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9日星期三

把話說清楚─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李芳櫻主講 楊麗雪整理 刊於慈懷會訊第6期)
  現代的父母常有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困擾,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也會隨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日新加巨。其實只要稍稍改變一下與孩子溝通的態度,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也並非難事。
  通常在與孩子溝通時,只有大人在說:「你該如何如何」「你犯了什麼錯」,可是事實上,在這同時你或許忽略了孩子正以他們的眼光在看大人,他們正無聲的批評著。例如:晚上十一點多,孩子尚未入睡,而你也毫無要上床的跡象,這時你趕孩子快快上床,他或許會說聲「哦」然後乖乖入睡,然而這時在他心裡卻藏了未說出的疑惑:「大人都好,不用早睡,希望我是大人就好。」如果妳的孩子是藏著這份疑惑上床,那你們的溝通就不完全,因為你讓他帶著不甘心入睡。其實我們仔細思量:孩子要心裡有這種感受是的,而這份不公平也是真的。在小孩的眼中,大人也一樣有瑕疵的,只是他不敢說出來。我們不得不承認:大人的問題、大人的矛盾,遠比孩子多得真多的。
  曾經有孩子天真的說:「大人真好,可以打小孩。」這也是個深植我們思量的問題,為什麼大人可以罵小孩呢?或許有人會回答:「他不知危險所在」「他不知我對他好」「他不知好歹,不知分寸」但我們仔細考量,這所謂的分寸在那?你教過他沒?在你生氣的同時是否想過要趕緊負起教育的責任呢?事實上所有思考邏輯真正出的問題的是大人呢!所以我們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時,希望大家能以自我的檢討開始,必須大人先改變,而讓妳孩子能察覺到你的改變。大人首先要學會盡量跟孩子接近,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或許有人會擔心:「我是長輩,怎能以平等態度和孩子相處?」其實這所謂平等是無損尊嚴的,因為明的妳是他的長輩,有義務責任照顧他,除了養他外,更要教育他;而在精神上千萬別忽略了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也需要別人尊重。大人在跟孩子接觸時會有挫折感,也常抱怨孩子的不聽話,然而這聽話的標準又何在呢?夫妻之間時爾都會因不了解彼此的價值觀而有所爭吵,況且是個未受完整教育的小孩呢?所以要小孩去猜大人的價值標準是很難的,因為他永遠跟不上你的步伐,所以這聽話的內容如果沒有翻譯成他所能了解的語言,你所下的命令要求都是白說的,他並非不想聽話,而是聽不清楚。所以在與孩子溝通時,首先就是要把話說清楚。

  父母常會跟孩子:「你不要亂花錢」這「亂」字的標準每人不同,當然你孩子的亂字和妳的亂字標準也不一,妳是否曾轉換到他的態度來看?還是以二十年前的標準衡量他呢?妳是否該轉變口氣改口說:「我們家沒有這麼多預算,所以你的零用錢要省著用。」這樣孩子懂了,知道自己的零用錢要有計畫,如此彼此才能得到真正的溝通,也不會再為零用錢傷腦筋,這語意不詳的「亂」字是阻斷彼此溝通的一大鴻溝。另外大人也常跟孩子說:「你要認真一點。」但在孩子心裡也有著疑惑:「我拚命的讀書,你交待我的事我都做了,怎麼還說我不認真呢?」這之間的差異就在於你正在用大人的標準衡量他。其實每個人回顧小時候,誰不喜歡偶爾偷懶一下,或者自己處理一些大人不知道的事呢?既然如此,我們就該還給孩子同樣的空間。因為要他完全踏著你為他安排好的步伐走,就等於在剝奪他生存的適應力,應該讓他試著去體驗處理事情的經驗,而大人只站在陪伴的立場。要他念書,你也該利用這時間陪他,就算處理公事也罷,至少讓他了解這段時間大夥可靜下來做自己的事,在要求孩子時,要先反觀自己生活方式,因為生活方式是一代傳一代的,即所謂的身教。說孩子不孝順時,也要想想:孩子對自己的態度是否正是自己對父母的態度?就算把二十四孝放在孩子的床前也是無用的,重要的是身教,所以若不喜歡孩子的某些行為時,要先看看是否正是自己做的示範。
  孩子更期待的是父母丟開權威,毫無條件的真愛,做父母的常會感嘆:「我對孩子如此關心為何他毫無感覺?」這時大家要好好思量一下,這份關愛有無條件含在其中,而在你誤會孩子時,你可曾放下權威向他道歉?其實孩子無時無刻不在等著父母放下權威以對待朋友的方式來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的心靈之門並不難打開,只要能真正了解他的需求:
  一、公平的對待:跟孩子溝通 不要用命令、要求的方式,要容許他們有提出方案,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式,而透過家庭會議做成共同約定的結論,父母不再是個霸王君主,孩子也是參事的一份子,如此彼此對家將會更有強烈的歸屬感。
  二、無條件的真愛:父母要先完全的接受自己的子女,不要讓他成為你展示面子的工具,也不要視子女為自己的影子,要他達成你未完成的心願,而是真心的陪在他身旁,肯定他、多看他的優點,多給他讚美,千萬不要用權威來保障你的尊嚴,放下權威,分享彼此的酸甜苦辣,這份關懷油然而生。
  三、視之為獨立自主的個體:不要剝奪孩子學習磨練的機會,不要替他做選擇、做決定,做父母的只需提供一張安全、空間大的網,讓孩子能在其中自由約跑、快樂的跳。試著讓孩子培養自己承擔後果的能力,如此也更能健全他求生存的機能。
  四、期待被了解:要能解讀孩子的心思,並且將領會到的意念說出來,當解讀到孩子的快樂、傷心或懊惱時,能適時的把你的感受說出來,讓孩子明瞭他是被了解的,這份相知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久了,孩子也能夠解讀父母的心思,彼此真心了解,當然就無需掩飾、隱藏,也就不會有誤解的產生。
  五、被看重: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被看重的,如果做父母的,能每天聽孩子講十分鐘的話,而不插嘴,讓他盡情的表達他的意見,且能以專注的眼神聆聽,孩子這份被重視的感覺也會接近彼此的距離。
  當明瞭了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後,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就要注意到一些生活上的原則:   一、身教: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大的示範看板,所以不得不注意:1、當有誤解產生時,父母能做到道歉的示範,讓孩子也能從中學習誤解的化解。2、放下權威,用朋友的態度平等的對待子女,在家中無所謂的一等公民、次等公民。3、尊重孩子們的選擇,父母只列於協助地位,讓他學習承擔行為的後果。
  二、愛的傳達:無條件的愛他、陪他。不去記恨他昨日的錯誤,用語言或行動來傳達你對他的關愛,讓他能真正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不要吝惜表達妳的關愛。
  三、寬恕:每一個小孩犯錯時,都會自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比外人更加寬恕自己的小孩,完全的接納他,用真愛寬恕他,包容他。讓他對自己能重生信心,一個大人犯了錯,都會希望得到別人的原諒,更何況是個未接受完整教育的小孩?
  四、快樂:面對家人時要隨時保持快樂的心境,不要讓昨天的不愉快堆積到今天,有任何的不愉快在睡前一定將之消除,不要帶著感傷、批評入睡。在家中要能製造快樂,盡量看杯中有水的部份,主動照照鏡子找出不快的原因,並將之拋除,不要讓之成為沈積的負擔。
  對於前面所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也可將之整理成簡單的要點陳述於後。
  一次說明白:跟孩子說話,切忌拐彎抹角,避重就輕應該將你所要陳述的話一次說清楚。
  二話不說:跟孩子溝通時切忌一句話翻來覆去,重複很多次,這是很容易引起孩子反感。
  三思而後言:對於越親近的人,其缺點了解越深,當有心要傷害時往往能一針見血、一刀斃 命,所以批評、傷害的話切忌出口。
  四面觀看:當孩子有缺點時,別忘了換個角度看看,看看他有好的部份,給他重新好好表現的機會。
  吾在後面:下權威,將自我放到最後,以「家」為最大,讓家裡所有人對家都有一份責任感,歸屬感。
  六六肯談:每週六天,每天撥一小時,能讓全家相聚無任何敵意的互相懇談、說笑。
  七情六慾說出來:能在家中說出真話,讓家人真正分享這些感受、情緒。
  八成不猜:有話要絕對說清楚,不要在心裡頭做猜測,不要替人定罪貼標籤。
  九命怪貓不死心:要成為家中希望的泉源,不怕挫敗,給予家人無盡 的機會。
  十分快樂:要珍惜和家人所處的時光,切記:家中有人不開心時,妳是唯一先開心的人。   其實只要真正「用心」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是絕非難難事的。

親子溝通-如何處理孩子提出的要求

(作者:李建清 刊於慈懷會訊第42期)
許多父母在面臨孩子的管教上,總會碰到困擾的問題。尤其當家中有十幾歲的青少年時,常讓為人父母者面臨管教的最大困境。最近我們與縣政府教育局合作辦理中途學校,當我們接觸這些學生家長時,更讓我們發現他們在管教子女方面確實出現不少問題。
  其中有父母因過度的溺愛、放縱孩子,卻更讓孩子的行為為所欲為。有位母親在拗不過14歲女兒一再的要求下,答應買機車給他。但母親想,女兒平常抽煙的行為也讓她頗為頭疼,因此在這時候,向女兒提出要求,希望他戒菸,否則機車就不讓她騎。結果當然是機車女兒在騎,煙照樣再抽,而母親仍然束手無策。首先這位母親,因被女兒吵著要買機車,不勝其煩的作出讓步的決定,其實就是一大錯誤。母親自己也知道現行法令並不允許14歲的孩子騎機車,讓心性未定的孩子騎機車,其危險性也是可想而知。但自己的「情緒」卻因被女兒的「煩」所干擾,而無法有理性的堅持和判斷。之後,我們更聽到這位母親,可能是為了讓自己內心較好過,讓自己錯誤的決定合理化,而告訴自己說「她的朋友也都在騎機車,就唯獨她沒有啊!」「她也有這個需要,否則還不是讓那些壞朋友載,我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可以載她啊!」再者,都答應女兒要買機車了,但母親心有未甘,再與女兒談條件,希望她戒菸,結果當然是失敗的。其實這位女兒也是早已洞悉母親的心理,為了想買機車,母親什麼要求,都事先敷衍的答應她,之後不遵守約定,目的已達到,母親能耐他何?母親最後還是無法堅持,如果女兒不戒菸,就把機車沒收的決定。在這過程中,我們發現,母親幾乎是節節敗退,女兒行為得寸進尺。
  為人父母者,應該提供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基本生活所需,但無條件的愛並無法以物質代替。父母光給錢和東西是不夠的,只有關心和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有時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多賺些錢之間,兩者是有衝突的。父母親必需作出正確的抉擇,否則犧牲了與孩子相處和教育的時間,以後孩子出了問題,可能花數倍的時間都不足以彌補。對於前面女兒要求媽媽買機車的例子,相信也是一些父母所面對的困擾。孩子利用發怒、生氣、哀求、威脅、拒絕的情緒來掌控局勢,讓父母不得不屈服他的要求。一旦孩子從任何情緒反應中獲得滿足,他就會一再使用,父母若沒察覺,或是都順著孩子的要求,則容易形成孩子鬧情緒的習慣。為人父母者,不可不謹慎以對。
  對於孩子的教育,給予「想獲得必須要付出」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孩子會要求父母給予買隨身聽、電腦、CD音響等等非生活必需的東西。父母要去傾聽孩子背後的聲音,是否是因為和朋友有所比較,朋友擁有這樣東西,他也想要有?他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購買?如果他要求父母買給他,父母就要慎思,是否要同意孩子的要求?是否能和孩子一起商談用何種方式去獲得想買的東西?孩子自己是否要犧牲其他生活上的花費,以儲蓄或勞力付出的方式,來延緩他獲得該項東西的時機。不要讓孩子覺得,他的要求,父母都應無條件,理所當然得供應。如此,才能培養出懂得公平合理對待,有責任感的孩子。

廿 一 世 紀 的 親 職 教 育

轉貼自(慈懷基金會,慈懷親職講座 鍾思嘉主講 劉惠麗整理 刊於慈懷會訊12~14期)
這幾年從事親職教育工作,坦白講心中抱有一份樂觀與一份悲觀,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家庭跟二十一世紀的親職教育、情緒是焦急的,很多父母親跑來跟我說,現在的孩子不聽話很難管,有個母親曾感慨的說:「我當孩子時,所有好女孩的特質、生活習慣我都有,現在我的女兒正好跟我相反,好的特質她沒有,所有壞的特質她都有!」為什麼?好像很多父母親會覺得當孩子時,父母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現在的孩子叫他做什麼,他偏偏就不做,是的!父母難為。
  今天我來跟各位打氣、鼓勵,現在的父母與孩子大有可為我 在演講過程中將舉很多實 例,由於工作關係,碰到好幾種類型的父母。第一種類型:傳統權威型,相信棒頭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他的管教完全是嚴厲、管理、處罰的方式,有一位高中老師告訴我,他孩子國中二年級時,犯了錯,他將孩子吊起來用皮帶抽打,有一天孩子的媽媽在孩子的書房日記本中發現一段話「好傢伙,他竟然敢這樣揍我,給我小心一點,等我長大了,他就倒楣了」(我特別打住,未經孩子同意,翻看他的東西,偷聽電話,這樣侵犯他人隱私,如果孩子有先進你的房間動用你物品,你應該也沒有怨言,因為你也這樣對你的孩子,孩子是從你身上學到「尊重」)媽媽看完心驚膽跳,後來那位高中老 師就來找我談,接收他一些觀念,請他重新跟孩子建立關係,他花了二年多的功夫,孩子 升高二時,他們之間已無話不談。
  不知道民主時代來臨,民主教育的重要性,很相信傳統權威型的父母,你會受到挫折的,過去的社會是一元化社會是由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一種脈絡可循的價值體系所是由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一種脈絡可循的價值體系所建立,然而今日青少年自殺率升高,有個原因很重要,價值體系模糊,新舊時代交替,我們摒棄一些舊的價值,新的價值沒有建立起來,這是當前的一個大問題。面對多元化社會,父母親被迫被動的改變,必須接受孩子的一些行為,我教的一位研究生告訴我,他在讀大 學時,爸爸不斷警告,讀完大學才能談戀愛,結果現在他弟弟讀五專二年級帶女友回來同 居,他爸爸說這樣也好,免得在外面情況更糟糕,一種「無奈」的感覺。
  最近曾做青 少年性問題調查,訪問時下青少年「反對婚前性關係嗎?」百分之十幾認為絕對不可以, 百分之六十幾最好避免,這表示在衝動情緒下無法避免那也沒有辦法。
  這第二種類型的父母,知道民主時代來臨,民主教育的重要,可是並沒有得到正確適當的管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縱容溺愛孩子。
  有個爸爸常買模型汽車給他兒子,剛拿到時很高興玩久了沒有趣味,車子就都亂丟,爸:「我買給你的車子你不喜歡啊!」兒子:「是啊,我不喜歡,你不要再買給我了 。」爸爸:「你不喜歡沒關係,我喜歡」很多父母親應澄清自己的想法,對於孩子的期望是否基於「補償心理」,我有一個朋友送孩子去學美術,孩子歡,他仍強迫孩子去,我跟他談之後才知道他小時候想學畫,因物質環境的因素沒能實現 。現在很多父母親將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去實現童年未完成的夢想。如果你希望孩子如你 道尋求如何為人父母 ? 道聽塗說的認為「愛的教育」是不是就是「天下無不是的『孩子』」個社會在變,孩子找不到是與非,特別是父母管教時不能給予明確的訊息,那就很難了。 不喜期望,你會失望的,除非你站在孩子的角度,幫助他出發。匆忙忙先後出門,吃中餐。
  有些父母拿金錢來補與孩子相處時間的不足,五年前做「父母親月刊」訪問到一位高一女學生,她的零用金一個月一萬二千元,不包括買書、衣服,單單零花,細談之下方知,父親長年在國外做生意,母親常應酬打牌,這孩子沒有什麼,就是錢多,用錢去買她的友誼,呼朋引伴去喝咖啡、看電影、跳舞…來消磨時間。
  曾經看過一份美國的研究報告,我相當訝異震驚,在美國有個大都市,親子在一起的時間一個禮拜才十二分鐘,在國內還沒經過正式統計,不過很多父母告訴我,我跟孩子在一起相處的時間不多,但我們都很快樂,我們是重質不重量,我常告訴他們如果沒有量的話就不要談質,親子關係需要時間的累積,多相處才有辦法增進感情。
  第三種類型的父母是知道民主時代的來臨,民主教育非常重要,就像來聽演講的朋友。我講的內容並不是都適合每一個家庭,就像一個媽媽告訴我,當我發現孩子有些問題出現我就到處聽演講,一年之內聽了三、四十場,也到處去買書結果她的感覺是不聽演講不看書還好,越聽越看越迷糊,因為沒有一個學者專家講的是一樣的,我該信那一套,我在很多場合碰到一些父母希望我能一針見血,一試見效解決他們的問題,我可以告訴各位父母親,要學的是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親職教育工作不能「見招拆招」。邁向二十一世紀家庭結構在轉變,根據柴松林教授公佈台灣近四、五年來家庭人數持續減少,三、四年前數據顯示家庭孩子平均人數大概是三.九人,現在仍在持續下降中。由於家庭人數減少,很多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要他們學十八般武藝,父母親壓力很大。
  上次有個媽媽跑來告訴我,我的孩子二歲多,我讓她去學英語、德語,以後還要學小提琴、柔道,我說:「這樣孩子會不會太痛苦?」那母親答道:「我與其讓他現在痛苦,免得他將來更痛苦。」她又問我意見,我回答:「我覺得他現在痛苦是不錯的,可是我可以保證他將來更痛苦,因為他沒有快樂童年。」坊間流行「零歲教育秘訣」,懷孕時聽音樂讓自己心情愉快,當孩子出世,給他燈光、音響、顏色的刺激,一歲時給他數字概念。日前國內推行的這套零歲教育秘訣是從日本翻譯過來,日本又從美國翻譯過來,然而美國已經證明這套秘訣失敗了,那是在美國訓練資賦優異的孩子在用的,很多孩子學了都相當挫折,不要看他小時候學的很 好,到了五、六歲他就皮了,中國人講的最好「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學習的興趣與動機是最重要的,你把他壓榨光了,他什麼都不想學了,你不可能跟他一輩子。就像一個爸爸告訴我,當我盯住孩子考前跟他溫習,他就能考九十、一百,可是有一次一忙沒幫他溫習,他就只考六十分。我跟他分析,他考六十、七十都是孩子自己的,如果他考一百,對不起一人五十分,孩子五十、爸爸五十,尤其大考前,家裏製造一些緊張焦慮氣氛,走路要小聲,電視不能開…這種氣氛會傳染的,一個抓自己很緊的人,通常抓別人也很緊,現在的父母關愛孩子程度超過過去,現在父母憂慮也大過過去太多。
  然而回到樂觀的想法,二十一世紀經濟進步,環境越來越好,生活越富裕,提供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生活,這是值得肯定的。 從傳統權威的社會轉成現代民主平等社會,我們要怎棣跟孩子相處,讓孩子懂得尊重父母,讓孩子成長的更好,這就是今天來此的目的。怎樣促進良好的親子溝通我覺得這是最基本,我可以說出很多技巧、技術,很多策略,可是沒有良好親子溝通做基礎那就毫無用處。這幾年從我研究的青少年犯罪問題中,發現當孩子發生問題時,通常父母親的反應是:(一)我不知道。(二)我不相信。
  約十年前,台北市松山地區有七、八個國中生去偷東西,由於分贓不勻,其中幾人將另二個同伴殺了滅屍,埋在松山,事發之後,他們父母的反應都是「我不知道,這孩子好久沒回家了?」第二個案子,高雄有一個年輕人做了一個土製炸彈放在百貨公司角落,然後以此打電話勒索錢,報紙一登,他媽媽的反應是「不會的,我兒子很乖,他絕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我們曾針對父母親做一問卷調查,統計出來發現,父母都認同吃飯時候氣氛愉快是很重要的,父母認為吃飯是溝通的好時機,但是實際去觀察了解時驗(心理學上說:人的態度跟行為是有差距的,我這樣認為但我並不這樣做。)現代的家庭吃飯的情形是:吃早餐時匆是草草率率各自吃飯,全家人相聚最好時間就是晚餐時刻了!所以我們也不難發現真有些家庭吃的情況是這樣的(一)一邊吃飯,一邊強棒出擊、綜藝萬花筒、捧著飯碗在電視機前面,根本沒有時機可以溝通。(二)很多父母親一天沒看到孩子,晚餐時間問題就出來了,把吃飯時間當成機會教育,一上桌就「筷子拿好」、吃飯就開始唸。「考試快到了,上次考的不太好哦?這次要好好努力用功!」現在的孩子為什麼會厭食、拒食?因為他不喜歡吃正餐一上桌他就想不知道又要被拷問什麼?我們在研究孩子為何喜歡吃西方速食,除清潔、衛生的理由外,我認為在心理學上有二個理由。第一「自由」、第二「自主」。因為在家裏不自由、坐好、碗拿好、怎麼老是吃肉多吃些青菜,但在速食店裏有很多遊樂地方,可以拿著可樂、漢堡,一面吃?一面玩,父母親通常在這個場合也比較放鬆一點,隨便你要吃什麼?所以孩子到那裏,它很自在,也很自主。(三)中國人常說:「食不言、寢不語」當孩子說:「媽媽, 我今天在學校…」媽媽答:「閉嘴,我告訴你多少次了,吃飯時不能講話,你知不知道!」我覺得這邊有二個問顧可以探討,第一個問題是,小孩子很聰明,心裹想奇怪,吃飯時大人可以說話,小孩子就不能說話,難道你要他服氣。第二個問題是,父母親很喜歡講這句話:「我告訴你多少次了」這句話不僅讓你孩子討厭而 且沒有效果,因為這句話有語病,如果你告訴孩子…一次沒改好,二次沒改好,三次、四次…你還要告訴他多少次?說實在我看出你心中的無奈、無計可施,要換別的方法了。
  吃飯是一個溝通時間,這是快樂時光,好好把握,吃完晚飯之後也是一個快樂時光,很多家庭主婦認為吃完晚飯是痛苦時光來臨,碗筷沒洗、飯桌沒整理、衣服要洗、房間要整理、孩子功課需照理,累死了,有時先生、孩子都睡了,我還在忙啊? 在我處理婚姻個案時,很多女士告訴我,「為誰辛苦、為誰忙?」甚至有媽媽憤慨的說,我忙的半死,先生、孩子都有問題。我倒想給媽媽們一個建議,你給自己半個小時休息鬆弛的時間。很多媽媽會疑惑說,家事做不完,怎麼辦?在這裏要注意的是,第一請問你家事做的完嗎?第二碗筷泡著半個小時會生蟲發臭嗎?家事永遠做不完,如果你是完美主義者你會讓自己累死,親情比家事重要,親情是靠著一點一滴的時間累積起來,我們在研究,每個家庭主婦一天至少可以節省七十五分鐘,我們常像無頭蒼蠅一樣,從臥室到客廳、廚房到浴室進進出出,不知自己在做什麼?如果將要做的工作拿張備忘紙條寫起來,就能節省很多時間。
  晚上睡覺之前也是快樂時光的來臨,很多父母親跟我搖頭,好不容易趕孩子上床睡覺,過一會兒孩子又跑出來「要喝水」、「要尿尿」…孩子不想睡覺怎麼辦?催啊!唸啊!警告都沒效,何不在睡前創造十五分鐘的快樂時光。消極上的規範是到了時間,你就進房間,躺在床上,睡不睡覺,閉不閉眼晴是你的權利,積極的方式是創造快樂時光,靠在床板(不能躺下來,躺下就爬不起來了)十五分鐘跟你的孩子聊天,「你學校發生什麼事」「老師教什麼歌」我們來唱歌講故車,剛開始很難,幾天過後,變成孩子催爸爸睡覺,孩子說:「爸爸你的故事好像講的差不多了,怎麼老是重複,換我來跟你講說好了。」所以,他是個快樂父親。
  如何促進親子溝通建立親子關係,最基本的還是兩個字「傾聽」,父母親常抱怨孩子都不聽我的話,我要問:「你聽過孩子講話嗎?」很多人問我,你說的傾聽跟一般人所講的聽有什麼不一樣?譬如在電話中,你在這一方說的精采絕倫,而對方一句也不吭,你會說:「喟!你有沒有在聽呀!」若對方有嗯、對、是、好等反應,表示他在聽了,傾聽是有目的,專注的聽。
  美國心理學界設計一種類似天主教的告解室,一個小房間隔著布簾子,很多心理有困難,有問題的朋友,他在這裡得到幫助,談完後就離開,他們發現布簾後面不是神父、修女,不是心理醫師,竟是一台設計非常好的電腦,電腦會做反應,電腦會說「嗯、我了解」「然後呢?」電腦會說「這很有趣,你能不能多說一點。」如果你說我很痛苦,電腦會重複你的話,很多人藉由這台電腦得到幫助,非常奇妙,心理學上叫「淨化作用」,心裡有困擾有心結,當你傾吐後就會舒服多了,好像洗滌過一樣。
  知道傾聽是溝通的基礎,學習傾聽的技巧相當重要。
  一、 注意身體語言:幼稚園的老師跟小朋友講話的第一個動作是蹲下或彎腰,眼睛是平視的,身體語言就是我們說的非語言,身體表達的語言常比我們嘴巴說的語言更真確。舉個例子,今天我請朋友來家裏吃飯,噯呀,我們今天沒有什麼菜,粗菜淡飯,吃的習慣嗎?你的朋友縐著眉頭說「不錯!不錯?」請問你,相信他的眉頭表現,還是相信他嘴巴說的不錯 ?你相信他的眉頭,對不對?有些父母管教子女翹著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叫孩子「你給我站好,小鬼給我聽住…」這是不太好的身體語言,如果你跟一個人講話,他兩手一交腿一翹往沙發椅背一靠,眼神東飄西晃,你跟他講話白費唇舌,他對你的問題沒有興趣,對你的人漠不關心。眼神不斷注視著你,兩眼平視,點頭微笑,上身不時往前傾,這個人對我的問題有興趣,這個人關心我。
  二、重複孩子的話:重複孩子的話就像一面鏡子,把他的話接收過來,反射回去,最後結尾要用疑問句,問號結束。有個小朋友跑來跟媽媽告狀「媽媽!哥哥老是欺侮我。「哦!哥哥老是欺侮你呀?」「其實是哥哥剛剛欺侮我」很多人講話自己是不自覺的,把」他的話接收過來,反射回去,讓他聽聽自己的聲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的認知語言還不是那麼好的時候,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幫助他創造力的發揮,不妨多用;剛開始一定不習慣,好像鸚鵡學話一樣,只要配合其他技巧,便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三、用你瞭解的意思,改孩子的句子:孩子「媽媽,同學都不喜歡我」「哦!你是跟同學吵架,還是誰對你不好?」用你瞭解的意思去猜測重述一遍,孩子在認知語言方面難免不是很真切。我碰到一個經驗,「媽媽,全班同學都不理我了」媽媽聽了很緊張,跟他要了全班的電話且跑到學校去跟班上同學說:「你們不要不理他嘛,他好難過」結果才搞清楚是班上做實驗,由於意見不同,孩子心裏受挫,回家後情緒化的說「全班同學都不理我了」小事一樁被媽媽這麼攪和,真的全班同學都不理他了。
  四、舉例子:「媽媽同學都不喜歡我」「你可不可以把經過的情形告訴我,我不清楚,能不能舉個例子告訴我,能不能講更清楚一點」你讓孩子舉例子,他可以回頭去整理他的思想和情感,像說故事一樣說出來,不僅有認知語言的發展功能外,可以在這裡找到解決的方法,甚至可以發現原因。
  五、引導:如果能引導孩子說多一些,表示他對你越信任。「嗯嗯」「我了解」「然 後呢…」
  六、摘要:把孩子的話.大意摘要出來,心理學上描述,話說的越多的人,越不知自己在講些什麼?你要幫他做整理,用3至5句話將孩子講的話整理出來,這也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方法之一。
  能將這些技巧重複穿梭運用,可以幫助孩子對你越來越信任,願意將問題告訴你,我常告訴父母親孩子說謊,不說實話是父母親造成的,舉個例子,有個媽媽規定孩子非得刷牙,「你要刷牙,你刷了沒?」「刷了」很多父母喜歡當調查員「刷了,牙刷怎麼乾乾的」下次他就知道「道高一 尺,魔高一丈」他不曾犯第二次錯誤,牙刷過水,牙膏擠了沖掉,當牙齒 爛光到牙醫處,他是真的一次都沒刷,父母越禁止,孩子越是做,真正的結果是讓孩子願意把問題告訴你,你才能真正掌握他,否則你不可能24小時,時時刻刻盯住他。除了傾聽,「同理心」也很重要,如果你的孩子從學校回來跟你說:「爸爸、媽媽今天在學校被老師處罰了」很多人直接的反應是:
  (一)為什麼
  (二)你一定犯了錯,不乖,不然老師為什麼處罰你。
  (三)活該。  這不是同理心,這是批評跟指責。什麼才是同理心?要假設自己就是這個孩子,去體會他的想法跟感覺,同理心有三個步驟:
  一、反應出來:「老師處罰你, 看你很傷心,在同學而前被罰是不是很沒有面子。…將他心裏感受說出來。 」
  二、接納:「原來是這樣子,我當然知道你很難過,我知道你很生氣。」接納他。
  三、討論:「你想有什麼方法不被老師處罰,可以改變的。」
  有個小女孩常常回來抱怨「媽媽,我恨老師」媽媽「噯呀!你怎麼可以恨老師,這麼小就恨,長大了還得了,不准恨。」結果孩子更常反應「我恨她,我偏要恨」沒完沒了,之後,這位媽媽用了同理心三步驟,「看你很生氣,是不是她對你不公平。」反應接納重複使用,幾次以後她女兒就說:「媽媽,其實我也沒有這樣恨她啦,她有時候對我還不錯。」人的抗拒力很大,孩子運用語言並不是那麼成熟,不要過份計較孩子表面的字眼是什麼?重要的是反應他心中的想法,接納他心中的想法。 有人認為有了孩子,就有了問題,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他的行為目的,當你覺得無助困擾,不要注意孩子表面的言語和行為,先檢查自己的感覺 。 當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讓你感到煩惱、困擾、麻煩,孩子常常都是想「獲得注意」。 孩子行為表現出來,你常覺得沒有面子,做父母權威形象受損傷,很丟臉,孩子常是「爭取權利」。 孩子行為表現出讓你感到痛心難過,孩子的行為常常是「報復」。 孩子行為表現出來,你常感到沒有希望,沒有藥救,就當我沒有這個孩子,心冷了,孩子行為是「自暴自棄」。
  當孩子用不好的行為來騷擾時,請父母親要忽視它,充耳不聞,眼不見為淨,只有孩子表現好的行為我注意到了,這樣孩子好的行為會增加,壞的行為曾減少,所以我常發現父母親這樣:「我跟你警告,不准吸吮大姆指,不可以咬手指甲」見到孩子手舉起來,即說「你是不是又想咬了,對不對,你說。」這孩子很不自覺的,手經常在嘴巴四周環繞著,你就不斷提醒他,很多東西,你越強調越糟糕,很多時候我們應去忽視它。
  如果孩子的行為是想跟你爭取權利時,要暫時退出戰場跟衝突,不要跟它爭吵,很多父母親就像掛在牆上的飛鏢靶,孩子出招,一鏢射過來,父母親就「你怎麼這樣」孩子的想法是(哈哈,我就知道你有這樣的反應,我就預期你會生氣。)你在他的掌握中,當孩子吵著耍一樣東西時,父母有幾種作法:
  第一:「好,不要吵,買給你。」妥協作法。
  第二:把他抓到樓梯間廁所痛打一頓。
  第三:羞愧,帶著憤怒拖著他往外走。
  其實孩子為何敢這樣做,孩子曾根據過去經驗,父母在公開場合不太敢怎麼樣,如果大聲罵孩子覺得丟臉,我告訴諸位放寬心,大多數孩子都 會這樣,這個時候你最好的方式是保持堅定冷靜,不要憤怒,臉上沒有表 情,高深莫測,孩子不知你葫蘆裏賣什麼膏藥,如果你反應出來,孩子就再哭再鬧結果父母就屈服了,買給他,暫時退出戰場,等雙方情緒穩定時 再來談道理,孩子較能接受。
  孩子是報復心理,親子關係已不好,可能要花更多時間重新建立親子關係。
  孩子是自暴自棄的情形,你需要時間、愛心、耐心,你需要尋求專業的幫助,專業心理輔導,當孩子很洩氣,對自己生命已放棄,甚至墮落,當孩子流浪,逃學蹺家,認為自 己沒希望了,你可以找專業輔導機構協助。

搜索此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