是我們學佛同修要注意的。你看三歸第一個是覺而不迷;如果對戒律沒搞清楚,那是迷惑顛倒,那是不覺。三歸沒有,說老實話,戒律就沒有了,「具足眾戒」是建立在覺、正、淨這三自歸的基礎上。我們把這些事實搞清楚了,才知道佛法修學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容易。佛告訴我們,我們自性本心之中具足萬德萬能,德能裡面就有一份是戒律;可見得戒律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學得來的。現在我們起心動念、言語動作,往往都犯過失,甚至於犯了很嚴重的過失。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迷失了自性,才有這些錯誤的行為產生。一切錯誤違背了自性,也是違背了自性之中的境界。



(1)戒律是凡聖的標準



初學佛的同修,特別是知識分子,往往對於佛法的理論非常羨慕,佛法的境界也非常地嚮往,但是提到佛法的戒律,這就搖頭了,就不太滿意了。我知道很多人有這個觀念,我本人在最初接觸佛教的時候也不例外,我對於戒律就不太滿意。什麼原因呢?因為我覺得戒律就是我們的生活規範,生活規範是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釋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規範,我們今天學他豈不是開倒車?要學三千年前的人,還得學印度人,這怎麼能叫人甘心,怎麼能叫人情願呢?因此對於這個戒律,老師雖然說很重要,我們不好意思反駁,心裡總是不服。我們是現代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沒有必要去學印度人,還得做印度古人,怎麼也講不通,這個癥結就在此地。



我的老師——章嘉大師,非常慈悲。我跟他三年,每一次下課,我去告假的時候,他老人家很慈悲都送我到門口,輕輕地點醒我一句——「戒律很重要」。我聽的卻是耳邊風。到大師圓寂的時候,火化是在北投,建了一個小塔,我們在塔邊搭了一個帳棚,守了三天三夜。我認真做了一次深深地反省:我跟大師三年,他究竟教了我些什麼?這一反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戒律很重要」這一句,因為這一句他至少給我說了幾千遍。我就想到假如不是真正的重要,他不會這麼多次的提醒我,我實在是冥頑不靈,不能體會其中的奧祕!這一認真反省,於是乎就有一點覺悟,才發現到佛所制定的戒律跟我們世間的禮節,跟世間的法律不一樣。為什麼呢?說我們世間之禮,佛家的戒律相當儒家的禮,儒家講禮,夏、商、周三代有新有革就不相同。當然每一個國家的禮也不相同,古今之禮都不一樣。我們過去把戒律看作是儒家的禮,所以不能接受,現在我們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到底明白了什麼?這才發現佛家的戒律是「凡聖」的標準。換句話說,這個標準是永遠不變的,我們要從凡夫昇華到聖人的境界,那就一定要重視品德的修學,這是高水準的道德理念、道德行持,不是我們世間一般的禮貌能夠涵蓋的。



(2)持戒就是守法



發現這一點,我就有了理論的基礎,於是回過頭來認真地讀戒經,認真地來研究戒律;同時從戒律裡面,我們認識了佛所講的戒律,所謂是「三聚淨戒」,這「三聚」那就包含得圓滿、廣大無邊。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持戒就是守法;守法這一個理念,範圍是無限的深廣。佛是我們的老師,老師的教誡是法,我們要遵守;不僅僅老師給我們制定的戒條是法,老師在經典裡面字字句句是給我們最寶貴的教誡,那是法,都得遵守啊!除了老師教誡之外,世間的法律要遵守,國家的憲法要遵守,法令規章要遵守,社會的道德要遵守,風俗習慣要遵守。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佛法教育範圍廣大無邊,因時、因地教學的設施就不相同,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由於交通的發達,資訊的便捷,已經把地球縮小了,我們隨時可以在世界各個地區去觀光、旅遊;我們也有弘法利生的使命。我們到別人的國家,他們國家的法律,我們要懂得,我們要遵守;他們那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我們也要遵守;社會道德也要遵守,這樣才能夠跟那個地區的人民融合成一片,佛法教育才能夠深入推行。所以戒律在今天來講一定要了解它有很深遠的含意,絕不僅僅限於戒條。那麼即使是佛經裡面所講那些戒條,戒條裡面有「性戒」,有「遮戒」,我們也要辨別清楚。



(3)性戒(殺盜淫妄)不可改



「性戒」是本身就是罪過,譬如說殺生、邪淫、偷盜、妄語,你不受戒也是罪過;不能說不受戒就可以做,不受戒也不能做,這個叫性罪。佛給我們講的這四條是性罪——殺、盜、淫、妄,其他的是「遮罪」。什麼叫遮呢?這是防禦。就是預防,怕我們犯罪,怕我們做錯事情,所以佛制定了許許多多的規範,防止我們行為上發生了錯誤,這一些說了很多。至於講到威儀,威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風度。由此可知這是隨著時代、地區、意識形態、生活方式的不同,可以隨時隨地修改的。世間法律也是如此,隔個幾年,法律條文就要修訂一次。為什麼修訂呢?當時適用,現在社會大幅度在進步,不適用了。所以戒律條文——殺、盜、淫、妄、酒這五條,實在講只有前四條是性罪,這四條是決定不能改的,其他戒條都可以修改,都可以因時、因地來修訂。



(4)遮戒須現代化、本土化



佛教的戒律傳到中國來,在中國唐朝就做了一次大規模的修訂。什麼人修訂呢?我們知道「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清規就是戒律的修訂本(修訂的戒律),也就是戒律的現代化,戒律的本土化。可是你要知道百丈大師是唐朝時候人,他是依照當時社會大眾的需要,來修訂戒律的條文。百丈大師的清規在我們《大藏經》裡面有,這在祖師著述裡面我們可以讀到,假如我們今天要把它搬出來用,那就又錯了!我們去做唐朝人,這個做古人去了,這個時代要開倒車了,決定不能適合於現代生活規範。因此我想我們在座的同修,出家、在家,大家都受過戒了,那個戒律都受了,能不能做到?不能做到。為什麼不能做到?因為那是古時候的戒律;我們是現代人,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都不一樣。怎麼個作法呢?很可惜!今天佛門沒有一個很大的律師出來,這個律師是指經、律、論——經師、論師、律師,不是世間那個律師;佛門的律師,為我們現代人制定一套適合於現代的戒律,那我們接受;受了戒律之後,條條都可以做得到啊!不像現在,光是受,一條也做不到,還不如不受的好。為什麼呢?形式上受了,又掛一個破戒的罪名,你說這個何苦呢?不受嘛,犯的過失有啊!不會再掛一個破戒的罪名。這是我們要知道事實的真相。學佛頭腦要清晰,要明理,要把事實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才會被我們接受,被我們喜愛,這個很重要。這是佛法修學的根本,剛才說過了,這個根本是建立在三歸的基礎上,所謂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5)戒律的精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那麼換句話說,佛家戒律,它的綱領只有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律雖然很多很多,精神就這兩句話。「諸惡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對自己的;也就是我們儒家所講的獨善其身。「眾善奉行」,是大乘戒,是菩薩戒,是處眾的,跟大眾在一塊是眾善奉行;就是儒家講的兼善天下。個人獨善其身,處眾兼善天下。實在講,儒家所講的這個原則,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因此,這個精神表現在事相上非常之廣泛。佛教給我們的戒條,我們要遵守;國家的憲法、法律規章,我們要遵守,都在這個眾戒範圍之內。



善與惡的標準有很多層次,就像我們學校一樣,學校的校規,規範學生的行為。小學生的校規跟中學生不一樣,中學生的校規跟大學生不一樣,大學生的校規跟研究所、博士班的又不一樣。為什麼呢?班級愈高,年齡愈大,愈是開放;年歲小,班級低,愈是要受約束。我們佛法教學也是如此。初學的人要受很多約束,等你做了羅漢,做了菩薩了,那都開放了;雖然開放,他心裡頭清淨,絕對不會有犯錯的行為。世法、佛法,沒有兩樣啊!我們中國人常講「英雄所見略同」;佛的教育跟我們世間大教育家所給我們定的規範不謀而合。



(6)眾病之源——妄想、執著、分別、煩惱



持戒目的在那裡呢?持戒就是守規矩。人能守規矩,他的心平靜的;不守規矩的人,心是浮躁的,因為常常犯罪,心裡常常有恐懼感,你想想看,他怎麼能定得下來。一個真正守法、守禮的人,沒有過失,他的心是定的,所以這是修定的基礎。「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家修學的樞紐就是在「定」,戒是手段,用這個手段來得定;心定了之後,智慧就現前了。智慧沒有法子想。智慧是什麼呢?是定心的起用;換一句話說就是清淨心起作用,那就是智慧。我們今天沒有智慧,心不清淨——妄想、執著、分別、煩惱很多,所以這個心不清淨;我們看人、看事、看物,雖然在面前,往往看錯了,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心不清淨。乃至於我們身體多病也是如此。



病從那裡來的呢?我們中國人常講「病從口入」,是你吃東西不小心,這個說法也有道理。我們想想看那一個人不貪吃,特別是中國人,不但貪吃,還都要吃活的,殊不知肉類裡面帶的病菌就非常多,比蔬菜多得多。這些病菌是傷害你身體的,短時間你不能覺察,日久天長,經年累月地累積,病就發作了,所以這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素食的人和肉食者體質就不相同,一般講素食的人身體應該要健康一些,但是我們往往看吃素的人身體也不健康,照理說他應當要健康。他為什麼不健康呢?那這個病應該還有一個來源,不一定是飲食;那是什麼來源呢?妄想。妄想多的人會生病,所以有禪定的人不生病。於是乎我們這才發現一切的病源——病的最根本的根源——就是妄想、煩惱、執著。這是第一個根源。



(7)簡化飲食、健康長壽



第二個是飲食,如果我們能夠把妄想去掉,飲食簡化。實在講飲食愈簡單愈好,我們要吃好,特別是中國人要講色、香、味;實在講中國人長命的不多,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是醫藥比較發達,壽命好像延長一黠,但是要看平均年齡還是超不出七十歲。我們把這個病根找到,從根源上把它消除。我們的心清淨,飲食簡單,愈是簡單愈是健康的飲食。你看牛、羊,牠就一種飲食,牠吃青草,牠們身體比我們強壯得多,牠沒有講求色、香、味。再看看外國人,外國人的飲食比我們簡單,雖然他們吃肉食,多半只吃牛肉、雞肉,這是他們的主食,他們不像我們中國做得這麼多花樣,吃起來實在講沒什麼味道,我們中國人是很難下嚥的。但是他們的身體健康超過我們。我們想想原因在那裡?單純。這個我也要跟各位同修說一點淺顯的道理,我們這個身體就是一部機器,這好像是一個大工廠,每一個部門都有一些工作的人員。擔任消化的,這是胃;你每一天只吃一樣東西,它這個消化簡單、容易,這裡面工作的人工作得很舒暢、很舒服,因為不複雜,每一天工作它做熟了。你每一天要講究花樣,吃許許多多東西,增加它的困難,它忙不過來啦,增加它的痛苦,這就是增加了胃、腸的負擔。長年累月地,它怎麼會不出毛病呢?怎麼可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呢?所以同修們要明白這一個事實真相。我們要想健康、長壽,第一個心要清淨——少煩惱、少妄想。第二個飲食簡單,愈簡單愈好。



那麼我再舉一個事實的例子告訴諸位同修,我過去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平常吃飯,他的飯量不大,一小碗飯,一個菜,從來沒有兩個菜,都是青菜豆腐,天天就吃這一樣,他老人家活到九十七歲才走。其實他曾經給我們說過,他要想住世,他還可以多活個幾十年,沒有問題的,這得生死自在,來去自如。九十七歲了還在講台上講經說法,行動不必人扶,也不必拿手杖。什麼原因有這麼好的身體呢?就是我剛才講的沒有妄想,沒有執著;飲食簡單。那我們再看看中國大陸,中國大陸鄉村、農村裡面長壽的人很多。美國曾經派一個考察團到中國大陸去調查:為什麼他們生活那麼樣的清苦,人的壽命卻那麼長?結果發現是他們吃東西簡單。真的,農村裡面的人日出而作,日沒而息,他們沒有什麼想的,他們思想單純,沒什麼妄想,也沒什麼欲望,生活簡單,這就是長壽的因素,非常符合這個道理。



這是我們講到持戒,講到養生;因為持戒的目的就是得清淨心。有時候我們看到有一些持戒的人,戒律持得非常精嚴,但是他不能得定。為什麼不能得定呢?他分別、執著很重。看到這個人破戒,哎!他心裡很不高興,生氣,無名火就起來了;看到那一個破戒又不高興了。我們大家想一想這個人是真持戒還是假持戒?戒律持得再嚴,他已經犯了很大的過失,只可以說他這個戒律之嚴是修世間有漏的福報,他不是在學佛。因為學佛是要修定的,他不能得定,因為他心裡面的妄念太多。所以六祖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就對了。我持戒,別人不持戒與我不相干,我修定。如果我能把世間一切人的過失都不放在心裡了,這個人才能夠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見到別人的過失,實在講就是自己的大過失,你沒有過失怎麼會見到別人的過失呢?見到別人的過失正是自己的過失。這個道理懂得的人不多,我們細細想想祖師的話是正確的,我們應該要依教奉行。



8、不犯威儀——要因時因地制宜



第三句『不犯威儀』。「威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儀表、風度、禮節,一定要遵守。孔夫子說人如果不懂得禮節,在社會上就不能夠立足,可見得過去教育對於禮非常地重視。現在社會為什麼這樣混亂,我們在教育上把禮疏忽掉了。禮是講社會秩序的,是講人與人的關係,是說每一個人的身分、職責、義務,是給我們辨別這些事情的。我們知道自己的身分、職責、義務,盡心盡力去做,人人都能在自己崗位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圓滿,這個社會是和諧的,是進步的,大家的生活都會過得非常地幸福美滿,這是禮教的功效啊!所以佛給我們說決定不能犯威儀啊!



再跟諸位同修說,將來的佛教即使出現叢林,也是新式、現代化的叢林,絕對不是過去的。過去叢林那一套儀規沒有一個人願意去遵守的。為什麼呢?因為大家不會回頭去做唐朝人、宋朝人。一定要現代化、要本地化。



說老實話,現在就是由於交通的便捷,資訊的發達,整個世界就變成一個地區了。在從前,我們只曉得我們這個地區的事情就夠了;今天不行,今天全世界的事情,每一個國家民族它的文化歷史、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乃至於一般風俗習慣,你統統都要知道,因為你隨時都有可能出去旅遊。你要是不懂,出去就吃虧,就惹笑話。那麼佛弟子要想全世界每一個地區去弘法,這些要是不了解,你的佛法怎麼弘揚呢?怎麼能讓人接受?這個要知道。所以佛法不是死的啊!死的沒有價值!它最殊勝、最了不起的,它是活的。像水一樣,放在圓器裡面,它是圓的;放在方器裡面,是方形的。水,外面境界千變萬化,它是不變的。原則不變,原理不變;在形式上,它時時刻刻都在變。這也是它了不起啊!所以學佛不能學死了。



今天我們同修們學佛,有許多障礙。這個障礙產生在那裡呢?實在講是你們違背了佛的教訓所產生的。你們把佛法學死了,所以在家裡不受歡迎,家人一看到你學佛都怪怪的,學佛的人都不正常了,這怎麼得了呢?錯啦!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佛與佛的弟子無論走到那個地方都受到大眾歡迎啊!我們走到家裡,家人討厭;走到社會,社會人討厭。像這個樣子,釋迦牟尼佛還能夠弘法利生嗎?錯啦!不是佛法錯,我們自己把佛的意思解錯了,曲解了,還自以為是,你說糟糕不槽糕!



我們今天講佛學,要講現代佛學,那你要深入經藏,了解過去每一個朝代,每一個地區的祖師、大德們,他們是如何在當時,使佛教就他們那個時候現代化、本地化,他才能夠弘揚,才能夠有深遠地影響。我們參考的是推陳出新。今天有今天的講法,有此時此地的一個講法,我們大家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覺得佛法修行一點都不困難,與我們的生活完全沒有矛盾,只帶來我們更豐滿的生活、更幸福的生活,沒有一絲毫障礙,那一個不願意接受?



大家為什麼不學佛?麻煩太多了,障礙太多了;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算了不要學了。錯在此地啊!不是佛經錯,佛經沒有錯,我們認識錯了,我們把它解錯了。這裡「不犯威儀」,沒有再加一個:不犯釋迦牟尼佛當時的威儀。如果加上這一句,就沒法子了,那就得一定要守著那個時候的了。它這「不犯威儀」四個字,活的。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威儀,每一個地區有每一個地區的威儀,它們不一樣的(威儀也就是禮俗)。可見得這個字寫得清清楚楚的,沒有錯嘛!找不到它的錯,錯都在我們自己。所以具足眾戒,那個戒,也沒有說是那一部戒經上所講的那個戒,沒有那麼指,這個戒是生活規範。



今天講國民禮儀。國民禮儀就是威儀,生活規範就是眾戒。諸位了解這個意思,你要這樣子給人家宣傳,誰不歡喜?誰能夠說佛法是迷信?如果我們一定要講過去某一個朝代,或指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那這個佛教當然是迷信,當然行不通,我們不但不能做中國人,還得做印度人,還要做三千年前古印度人。這個誰願意呢?這當然不願意。



所以這個第二條「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是佛弟子尊師重道的信條,就是尊師重道、孝順父母具體的行法(修行方法)。三歸這個意義要不真正了解,我們從那裡歸?我們依什麼?那麼也許同修要問:有很多老太太們,他們一生也不認識字,也沒有聽到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臨終的時候還站著走、坐著走的,預知時至。那是怎麼回事情呢?我告訴諸位,他雖然沒聽過經,雖然不認識字,也沒念過經,這個三福十一句全部做到了。你仔細去觀察,仔細去檢點,他沒有一條缺乏的。人家一天到晚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不想,心地清淨,這三歸依裡頭歸依僧有啦。他的思想見解就是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他深信不疑,念念就是求生淨土,希望阿彌陀佛來接引他,這個知見是正知正見啊!一句佛號不間斷、不夾雜,就是覺而不迷。古德告訴我們,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的佛號是本覺;念佛就是歸依覺,就是歸依正,歸依淨。原來他一句佛號,三歸依統統具足了;不但三歸依具足了,眾戒也具足了,菩提心也具足了。整個大乘佛法統統歸納到最後,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讀誦大乘他也具足了。他這樣走,作一個樣子,別人看了感動;勸化別人他也具足了——自行化他。他以身教啊!勸進行者。你說他那一條不具足?條條具足。我們能比得上他嗎?比不上啊!這不能小看人。



那麼這三句是佛法裡面的小學教學;從這個基礎就奠定到大乘的基礎,就是佛法的大學教育。



四、第三條——大乘菩薩福



第三條是菩薩善。這三福十一句是三個階層,第一是人天的標準;第二是學佛,佛弟子的標準。第三是從這個標準再向上提升,這就成了菩薩了。菩薩是什麼呢?是佛的入室弟子。前面是佛弟子,是佛一般的弟子,沒有登堂入室;後面是佛的傳法弟子,這是佛的登堂入室的弟子了。所以這個標準又不相同了。這就是第三段: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這四句是菩薩所修的福;大乘人所修的福。



1、發菩提心



第一個要『發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麼「心」呢?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具體來說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菩提心,要真正發度眾生的心。「眾生無邊誓願度」,什麼叫度呢?度是幫助他、協助他。幫助裡面最重要的,是幫助他破迷開悟,是幫助他斷煩惱,恢復清淨心,這是最重要的。如果把這個標準放到最低,幫助他,教他孝親,教他尊師重道,教給他慈心不殺,修十善,這是標準放到最低,這是接引一般眾生。沒有學佛的、不學佛的,要用這個方法教他,這是人天法。已經學佛的,要教他真正回頭,三歸依是回頭。教他守法,教他守規矩,這就是「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對於老修,那就是要勸他「發菩提心」,一定要自行化他。



(1)修行要先斷煩惱



四弘誓願裡面,第一個是願,菩薩願;第二、第三是菩薩行;第四個是菩薩果位。願發了,從那裡做起?從斷煩惱做起。煩惱不斷,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夠度化眾生。煩惱斷了之後,才學法門。所以現在學佛,學了幾十年,學了一輩子,在佛法上,什麼成就也沒有。原因在那裡呢?他順序顛倒了。他一開頭學,就學「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個「煩惱無盡誓願斷」那一條他不要了,所以他永遠學不成。為什麼呢?他那個器是有漏啊!好像這個茶杯底下破了一個洞,怎麼裝都裝不滿,它有漏嘛!漏就是煩惱的代名詞。所以學佛的程序是先斷煩惱,先修清淨心,一定要按著佛的程序去做。程序是什麼?程序是戒、定、慧。



給諸位說,前面「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在三學裡面是戒學;「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兩句是定學;後面「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是慧學。它有次第的啊!不能躐等啊!後後一定是包括前前,前面包不了後面。我們現在不懂,臘等,好像蓋大樓一樣,下面三層不要,我蓋第四、第五層,那怎麼蓋法呢?沒法子蓋,永遠也蓋不成功啊!這是現代人學佛所犯最大的一個錯誤。所以諸位要想真正成就——是先斷煩惱,再學法門。



我今天勸大家去念《無量壽經》。念經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斷煩惱。為什麼呢?不念經,就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就是煩惱。念經,至少我念一遍一個小時,我這一個小時不胡思亂想;念兩小時,我兩小時不胡思亂想,所以你每天念得愈多愈好。你能夠一天念八個小時,八小時不胡思亂想;你念上一年、二年、三年,心清淨了,漸漸的妄想少了,妄想少了才可以學法門,那時候你聽經,我這一講,喔!你豁然大悟,開悟了。現在你聽我講經,聽上三十年都不開悟。什麼原因呢?因為你煩惱在嘛!你聽經裡頭摻雜著煩惱,煩惱障礙了你悟門,你開不了悟。你要是沒有煩惱的話,說老實話,幾次經聽了,一定開悟,悟了以後就證果。



中國古人教學,你看出家人講五年學戒;那個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啊!不是經、律、論三藏去學律藏,不是的。遵守老師的教誡。老師教你什麼呢?在教下,就是教你讀經,教你工作,其他的什麼都不教。常住什麼事情分配給你工作,你好好去作。工作是什麼呢?修福。教你讀經,一天教你念多少遍,那是什麼呢?那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就修好了。



因此,讀經不能想裡面的意思,不能一面念一面去想,那個想就是胡思亂想。為什麼呢?因為經沒有意思。經要有意思,怎麼可以有兩種講法、有很多種講法呢?譬如講,這個「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們在台灣有台灣的講法,你到日本有日本講法,到美國有美國講法。為什麼呢?他們社會道德觀念、法律跟我們都不一樣。可見得這個東西它只是原理、原則,沒有意思,沒有意思硬給它安個意思,那叫打妄想,是錯的。所以經典在什麼時候,什麼講法;在什麼處所,什麼講法,它沒有一定的講法,也沒有一定的意思。你怎麼學的啊?真正會學的,學清淨心。什麼都不想,只是去念,到時候人家請你講經,你見人就說人話,見鬼就說鬼話,這個東西還能準備嗎?



有許多人講經,筆記抄了好多好多的。這等於是說什麼呢?病人來了,大夫給他看病,藥方老早就下好了,你照我藥方生病,這個才對啊!不是我的藥方錯了,是你生的病病錯了,這種講經不就變成這個樣子了!



現在講經就是這個樣子啊!諸位要曉得,他老早都預備好了,藥方都開好了來給你治病。你們想想看,那一個大夫是把藥方開好的等你來看病的?你就真正明瞭這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很不簡單啊!我跟同修們講的是真話,你老老實實修戒、定、慧,修清淨心,修覺、正、淨;然後經本一展開,你自自然然就會了,自自然然講得契理契機,自他都得受用,得真實的利益。



《觀經》上講的三福,前面的二福,第一是人天福,第二是二乘權教菩薩福,第三這是大乘菩薩之福。在大乘菩薩福是相當不容易,不單是大乘菩薩;我們在前面跟諸位說明的人天跟二乘,都不容易。就是說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今天幾個人能夠做到?這就是為什麼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總而言之一句話,沒福嘛!諸位想想,那有沒有福的佛呢?沒有。佛是二足尊啊!二足尊,第一個就是福德;福德圓滿,智慧圓滿。不僅僅是佛福德是圓滿的,小乘阿羅漢那個福報也了不起啊!這個就是說明福德的根基是在孝順父母、尊敬師長。



(2)什麼叫發菩提心



什麼叫做「發菩提心」?從三福裡面看,我們知道人天沒有發菩提心,小乘也沒有發菩提心,前頭都沒有說嘛!所以阿羅漢跟辟支佛,佛門常講他只得半個解脫,法身、般若他都沒有,原因就是小乘沒有發菩提心。那發菩提心究竟是什麼呢?世尊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跟我們講了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三個。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解釋,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我們把《觀經》跟《起信論》合起來看,這個意思就很清楚了,不難理解。原來菩提心就是講的真心;真誠之心。



所謂「至誠」是誠到了極處,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那麼我們現在這個心誠不誠呢?真不真呢?也許有人說我心真誠;自以為真誠。這個真誠沒有標準就很難講了。那個標準在那裡呢?前清曾國藩先生在他讀書筆記裡面,將這個誠字下了個定義,這個定義跟佛家所講的標準倒很相似。曾國藩說什麼叫做誠呢?「一念不生謂之誠」。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只要你心裡面還有念頭,還有妄想,這個心就不誠了。佛法裡面講「真心離念」,真心裡頭沒有念頭啊!有念頭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我們一天到晚用什麼心?我們用的是妄心,從來沒有用過真心。現在佛教菩薩要用真心;由此可知阿羅漢以下統統用的是妄心。真要求我們用真心;真心就是真誠之心,心裡面沒有妄念,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那個心是真心,那個本來無一物,連這一句也沒有,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起作用,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



自受用叫深心;什麼叫做深心呢?深心是好善好德,一句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了。一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止於至善,深心具足了。自自然然好德好善,不是學來的。像前面講的孝、敬、慈、善,都是出於自性流露出來的,不是到外面學得來的,這個就是深心,是性德自然地流露。對人是大慈大悲——以慈悲對人。念佛求生淨土,這大慈大悲啊!怎麼是慈悲之極呢?度我們這個眾生這一生成佛道啊!我們這個是眾生哪!我們這肉體是四大和合而生的,是眾生;我們的情識是受、想、行、識四蘊和合的,我們的身心都是眾生,唯有大慈大悲才度得了我這個眾生啊!換句話說,不是真誠求生西方,不要說對人,對自己也一點慈悲都沒有,度不了自己,希望諸位對這個意思深深去思惟,細心去體會。所以經上講的三心是一而三,三而一,一個個體兩個作用;二個作用裡頭,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這叫菩提心。



那麼用儒家的話來講,菩提心就是誠意、正心;在佛門裡面講深心、大悲心是把儒家的正心分開來說,正是不邪。佛法分開來講,對自己是深心,這是儒家講的正;對別人是大慈大悲,這也是儒家講的正。儒家把這兩個合起來講,合講成一個正心;佛法把儒家這個正心開作兩個,一個是對自己,一個對別人。



(3)發菩提心的障礙



經論上跟我們所說的我們多少能體會到一些,可是這個心不容易發,我們很想發,發不起來。為什麼呢?佛在經論上常常講的二障,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只要有這兩種障礙在,菩提心永遠發不出來。阿羅漢二障破了一個,煩惱障他破了,所知障沒破,所以菩提心發不起來。權教菩薩所知障可能破了,煩惱障沒破,也見不到心性。諸位想想這個東西多難啊!圓教裡面前面十信位的菩薩,同樣的煩惱障破了,所知障沒破,必須到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這二障才破啊!真心顯露了,這個時候叫做發菩提心。所以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就是剛剛開始,不是很深,是大乘剛剛入門。《金剛經》亦復如是,《金剛經》是大乘入門。什麼樣的根性適合呢?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人,它那個起信的標準很高,用的是大乘,這個第三福就是講的大乘。所以妄想太多了,是非人我太多了;想發發不起來,這是真的。煩惱就是講的見思,見惑思惑不能不斷啊!這個東西要是不斷,說老實話,往生都靠不住,修其他的法門是決定不能成就,念佛到了臨命終時,你一念情執起來,往生就去不了。有的人說,我現在還年輕,現在到往生時間還很早,現在打一點妄想,有一點情執不要緊啊!這一些觀念大錯特錯,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要放下。現前不能放下,臨命終時自己作不了主。我們看到許多人一生念佛,到臨終時放不下,臨終業障現前了,這個多可怕!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真的是很少。原因絕對不是經典有錯誤,是我們自己錯解了經義,自己修行不如法,造成重大的過失。



三福我們這一次講得很詳細,就是因為它太重要了,像蓋房子一樣,它是基礎啊!要如何去修呢?確確實實在淨宗法門裡面來說,這叫易行道,比任何一個法門都容易。但是,也不是你想像那麼容易;跟別的法門比較起來,是容易,因為別的法門你想想看,要斷見思煩惱,破塵沙煩惱,至少要破一品無明,這個多難啊!淨宗法門不必破無明,也不必斷塵沙,也不必斷見思,這個就太容易啦!可是,念念要與阿彌陀佛相應,煩惱不斷沒有關係,能往生。二六時中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幾個人能做到呢?



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妄念太多了啦!這個就是我們講的念佛間斷、夾雜。實在說,你為什麼會間斷?為什麼夾雜?你對這個法門還沒搞清楚,還沒有真正重視它,這個就是懷疑,所以你是間斷、夾雜、懷疑統統都有,你念的功夫不得力啦!真正功夫得力的人,說老實話,他確確實實一切都放下了,那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呢!



無量劫來於這個法門當中,無數次的修學都沒有一次能成功,追究它的原因就在此地,情執放不下啦!佛在《楞嚴》上講:「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我們的修學就是因地不真,病在此地啊!所以學佛的人就是要用真誠之心,用真誠的心念這一句佛號,跟阿彌陀佛就有感應。那麼用真誠心念佛,我們處世、待人、接物呢?那個心假一點沒關係。你這個一天到晚用兩種心,對佛用一種心,對一切眾生又用一種心,你對那個佛的心也不真誠。也許就有人說了,那我要用真心對人,人家都騙我,我不是吃虧上當了嗎?你既然學佛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還怕吃虧?還怕上當?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了。這個就是我們往往想用真心,不敢用;想用真心,怕用。原因就在此地。我吃虧算什麼嘛!上幾次當也不算什麼嘛!過幾年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這個世界與我都不相干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這個關係太大太大了。假如這個心一發,真的發起來了,那就恭喜你,你是菩薩了,你的地位在阿羅漢、辟支佛之上。一發就是菩薩,不發就是凡夫。換句話說,凡夫跟菩薩沒有別的差別,就是用心不一樣;菩薩用真心,凡夫用妄心。



這個妄心我們中國人常講三心二意。諸位要知道,三心二意是佛教裡面的術語。什麼叫「三心」呢?心、意、識。唯識學裡頭所講的,「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是指第六意識,這是講三心。「二意」呢?第六識叫意識,第七識叫意根;一個意根,一個意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以下統統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個心,凡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的都是不覺,所以他沒有菩提心。菩提心一發是真菩薩,不是假菩薩,就是圓教初住菩薩;《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菩提心一發就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這個佛,天台家所講的,是分證佛,不是圓滿佛;他的心跟圓滿佛所用的心是真心,絕對不是妄心。古人用月亮作比喻,把十五的滿月比做佛果,成佛了,圓圓滿滿。將菩薩比喻作月牙,你看初三初四就有個月牙了。我們要問初三月牙放的光明,跟十五的光明有沒有兩樣?你們想想看有沒有兩樣?沒有兩樣,是一樣的。都是真正的月光,不假啦!十五的月光好比說佛,那個初三初四的月光是菩薩。他們都是真正地真心放光明,不是假的,所以叫分證佛。



那麼菩薩有四十二個階位,四十二個階級。這個階級怎麼分呢?就是他這個光明是愈來愈大。像月亮從初二還看不到,初三看到月牙了,初四又大一點,初五又大一點,好比菩薩的果位愈往上升,他見的性愈接近圓滿,一直到成佛,這是究竟圓滿。可見得菩提心是非常非常地重要,一定要發。但是要發菩提心,先要修小乘;要修小乘,先要修人天福報;就好像我們想要念研究所,先念大學,想念大學得先念中學,想念中學得先念小學,逐漸逐漸把自己的程度往上提升。佛法教學也是三個大階段——人天的佛法,小乘的佛法,菩薩佛法。



(4)無上菩提心——一心念佛求生極樂



那麼菩提心既然這麼難,同修當中念佛修淨土的人很多,淨土法門在佛法裡面,它是屬於大乘,還是屬於小乘呢?我們讀了許多祖師大德的著述,都告訴我們,淨土不但是大乘,是大乘中的大乘,是一乘當中的一乘,究竟圓滿的大法。那麼現在問題就來了,要不要發菩提心呢?《無量壽經》上明白地告訴我們,上輩往生要發菩提心,中輩往生也要發菩提心,下下品往生還是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決定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麻煩就大了,我們這個菩提心發不起來呀,那往生就沒指望了,的確給我們一個很大很大的困惑。



幸好蕅益大師將這個問題給我們解決了。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講,一個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講別的,也不講至誠心,也不講深心,也不講大悲心,統統都不講了,只講我們發一個真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蕅益大師說這一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仔細去想一想,蕅益大師講這個話有沒有道理呢?真的愈想愈有道理,愈想老人家講這個話真的講到究竟圓滿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與佛光壽相同,那不是究竟,不是無上菩提是什麼呢!所以有許許多多老太太們,沒有念過書的,不認識字的;他念佛,甚至於她經都不會念,就念這一句佛號,念了幾年,人家預知時至,不生病,會站著往生、坐著往生的。她要沒有無上菩提心,她怎麼能做到呢?證明蕅益大師這一句話一點都不錯,可知蕅益大師給我們真正的信心,使我們知道這一念求生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



我們知道當然之理,還不知道所以然之理。所以然之理在那裡呢?在《觀無量壽經》裡頭,它的確是有理論的依據,可見得蕅益大師說話不是自己隨便說的,不是他自己想的,他有經典做依據。



再有,念佛法門求生西方,絕對不是自了漢,絕對不是小乘,佛在《無量壽經》裡面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確確實實是如來第一弟子啊!這是講發心重要。



2、深信因果



第二句『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在此地,意義尤其殊勝,實在講也很難懂,因為這一條已經是菩薩,不但是菩薩,而且是法身大士,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三心圓發啦!三心:你說《起信論》的三心,可以——直心、深心、大悲心;說《觀經》上的三心——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都可以。「圓」是圓滿,統統都發了。這樣的人還不相信因果嗎?



說老實話,誰不相信因果呢?凡夫不信因果。我們這一些天天念阿彌陀佛的人不信因果。你也許聽了會很奇怪?你要真正深信因果了,你心裡面還有是非嗎?你還會張家長、李家短嗎?不可能啊!還喜歡說這些話,就是不信因果,可見得這個事情不容易啊!



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說得太好了!他老人家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還見到別人過失的,就不是真正修道人啊!他老人家說得還好啊!「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所以我們中國俗話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這個話很有道理。誰是是非人呢?說是非的那個,就是是非人。諸位從這個地方想一想,我們信了因果嗎?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不但是身口的造作,起心動念都是業。《地藏經》上講的話沒錯啊!「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罪業啊!幾個人害怕呢?他怕,他就不敢作了;天天還照作,可見得他不怕。那麼這是講的世間的因果報應。



這一句絕對不是講世間的;佛菩薩那有不知道世間因果的道理呢?不但是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對於世間因果都非常通達了。阿羅漢他的能力能夠知道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那這個因果報應,人家實在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那有不知道的道理呢?因此這個地方的因果,就不是普通因果了。



(1)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我在初學的時候為這一句話困惑了很多年,就是我讀《觀經》三福,這一句百思不得其解。原因在那裡呢?因為這個「深信因果」它排在菩薩這一條裡頭。假如它排在第一條我都不懷疑,我們凡夫都相信因果,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菩薩怎麼不知道呢?這怎麼講也講不通。菩薩之外,聲聞、緣覺、阿羅漢、辟支佛,難道這些人不知道因果報應嗎?他們比我們知道清楚得太多了,所以怎麼想都想不通。後來這個問題到我讀《華嚴》,講《華嚴》的時候,才把這個事情的真相搞清楚了。



《華嚴經》那個地方讓我對於這一句醒悟過來?讀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讀到十地品裡面佛告訴華藏世界的菩薩們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我在這個地方明白了這一句話。由此可知,我們以《華嚴經》的教義來看,「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最低限度圓教三賢位還不十分相信。因為《華嚴經》上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那要登了地,他就曉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了。那麼登地之前,十住、十行、十迴向還要普賢、文殊去勸導,地上菩薩才認真念佛啦!這是說明這個因果,實在講太深太深了,所以三賢位的菩薩都不知道,那這個第十迴向的菩薩,四十一品無明已經斷了三十品了,只剩下十一品無明啦!這樣深位的菩薩對於「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還不知道。



十地是從初地到十地,再加上等覺一共是十一地,這是菩薩位次裡面最高的,我們在平常念讚佛偈,裡面菩薩「摩訶薩」就是指的這個。菩薩是講三賢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摩訶薩是初地以上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我們稱為摩訶薩,就是大菩薩。原來華嚴會上這些大菩薩們,他們修什麼法門呢?修的是念佛法門。始是初地,終是等覺,從始至終不離念佛,他們主修的法門就是念佛。念什麼佛呢?我們也要問哪!看到文殊、普賢,他們兩位是華嚴菩薩眾裡面的首領,好像是班長一樣啊,這兩個人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真正恍然大悟!原來「深信因果」是講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因果,許許多多菩薩不知道,所以在此地告訴我們深信因果。這一句我是搞了二十多年,才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正不容易。如果不是讀《華嚴》,不是以十七年的時間講《華嚴》,今天這一句話我就講不清楚;講不清楚,含糊籠統就敷衍過去了,沒有法子的呀!所以深信因果講的是念佛法門——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方世界諸大菩薩都是念佛成佛的。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看《彌陀經》上給我們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修的是什麼呢?念佛、念法、念僧。這個「深信因果」,搞明白了,搞清楚了,很不容易。



我們稱念佛法門為難信之法,實在是不為過啊!一般人不相信這個法門,不能接受,非常正常啊!連圓教十迴向的菩薩都不相信,他怎麼可能相信?他要相信,那不就奇怪了嗎?所以這個不相信,非常非常的正常,一絲毫都不奇怪。真正能夠相信的,那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他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太厚了,佛明白告訴我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沒有數字啊!



你看阿闍王子他們那些人過去生中供養四百億佛,四百億是有數字,他們還有隔陰之迷,還有退轉,雖然發願了——我將來成佛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這個願沒有什麼大用啊!他要不認真念佛,雖然發這個願,還是不能往生。所以真正發——堅固信願,一心持名,萬緣放下。那就是經上所講的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超過阿闍王子太多太多了!這樣深厚的善根,再蒙三寶加持,所以他對於他這個法門能信、能解、能願、能行。這能有幾個人呢?幾個人有這麼大的福報?所以這一句「深信因果」確確實實不容易。



我們仔細看看我們周邊的同修,仔細想想自己,這十一句沒有一句做到啊!一點福都沒有啊!怎麼能成功?從前我常常讚歎大家有福報啊!是鼓勵你、勉勵你,今天我講真話啦!我們要深深去反省,要認真地去修福,去打根基啊!這個講真話,初學的人聽到都會嚇跑了,不敢來聽啊!真正相信因果,他一定死心塌地,一定是非常認真努力來學習。



3、讀誦大乘



底下說的『讀誦大乘』。讀誦大乘是菩薩重要的修行方法,這個菩薩行門無量無邊,佛在大經裡面,就是舉這個綱領也舉了很多很多,為什麼單單說個讀誦?像《無量壽經》上講的有受持、書寫、供養...,說了很多,為什麼單單說讀誦?為什麼不說受持?不說書寫?不說供養?那麼我們就曉得,佛說種種綱領之中,讀誦最重要。說老實話,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沒有成佛之前,這個讀誦經典他每一天都不廢除的,他天天都在念。讀誦就是萬行齊修,不僅僅是戒、定、慧三學,三慧一次完成,它是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在這一次就修圓滿了,這叫圓修。



這個大乘經典很多,浩如煙海,我們從那裡讀起呢?佛法在中國有十大宗派,大乘就分八個宗派,每一個宗派裡面還有許多法門。我要先問你,你的學佛目的在那裡?這個很重要,學了之後一定可以達到你理想的目標,這個東西學了才管用。這沒有目的,那就無從下手,那從學佛常識看起吧!慢慢來吧!你還沒有選擇嘛!一定要先選擇一個法門。你修學那一宗,你就讀誦那一宗的經典。為什麼呢?這個樣子解行能夠相應,成就快速。所以在過去,學天台的,他念《法華經》;學賢首的,他念《華嚴經》;禪宗的,念《金剛經》;淨土宗的,念《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你學那一宗?你的方向目的在那裡?你選擇某一宗主修的經典,你去讀去。所以一切大乘經隨你自己選擇。最好的選擇是適合自己的興趣,適合於自己的願望、自己的程度,還要適合於自己的生活環境。那麼你這樣選擇,修學就非常愉快,容易深入。選擇不恰當,對自己沒有好處,會帶來很多痛苦。佛法教給我們離苦得樂,絕對不會教我們離樂得苦,沒有這個道理的,這是同修們要把它記清楚的。如果學佛想得身心快樂、家庭美滿、事業很順利、社會很祥和,如果目標在此地,那我可以告訴你,所有大乘經典統統都可以辦到。



但是修學大乘,此地「讀誦大乘」,不是說所有大乘經都叫你去讀誦。這樣修學呢?對於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你就有誤會了。諸位要知道,此地講讀誦大乘是對菩薩說的,對明心見性的菩薩說的,不是對我們說的,我們如果明心見性了,所有大乘經典統統來讀誦,沒有問題。說實在話,這一部《大藏經》要多少時間能夠把它念完,完全貫通、通達呢?在我想像當中不需要三個月就全部通達了。你說為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是菩薩嘛!他一通一切都貫通了嘛,他沒有障礙。我們今天去讀《大藏經》,說實在話讀一百年也不會通。你問什麼原因?那不是菩薩嘛!這要搞清楚,因此我們現在不是菩薩,我們要不要讀誦大乘呢?行,可以讀誦大乘。我們是大乘的凡夫,不是小乘凡夫。



(1)發弘願、修品德



大乘凡夫怎麼個學法呢?佛教給我們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不但是願,也是修學的次第。佛教給我們先發心,發什麼心呢?發慈悲心。把我們的心量拓開,不要念念想個人,念念想自己,這個心量太小了。所以第一個叫我們發一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什麼叫度?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成人之美,要去協助他,去幫助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要發這個願。這個把自己的心量拓開,使自己對一切眾生生平等心,生清淨心,然後才開始修學。



修學從那裡學起呢?從品德的修養做起。我們中國人常講品學兼優,第一是品德。孔老夫子的教學四個科目,它有次第的,第一個是德行,就是道德的教育,這是主要的。第二是言語,言語要有分寸,一句話說錯可能引起很大的誤會,可能引起身家的敗裂,可能引起國際的戰爭,所以言語非常的重要,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第三政事,政事就是我們今天所講技能,我們將在社會上學有一技之長可以謀生。第四才是文學,我們今天講的藝術。我們有品德,有生活的能力,有技能,然後有多餘的時間才可以學藝術的欣賞,使我們精神生活能夠昇華,儒家教學這是四大科。佛法教學跟這個相似,你看首先教你「煩惱無邊誓願斷」,斷煩惱,我們現前這個階段煩惱太多,我們修學的重點是要把煩惱給斷掉。煩惱斷掉之後,我們的清淨心現前了,清淨心現前這才有能力學法門。



「法門無量誓願學」,剛才講了,那一部《大藏經》三個月就通達了,就有這個能力了。所以求學是要有次第的,要懂得從那裡入門。我們今天下手,諸位一定要記住「一門深入」。深到什麼程度呢?深到自己心地清淨;一定要把自己的分別、執著、妄想除掉。所以中國古時候,佛家的教學跟儒家的教學,相同的地方非常多。佛法教學,五年學戒,現在沒有了!所以今天學佛的人很多,有成就的人不多。原因在那裡?這一個基礎我們把它忽略掉了。五年學戒,學什麼戒?老師的教誡。就是跟著老師,不能離開老師,老師指導你的,你要認真去學習。這個五年學戒,不是經、律、論的律藏,不是那個戒律,而是守老師的教誡。通常老師教什麼呢?這就看宗派不同。譬如你學《華嚴》的,這五年當中老師叫你去讀《華嚴經》,把這一部經從頭到尾念得很熟,念到能夠背,不給你講意思,天天叫你念。除了念經之外,就叫你工作,常住裡面許多工作叫你去做,工作是修福,工作是磨練你的耐心,叫你修忍辱波羅密。讀書是把你的妄想念掉,你不念經就打妄想;尤其那麼厚厚一部經,一天要念個七、八個鐘點,不能念錯,那你就沒有功夫打妄想了。用這種方法把你的妄想、煩惱去掉。念經是個方法,目的是去煩惱,恢復你的清淨心。你要學天台宗,叫你念《法華經》。這個淨土宗,我就叫人家念《無量壽經》,在一切經中,以《無量壽經》為第一,《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屬於同部。《無量壽經》是第一,《阿彌陀經》也是第一,因為它是同一部,所以你念《無量壽經》或者念《阿彌陀經》都好。《阿彌陀經》呢?那念的遍數,就要更多了;或者是念《要解》,《要解》,你看印光大師的讚歎,是《彌陀經》古今註疏裡面註得最好的,第一註解。印祖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作個註解,也不能超出其上。」是把這個註解讚歎到了極處了。所以念《阿彌陀經》,我們就希望連《要解》一起念,這個份量也就相當了,否則的話經文太短了。太短了,我們修學的時間就短。《無量壽經》很短,不長嘛,所以我要求大家一天念三部。



(2)捨識用根——讀誦大乘



你要曉得讀經不能夠求解義,念經是三學三慧一次完成,修行的時間是愈長愈好。讀誦是修行哪!讀誦的時候不能求解義,一求解義,這個讀誦的目的完全破壞了。為什麼呢?你一起分別,就落到意識裡面去了,這個就錯了。說老實話,讀誦經典的時候,就是禪家所說的「離心意識參」;我們跟禪家用的手段不一樣,目標是一樣的,是在參禪啊!我們用讀誦的方法在參禪,這個真是妙到極處了。參禪是什麼呢?離心意識叫參啊!我們讀誦離心意識,讀誦的時候不分別,不用第六意識;不執著,不用第七識;不去思惟想像,也不落印象,一直念下去,不落印象,不用第八識。豈不是離心意識嗎?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念的這個句子,耳朵也聽得清清楚楚,一個字也沒念錯,一句也沒念顛倒。給諸位說,這就是交光大師所講的「捨識用根」。我這個時候用的是六根根性,我用的是見性,見色性;用見性見,用聞性聞,高等的修行啊!幾個人會啊!



「捨識用根」。盤腿面壁可以捨識用根;讀誦大乘也可以捨識用根。用熟了,就可以把它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統統捨識用根,那就是菩薩,名副其實的菩薩啦!把這個方法應用在生活上。所以你才曉得,讀誦大乘是菩薩修行重要的一個方法,因為在十個宗派裡面,禪宗只是一個宗派,其餘九宗都屬於教下,都沒有離開經典。所以這個地方它不寫觀心、參禪、參話頭,它寫的「讀誦大乘」。那就是說這個大乘菩薩裡面,依照經論修行的,佔絕大多數,只是方法不相同,它的精神、方向、目標全部都是相同,都是捨識用根,都是離心意識,這個叫真正修行,讀經是真正修行。



心意識捨掉了,與心意識相應的心所,當然都不起用了。所以讀經會入定啊!你要不相信,也許聽說過吧!智者大師念《法華經》入了定,他要用心意識去讀,他怎麼能入得了定呢?他讀《法華經》會入定。我們念經為什麼入不了定?我們是用心意識在念,所以入不了定;人家是離心意識去念,就我剛才講的那個方法原則,他念到《藥王菩薩本事品》入定了。在定中,他有感應,他參加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的法會。他還聽了一座,出了定告訴人,釋迦牟尼佛這個靈鷲山,靈山一會還沒散啊!他還親自參加了。說實在話,釋迦牟尼佛每一次法會都沒有散場,問題就是你有沒有能力去參加。《彌陀經》的這個釋迦牟尼佛的彌陀法會,也沒散;《無量壽經》的法會,也沒散,看看你們那一位有能力親與世尊的法會。



不明瞭讀誦大乘,所以他不願意念,這個實在是智慧淺少,不知道事實的真相。念到心清淨了,念到定、慧成就了,念到破無明、見法身了,他還是念;即使證到等覺菩薩果位了,他每天還是要念,始終不離開,這是這種修行方法。



那麼淨宗也許有很多同修聽過,沒有念經,單單念一句佛號,他也成就的,沒錯;單單念這一句佛號,誰呢?最初提倡的是大勢至菩薩,他那一句阿彌陀佛,或者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也是離心意識;如果不離心意識,那叫什麼修行?不離心意識,怎麼能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呢?沒這個道理啊!所以諸位要曉得,念這一句佛號,也是離心意識念啊!念經、念佛如此,聽經還是這個樣子。大家聽經不開悟;為什麼不開悟呢?用心意識聽。別說聽這一輩子不開悟,生生世世聽上無量阿僧祇劫,還是不開悟。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頭,給我們講得好清楚,那是講對聽經的人,要怎麼樣聽呢?「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言說相」,就是離第六意識;「離名字相」,就是離第七識;「離心緣相」,就是離第八識。還不是捨識用根嗎?這個就是清清楚楚給我們顯示出來,聽經也要離心意識。心就是第八識,意就是第七末那識,識就是第六識。聽經也得要離心意識聽,離心意識,說老實話,是修行。聽經是修行,讀經是修行,念佛是修行。修什麼行呢?把心心所給捨掉,這就是禪家常講的從根本修啊!我們曉得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盡是過失;那個過失的根源在那裡呢?根源就是心心所。所以它這個修行方法,是從根拔起啊!連根把它拔除。由此可知,絕對不是只有禪家從根本修。所以禪宗常常輕視教下,輕視淨土,他不曉得「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是用參究觀心的方法,從根修起;人家教下用讀誦,念佛的用執持名號,也是從根本修啊!不亞於觀心,不亞於參話頭啊!



凡是輕視別人的,他會不會成就?他決定不會成就。為什麼呢?因為真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裡來的輕視別人呢?這個輕視,總有分別、有執著,才會輕視嘛!那麼由此可知,他禪參得再好,他心意識沒離開;沒離開,他那個禪不管怎麼參法,不會開悟;得禪定是可能的。為什麼呢?用心意識可以得禪定,四禪八定,阿羅漢的九次第定,都是用心意識修的,都沒有離心意識。離心意識,那是上上禪了,不是阿羅漢、辟支佛祈能夠證得的,這一點諸位要知道。你要是果然明白了,你對於參禪的人譏笑你,你也是合掌阿彌陀佛,不去跟他計較。為什麼呢?我們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碰到外面人,說我們是自了漢,說我們是小乘,我們也歡歡喜喜地「阿彌陀佛」就結束了,不要去計較,用不著去跟他辯駁。正是六祖所說的,看到這個根性好的,可以給他說的,這才能給他說說;看到根性劣的,不能說的,合掌令歡喜就好了,不要與任何人爭論。爭論,決定違背了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啦!這個爭論決定是迷惑顛倒,只有迷人才會爭啊!悟的人不會爭。迷的人,心裡面才有意見;悟的人,心裡沒有意見,悟的人,心乾乾淨淨,什麼也沒有,本來無一物。心裡面還有許許多多東西的,這沒悟啊!



那麼這一句是說明菩薩修行許許多多方法裡面一個重要的方法,今天告訴諸位了。果然念這個經典,離心意識念,你會得定,會開悟。如果念了不少年了,念了不少遍了,我怎麼還沒得定呢?怎麼還不開悟?我就曉得你這一生是不會得定,也不會開悟。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離心意識,還是用心意識在念啊!離心意識、一味地念下去,一遍一遍念,絕不起一個妄念,功夫成熟了,水到渠成,自然得定,自然地開悟,到時候豁然通達啦!心裡常常想著,我什麼時候會開悟?什麼時候得定?這都是打妄想。讀誦裡面加上妄想,這個妄想就是障礙啊!有人念佛,發心求一心不亂,這個人一生當中決定得不到一心不亂。為什麼呢?阿彌陀佛裡頭,摻雜著一心不亂,這個很糟糕啊!給你說不摻雜,不摻雜還得要摻雜個一心不亂。



所以,這一切錯誤、一切不成就的那些因素,一條一條都把它找出來,找出來之後,統統把它消除,我們障礙就沒有了,這業障就消了。業障,說老實話,絕對不是說你去拜拜《梁皇懺》,拜拜《水懺》,拜拜《大悲懺》,業障就消掉了。消不掉啊!從前的人拜懺會消掉,現在的人消不掉;從前人念經會消業障,現在人念經消不了業障;從前人念阿彌陀佛消業障,現在念阿彌陀佛也消不了業障。你知道原因了吧?用心意識,就消不了業障;離心意識,業障就消除了,原因在此地。



你要曉得什麼是業障呢?業障就是分別、執著。用分別、執著,怎麼能夠把分別、執著離開呢?這個話還不能聽錯,聽錯犯的過失更大。唷!不分別、不執著,好了,父子也不分了,男女也不分了,那還得了嗎?你去打仗連敵人、自己人也不分了,這不是糟糕了!那就犯了大錯了。自己心裡頭確確實實沒有分別,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隨著眾生分別而分別,隨著眾生執著而執著。自己有沒有呢?自己決定沒有。這就對了,這是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法就是分別、執著,並不破壞眾生的分別、執著;眾生有這個分別、執著,他才能建立社會的秩序,世間才不至於亂。如果我們真的給它分別、執著,那就錯了,那就永遠不能夠超越世間了;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這超越世間了。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搞清楚,不要誤會了,那麼這一句重點還是勸勉我們要認真去讀誦,要曉得怎樣去讀誦,才能收到真實的利益。



用讀經這個方法修定,用讀經這個方法斷煩惱,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到你煩惱斷了,心地清淨了,這個時候就可以思維經義了,你不會把經的意思想錯了,因為智慧開了;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心地不清淨,不要去胡思亂想,你所想的全是妄想,全是把佛經的意思錯解了。那麼我再告訴諸位一個老實話,所有聖人的經論完全沒有意思;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它就有無量義,這個跟世間書不一樣。我們初學,譬如說我們今天是讀《無量壽經》,我們讀得很有味道,裡面的東西我很懂得;我再學個一年、兩年,我的程度高了,看到裡面的意思愈看愈多,愈看愈豐富,原來它的意思是沒有止境的呀。假如它有意思,那就一個意思,就永遠不會有第二個意思。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它有無量義,隨著你的心地清淨的純度,隨著你境界的提升,你會看到它圓滿的義理,愈看愈廣大,愈看愈圓滿。經典的受持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你念不厭,念不倦,道理就在此地。



諸位要想深入經藏,那我就勸同修不要看經打妄想;我們初學要讀一點古人的註解,研究研究是可以的,作為輔助。我們初學是以修定為主,修清淨心為主,一天用八個小時來修清淨心,修定;研究註解、註疏,研究經典的理論,一個小時,頂多兩個小時足夠了,那是輔助的。這個輔助是怕自己老是在念,念到自己不開悟,念到自己興趣沒有了,會退轉了,所以叫你讀一點註解、聽聽講,調劑調劑,目的在此地,不是叫你真正開智慧的,這個是一定要懂得。品學圓滿了,這就成佛了。「佛道無上誓願成」。讀誦大乘一定要知道我們現在在什麼程度,應該要如何的修學,我們才不會浪費時間,浪費精力,這一生當中才真的能得到殊勝的成就,殊勝的利益。



4、勸進行者



三福這十句都是自利,只有末後一句是利他——『勸進行者』。



這個化他,不簡單啊!自行功德圓滿了,這才化他。現在有一些年輕人,自行的功德還沒有,急著要去化他,心倒是個好心,真像地藏菩薩一樣,捨己為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呢?他是真入地獄了,他入了地獄,對人沒什麼好處;地藏菩薩入地獄是對眾生有好處,有利益啦!他這入了地獄,很冤枉,一個眾生也沒度了。所以諸位這十一句細細去念,就真正明瞭,度化眾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是個指路的人,你要把方向路子指錯了,你怎麼辦?



(1)勸人念佛



那個會勸人的人,自己沒有成就,但他勸人念阿彌陀佛,勸人念《阿彌陀經》,念《無量壽經》,這個決定不會錯。為什麼呢?佛是這樣勸人嘛!我們也學會了,縱然沒講得清楚,對他是沒有害處的。他縱然念佛不能往生,但是不會墮惡道,他要墮惡道,必定是其他因素墮惡道的,絕對不會說是念佛墮入惡道的,沒有這個道理。



所以勸人念佛,勸人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這個不會錯誤的。勸人念其他的經論,有一點問題。什麼問題呢?怕那個法門不契機。就好像人家害病的時候,你介紹藥給他吃,這要負責任的。你對病情不了解,對藥性也不知道,只看到那個人生病吃這個藥就好了,這個人也生病了,趕快把這個藥給他吃,他害的病不一樣,這一吃吃死了,那你要不要負責任?這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在此地勸告同修,看到有人害病啊!最好勸他去看醫生,不要輕易介紹成藥拿給人吃。



「阿彌陀佛」可以介紹,那就是他適應的能力很廣泛,什麼病都可以用,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像萬金油、八卦丹一樣,這個可以,什麼病你吃保險沒有壞處,只有好處,縱然是不能把你治好,但是不會有加重的情況,這個是萬用丹啊!介紹這個不害人,介紹其他的方法的時候,如果不契機,就會害人。



對於「勸進行者」,「行者」是修行人啊!勸人學佛,勸人修行,幫助他進步,幫助他精進,這個要有智慧。所以我們看到外面有很多勸人參禪、勸人學密、念咒、勸人這樣那樣,都很危險,那個人也很好心啊!不能說他是有心害人的,不是的,他真的是好心。但是,他確確實實不知道事實的真相,對於法門不了解,眾生根性也不了解,這一種盲目地勸進,非常危險,縱然不是有心造罪,可是他的過失就很重,決定是有過失的。



勸人學佛尚且這樣的難,那麼勸個人出家更不容易啦!負的責任就更大了。他出家將來是一個好的法師,修行證果、弘法利生,那你的功德太大了,無量無邊啊!如果他將來出了家了,羞辱佛門,造作重罪,他造的罪比世間一般人造的罪業,要加倍的重,試問你要不要負責任?怎麼可以輕易勸人出家呢?



李老師一生,在台中講經四十多年,從來不勸人出家。他有三不勸,第一個不勸人吃素;第二個不勸人受戒;第三個不勸人出家。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發心,這個事情他是決定不勸的。你勸人家吃素,有的人他是想學佛,就是因為他不能吃素,所以他就不來學了;你一定勸他吃素,他下次不敢來了,所以不勸人吃素。受戒,受戒容易,持戒難啊!所以老師一生不勸人受戒,不勸人出家,這個是絕對正確的。那是真正有慧眼,對於這個人真正了解,覺得他出家之後,確實是一個人才,將來一定能弘法利生,弘揚佛法,你要看準了,就勸他,可以。勸他出家之後的機緣也相當不容易,是不是遇到一個真正能夠修學的道場?是不是遇到一個真正的善知識?好的同參道友?這是決定他成敗的因素,難啊!太難太難啦!你要把這些問題統統都看到了,決定不敢勸人出家。



再說我們自己得到佛法如此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怎樣報佛恩呢?只有一個方法,佛的願望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圓成佛道,成佛就是成就最圓滿的德行,最圓滿的學問,就是這個意思;希望一切眾生都能達到究竟圓滿,佛只有這麼一個願望。我們能夠幫助佛,把佛教的教育普遍地介紹給眾生,推薦給眾生,這就叫報佛恩,「勸進行者」就是這個意思。要把佛陀的教育普遍向世界每一個角落去弘揚,去介紹。這三福到此簡單跟諸位介紹過了。



五、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後面這一行說:



如此三事,名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這一句話結論非常地重要。



上面講這個三條;「三世諸佛」是過去、現在、未來;換一句話說,一切菩薩成佛都是以這三條(三福)作基礎。所以這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不管你修學那一個宗派,那一個法門,如果沒有將這個基礎修好,你都不能成就。這是我們今天看到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不是不精進,疏忽了這個基礎。那麼今天我們有這樣一個殊勝的緣分,在此地將這一段經文貢獻給諸位同修,希望人人都奠定清淨堅實的基礎,在一生當中成就無上的道業。我的報告到此地圓滿。

搜索此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