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8日星期三

婚禮計劃書-結婚篇

<<結婚篇>>
壹、傳統婚俗簡介

「婚禮」是中華民族重要習俗,一向被認為是夫婦之道、人倫之始、祖宗血脈的延續,所以男婚女嫁是個人的終身大事也是上承祖先香煙、下續子孫瓜瓞的關鍵。男子結婚稱為「小登科」,女子結婚稱為「及笄禮」。從男女到夫婦,其間便需經過一道合法的婚姻禮俗,然後始被大眾認可。
【白虎通】:「嫁者,家也(嫁表示女子從此有了家),娶者,取也(娶表示男方把女子取到自己家裏來)」,所以嫁娶為婚姻的兩面,對女方而言為嫁,對男方而言為娶。
【說文】:「歸,女嫁也(出嫁的女子以男家為家)」,所以古代女子出嫁又稱歸。
傳統婚俗講究儀節禮數,凡事必須依同姓不婚、門當戶對、明媒正娶,合乎六禮的步驟進行,十分注重吉利、慎始,以臻圓滿的結合。依古禮結婚有所謂的六禮,民間傳統婚嫁大禮中的六禮程式是:
1.納釆(議婚、提親、說親)
2.問名(討年生、問八字)
3.納吉(小定、過定)
4.納征又稱納敝、納成(大定、行聘、完聘)
5.請期(送日頭、送日子、乞日)
6.親迎(迎親)
這種古禮到了南宋,六禮並為三禮,依序是納釆、納征、迎親。到了清代又簡化為二禮,只有納征與迎親。近年來社會結構改變,一切講究「新、速、實、簡」,將婚禮簡化為訂婚、結婚兩個步驟,以合乎現代需要。但婚姻乃正家之始,古往今來,人們都把婚姻締結當作一件大事,准新人對婚禮習俗如能先有認識,婚禮準備事前有周詳的計畫安排,相信必能輕鬆的面對婚禮,順利愉快的完成終身大事。

貳、準備計畫

結婚前30~60天
草擬賓客名單
預估可能出席人數
決定攝影禮服公司
預訂宴客場地、席次及菜單

結婚前30~50天
整體美容美髮計畫開始
挑選禮服
訂制結婚當天所需之配件與信物戒指
與攝影禮服公司敲定一切事宜進行之日程

結婚前30~40天
採購新人家居用品
採購新衣
試穿禮服、試妝、試髮型
訂購新娘捧花、伴娘捧花及各式胸花及禮堂用盆花及禮車用禮花

結婚前20~30天
拍婚紗照

結婚前16~20天
計畫蜜月旅行之去處及內容
試吃酒席
宴請婚禮當天之工作人員
護髮(小)
護膚保養

結婚前18~20天
購買鞋子、絲襪
選擇搭配禮服及婚宴禮服所用之首飾
採購新衣
確定宴客名單、工作人員名單

結婚前15~25天
印喜帖、謝帖
護髮(大)
護膚保養

結婚前10~15天
訂定蜜月旅行行程及旅館
添購蜜月所需物品
訂禮車
寄出喜帖

結婚前7~10天
訂購宴客當天之煙、酒、汽水、糖果、瓜子
訂購婚禮當天用之龍鳳章
準備禮堂用一切文具
護髮(小)
護膚保養

結婚前3~7天
與婚禮工作人員協調當天工作內容並找出一位元總幹事
護髮(大)
準備蜜月旅行所需行李
去除汗毛、臉部保養並修眉、修面、修指甲

結婚前1天
全身肌膚保養
與美容師敲定次日美容美髮時間
確定結婚禮服及婚宴禮服穿戴順序及飾物搭配
輕鬆愉快的沐浴
充足的睡眠

結婚日
吃一頓豐盛的早餐
保持心情愉快
美容美髮
請一、二位好友隨側料理雜物

參、準備事項

迎 親 前 之 准 備
安床-- 通常「日課表」上即列有「安床」的日時。依時將床移置於正位即可。安床後,要請生肖屬龍的孩童在床上翻轉,俗稱「翻床、翻鋪」,為「早生貴子」的象徵。並於晚間祭拜「床母」。安床後不能空房,亦忌單人獨睡,所以大喜之前,准新郎睡覺時,需由一少男陪伴。「安床日」起至「親迎」前,嫁娶之家通常會剪貼紅雙喜,中堂、門上要貼,棉被、枕頭上也要繡「囍」,以兆吉祥。
拜天公-- 在臺灣中南部,男方迎親前日,會在家門前搭棚設壇叩謝「天公」(酬神、謝神),感謝眾仙佛保佑新郎順利長大成人,如今即將娶妻,所以特於「結婚日」前「拜天公」以「酬神」。
食姊妹桌-- 新娘結婚前數日,由至親者(伯、叔、舅、姑、姨及姊夫等)款待,謂之「餞別」。新娘子在出嫁當天辭祖前(或前一夜),由兄弟姊妹(取奇數人),請新娘入座成偶數,新娘腳墊小椅(象徵婚後幸福美滿),一起吃飯,由長輩以筷子夾數樣菜入新娘口,邊說吉祥話,每位分一份紅包,表示離別,俗稱「食姊妹桌」。
吃上轎-- 迎親出發前,男方廳堂的八仙桌上擺有代表吉祥的十二道菜肴,由新郎坐首席,儐相、小叔陪坐,邀請舅父或姨丈等湊足人數才開動,每道菜肴都要脅吃一下,俗稱「吃上轎」。「吃上轎」之後,新郎才出發迎親。

男 方 應 備 辦 物 品 (因各地風俗不同,以下物品種類僅供參考)
1.八卦米篩或黑色雨傘:為「避邪」之用,供新郎新娘上轎、下轎時遮於頭頂。(新娘若有身孕宜改用黑色雨傘以免「流產」)
2.轎鬥圓或蘋果:以糯米磨成之大團的「湯圓」十二粒(每粒約一台斤),或蘋果十二粒。(女方只能收六粒)
3.豬腿:半豬或後腿,供女方祭祀用。(女方只收骨頭以外部份)
4.全雞:一隻,供女方祭祀用。
5.鮮魚:一條,供女方祭祀用。
6.六項紅包禮:開門禮、舅仔禮、食佬禮、挽面禮、梳頭禮、袷裙禮。另外準備金額不同之紅包數包,以備不時之需。
7.豬腳面線:又稱「打盤禮」,為新郎感謝丈母娘替他養育老婆之恩。
8.紅蛋:若干顆,取偶數。女方收下後,須將紅蛋每二顆以紅紙包成一包,分送給男方接嫁人員各一包。
9.喜花:頭花(春仔花)—供女方女長輩插于頭上。
10.胸花—鮮花或海綿花、緞帶花均可,插於胸前或腰部,男左女右,男方戴紅色,女方戴粉紅色。
11.捧花—宜搭配禮服及髮型、色系,以襯托整體美。
12.瓦片、烘爐、木炭或檀香、茉草:為「傳宗接代」之意,新娘下轎後入門前須跨過烘爐(內燃木炭或檀香、茉草),再踩破瓦片,叫做「生炭」、「破瓦」。
13.蜜柑橘:二粒,用紅紙圈起來,拜轎用。
14.湯圓:男方祭祀時;新郎新娘進房後須吃「圓仔湯」(新娘圓仔)及分請親友、鄰居沾享喜氣。
15.八仙彩或紅布:掛於大廳正門上。
16.喜幛:掛於洞房門上。
17.食新娘茶禮品:回贈「食新娘茶」親友之禮品,如手帕、香皂、皮包、內衣…等。公公為戒指,婆婆為金簪。
18.結婚證書及印章:觀禮用,備妥結婚證書二份及印章(男方主婚人、女方主婚人、證婚人、介紹人、新郎、新娘)。
19.鞭炮:四串,分別於出發迎親、迎娶回門、宴客開始、送客各燃一串。
20.排炮:前導車于出發時、到達女方家前、從女方出發時、到達男方家前及沿路各路口、橋頭均須燃放。
21.十二版帖(丈人帖、母舅帖):新郎對未來的岳父母及舅父母不可用一般喜帖,依禮須親自呈送「十二版帖」邀請,以示尊重。
22.拉炮及噴彩:新郎、新娘進入宴客會場時,可增加現場氣氛。
23.喜糖、香煙:宴客完畢送客用。
24.金炮燭香:新郎新娘拜堂祭祀用。
25.紅紙:洞房內所有的鏡子,須用紅紙蒙住,滿四個月始可拆卸。
26.車彩及彩帶
27.禮金簿
28.簽名綢
29.禮條
30.謝帖

女 方 應 備 辦 物 品
1.雞蛋茶:新娘上轎前,請新郎及接嫁人員食用,只能喝茶(雞蛋用筷子攪動即可)。
2.豬心:在洞房花燭夜食用,兩人吃「豬心」會「同心」。
3.鉛錢,鉛粉,烏糖,雞蛋,蜜柑,五穀。
4.扇子:二把,一把扇尾系一紅包和手帕,于起轎時丟出車外讓弟妹拾回,俗稱「放性地」,即放下「性子」,不會把任性的脾氣帶到夫家。
5.手帕
6.青竹掃:青竹一枝,連根帶葉代表「透腳青」,表示翁姑夫婦子孫都有福氣健在的吉兆。青竹有「節」表示新娘有「節」。亦可表示新娘為「初嫁」。
7.甘蔗:兩根,連根帶葉的甘蔗表示「有頭有尾」、「生生不息」之意。(歸寧回禮,現為結婚日帶回)
8.木炭:「炭」與「湠」同,「繁衍」之意,帶有「多生子女」之意。
9.火籠:一個。
10.芋頭:「落地生根」之意。
11.蓮蕉花:「連招生子」之意。
12.石榴:石榴因種子繁多,有「多子多孫」之意。
13.桂花:「早生貴子」之意。
14.帶路雞:約二、三個月大的公雞、母雞各一隻(或各一對),為頭轉客(歸寧)回禮,現代婚俗則於結婚日帶回,亦可以塑膠雞代替。
15.子孫桶:又稱「尾擔」(因排在迎娶隊伍最後面),為三種紅色桶子(蛟桶、溲桶、育桶)加上新娘的盥洗用具、紅包一個,用紅花布包起來。挑子孫桶的人必需是「富、貴、才、子、壽」五福俱全,謂之具有「全福」之人,喪偶者不得擔任,否則新人不吉。
16.舅仔燈:一對,紅色宮燈又稱「新娘燈」。
17.紅圓:偶數(歸寧回禮,現為結婚日帶回)
18.米糕:歸寧回禮,現為結婚日帶回。
19.面桃:偶數(歸寧回禮,現為結婚日帶回)


肆、傳統婚禮程式

親迎

 男方于結婚佳期當日,將轎鬥圓、豬腿、雞魚等應備辦物品,用紅木盒裝盛上車。
 接嫁人員(連同新郎)取偶數為佳。 (六、十、十二人)
 喜車二、六或十二部(視女方陪嫁人數而定),每部車均坐偶數人。
 貼喜字在喜車前擋風玻璃右上方,車外門把系上同色系彩帶,以資識別。
 新娘禮車外加二條大紅帶及車彩或將鮮花置於引擎蓋上。
 出發前編整車隊,第一部為前導車,坐前座者負責帶路及沿途燃放鞭炮。
 新娘禮車不可編在第四部(通常在第二部),媒人坐前座,新郎及花童坐後座。
 出發前應召集各車司機,詳細告知時間、流程、行經路線、集結點、連絡電話、女方位址、電話,並盡可能不超車、不插隊,以保持車隊完整。(可事先繪路線圖分送各司機或準備無線電手機連絡)
 新郎于檢視物品、車輛、人員無誤後進房著裝,並將胸花及名條別于左胸前。
 接嫁人員將喜花(紅色)及名條別於胸前。(男左女右)
 男方主婚人或長輩陪同新郎撚香祭祖,告知即將出門迎親並保佑平安順利。
 新郎分發紅包給接嫁人員。
 新郎應持捧花上車。
 準備就緒,擇吉時出發,前導車燃排炮,門前燃鞭炮,車隊依序出發。
 按:依古禮前導車應於路口、橋頭燃炮以驅凶避邪,今配合環保可簡略。
 前導車於接近女方家門附近,即應燃炮告知即將抵達消息,待女方燃炮表示歡迎後緩駛進入。
 女方由一位男親友(晚輩)為新郎開車門,新郎給該人一個紅包後持捧花下車。
 新郎由媒人陪同一起進門。
 接嫁人員將車上物品搬下車交給女方親友。
 女方長輩將接嫁人員引進客廳入座。
 女方親友將禮服交給新娘著裝打扮,並將胸花及名條別於右胸前或腰間。
 媒人偕同女方主婚人清點禮品、紅包並討論婚禮進程。
 女方陪嫁人員應將喜花(粉紅色)及名條別於胸前。(男左女右)
 女方親友將祭祀物品擺於神案前準備祭祖。
 女方請男方吃湯圓(不可吃完)及雞蛋茶(只可喝茶)。
 新娘打扮完畢,先行吃姊妹桌後由媒人及福婆(好命長輩)扶出廳堂。
 新郎新娘並立,面向仙佛祖先神案(男右女左),由新娘母舅點燭及點香,向仙佛、祖先各行上香禮。
 新郎新娘左右轉,成面對面,新郎將捧花交給新娘,兩人相互行三鞠躬禮。(若未行跪拜禮,則此時新郎應將新娘的頭紗蓋下)
 女方主婚人坐於廳前,新郎新娘跪于面前,由女方主婚人面誡兩人要恩愛相處,新郎新娘齊口向女方主婚人祝曰:「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後行三叩禮,女方主婚人將新娘頭紗蓋下,給新郎新娘各一個紅包並將兩人扶起。
 吉時到,新娘由新郎、福婆攙扶(男左女右),一起走出大廳(不可踩到門檻),媒人在門外,手拿八卦米篩(或黑色雨傘),遮于新郎新娘頭上。
 新娘先上車,新郎由另一車門上車。(男左女右)
 男方接嫁人員將女方準備之青竹及甘蔗,系于禮車車頂,並於根部掛豬肉一片及一個紅包。
 女方將陪嫁物品及回禮交給男方裝載上車。
 男方安排女方陪嫁人員上車。(每部車均需坐人,以偶數為佳)
 前導車燃炮出發,女方亦應鳴炮以示吉避邪。
 禮車開動之同時,新娘從車窗丟出一把扇子(扇尾系一紅包及手帕),給弟妹撿,俗稱放性地(放下性子),或意謂留扇(善)給娘家,及感情不散之意,新娘亦不可回頭看。
 禮車開動之同時,女方主婚人用嘴含酒,噴向車後,或用臉盆(或碗)裝水(或米),潑向車後,表示覆水難收,叫新娘不要有回頭(或後悔)的念頭,或不會被休妻回家。
 按:依古禮前導車應於路口、橋頭燃炮以驅凶避邪,今配合環保可簡略。
 參考:有些習俗出發與回程,不同方向或不同路,亦即不願走回頭路。
 新郎本應完成婚禮後,于開席前,專車親駕至女方家送十二版帖,邀請女方主婚人赴宴,有時路遠或時間緊迫,故于車行一段後,新郎和媒人一同下車,回女方家送十二版帖給女方主婚人,並另外安排車輛載送。
 車隊將抵男方家時,前導車應燃炮告知。
 男方燃長炮表示歡迎,車隊循序駛進。
 男方由一男童,雙手捧紅漆喜盤,內放兩個大蜜柑(橘),用紅紙圈起,來到新娘禮車前,開車門恭請新娘下車,俗稱拜轎,新娘應用手撫摸蜜柑,並將蜜柑位置對調,然後放一個紅包壓在蜜柑下,男童退。
 新郎及媒人先下車,媒人準備八卦米篩(或黑雨傘)及鉛粉,新郎來到新娘門前。
 男方請一福婆,和新郎一同扶新娘下車,媒人手拿米篩,遮在新郎新娘兩人頭頂,一起進入大門。
 來到大門前,媒人放下米篩,先進門,邊撒鉛粉邊念:「人未到,緣先到,入大廳,得人緣」,大廳門檻前需置火盆(烘爐,內燃木炭)及瓦片,(或用檀香、茉草),當火勢正旺時,新娘右腳跨過火爐,再踩破瓦片,俗稱過火與破煞。
 男方請女方陪嫁人員進門入座。
 男方將青竹及甘蔗卸下,懸於大門框上,掛於青竹上的豬肉交給男方,紅包由卸下之人取走。
 新郎新娘進入大廳後,由男方主婚人陪同祭拜仙佛祖先,面對仙佛祖先神案,男左女右並排而立,先拜仙佛,再拜祖先,男方主婚人應面告仙祖,家中某人今日成親,祈求列仙祖保佑五世其昌、家和事興。
 拜堂完畢後,新郎雙手將新娘頭紗往上掀開,新郎新娘相互交拜一鞠躬。若未行奉茶禮則新郎新娘直接進入洞房。
 男方主婚人端坐於廳堂前,新郎新娘並立面向男方主婚人一鞠躬,新娘雙手捧茶杯,一一向男方主婚人敬茶並稱呼,男方主婚人喝完茶後,各給新郎新娘一個紅包。
 注:以前新娘出轎後,便直接進洞房,三天後才出廳拜仙祖。
 洞房內預擺兩張椅子,椅子上鋪一件新郎的黑色長褲,褲子下放銅幣或紙幣,新郎新娘進入洞房後,並肩而坐,象徵夫妻一體、榮辱與共、有財有庫。
 若未拜堂,則此時新郎將新娘頭紗掀開。
 伴娘進入新娘房,新郎分發紅包給伴娘。
 新娘的兄弟將新娘燈(舅子燈),提進洞房,置於床上,並念:「舅子進燈、新人出丁」,俗稱舅子進燈。
 挑子孫桶之人(必需是富、貴、才、子、壽,五福具全之人)將子孫桶提進新房,並將桶內紅包取走。
 媒人或男方女長輩,盛一碗豬心進新房,喂新郎新娘吃,俗稱「吃豬心,才會同心」,新娘給該人一個紅包。
 媒人或男方女長輩,盛一碗湯圓進新房,喂新郎新娘吃,俗稱「吃圓仔湯」,象徵甜蜜圓滿,新娘給該人一個紅包。
 男方晚輩會進房敬甜茶或喜糖,並稱呼新娘,新娘應一一回應,並準備紅包或手帕贈之。
 男方請一位生肖屬龍之男童,在新房床上翻滾,媒人在旁念吉祥語:「翻落鋪,生查埔,翻過來,生秀才,翻過去,生進士」,俗稱翻鋪。
 若未請人翻鋪,則新郎脫鞋在床上走跳一圈。
 女方陪嫁人員可進新房與新郎新娘合照。
 注意:任何人均不可坐在床上。
 男方請女方陪嫁人員吃湯圓。
 休息片刻後可安排家族合照及全體合照紀念。
 若有閒暇亦可安排至戶外拍外景。
 男方準備宴客及觀禮事宜。
 新郎于開席前親送十二版帖給女方主婚人並邀請赴宴,由新郎接送或自行前往。

食新娘茶

 臺灣南部習俗,結婚當天宴請至親好友之後,至親好友及賓客為了親睹新娘的風采,因而有要求新娘捧甜茶請長輩親戚的舉動,俗稱「食新娘茶」。
 食新娘茶要講究倫理,以長輩至親為先,然後才輪到平輩和朋友,座位也要按輩份安排。新娘奉茶時,通常由媒人陪隨。賓客接受奉茶時,應口念「四句」吉祥語,俗稱「四句聯」。
 食新娘茶之程式
 新娘手端甜茶,媒人口念「新娘出大廳、錢銀滿大廳」,進入廳堂,按輩份、座位大小,依序奉上,然後轉回新房。
 端冬瓜糖、蜜餞或糖果奉敬。
 敬香煙或檳榔。
 拿打火機點香煙。
 收回茶杯,親友贈送紅包。
 新娘贈送禮物給每位參加食茶的親友,如手帕、香皂....等,以示禮尚往來。

探房

 新娘出嫁第三天,照例由新娘的兄弟(最多二人)帶著餅及紅花探訪新人婚後情形,新郎給其紅包,俗稱「探房」。
 紅花應交給新娘,與出嫁時插的頭花交換插在頭上,表示會「開花結果」,「會生子」。
 現代禮俗多在結婚當天;新人進洞房後進行探房。

歸寧

 新娘出嫁三天便回門,稱為「歸寧」、「三朝回門」、「頭轉客」,含有「成家不忘娘」之意。而新女婿去拜見岳父母,則有向他們表示「感恩戴德」之意,藉以增厚姻親之誼。
 通常由新娘的弟妹到新郎家,請新郎新娘相偕回娘家。大多上午接受邀請,中午聚餐,日落前回家為宜。(新婚未滿四個月忌在外過夜,所以歸甯宴畢,新郎新娘即相偕齊返男家)
 注:北部習俗,女方於訂婚日宴客;南部習俗,女方于歸寧日宴客。
 歸甯時,新郎要帶禮品,如橘子、蘋果(甜蜜)、香蕉(招呼)、椪餅或椪柑(象徵新娘肚皮會漲、懷孕)、酒等禮品(均取偶數),贈予岳家。
 女方應準備回禮:米香、糯米糕、桃餅、六件蜜餞、兩枝有根葉的甘蔗(祝福新人甜甜蜜蜜、透頭透尾)、種子雞一或二對(約二、三個月大的公雞、母雞各一隻,準備新娘生產時進補用)、橘子、香蕉,供新人帶回男方。(現代習俗改將上列物品在結婚日隨禮車帶回男方)
 注:新婚後第三天回娘家,稱「頭轉客」;第六天或第十二天回娘家,稱「二轉客」;滿月回娘家,稱「三轉客」;滿四個月也有再回娘家的習俗。回娘家時,新人均需攜禮品致贈女方,而女方亦需備禮品回贈。新人帶水果,女方回贈禮品:「滿月」備紅圓(偶數)、米糕等,「四個月」備紅色面桃(偶數)及其它糕類等。

婚嫁禁忌

 婚嫁忌生肖屬虎的觀禮,因虎會傷人,免得因此導致夫婦不和睦或不孕。
 新娘房的鏡子在新婚四個月內忌借給他人,忌照人,因此嫁妝的衣櫃或梳粧檯有鏡子都用紅紙蒙住,滿四個月始可拆卸。
 新婚四個月內忌在外過夜。
 新婚四個月內忌參與他人婚喪喜慶事物,以免相犯沖。

伍、觀禮程式

 結婚典禮開始(奏樂同時鳴炮)
 男女來賓入席(就位)
 主婚人入席
 介紹人入席
 證婚人入席
 男女儐相引新郎、新娘入席(奏樂)
 證婚人宣讀結婚證書
 新郎、新娘行結婚禮相對立三鞠躬
 新郎、新娘交換飾物(由儐相遞與證婚人轉交換之)
 新郎用印
 新娘用印
 介紹人用印
 主婚人用印
 證婚人用印
 奏樂
 證婚人致訓詞
 介紹人致訓詞
 來賓致賀詞
 主婚人致謝詞
 新郎、新娘致謝詞
 新郎、新娘謝證婚人一鞠躬
 證婚人退
 新郎、新娘謝介紹人一鞠躬
 介紹人退
 新郎、新娘謝主婚人一鞠躬
 主婚人退
 新郎、新娘謝來賓一鞠躬
 男女儐相引新郎、新娘入洞房
 禮成(奏樂同時鳴炮)

陸、戶籍結婚登記申報

 結婚後十五日內,當事人之一,需向戶政事務所申報戶籍婚姻登記,逾期則要罰款。
 攜帶證件:
 結婚證書二份。〔注意證書上結婚日期、結婚場所、男方主婚人、女方主婚人、證婚人(二人)、結婚人(新郎、新娘)之簽名蓋章處是否已填寫蓋章〕
 夫妻兩人之印章、身份證、相片。(換發新身分證用)
 戶口名簿。

婚禮計劃書-訂婚篇

<<訂婚篇>>
壹 準備計畫
訂婚前1~3個月
1.選購喜餅(數量、樣式)
2.選擇禮服、化妝師、造型師
3.選購婚戒珠寶金飾
4.預訂宴客場所及現場佈置
5.擬定宴客名單  
6.印製喜帖
7.擬定參加婚禮人士及工作人員名單
8.洽詢、瞭解相關禮俗及應備辦物品  
9.定期美容保養、護髮、護膚

訂婚前1天
1.喜餅送達女方指定地點
2.準備聘金(大訂、小訂)
3.準備各項紅包禮
4.清點禮品
5.取訂婚禮服  
6.連絡參加婚禮人士及工作人員  
7.準備車輛及司機

訂婚前1~2周
1.寄發喜帖或以電話邀請
2.男方選購行聘禮品
3.女方選購回禮禮品
4.採購相關禮俗之禮品

訂婚當天
1.集合參加婚禮人士
2.清點各項物品
3.分配任務
4.交代注意事項



貳 準備事項
(一) 傳統訂婚行聘禮品
訂婚當天,傳統的臺灣禮俗「行聘禮品」,無論採用「大聘禮」、「小聘禮」或以「米香」做禮餅,除了用禮餅為行聘的主要禮品外,還採用其他禮品來配合以示隆重。

一、一般禮品
1.熟牲禮:童子雞 (即將生蛋而尚未生蛋的小母雞) 一隻、魚一條、肉一塊及米酒一壇,寓有起家、誡示婦德、室家吉祥、期作賢妻良母之意。
2.四色糖:桔餅、冬瓜糖、冰糖、糖果,象徵甜甜蜜蜜、白頭偕老、無限幸福之意。
3.香炮燭金:香(無骨透腳青),炮(大鞭炮和大火炮),燭(龍鳳成對喜燭),用來敬告祖先、互相祝福、吉祥平安、增添喜氣、兩家聯親、事業興振之意。
4.鬥二米:男方準備十二斤糯米、三斤二兩砂糖,送給女方做紅湯圓的材料,有團團圓圓、美美滿滿之意。
5.面線:象徵兩姓聯姻,美滿姻緣一線牽、福澤綿長、子孫幸福無涯之意。
6.福圓:即龍眼幹、桂圓,用來祝福子孫興旺,含有龍的傳人、圓滿多福、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之意。
7.上頭布:乃男女雙方互贈的禮品,男方備有六禮,女方回報十二至十六種,所選之禮品均為日常生活之所需,寓有全福全壽、吉祥喜慶之意。

二、特別禮品
1.半豬:生豬肉半隻或洋火腿(十八或三十六條),表示豐碩誠懇的敬意。
2.生雞:閹雞六隻,表示婚姻基礎永固、內外一片祥和蓬勃之氣。
3.鮮魚:名貴鮮魚六條,表示有頭有尾年年有餘。
4.好酒:二十四瓶,表示一年二十四節氣都平平安安、愛情濃郁。
5.面線:表示福澤綿長之意。

三、共同禮品:
1.大訂用:傳統行聘用「金錢」為重禮,通常選用新鈔票以紅紙圈起,男方送女方之禮品:衣料、皮包、鞋子、腰帶、手錶、手鐲、耳環、頭飾、化妝品、被褥、頭巾、絲襪、茶具、針線盒....等,女方送男方之禮品:皮鞋、皮帶、皮夾、領帶、衣料(西裝)、襪子、手錶、袖扣、領帶夾、刮胡刀、帽子、襯衫....等。
2.小訂用:選用新鈔票以紅紙圈起,金額較大訂少。
3.金飾:金戒指、金手鐲、金項鏈或鑽石項鏈、鑽戒....等。

(二) 現代訂婚行聘禮品

一、男方應備辦的禮品
1.聘金
2.金飾(戒指、手鐲、項鏈等)及手錶
3.禮餅
4.四色糖(桔餅、冬瓜糖、冰糖、糖果)、茶葉、龍鳳燭一對、排香一對、祖紙一對、龍鳳炮一對
5.酒水牲禮(酒一瓶、洗手雞一隻)
6.鬥二米、福圓、糖仔路、伴頭花一盒、半豬(或洋火腿十八、三十六條)、面線六束、好酒二十四瓶
7.饋贈女方之禮品(衣料、皮包、皮鞋....等)
8.酒席禮(壓桌禮)
9.媒人禮
10.依地方禮俗可另備:
廚儀:廚師禮
端儀:端菜服務禮
盥洗儀:端臉盆水禮
攜儀:迎送接待禮
簪儀:化妝禮
捧茶儀
哺儀:答謝從小養育之恩
轎儀:請新娘上車轎之禮
阿婆菜:雞一隻、豬肉一塊、魷魚一條

二、女方應備辦的禮品
1.抬禮品禮:幫女方抬男方行聘禮品者的紅包禮
2.甜茶
3.甜湯圓、點心
4.招待男方賓客的酒席
5.五穀種子、生炭、燈芯、棉、袋仔絲、紅糖、鉛錢、鉛粉、肚圍
6.石榴、桂花盆栽各一盆
7.回贈男方的禮品(皮鞋、皮帶、皮夾....等)
8.媒人禮
 
參 訂婚程式

通常「訂婚」著重女方的禮俗,「結婚」著重男方的禮俗,現代大多由男女雙方協商合意即可。以下為一般禮俗,可視實際需要或地方習俗,酌情增加或省略。
1.訂婚當天,男方將「行聘禮品」以二、六或十二個紅木盒裝盛,人數六、十或十二人,於車隊裝載完畢後,鳴炮出發赴女方家。
2.男方車隊至女方家前約一百公尺處鳴炮,女方亦鳴炮回應。
3.媒人先行下車,其餘接著陸續下車,准新郎最後,由女方幼輩(男)開車門請出並端洗臉水讓准新郎洗手、擦臉,准新郎給該幼輩紅包禮。
4.男方人員將行聘禮品(紅木盒)交與女方抬禮品人員。
5.男方親友依序進入女方家。
6.女方長輩招呼男方親友依長幼入座,准新郎居末座。
7.坐定後,媒人正式介紹雙方親友,先介紹男方親友給女方(准新郎最後介紹),再介紹女方親友給男方。
8.禮品陳列就緒後,媒人居中將大小聘、金飾、禮品點交予女方家長。
9.女方親友將禮品收好,並在神案桌上陳列祭品,準備祭拜女方祖先。
10.准新娘雙手捧茶盤(上置甜茶若干杯,視男方人數而定),由好命(有福氣)的婦人(或女方女長輩)攙扶出堂,向男方親友(由長而幼,准新郎最後)一一敬茶後退堂,(出堂和退堂時向男方親友一鞠躬)。
11.男方親友將甜茶喝完,並將紅包置入杯中。
12.准新娘出堂收茶杯(過程和敬茶同)。
13.奉茶完畢,接著進行「戴訂婚戒指」(掛手指);將金、銅戒指以紅線相系,取夫婦同體同心之意或以鑽戒代替。
女方準備高椅、矮椅各一張。
准新娘入座,臉朝客廳大門,向外而坐,兩腳踏在矮椅上。
准新郎站在准新娘右邊,面對準新娘。
准新娘伸出右手,准新郎右手拿戒指,套入准新娘右手中指(套入前應配合拍照者)。
准新郎伸出左手,准新娘右手拿戒指,套入准新郎左手中指(套入前應配合拍照者)。
准新郎將紅包禮交給准新娘。
14.戴完訂婚戒指後「改換稱呼」,媒人帶著准新郎,對女方之長輩、父母、親友依序改口,一一稱呼過一次,准新娘對男方之長輩、父母、親友依序改口,一一稱呼過一次。
15.請准新娘之母舅「點燭燃香」,女方要給母舅點燭禮。
16.女方父母及准新人祭拜祖先。
17.女方將行聘禮品退還部份,連同回贈禮品裝入紅木盒,交給男方親友裝載上車。
18.訂婚儀式完畢,女方端出湯圓或點心招待男方親友,之後在家備席招待男方或轉赴餐廳宴客。
19.用餐畢,男方家長給壓桌禮,並離席準備返家。女方幼輩捧洗臉水(內放毛巾)給男方親友洗手。
20.「送客不相辭」即男女雙方不要說「再見」,以免發生枝節或有再婚之虞。跨門檻時亦不可踢到門檻。
21.女方將訂婚喜餅分贈親朋好友,作為訂婚喜訊之通知。

搜索此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