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1日星期一

秀才與禪師

秀才與禪師

有一群人等著要過河,船夫把渡船從沙灘上推到河裡,河邊上的小魚、小蝦、小螃蟹,因為兩岸船隻的往來,都給壓死了。等候乘船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位秀才和一位禪師。


  秀才看到渡船壓死魚蝦的情況,就問禪師:「和尚,你看船夫把船推下水的時候,壓死那麼多魚、蝦、螃蟹,你說這是誰的罪過呢?是乘船的人,還是船夫的罪過?將來這個殺生的罪業,是要歸於乘船的人,還是船夫?」


  禪師指著秀才說:「是你的罪過。」


  秀才很生氣的說:「怎麼會是我的罪過?我也不是船夫,我沒有乘船,怎麼會是我的罪過呢?」


  禪師喝斥說:「因為你多管閒事!」


  「船夫為渡人到河岸,心裡沒有殺意;乘船的旅客,只是過河辦事,也沒有瞋恨殺生的惡念,他們的無心,像虛空一樣,任白雲烏雲遮蔽,並不妨礙原本淨朗的天色。持戒的人要從慈悲的本懷去思量,例如很多人持午(過午不食),原本佛陀制戒是要我們減少食物的貪求,用心在修行辦道上,但是為了持午,別人卻為你忙著打果汁、熬米湯,你高高在上去修行,別人為你庸庸碌碌的打點雜務,此種行為並不可取。古代的祖師大德,搬柴運水,為眾生做一隻老牯牛,我們何德何能,又有多少福慧,可以如此浪擲?」


  秀才妄生是非分別,平添煩惱閒事。


  人世間也有不少像「秀才」的人,歡喜評論他人長短善惡,卻不自知這好壞是非,讓自己的身心不得自在。罪業由心造,這顆心像精於工畫的畫師,塗滿青紅紫綠的色彩,想要回復心的純白無染,只要停住內心畫師的雙手,那些五顏六色自然消褪。

卜羅文沙諾 七招振興黑手黨

卜羅文沙諾 七招振興黑手黨

編譯劉道捷/綜合二十日電

卜羅文沙諾(Bernardo Provenzano)把幾乎遭到摧毀的義大利西西里黑手黨經
營得好生興旺,他的企業精神和生意經遠勝過眾多知名企業家,白道老大應該
好好學習這位黑道老大的七大經營妙訣。



1990年代中期,卜羅文沙諾接掌黑手黨前,黑手黨用炸彈炸死兩位掃黑的法官
,遭到法界和警界強力圍剿,幾百名黑手黨徒被關進監牢,死心之餘,和盤托
出黑手黨所有秘密,卜羅文沙諾出任老大,其實是接下離心離德、士氣渙散、
性命垂危的黑道企業。卜羅文沙諾一改好勇鬥狠的黑幫習性,化身成有勇有謀
的企業家,立刻根據下列七大經營絕招,開始振興黑手黨「公司」。



一、沈潛低調



公司搖搖欲墜時,第一步是沈潛下來,儘快擺脫「艱困」公司的標籤,即使暫
時隱姓埋名也在所不惜。這樣也可以安撫股東,爭取股東的耐心與信任。卜羅
文沙諾一開始就警告幫眾,可能要等五到七年才能恢復獲利;他知道要重建企
業與政治關係,但只能默默的做;同時要擺脫寄生蟲形象,融入產業和政治制
度中。



二、沈思默想



「要冷靜、明確、正確、持續一貫,善用負面經驗,別排斥別人說的一切,別
相信別人告訴你的一切,開口前要設法找出真相,判斷時,只聽一面之詞絕對
不夠。」卜羅文沙諾用這段號稱「黑手黨宣言」的話,把黑手黨腥風血雨的作
風,改造成講求談判藝術和重視對話。



三、追求共識



對銷售「保護」的行業來說,社會控制是基本要素,如果顧客團結起來反叛你
,你就有麻煩了。卜羅文沙諾回覆社會每一個階層的來信,好像是有求必應的
仁慈長者,他的目標很清楚,黑手黨必須表現出正面的形象,讓大家相信「他
們需要你」是拓展業務極為有效的方法。



四、利用上帝



卜羅文沙諾披著虔誠的外衣,扮演牧師的角色,重新獲得大家的信任。他也像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和美國總統布希一樣,利用上帝來爭取大家的認同。

>

五、政治彈性



各種身分的企業家常常成為政府顧問,卜羅文沙諾的作法更進一步,隨著需要
改變忠誠度,結交能夠減輕黑手黨幫眾罪刑、不再保護黑手黨叛徒的政客。p>



六、個人再造



碰上政治醜聞和企業弊案,新老闆應該置身事外、改頭換面。卜羅文沙諾經歷
過黑手黨最殘暴的歲月,自然不是善男信女,但他出任老大後,跟黑手黨的過
去劃清界線,創造出和平天使的新形象。



七、謙虛自抑



卜羅文沙諾掌權後,從壞蛋變成為企業投資者、政治策劃家、最後變成策略大
師和領袖。為了強調他的謙虛和簡單,他每一封信的結尾都寫上:「懇請你原
諒我信中(拼字、文法)的錯誤…」他故作謙虛就像布希總統故意裝傻一樣,
這在招攬人心方面還真的很有效。



【2008/04/21/經濟日報】

2008年4月17日星期四

教育子女的著力點

(鄭石岩主講 游建峰整理 刊於慈懷會訊第39、41期)
  前言:
  我是一個「宜蘭囝仔」,每一次回來宜蘭,都備感親切,剛好我看到我的堂兄弟在座,我們可以說自小即一起到山中討生活的,山上的人就是靠山吃山,我和父親專跑羅東線,在羅東賣水果,也許在座的羅東鄉親,你的家人就曾向我買過水果。我當過零售、中盤、大盤,也去過台北賣水果,所以說我覺得一個在困苦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一定能慢慢的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我對自己的故鄉有特別的感情,因為每個人都很「古意」、很「熱忱」;宜蘭囝仔都很「土」、很「樸實」,很肯努力奮發的,企業界裡,若要組織一個團隊,要找人時,他們喜歡找宜蘭人,因為他們對宜蘭囝仔感覺特別好,尤其在口試時,坐下來的氣質就是讓人感覺很純樸、很認真,這就是宜蘭囝仔的特質,但並不是因為純樸,就不去關心、重視子女的教育,而我今天就是來和大家討論「教育」孩子的事。
  我認為時代在快速變化,所以我們對待小孩、教育子女甚至待人接物,也應要有所轉換。因為我們的子女未來所處的生活環境相較於現今社會,其變遷的速度是目前的四倍,所以若我們不教育他們如何去適應那變遷的社會,我相信有一天,他的生活會遇到一些困難,我會提出一些數據,提出一些推估,讓大家對未來有多一些了解,也去感受到社會在變,所以對孩子的教法、甚至對子女的期待,也應和過去不同。我們知道進入公元2000年,也就是所謂e世紀(Electronic age)電子(通訊)時代,社會變遷很大,所以說我從種種的學術研究和世界上的一些趨勢來和大家分享「如何教育子女」。
  在我二十幾年來,從事教育、心理諮詢所遇到的孩子,如果一段時間未見面,這些孩子即產生變化而不同以往,二十幾年前,孩子所發生的事和現在孩子所發生的絕對不一樣,二十年前孩子所要打拼的重點和未來我們小孩所要打拼的重點也不一樣,所以今天我的講題是「教育子女的著力點」,也就是說我們對孩子要用心在那裡,要注意那幾點,我從這方面提出來與各位鄉親分享。過去我們只要學個識字,即能勝任社會上的工作,識字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但是現在你若不會使用電腦、上網路獲取資訊,就無法生活,就像一個不識字的人,現今每個小孩從國小就學習電腦、使用網路,但是他們是否真的在用電腦獲取知識呢?他在網路上探險,去看色情、暴力,以及你不希望他看的東西,然後在交談室中和陌生人談天,當你進入房間時,他就立即進入文書處理狀態,說他正在打字、學電腦或交作業,你不相信,但你不會電腦也只好相信。電腦很方便,但也有太多不好的東西,色情、暴力、他們任意在虛擬的網路世界探險,成天在電腦前打電玩和人聊天,把自己假設成別人:一個國中年紀的女孩在網路自稱是一個大學生,一個五十多歲中年男子在網路自稱是一個美少女……而漸漸偏離現實、逃避現實,造成「虛擬人格」。
  另一方面,現代人每天接受許許多多資訊,形成「資訊焦慮」,是是而非的資訊令人目不暇給,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形成強大的壓力,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委託哈佛大學做過一個研究,後來提出一項呼籲,如果人類沒有好好注意情緒的發展、適應能力的開展的話,那麼公元2020年時,人類的第一大疾病是心臟病,第二號疾病是憂鬱症。心臟病越來越多是由於情緒生活所引發的,而憂鬱症更是受情緒跟情感問題所帶來的。這個呼籲值得我們留意,那是一個人失掉了適應環境能力的一種現象,雖然我們不希望這個推估成真。請各位仔細想想,2020年時您的子女將面臨怎樣的世界,不要等20年後再求助心理醫師、輔導人員、社工人員,現在就為子女思考未來,教育他們學習去面對應變未來的世界。接下來,為因應未來快速變遷的社會我提出以下幾個教育子女的著力點來和大家分享:
(一)培養子女主動學習的習慣
  一個能自動自發的人,不管社會進步得多快,都會不斷的學習,一直追上時代。一個孩子能培養出這樣的習慣、基本態度,他才能真正的適應現代社會,才能不斷的成長。期望孩子能有自動自發的精神,有幾個觀念需要注意:
第一、培養健康的自我觀念
  孩子有好的自我觀念自然會比較有信心,感覺自己有價值,因此也比較能自動自發。培養孩子這方面的技巧,是你無論如何要欣賞他在生活或工作中所表現的優點,不要認為孩子幫你洗碗是應該的,他洗完碗後你應該說:「哦!你的碗洗得真乾淨,實在是很好。啊,你還懂得把流理台擦乾淨,我真欣賞。」就是這樣,你不要講聰明或能幹那些抽象的字眼,要真正講出:「你把碗洗得很乾淨。」這就夠了。適應生活的能力是一點一滴養成的,平常能欣賞孩子對的地方,指導他改正錯的地方,他就不會變成不好的自己,自我價值、信心、尊嚴也會慢慢的建立起來,對自己期許的動力更會持續增強。
第二、教導孩子能幹
  越是能幹的孩子越能自動自發,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培養孩子各方面都僅一點,在他兒童、青少年時期就要求他把平常的工作做好,他就會越來越能幹,這種情況我們在心理學上說他的自我功能是好的。自我功能好有三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個因素是情緒習慣不錯;第三個因素是有毅力去完成應該完成的事。一個孩子貝備有這三個因素,就表示他的自我功能很好。
第三、主動學習的身教
  美國前教育部長賴利曾經說過:「每個父母一天至少要陪孩子念幾個小時的書。且家裡應該要有足夠的讀物可以閱讀、討論。我們要給予孩子較多的陪伴跟鼓勵。」做父母的能主動學習,一有空就看書,孩子自然會吸收這種主動學習的態度,自動自發的能力當然就越來越好。告訴各位一個故事。我有一天坐計程車,看到計程車司機座位旁邊放了一些書,這些書都是一些現在暢銷的、跟得上時代的作品。我說:「司機先生,我發現你是個用功的人,你受過高等教育吧?」他說:「老實說,我只有國中畢業。很久以前,我的孩子還在讀國小時,我去聽了一場演講,那個演講者說:『只有你自己陪孩子閱讀,孩子才會閱讀;只有你自己不斷進修,孩子才會自動自發的讀書進修。陪孩子讀書並不是坐在旁邊指指點點的教地做功課,而是你要讀自己的東西,因為重要的是,你主動學習的態度可以影響孩子。』所以我就照做,買了一些書跟孩子分享,從簡單的書到引起讀書的興趣,到現在讀這麼多書。我的四個孩子每一個都讀國立大學。就是去聽了那一場演講,當時年輕的我,養成這個習慣,我的孩子也受惠無窮。我讀過的書就擺在客廳裡,孩子也會拿去讀;孩子買了書也會告訴我這本書值得看,我們就這麼不斷的學習。」
第四、主動嘗試的機會
  我是很肯花工夫、也很勇敢的讓孩子去做一些嘗試的。記得孩子正要上小學一年級時,我問他:「你敢不敢自己去外婆家?」「敢啊!」我說:「好,你如果敢那就太好了,我給你銅板,你自己坐車把這個東西帶去給外婆。」那個正要升中班的弟弟說:「老爸,我也要去,我也要跟哥哥去。」我問:「哥哥,你有沒有辦法帶弟弟?」他說:「我有辦法,我敢!」於是哥哥就帶著弟弟到外婆家。從我家到木柵外婆家必須坐指南客運,大家都知道指南客運的開車速度是很快的,但是我勇敢的讓他們去嘗試。
  於是兄弟倆手牽手到外婆家,我就變成偵探跟在後頭。這個哥哥帶得很好,他讓弟弟先上車後自己再上,我則叫了一部計程車在後頭跟著,看他們在政大下車後,怎麼走、怎麼過馬路、怎麼把東西送到外婆家再繞回來,總共花了一個多小時。自從讓他們這樣試過、看他們過馬路的情況後,我對他們就有信心了。你要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如果你處處害怕,怕油會噴到他的臉,怕他會迷路、出意外,等孩子長大後他也什麼都怕,什麼都要問你,你反過來覺得他沒用,那就太晚了。
  教導孩子自動自發的精神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平常就要給他機會,讓他有勇氣去嘗試,但是千萬不要沒有教就讓他去嘗試。你必須教會他注意事項後,再勇敢讓他去試,而且要在旁邊看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你對他信任, 孩子就會顯得不一樣,像我剛剛請到我那兩個孩子從外婆家回來時,我發覺他們的胸膛突然間長厚了,他們感覺到一份特有的自尊,覺得幫爸爸完成一件重要的事,變成一個有用的人了。
  智慧其實可分為七種類型:
一、語文智慧
   二、邏輯----數學智慧
   三、音樂智慧
四、空間智慧
   五、肢體----動覺智慧
   六、人際智慧
   七、內省智慧 身為父母應認真發覺子女這七類智慧最佳者,再去帶動其他智慧,而不是一味要求父母所期待發展的智慧,而研究指出:人類的學習10%來自書本、15%來自聽聞、75%來自生活體驗。所以,不要一切都幫子女安排好,更不要讓子成天補習上課,那將使子女失去主動學習的動機,讓他懂得去處理,應對變遷的社會,從生活中得到良好的體驗,而主動性是跟大人學來的,讓孩子能夠掌握自己最擅長的那部分能力,好好去開拓它,同時以此培養多元的智慧,有了多元的智慧,我們就能夠適應和應付這個自由開放不斷進步的社會。
(二)培養子女情緒管理
第一、良好情緒教育的開端
  我們如果希望子女在這樣一個繁忙、高競爭的環境裡能夠適應得很好,那麼他就必須要有良好的情緒,因為情緒比較穩定的人,不只是在待人接物上表現良好,他的創意、穩定性,甚至對於某些理念跟原則的堅持,也都有比別人好的表現。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在我們的人生、事業上,IQ決定成功的機率是20%,而EQ則是80%。我非常相信這項評估,因為在我長期的諮商、觀察中發現,有很多非常聰明的人卻經常幹出傻事,只因為跟老師吵架,竟然放火燒掉資料室;因為感情發生問題,軌把情敵給殺了,因此而斷送掉自己的前途甚至生命,原因就在於他們的情緒狀態不好,適應環境的基本態度受到很大的情緒干擾。
第二、避免不當的身教
  心理學家羅傑斯Dondld,J﹒Rogers)在一篇名為《我們如何教孩子懼怕》的論文裡說,孩子的懼怕通常是透過我們的身教學來的,很少是透過語言。父母親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現出的不安全感,孩子會直接拷貝過去。近日的九二一大地震,我們就發現,災區的孩子說我聽到爸爸媽媽大叫,他們比較害怕,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懼怕大都是你在沒有覺察的情況下教給孩子的」,它會對孩子構成嚴重的壓力。我曾提過的提出多元智慧觀念的心理學家迦納,也同時提出了另一個問題,今天教育上最大的失敗是甲等主義、升學主義、功利主義,這三件事足以讓一個人在學習上產生扭曲,構成嚴重的壓力,以至於無法開闊的發展自己的潛能。你滿腦子都是功利,對孩子產生壓力,壓力引發懼怕,焦慮就隨之而來。其實人很少被他的功課或一個正當的負載給壓垮,真正會把自己壓垮的是懼怕所產生的壓力,是害怕時所增加的垃圾負載,這些垃圾負載會把人給完全淹沒。所以我們在做情緒教育時,強調必須有好的身教,即使碰到不如意的事,也可以笑笑的講出來,或先把它擺到一邊,然後高高興興談點別的,聽聽值得歡喜的事,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情緒教育的身教。
第三、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身為父母者要注意發展孩子的責任感跟信心,要容許孩子去做一些嘗試,不要批評他,越是能讓他主動去嘗試,他越不會害怕,越有成功的機會。我每次完成一件事,我的媽媽都會說:「嗯,你做得不錯。」這樣的態度好像會遺傳。其實,你只要讓孩子多去嘗試,他就會多才多藝,不過孩子做好後,要記得對他表示欣賞,他就會更勇於去嘗試更多的東西。勇於嘗試是一個人成功的基本要件。你讓孩子主動去試試看,他就會有責任感,有信心就不會害怕。
第四、教導樂觀的態度
  我們要教導孩子樂觀的態度,孩子越是能樂觀的面對未來,也就越勇於嘗試和接受挑戰。樂觀與悲觀最大的不同在於,樂觀的人會鼓舞自己、激發自己,碰到失敗時很清楚的知道,失敗只是一點,大部分還是好的;悲觀的人就不懂得鼓舞、激發自己,看不到光明的一面,只要碰到失敗就一切都完了。所以我們要常常提醒、注意自己是不是有這樣的態度,以便能引導孩子產生樂觀的氣質。
第五、優點教學
  情緒教育的最後一項,就是要能經常欣賞孩子的優點,才有機會去糾正他的缺點,千萬不要以糾正缺點為教育孩子的重點。一個家庭裡的成員能彼此欣賞,就表示能互相支持,就能使情緒越來越穩定。如果我們在這方面做的失敗, 孩子就會退卻,情緒狀態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就會大打折扣。我常用父母親看孩子的成績單來作比喻,你是看「怎麼只有六十分,不用功」,或「不錯喔,已經六十分了,再加油一下,一定會更好」呢?
(三)培養子女生活基本規範
  生活規範是一個人的基本生活紀律。孩子有好的待人接物的禮貌習慣,懂得如何處理朋友間的紛爭、拿捏應有的分寸,跟人的衝突就會減少,成功的經驗相對地也會增加;懂得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活,有好的作息習慣和紀律,生活適應乃至於學習適應都會比較好,信心也就能逐漸增強,這都是一些基本的生活規範。 (1.)建立延緩報償的習慣
  講一個我自己的經驗給大家分享。我的孩子念幼稚園時,我總是會偶爾帶孩子逛百貨公司順便買些東西。在出發前我會先跟孩子說:「明天我們去逛百貨公司,你們想不想去?」「想去!」我說:「去的時候當然會帶你們到玩具部去盡情的把所有的玩具看個過癮再回家。可是我們今天就不買玩具了,下一次我們儘量省錢來買你想要的那個玩貝,可能要分兩次或三次的結餘才有辦法買,這樣好不好?」他說:「好。」看完後再問他:「買不買?」他說:「不買。」我覺得不好意思,就說:「那個小老鼠一隻才五塊錢,我們買一隻好不好?」他說:「好吧,也好。」就買了一隻小老鼠回家,到了百貨公司門口,我說:「你們表現得太好了,我們到地下室買根棒棒糖鼓勵自己。」就一人拿了一根棒棒糖,高高興興、浩浩蕩蕩的準備回家。「現在是坐計程車好呢?還是坐公車好?」他們說:「坐公車好。老爸,這個錢要省下來,是要買那個玩具的哦。」
  平常我會跟孩子說:「爸爸跟媽媽都是上班族的,一共只有這些錢,不能超支,所以我們出去時第一要買吃的、穿的、用的和文具,這是用錢的優先順序,再來的順序就是買你們的玩具。但是如果到最後我們的錢實在買不起玩具,那就要衡量我們剩下的經費預算分幾次節餘來買,不會疏忽玩具的。」
  再下一次出發到百貨公司前我還會先說:「如果想多省一點、多留一點錢買玩具,我們就不坐計程車,坐公車。」孩子想一想說:「坐公車、坐公車。」節儉的精神就出來了。到了百貨公司東西都買好了,就一起到玩具部去,快到之前我總是會蹲下來提醒他們,別忘了我現在總共只有這些錢,如果你要買的玩具超過我們的預算,我們可以把錢省下來,下次來時再累積節餘的錢來買。他們就問:「老爸,那你一共還有多少錢 ? 」我就說:「你看看,就剩這麼多。」這樣一來,他們很快就學會算術了。一進去,他們看完後說:「老爸,我要買搖控汽車,那一部車子我最喜歡。」我說:「好啊,可是我們今天的錢不夠那怎麼辦 ? 」於是小孩子從這樣的活動裡學會了如何累積、如何節省,甚至於學會了一種很重要的「延緩報償」的習慣,不會非要不可。一個人如果看上一樣東西就非要不可,那是一種很大性格學上的缺憾,台灣話叫「破格」,是很不好的。慢慢的從生活當中去培養他基本的生活習慣,他就學會負責。 (2.)嚴禁濫看電視、開夜車   看電視也是一種生活習慣。我奉勸各位不要太常看電視,選擇好的節目,千萬不要縱容孩子看太多電視,寧可跟孩子聊天、歌唱、談話、閱讀,也不要看那些沒有營養的電視節目。還要注意的是,電視常是暴力跟色情的來源。並且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電視看得比較多的孩子,他的挫折容忍力會下降,智力的發展也比較差,原因在於電視是直接引導你,使看的人無法思考、沒辦法操作,所以他失掉了思考跟操作的機會和能力。所以你要適度的選擇好的電視節目。 我們也要幫孩子建立好的基本生活作息,規定幾點睡覺、幾點起床,建立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很多國、高中的學生常念書念到半夜兩、三點才睡,第二天拖著疲憊的身子到學校,根本就沒辦法集中精神,整天迷迷糊糊的,晚上再去補習,回家後又搞到三點,請問他白天的時間是不是全浪費掉了?我一向嚴禁我的孩子在國小、國中、高中這段時間做這種事,而要求他們在白天眼睛一定要是亮的、耳朵是清明的,這樣老師講的東西你就可以記上七、八成,回家後稍稍複習一下就可以記得很多了。這些都是一種生活基本規範,生活規範越健全,孩子就會適應得越好,越能在這個複雜多變的社會生存。
  同時我們也需要帶孩子學習一些基本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越好,溝通能力越強,就有友誼的溫暖,這種友誼的溫暖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做父母的除了身教之外,還要能夠引導他跟別人做朋友,勇於去跟其他孩子相處,這樣交友的經驗就會慢慢的增加。所以做父母的應該積極鼓勵孩子,做一些穿針引線的工作,我知道有些家長很善於使用這種動力,會邀集幾個家長把孩子聚在一起,一同去參加一些活動,比如說夏令營、遊學活動等,這對孩子的幫助是很大的。最怕的是你都不帶他出去,他就自己偷跑出去,每天跑到漫畫書店或電動玩具店,那才是麻煩呢!   交友是從實際經驗中慢慢學習來的,我們如果勇於踏出去跟別人合作,人際關係會有很大的突破。有些人有很好的學位,可是沒有得到應有的成長;有些人有一技之長,卻連基本的人際相處都處理不好,有時候甚至保不住工作,所以人除了需要在專業領域上下工夫外,當然也必須要有處理人際的能力,這才是一個不斷成長的人。
(四)培養子女正當信仰
  什麼是孩子的心靈生活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宗教。不過我反對一部分的宗教,尤其是迷信的、把人的腦子教成刻板思考的宗教,這種宗教我們早就應該放棄掉。我所謂的宗教是指正信的高級宗教,像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等,這些正規的宗教可以給我們心靈的啟發。 (1.)宗教旨在開啟智慧
  真正的宗教在於談生命之道,我們從何處來、往何處去?在這個人生裡應該怎麼做人 ? 怎麼做才是上蒼給我們的真正啟發?怎麼做才能符合極樂世界的要求 ? 怎麼做才能跟天理吻合?這些是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要給他的。我認為宗教是開啟一個人生命的智慧,只要違反這一點就不是宗教,只能稱為迷信的東西,是一種寄託而已。一個能真正開啟人的智慧、開啟愛的心靈,它才是真正的宗教。 宗教可以使一個人變得有豐富的生命力、豐富的感情能愛物愛人,我們稱為「博愛」;讓一個人肯長進、不斷的努力累積經驗,從而開啟生命的智慧,我們稱為「寬廣的智慧」。《聖經》裡這麼說:「我們要培養博愛,同時需要寬廣的智慧。」而儒家所講的是「仁智雙修」,仁就是仁愛,智就是智慧,其實是一樣的,它是儒家的道統。再來看看佛教,佛教說「悲智雙願」,悲、智就是慈悲與智慧,也就是愛;人要打開視野才能生活得好。有慈悲心、有愛心的人,就能讓自己跟別人相銜接,所以已立立人、已達達人,這是耶穌,孔子、佛陀所共同的教化。
  我們從生活中看出生命的原委、生命的意義,使自己更為豐富;我們有愛、有熱情,可是也知道生命的侷限性,還有一個更遠的未來,那個末來我必須現在負起責任,必須現在的我是快樂的,有能力快樂、能愛人,我才是上蒼的子女,才是那個極樂世界的一員。這個精神生活從有限的生命跨到無限的未來,這是我們在教育當中必須教給子女的。
(2.)每個人都該被平等看待
  如果你能每天回家時內心都很平靜、歡喜,都知道我今天沒有白過,懂得感恩,也懂得發展智慧跟愛,我相信這樣的宗教、這樣的心靈生活,是在未來的世紀裡所必須開拓的宗教。其實它不是新的,只是我們把過去宗教 信仰的錯誤面紗拿開,讓我們真正得到精神上的成長;心靈上的解脫,然後看到了光彩的人生,滿足這一輩子我 們到這裡生活的喜樂跟多樣性。 這樣的人生是寬廣的,這樣的人生是不拘泥於自己將來要賺多少錢,要有多高的地位,而是每一個人都是快樂的。我覺得教育的真正宗旨,是無論一個人的職業是什麼,無論學歷、地位,都應該被平等的看待,都有一份自己的榮耀跟尊嚴,而每一個人都知道來這世上只是扮演一個不同的角色,最後都要到那美麗的未來精神世界裡頭。
  如果我們能帶領孩子看到永恆的、精神生活的這一面,就不會責備他為什麼考出這樣的成績,讓我們沒有面子了,我們就不會產生這樣的錯誤,不會做出這種違背教育正則的事 。生命真正最好的饗宴就在這個地方開始 ,我們有快樂有幸福,不會在差別之中產生屈辱和不滿,心靈就能真正得到滿足。這就叫精神生活,是心靈生活 的一部分。

做一個 理性 適性 又有 彈性 的新時代父母

(作者:王怡靜醫師 刊於慈懷會訊第3期 原標題為:「親子關係」之我思)
  近代社會的遷變帶來了家庭結構和人際互動方式的改變,使得傳統的親子角色面對越來越多的衝擊,親子關係再不像往昔般單純,許多父母常困惑不解地問道:「我們小的時候,父母根本沒有時間這麼費心關照我們,我們還不是就這樣長大了,現在的孩子,父母費心費力地照顧,問題怎麼還這麼多?」,這該是不少父母難為的「父母經」吧?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至真的天性,除了極少數的例外,沒有一個父母不是盡心竭力地要求自己做個稱職的好父母,不只衣食起居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約,對於子女的培育管教更是殫精竭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該是每一個父母共同的心願。可是,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卻常常可以看見各種各類疲倦困惑的父母和他們在情緒及行為上有了適應障礙的孩子,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時代是真的變了,比起我們的童年,我們的孩子已經生活在一個有更多的資訊媒介和生存管道的社會,溫飽早已不是他們生活重點之所在,他們也不一定要倚賴過去社會中那種緊密相依的人脈情誼才得以生存立足,是這個多元化的社會給我們的孩子有許多機會去呈現他們自己的面貌,才使我們措手不及地感覺到孩子的問題好像變多了。因此「好父母」的角色定義再也不像傳統中的清晰鮮明,除了天性至愛之外,還要加上智慧和知識才行。
  我認為一個稱職的好父母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可循,因為每一個父母和他們的孩子及他們所處的情境各不相同,無法一概而論。但最重的是,每一個為人父母者必須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需求,使自己先成為一個獨立成熟的人,然後我們才能在自己和孩子的需求上取得平衡,並配合現實的情境做彈性的調適,使自己和孩子的需求同時得到較大的配合和滿足。這個道理看似簡單,可是,除非我們真的曾經用心去體會,去深思、去反省,從而了解了我們自己的身心特質與需求。否則,我們是無法發現自己的盲點,我們往往會不假索思,未加分辨地照著我們童年被對待的方式和感受來對待我們的孩子,而這其中所反應的,只是我們自己的需求和好惡,而不是我們的孩子真實的需求和狀況。
  有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父母經」是這麼說的:「因為我小時候xxx,所以我要我的孩子xxx」,這句話所反應的,正是這種情況:「因為小的時候父母對我的要求非常嚴格,我才能達到他們的期望,所以我也要嚴格要求我的孩子」。「因為小的時候父母對我的要求非常的嚴格,我常有害怕失敗的壓力,所以我要我的孩子沒有失敗的挫折」。這種態度所反應的只是我們對我們會被嚴格要求的感受,並不一定是我們的孩子真實的狀況和需要;有些事是不能推己及人的,到底我們的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也不是我們的延伸,他們沒有義務成為我們期望的滿足,若是我們未曾發現這種「關愛」背後的動機,並加以合理的調整,我們又怎能埋怨我們盡心竭力所做的,只得到孩子毫不領情的反應呢?
  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都將生活在一個日趨多元化的社會,它不再有明顯絕對的「好」與「不好」,它所提供的是一個開放的選擇空間,必須藉著不斷的反省與調適,做一個「合適」的選擇,「親子關係」的發展遲早也將反應出這種趨勢,我們「會」成為怎樣的父母,有賴於我們積極的探索和主動的選擇。願以此短文和每一位父母互道「加油」,成為一個理性,適性又有彈性的父母!

願您也來當個「效能」父母

(刊於慈懷會訊第39期)
成為父母容易,當個「稱職」的父母可不簡單,我想這是現代父母的心聲。沒關係,只要有心,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一、 父母也是人:凡是人就有感覺,當個稱職的父母並非丟棄人性,您仍可以對孩子表達您的好惡,更不用假裝去接受孩子的行為,或許孩子比較喜歡各式行為被接受,但只要父母能坦誠的告訴孩子拒絕的原因(當然,父母自己應先思索是否只是因自己的情緒因素而拒絕孩子),漸漸地,他們必也能接受被拒絕的事實,此外,孩子會因父母的愛及坦誠而喜歡和父母維持親密關係。
二、 讓孩子願意吐露心聲 : 常聽很多父母說孩子有很多事都不願告訴他們,其實是孩子知道有些話即使和父母說了也是白說。父母平常說的話經常蘊藏著對孩子的看法,久而久之,孩子就能描繪出自己在父母眼中的模樣了。例如:「隔壁的阿明又用功又聽話你也多學學他。」在孩子聽來,父母這段話的背後意義是:指責孩子不用功、不聽話,比隔壁的阿明差,代表失望。久了,孩子便認為在父母眼中自己是不好的,無形中喪失了自信也拉遠了和父母的距離。或者,你也可以「敞開心胸」鼓勵孩子說話,並且「主動傾聽」,試著去了解孩子的感受,不加入自己的分析、意見、評價,自然流露出接納孩子、信任孩子,孩子也會因此學會接納自己、養成自信,成為獨立自主、有責任感的人。
三、 父母多學習表達感覺 : 父母也會有感到沮喪、難過、喜悅、興奮、疲憊、懊惱的時候,此時,亦可將感受清楚、真實的傳達給孩子了解。例如,當父母因疲倦不想跟孩 子玩時,可以表達:「我累了,我想休息」,而非將矛頭指向孩子:「你很煩!」我 相信一般父母不容易對孩子表達感覺大部分原因是認為表達感覺是暴露出弱點,擔心 父母的「權威」被拿掉,其實,孩子會學習父母也願意表達自己的真實感覺,進而學 習體諒父母。
四、 親子間的雙贏 : 親子間常會遇到一些狀況,父母想要的結果和孩子的不一樣,例如,假日孩子希望和同學去看電影,而父母認為孩子應為外婆祝壽,如果雙方都認為對方不會讓步,就更會堅持自己的「決定」,如果雙方相信親子間可以坦誠溝通、沒有預設立場,則此時更能發揮腦力激盪,提出一些可行的辦法,經過雙方慎重的評估,最後決定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沒有人會被犧牲。所以,辦法可能是:孩子先寫張卡片請父母帶給外婆,再和同學去看電影,下次假日再優先回去看外婆;也可能是:孩子打電話向同學延期,先陪父母回外婆家,下次則由父母一併請同學去看電影…,只要誠心,為彼此著想,相信結果雙方都會滿意。
五、 父母願意改變嗎?請父母試著自問:
1、 您能接納自己嗎?檢討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尋求能多增進成就感的途徑,通常接納自己也較能接納孩子。
2、 孩子是「誰的」?您是否視孩子為獨立個體,或是您的產品,孩子的表現要符合您的期待?  3、 您真的喜歡孩子嗎?重視運動的父母,可能不太喜歡缺乏運動興趣的兒子,醉心音樂的父母可能對缺乏音樂細胞的孩子感到失望,您呢?
4、 難道只有您的價值觀是對的?越是認為自己的價值觀及信念是不可動搖的,便越易傾向於孩子接受自己的價值觀及信念,如果父母的價值體系和信念越有彈信則較易   於接受下一代的價值觀。
每一位為人父母者在與配偶、朋友、親戚、同事的關係中,有時為了維繫與他人的良好關係,必須改變自己;同理,與孩子的相處,父母是否也可以改變自己抱持的態度呢?!

2008年4月12日星期六

節食縮衣捐款省 創世欲斷炊



創世鳳山分院民眾捐款銳減30%,每月跳蚤市場成為重要收入來源,但也只是杯水車薪。記者王紀青/攝影

節食縮衣捐款省 創世欲斷炊
【聯合報╱記者王紀青/鳳山報導】2008.04.12 04:40 am

通膨來了!物價飆漲,民眾節食縮衣,連帶影響到捐款意願;鳳山創世基金會每月捐款收入銳減30%,植物人尿布、看護墊等必要開銷捉襟見肘,院方呼籲民眾捐贈尿片等衛生用品及小額捐款,幫助植物人度難關。
創世鳳山分院院長林瑪俐昨天憂心忡忡指出,創世收入主要來源,一是政府對清寒植物人補助款,二是民眾捐款;去年這兩項總收入每月平均 200萬出頭;但今年以來,民眾捐款直直落,使得總收入降至每月160萬元。
她說,民眾捐款筆數並未減少,但每筆金額卻大幅縮水,以往捐1千元的,現在變成捐100元、200元,連捐發票的張數都減少;植物人使用量最大的尿片、看護墊等衛生用品,以往大都一、廿箱的捐,現在則是單箱的捐,「差很多」。
此外,衛生用品的價格上漲14%,食品價格上漲15%,整體費用暴漲許多,壓得院方喘不過氣來。林瑪俐表示,今年度高縣府社會處委由創世鳳山分院辦理全縣植物人關懷計畫,若符合入住創世條件者,將協助辦理入院手續,估計院內植物人會由目前的48人再往上成長,「收支落差這麼大,該怎辦?」
院方積極開源,每月最後一周的周四至周六舉辦跳蚤市場,可帶來7-10萬收入,但杯水車薪;籲請民眾踴躍捐輸,捐款劃撥帳號:42072951,戶名:創世基金會。

2008年4月11日星期五

腰背酸痛的保健與預防

文:台北縣立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鄭昌賢

你是否有過莫名的腰背酸痛?對久坐、久站或經常彎腰的朋友來說,相信腰背酸痛一定不陌生。根據研究指出,大約80%的成年人有過背痛經驗;中央健保局也統計出,台灣每年大約花30億元治療背痛。那到底惱人的腰背酸痛該如何預防?

腰背部酸痛的原因?

仔細探討腰背酸痛的原因,發現可能引起的原因相當多。例如:長時間維持固定的姿勢、不當坐姿、不當站姿、或不當的睡眠姿勢、長時間維持前傾或彎腰的姿勢等。還有很多是突發性的扭傷、拉傷,例如運動傷害、跌倒、不正確的提舉動作等。有些是因為缺乏運動,肌肉張力不足,或是體重過重所引起,還有一些是媽媽族,當懷孕或抱小baby時,體型或重心的改變所導致的酸痛。還有很少一部份是由於疾病所引發的,例如:慢性骨盆腔感染、僵直性脊椎炎、甚至是腫瘤轉移等身體病變造成的腰背酸痛。

中醫治療腰背酸痛的認知

若是因為長期姿勢不當、外力引起的扭拉傷或挫傷,造成腰肌損傷,使得氣血運行不暢的腰背酸痛,症狀以「痛」為主,常會有局部壓痛點,或因某個動作而更痛,治療會以活血化瘀、行氣消腫止痛為主。 其次,因年老體衰或勞動、色欲過度,以致腎氣虛虧、筋骨濡養不足造成的腰背酸痛,主要症狀是不堪久站、久坐,也走不久,症狀以「酸」為主,勞累則症狀明顯加重,治療以補腎強筋壯骨為主。 或是因衣著濕冷、臥榻寒濕、外受風寒侵襲的下背痛,中醫會認為是寒濕之邪使氣血循環阻滯,治療以溫通經絡、散寒祛濕為主。

中醫治療腰背酸痛的方法

1.局部熱敷、藥薰:中藥薰洗或熱敷同時俱備熱療與中藥的療效,使得肌肉的血液循環增加,有舒緩腰背酸痛的效果。

2.推拿、理筋、整脊手法:具有舒筋活絡、解除肌肉僵硬、疼痛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常見病患治療多次仍不易根治,常見的原因是「骨錯縫」,也就是腰背的關節因外力或肌肉痙攣產生的拉力使得小關節面錯位,需要施以整脊手法配合,再配合鬆筋方式治療。

3.針灸:有疏通經脈氣血、改善循環的效果。根據現代科學研究顯示:針刺有改善血液循環、增加腦內啡止痛、抑制痛覺神經傳導等作用。所以針灸亦是一種治療腰背酸痛的好方法。

4.藥物:對腰部扭傷、拉傷所造成的急性腰背疼痛,會處方開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科學中藥。若是腎氣虧虛所造成的酸痛,則會處方補腎、強壯筋骨的藥物,如杜仲、續斷、桑寄生等中藥材。

腰背酸痛的保健運動

運動的目的是增加腹部和背部肌肉與韌帶柔軟度,強化肌肉力量,可減緩因姿勢不正確而引起的腰背酸痛,兼有收小腹、健胸的效果。適合在晨起或睡前做十五分鐘(相關動作照片請參閱《健康世界》2007年11月號)。

生活小建議

1.適當的休息、舒緩:不要維持固定姿勢太久,增加工作間的休息次數,盡量每小時休息1次,並且做伸展運動5到10分鐘,尤其加強頸、肩、腹背部的肌肉放鬆。

2.運動:要減少腰背酸痛的根本解決之道,可以透過腹、背肌的訓練,維持肌肉彈性和力度增加脊椎穩定度。例如:瑜珈、太極、游泳等。

3.壓力:許多研究顯示,壓力會加重下背痛。患者應該保持樂觀、積極狀態,保持運動以及積極思考。

4.減重:減重能減輕身體脊椎的負荷量。

5.保暖:老人家冬天可以用電毯放在腰背,對改善酸痛有幫助。

6.睡眠:建議晚上11點前就寢;選擇合適軟硬適中的床。

7.飲食:若氣候變冷,濕度增加,腰背酸痛症狀隨之加重的患者,應在飲食上少吃冰冷食物。

缺點是優點的延續 ~轉貼~

這是幾年前去聽演講所學到的一句話,當時,我還無法領悟這句話的深意,只把它默記在心裡。
在日後的情感道路上,每當太太的一些言行表現令我不悅時,這句話就自心底浮出,提醒我去注意在她的「缺點」之後可有什麼長處。
於是我逐漸發現原來她擁有如此多的美德呀!
羞怯而含蓄,往往就表示謙虛、端莊、淑女;
不善家務,往往就代表樂天、浪漫、不拘小節。
記住,「缺點是優點的延續」,只要你也能時時這麼想,許多人與人之間的憤懣、批評和挑剔都會化為烏有。
醫院裡的護士阿芳就是個例子。
有次她和先生吵架,心裡滿是懊惱,心中不時湧現先生的缺點:自私(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才回來)、愛嘮叨(經常碎碎唸實在有夠煩)、懶散(他老是將東西隨便亂放、從不歸位)……
每當她抱怨起先生,數落他的不是時,她就提醒自己這句話,強迫自己在筆記本上寫他的好處。
例如,有一天晚上,她想到他口是心非的行徑,久久無法入睡。
「阿興你這個王八蛋」她忿忿不平地想著,「總是跟我說要節省些,結果自己卻把錢大把地花在喝酒、唱KTV,一攤接一攤。」
她忽然意識到這是折磨自己,她從床上爬起來,抓起筆記簿就寫下「解毒處方」。
「那一次我K到了新車,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意外總是有的,不然要保險幹什麼?』他實在也不算太壞,有些男人可能早就發飆。」
這個處方幫助阿芳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先生,她了解到,阿興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就跟其他人一樣。
於是淑芳給自己泡了杯茶,坐下來細品,同時回想先生的種種。
他是看重他的事業所以才晚回家的,而我不正是以他的成就為榮嗎?
他愛嘮叨只是求好心切的表現;他是生活懶散,可是也因此他從不對家務和科理吹毛求疵。
其實這些「缺點」不正是他的「優點」所在嗎?
沒錯,「缺點正是優點的延續」,思及此,她不禁失笑。
每一個人的缺點之後往往都有一個相對的優點。
而每一個優點也都有帶來麻煩的可能性,這世上本來就沒有絕對的事。

2008年4月9日星期三

把話說清楚─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李芳櫻主講 楊麗雪整理 刊於慈懷會訊第6期)
  現代的父母常有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困擾,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也會隨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日新加巨。其實只要稍稍改變一下與孩子溝通的態度,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也並非難事。
  通常在與孩子溝通時,只有大人在說:「你該如何如何」「你犯了什麼錯」,可是事實上,在這同時你或許忽略了孩子正以他們的眼光在看大人,他們正無聲的批評著。例如:晚上十一點多,孩子尚未入睡,而你也毫無要上床的跡象,這時你趕孩子快快上床,他或許會說聲「哦」然後乖乖入睡,然而這時在他心裡卻藏了未說出的疑惑:「大人都好,不用早睡,希望我是大人就好。」如果妳的孩子是藏著這份疑惑上床,那你們的溝通就不完全,因為你讓他帶著不甘心入睡。其實我們仔細思量:孩子要心裡有這種感受是的,而這份不公平也是真的。在小孩的眼中,大人也一樣有瑕疵的,只是他不敢說出來。我們不得不承認:大人的問題、大人的矛盾,遠比孩子多得真多的。
  曾經有孩子天真的說:「大人真好,可以打小孩。」這也是個深植我們思量的問題,為什麼大人可以罵小孩呢?或許有人會回答:「他不知危險所在」「他不知我對他好」「他不知好歹,不知分寸」但我們仔細考量,這所謂的分寸在那?你教過他沒?在你生氣的同時是否想過要趕緊負起教育的責任呢?事實上所有思考邏輯真正出的問題的是大人呢!所以我們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時,希望大家能以自我的檢討開始,必須大人先改變,而讓妳孩子能察覺到你的改變。大人首先要學會盡量跟孩子接近,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或許有人會擔心:「我是長輩,怎能以平等態度和孩子相處?」其實這所謂平等是無損尊嚴的,因為明的妳是他的長輩,有義務責任照顧他,除了養他外,更要教育他;而在精神上千萬別忽略了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也需要別人尊重。大人在跟孩子接觸時會有挫折感,也常抱怨孩子的不聽話,然而這聽話的標準又何在呢?夫妻之間時爾都會因不了解彼此的價值觀而有所爭吵,況且是個未受完整教育的小孩呢?所以要小孩去猜大人的價值標準是很難的,因為他永遠跟不上你的步伐,所以這聽話的內容如果沒有翻譯成他所能了解的語言,你所下的命令要求都是白說的,他並非不想聽話,而是聽不清楚。所以在與孩子溝通時,首先就是要把話說清楚。

  父母常會跟孩子:「你不要亂花錢」這「亂」字的標準每人不同,當然你孩子的亂字和妳的亂字標準也不一,妳是否曾轉換到他的態度來看?還是以二十年前的標準衡量他呢?妳是否該轉變口氣改口說:「我們家沒有這麼多預算,所以你的零用錢要省著用。」這樣孩子懂了,知道自己的零用錢要有計畫,如此彼此才能得到真正的溝通,也不會再為零用錢傷腦筋,這語意不詳的「亂」字是阻斷彼此溝通的一大鴻溝。另外大人也常跟孩子說:「你要認真一點。」但在孩子心裡也有著疑惑:「我拚命的讀書,你交待我的事我都做了,怎麼還說我不認真呢?」這之間的差異就在於你正在用大人的標準衡量他。其實每個人回顧小時候,誰不喜歡偶爾偷懶一下,或者自己處理一些大人不知道的事呢?既然如此,我們就該還給孩子同樣的空間。因為要他完全踏著你為他安排好的步伐走,就等於在剝奪他生存的適應力,應該讓他試著去體驗處理事情的經驗,而大人只站在陪伴的立場。要他念書,你也該利用這時間陪他,就算處理公事也罷,至少讓他了解這段時間大夥可靜下來做自己的事,在要求孩子時,要先反觀自己生活方式,因為生活方式是一代傳一代的,即所謂的身教。說孩子不孝順時,也要想想:孩子對自己的態度是否正是自己對父母的態度?就算把二十四孝放在孩子的床前也是無用的,重要的是身教,所以若不喜歡孩子的某些行為時,要先看看是否正是自己做的示範。
  孩子更期待的是父母丟開權威,毫無條件的真愛,做父母的常會感嘆:「我對孩子如此關心為何他毫無感覺?」這時大家要好好思量一下,這份關愛有無條件含在其中,而在你誤會孩子時,你可曾放下權威向他道歉?其實孩子無時無刻不在等著父母放下權威以對待朋友的方式來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的心靈之門並不難打開,只要能真正了解他的需求:
  一、公平的對待:跟孩子溝通 不要用命令、要求的方式,要容許他們有提出方案,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式,而透過家庭會議做成共同約定的結論,父母不再是個霸王君主,孩子也是參事的一份子,如此彼此對家將會更有強烈的歸屬感。
  二、無條件的真愛:父母要先完全的接受自己的子女,不要讓他成為你展示面子的工具,也不要視子女為自己的影子,要他達成你未完成的心願,而是真心的陪在他身旁,肯定他、多看他的優點,多給他讚美,千萬不要用權威來保障你的尊嚴,放下權威,分享彼此的酸甜苦辣,這份關懷油然而生。
  三、視之為獨立自主的個體:不要剝奪孩子學習磨練的機會,不要替他做選擇、做決定,做父母的只需提供一張安全、空間大的網,讓孩子能在其中自由約跑、快樂的跳。試著讓孩子培養自己承擔後果的能力,如此也更能健全他求生存的機能。
  四、期待被了解:要能解讀孩子的心思,並且將領會到的意念說出來,當解讀到孩子的快樂、傷心或懊惱時,能適時的把你的感受說出來,讓孩子明瞭他是被了解的,這份相知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久了,孩子也能夠解讀父母的心思,彼此真心了解,當然就無需掩飾、隱藏,也就不會有誤解的產生。
  五、被看重: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被看重的,如果做父母的,能每天聽孩子講十分鐘的話,而不插嘴,讓他盡情的表達他的意見,且能以專注的眼神聆聽,孩子這份被重視的感覺也會接近彼此的距離。
  當明瞭了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後,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就要注意到一些生活上的原則:   一、身教: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大的示範看板,所以不得不注意:1、當有誤解產生時,父母能做到道歉的示範,讓孩子也能從中學習誤解的化解。2、放下權威,用朋友的態度平等的對待子女,在家中無所謂的一等公民、次等公民。3、尊重孩子們的選擇,父母只列於協助地位,讓他學習承擔行為的後果。
  二、愛的傳達:無條件的愛他、陪他。不去記恨他昨日的錯誤,用語言或行動來傳達你對他的關愛,讓他能真正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不要吝惜表達妳的關愛。
  三、寬恕:每一個小孩犯錯時,都會自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比外人更加寬恕自己的小孩,完全的接納他,用真愛寬恕他,包容他。讓他對自己能重生信心,一個大人犯了錯,都會希望得到別人的原諒,更何況是個未接受完整教育的小孩?
  四、快樂:面對家人時要隨時保持快樂的心境,不要讓昨天的不愉快堆積到今天,有任何的不愉快在睡前一定將之消除,不要帶著感傷、批評入睡。在家中要能製造快樂,盡量看杯中有水的部份,主動照照鏡子找出不快的原因,並將之拋除,不要讓之成為沈積的負擔。
  對於前面所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也可將之整理成簡單的要點陳述於後。
  一次說明白:跟孩子說話,切忌拐彎抹角,避重就輕應該將你所要陳述的話一次說清楚。
  二話不說:跟孩子溝通時切忌一句話翻來覆去,重複很多次,這是很容易引起孩子反感。
  三思而後言:對於越親近的人,其缺點了解越深,當有心要傷害時往往能一針見血、一刀斃 命,所以批評、傷害的話切忌出口。
  四面觀看:當孩子有缺點時,別忘了換個角度看看,看看他有好的部份,給他重新好好表現的機會。
  吾在後面:下權威,將自我放到最後,以「家」為最大,讓家裡所有人對家都有一份責任感,歸屬感。
  六六肯談:每週六天,每天撥一小時,能讓全家相聚無任何敵意的互相懇談、說笑。
  七情六慾說出來:能在家中說出真話,讓家人真正分享這些感受、情緒。
  八成不猜:有話要絕對說清楚,不要在心裡頭做猜測,不要替人定罪貼標籤。
  九命怪貓不死心:要成為家中希望的泉源,不怕挫敗,給予家人無盡 的機會。
  十分快樂:要珍惜和家人所處的時光,切記:家中有人不開心時,妳是唯一先開心的人。   其實只要真正「用心」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是絕非難難事的。

親子溝通-如何處理孩子提出的要求

(作者:李建清 刊於慈懷會訊第42期)
許多父母在面臨孩子的管教上,總會碰到困擾的問題。尤其當家中有十幾歲的青少年時,常讓為人父母者面臨管教的最大困境。最近我們與縣政府教育局合作辦理中途學校,當我們接觸這些學生家長時,更讓我們發現他們在管教子女方面確實出現不少問題。
  其中有父母因過度的溺愛、放縱孩子,卻更讓孩子的行為為所欲為。有位母親在拗不過14歲女兒一再的要求下,答應買機車給他。但母親想,女兒平常抽煙的行為也讓她頗為頭疼,因此在這時候,向女兒提出要求,希望他戒菸,否則機車就不讓她騎。結果當然是機車女兒在騎,煙照樣再抽,而母親仍然束手無策。首先這位母親,因被女兒吵著要買機車,不勝其煩的作出讓步的決定,其實就是一大錯誤。母親自己也知道現行法令並不允許14歲的孩子騎機車,讓心性未定的孩子騎機車,其危險性也是可想而知。但自己的「情緒」卻因被女兒的「煩」所干擾,而無法有理性的堅持和判斷。之後,我們更聽到這位母親,可能是為了讓自己內心較好過,讓自己錯誤的決定合理化,而告訴自己說「她的朋友也都在騎機車,就唯獨她沒有啊!」「她也有這個需要,否則還不是讓那些壞朋友載,我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可以載她啊!」再者,都答應女兒要買機車了,但母親心有未甘,再與女兒談條件,希望她戒菸,結果當然是失敗的。其實這位女兒也是早已洞悉母親的心理,為了想買機車,母親什麼要求,都事先敷衍的答應她,之後不遵守約定,目的已達到,母親能耐他何?母親最後還是無法堅持,如果女兒不戒菸,就把機車沒收的決定。在這過程中,我們發現,母親幾乎是節節敗退,女兒行為得寸進尺。
  為人父母者,應該提供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基本生活所需,但無條件的愛並無法以物質代替。父母光給錢和東西是不夠的,只有關心和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有時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多賺些錢之間,兩者是有衝突的。父母親必需作出正確的抉擇,否則犧牲了與孩子相處和教育的時間,以後孩子出了問題,可能花數倍的時間都不足以彌補。對於前面女兒要求媽媽買機車的例子,相信也是一些父母所面對的困擾。孩子利用發怒、生氣、哀求、威脅、拒絕的情緒來掌控局勢,讓父母不得不屈服他的要求。一旦孩子從任何情緒反應中獲得滿足,他就會一再使用,父母若沒察覺,或是都順著孩子的要求,則容易形成孩子鬧情緒的習慣。為人父母者,不可不謹慎以對。
  對於孩子的教育,給予「想獲得必須要付出」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孩子會要求父母給予買隨身聽、電腦、CD音響等等非生活必需的東西。父母要去傾聽孩子背後的聲音,是否是因為和朋友有所比較,朋友擁有這樣東西,他也想要有?他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購買?如果他要求父母買給他,父母就要慎思,是否要同意孩子的要求?是否能和孩子一起商談用何種方式去獲得想買的東西?孩子自己是否要犧牲其他生活上的花費,以儲蓄或勞力付出的方式,來延緩他獲得該項東西的時機。不要讓孩子覺得,他的要求,父母都應無條件,理所當然得供應。如此,才能培養出懂得公平合理對待,有責任感的孩子。

廿 一 世 紀 的 親 職 教 育

轉貼自(慈懷基金會,慈懷親職講座 鍾思嘉主講 劉惠麗整理 刊於慈懷會訊12~14期)
這幾年從事親職教育工作,坦白講心中抱有一份樂觀與一份悲觀,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家庭跟二十一世紀的親職教育、情緒是焦急的,很多父母親跑來跟我說,現在的孩子不聽話很難管,有個母親曾感慨的說:「我當孩子時,所有好女孩的特質、生活習慣我都有,現在我的女兒正好跟我相反,好的特質她沒有,所有壞的特質她都有!」為什麼?好像很多父母親會覺得當孩子時,父母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現在的孩子叫他做什麼,他偏偏就不做,是的!父母難為。
  今天我來跟各位打氣、鼓勵,現在的父母與孩子大有可為我 在演講過程中將舉很多實 例,由於工作關係,碰到好幾種類型的父母。第一種類型:傳統權威型,相信棒頭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他的管教完全是嚴厲、管理、處罰的方式,有一位高中老師告訴我,他孩子國中二年級時,犯了錯,他將孩子吊起來用皮帶抽打,有一天孩子的媽媽在孩子的書房日記本中發現一段話「好傢伙,他竟然敢這樣揍我,給我小心一點,等我長大了,他就倒楣了」(我特別打住,未經孩子同意,翻看他的東西,偷聽電話,這樣侵犯他人隱私,如果孩子有先進你的房間動用你物品,你應該也沒有怨言,因為你也這樣對你的孩子,孩子是從你身上學到「尊重」)媽媽看完心驚膽跳,後來那位高中老 師就來找我談,接收他一些觀念,請他重新跟孩子建立關係,他花了二年多的功夫,孩子 升高二時,他們之間已無話不談。
  不知道民主時代來臨,民主教育的重要性,很相信傳統權威型的父母,你會受到挫折的,過去的社會是一元化社會是由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一種脈絡可循的價值體系所是由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一種脈絡可循的價值體系所建立,然而今日青少年自殺率升高,有個原因很重要,價值體系模糊,新舊時代交替,我們摒棄一些舊的價值,新的價值沒有建立起來,這是當前的一個大問題。面對多元化社會,父母親被迫被動的改變,必須接受孩子的一些行為,我教的一位研究生告訴我,他在讀大 學時,爸爸不斷警告,讀完大學才能談戀愛,結果現在他弟弟讀五專二年級帶女友回來同 居,他爸爸說這樣也好,免得在外面情況更糟糕,一種「無奈」的感覺。
  最近曾做青 少年性問題調查,訪問時下青少年「反對婚前性關係嗎?」百分之十幾認為絕對不可以, 百分之六十幾最好避免,這表示在衝動情緒下無法避免那也沒有辦法。
  這第二種類型的父母,知道民主時代來臨,民主教育的重要,可是並沒有得到正確適當的管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縱容溺愛孩子。
  有個爸爸常買模型汽車給他兒子,剛拿到時很高興玩久了沒有趣味,車子就都亂丟,爸:「我買給你的車子你不喜歡啊!」兒子:「是啊,我不喜歡,你不要再買給我了 。」爸爸:「你不喜歡沒關係,我喜歡」很多父母親應澄清自己的想法,對於孩子的期望是否基於「補償心理」,我有一個朋友送孩子去學美術,孩子歡,他仍強迫孩子去,我跟他談之後才知道他小時候想學畫,因物質環境的因素沒能實現 。現在很多父母親將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去實現童年未完成的夢想。如果你希望孩子如你 道尋求如何為人父母 ? 道聽塗說的認為「愛的教育」是不是就是「天下無不是的『孩子』」個社會在變,孩子找不到是與非,特別是父母管教時不能給予明確的訊息,那就很難了。 不喜期望,你會失望的,除非你站在孩子的角度,幫助他出發。匆忙忙先後出門,吃中餐。
  有些父母拿金錢來補與孩子相處時間的不足,五年前做「父母親月刊」訪問到一位高一女學生,她的零用金一個月一萬二千元,不包括買書、衣服,單單零花,細談之下方知,父親長年在國外做生意,母親常應酬打牌,這孩子沒有什麼,就是錢多,用錢去買她的友誼,呼朋引伴去喝咖啡、看電影、跳舞…來消磨時間。
  曾經看過一份美國的研究報告,我相當訝異震驚,在美國有個大都市,親子在一起的時間一個禮拜才十二分鐘,在國內還沒經過正式統計,不過很多父母告訴我,我跟孩子在一起相處的時間不多,但我們都很快樂,我們是重質不重量,我常告訴他們如果沒有量的話就不要談質,親子關係需要時間的累積,多相處才有辦法增進感情。
  第三種類型的父母是知道民主時代的來臨,民主教育非常重要,就像來聽演講的朋友。我講的內容並不是都適合每一個家庭,就像一個媽媽告訴我,當我發現孩子有些問題出現我就到處聽演講,一年之內聽了三、四十場,也到處去買書結果她的感覺是不聽演講不看書還好,越聽越看越迷糊,因為沒有一個學者專家講的是一樣的,我該信那一套,我在很多場合碰到一些父母希望我能一針見血,一試見效解決他們的問題,我可以告訴各位父母親,要學的是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親職教育工作不能「見招拆招」。邁向二十一世紀家庭結構在轉變,根據柴松林教授公佈台灣近四、五年來家庭人數持續減少,三、四年前數據顯示家庭孩子平均人數大概是三.九人,現在仍在持續下降中。由於家庭人數減少,很多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要他們學十八般武藝,父母親壓力很大。
  上次有個媽媽跑來告訴我,我的孩子二歲多,我讓她去學英語、德語,以後還要學小提琴、柔道,我說:「這樣孩子會不會太痛苦?」那母親答道:「我與其讓他現在痛苦,免得他將來更痛苦。」她又問我意見,我回答:「我覺得他現在痛苦是不錯的,可是我可以保證他將來更痛苦,因為他沒有快樂童年。」坊間流行「零歲教育秘訣」,懷孕時聽音樂讓自己心情愉快,當孩子出世,給他燈光、音響、顏色的刺激,一歲時給他數字概念。日前國內推行的這套零歲教育秘訣是從日本翻譯過來,日本又從美國翻譯過來,然而美國已經證明這套秘訣失敗了,那是在美國訓練資賦優異的孩子在用的,很多孩子學了都相當挫折,不要看他小時候學的很 好,到了五、六歲他就皮了,中國人講的最好「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學習的興趣與動機是最重要的,你把他壓榨光了,他什麼都不想學了,你不可能跟他一輩子。就像一個爸爸告訴我,當我盯住孩子考前跟他溫習,他就能考九十、一百,可是有一次一忙沒幫他溫習,他就只考六十分。我跟他分析,他考六十、七十都是孩子自己的,如果他考一百,對不起一人五十分,孩子五十、爸爸五十,尤其大考前,家裏製造一些緊張焦慮氣氛,走路要小聲,電視不能開…這種氣氛會傳染的,一個抓自己很緊的人,通常抓別人也很緊,現在的父母關愛孩子程度超過過去,現在父母憂慮也大過過去太多。
  然而回到樂觀的想法,二十一世紀經濟進步,環境越來越好,生活越富裕,提供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生活,這是值得肯定的。 從傳統權威的社會轉成現代民主平等社會,我們要怎棣跟孩子相處,讓孩子懂得尊重父母,讓孩子成長的更好,這就是今天來此的目的。怎樣促進良好的親子溝通我覺得這是最基本,我可以說出很多技巧、技術,很多策略,可是沒有良好親子溝通做基礎那就毫無用處。這幾年從我研究的青少年犯罪問題中,發現當孩子發生問題時,通常父母親的反應是:(一)我不知道。(二)我不相信。
  約十年前,台北市松山地區有七、八個國中生去偷東西,由於分贓不勻,其中幾人將另二個同伴殺了滅屍,埋在松山,事發之後,他們父母的反應都是「我不知道,這孩子好久沒回家了?」第二個案子,高雄有一個年輕人做了一個土製炸彈放在百貨公司角落,然後以此打電話勒索錢,報紙一登,他媽媽的反應是「不會的,我兒子很乖,他絕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我們曾針對父母親做一問卷調查,統計出來發現,父母都認同吃飯時候氣氛愉快是很重要的,父母認為吃飯是溝通的好時機,但是實際去觀察了解時驗(心理學上說:人的態度跟行為是有差距的,我這樣認為但我並不這樣做。)現代的家庭吃飯的情形是:吃早餐時匆是草草率率各自吃飯,全家人相聚最好時間就是晚餐時刻了!所以我們也不難發現真有些家庭吃的情況是這樣的(一)一邊吃飯,一邊強棒出擊、綜藝萬花筒、捧著飯碗在電視機前面,根本沒有時機可以溝通。(二)很多父母親一天沒看到孩子,晚餐時間問題就出來了,把吃飯時間當成機會教育,一上桌就「筷子拿好」、吃飯就開始唸。「考試快到了,上次考的不太好哦?這次要好好努力用功!」現在的孩子為什麼會厭食、拒食?因為他不喜歡吃正餐一上桌他就想不知道又要被拷問什麼?我們在研究孩子為何喜歡吃西方速食,除清潔、衛生的理由外,我認為在心理學上有二個理由。第一「自由」、第二「自主」。因為在家裏不自由、坐好、碗拿好、怎麼老是吃肉多吃些青菜,但在速食店裏有很多遊樂地方,可以拿著可樂、漢堡,一面吃?一面玩,父母親通常在這個場合也比較放鬆一點,隨便你要吃什麼?所以孩子到那裏,它很自在,也很自主。(三)中國人常說:「食不言、寢不語」當孩子說:「媽媽, 我今天在學校…」媽媽答:「閉嘴,我告訴你多少次了,吃飯時不能講話,你知不知道!」我覺得這邊有二個問顧可以探討,第一個問題是,小孩子很聰明,心裹想奇怪,吃飯時大人可以說話,小孩子就不能說話,難道你要他服氣。第二個問題是,父母親很喜歡講這句話:「我告訴你多少次了」這句話不僅讓你孩子討厭而 且沒有效果,因為這句話有語病,如果你告訴孩子…一次沒改好,二次沒改好,三次、四次…你還要告訴他多少次?說實在我看出你心中的無奈、無計可施,要換別的方法了。
  吃飯是一個溝通時間,這是快樂時光,好好把握,吃完晚飯之後也是一個快樂時光,很多家庭主婦認為吃完晚飯是痛苦時光來臨,碗筷沒洗、飯桌沒整理、衣服要洗、房間要整理、孩子功課需照理,累死了,有時先生、孩子都睡了,我還在忙啊? 在我處理婚姻個案時,很多女士告訴我,「為誰辛苦、為誰忙?」甚至有媽媽憤慨的說,我忙的半死,先生、孩子都有問題。我倒想給媽媽們一個建議,你給自己半個小時休息鬆弛的時間。很多媽媽會疑惑說,家事做不完,怎麼辦?在這裏要注意的是,第一請問你家事做的完嗎?第二碗筷泡著半個小時會生蟲發臭嗎?家事永遠做不完,如果你是完美主義者你會讓自己累死,親情比家事重要,親情是靠著一點一滴的時間累積起來,我們在研究,每個家庭主婦一天至少可以節省七十五分鐘,我們常像無頭蒼蠅一樣,從臥室到客廳、廚房到浴室進進出出,不知自己在做什麼?如果將要做的工作拿張備忘紙條寫起來,就能節省很多時間。
  晚上睡覺之前也是快樂時光的來臨,很多父母親跟我搖頭,好不容易趕孩子上床睡覺,過一會兒孩子又跑出來「要喝水」、「要尿尿」…孩子不想睡覺怎麼辦?催啊!唸啊!警告都沒效,何不在睡前創造十五分鐘的快樂時光。消極上的規範是到了時間,你就進房間,躺在床上,睡不睡覺,閉不閉眼晴是你的權利,積極的方式是創造快樂時光,靠在床板(不能躺下來,躺下就爬不起來了)十五分鐘跟你的孩子聊天,「你學校發生什麼事」「老師教什麼歌」我們來唱歌講故車,剛開始很難,幾天過後,變成孩子催爸爸睡覺,孩子說:「爸爸你的故事好像講的差不多了,怎麼老是重複,換我來跟你講說好了。」所以,他是個快樂父親。
  如何促進親子溝通建立親子關係,最基本的還是兩個字「傾聽」,父母親常抱怨孩子都不聽我的話,我要問:「你聽過孩子講話嗎?」很多人問我,你說的傾聽跟一般人所講的聽有什麼不一樣?譬如在電話中,你在這一方說的精采絕倫,而對方一句也不吭,你會說:「喟!你有沒有在聽呀!」若對方有嗯、對、是、好等反應,表示他在聽了,傾聽是有目的,專注的聽。
  美國心理學界設計一種類似天主教的告解室,一個小房間隔著布簾子,很多心理有困難,有問題的朋友,他在這裡得到幫助,談完後就離開,他們發現布簾後面不是神父、修女,不是心理醫師,竟是一台設計非常好的電腦,電腦會做反應,電腦會說「嗯、我了解」「然後呢?」電腦會說「這很有趣,你能不能多說一點。」如果你說我很痛苦,電腦會重複你的話,很多人藉由這台電腦得到幫助,非常奇妙,心理學上叫「淨化作用」,心裡有困擾有心結,當你傾吐後就會舒服多了,好像洗滌過一樣。
  知道傾聽是溝通的基礎,學習傾聽的技巧相當重要。
  一、 注意身體語言:幼稚園的老師跟小朋友講話的第一個動作是蹲下或彎腰,眼睛是平視的,身體語言就是我們說的非語言,身體表達的語言常比我們嘴巴說的語言更真確。舉個例子,今天我請朋友來家裏吃飯,噯呀,我們今天沒有什麼菜,粗菜淡飯,吃的習慣嗎?你的朋友縐著眉頭說「不錯!不錯?」請問你,相信他的眉頭表現,還是相信他嘴巴說的不錯 ?你相信他的眉頭,對不對?有些父母管教子女翹著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叫孩子「你給我站好,小鬼給我聽住…」這是不太好的身體語言,如果你跟一個人講話,他兩手一交腿一翹往沙發椅背一靠,眼神東飄西晃,你跟他講話白費唇舌,他對你的問題沒有興趣,對你的人漠不關心。眼神不斷注視著你,兩眼平視,點頭微笑,上身不時往前傾,這個人對我的問題有興趣,這個人關心我。
  二、重複孩子的話:重複孩子的話就像一面鏡子,把他的話接收過來,反射回去,最後結尾要用疑問句,問號結束。有個小朋友跑來跟媽媽告狀「媽媽!哥哥老是欺侮我。「哦!哥哥老是欺侮你呀?」「其實是哥哥剛剛欺侮我」很多人講話自己是不自覺的,把」他的話接收過來,反射回去,讓他聽聽自己的聲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的認知語言還不是那麼好的時候,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幫助他創造力的發揮,不妨多用;剛開始一定不習慣,好像鸚鵡學話一樣,只要配合其他技巧,便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三、用你瞭解的意思,改孩子的句子:孩子「媽媽,同學都不喜歡我」「哦!你是跟同學吵架,還是誰對你不好?」用你瞭解的意思去猜測重述一遍,孩子在認知語言方面難免不是很真切。我碰到一個經驗,「媽媽,全班同學都不理我了」媽媽聽了很緊張,跟他要了全班的電話且跑到學校去跟班上同學說:「你們不要不理他嘛,他好難過」結果才搞清楚是班上做實驗,由於意見不同,孩子心裏受挫,回家後情緒化的說「全班同學都不理我了」小事一樁被媽媽這麼攪和,真的全班同學都不理他了。
  四、舉例子:「媽媽同學都不喜歡我」「你可不可以把經過的情形告訴我,我不清楚,能不能舉個例子告訴我,能不能講更清楚一點」你讓孩子舉例子,他可以回頭去整理他的思想和情感,像說故事一樣說出來,不僅有認知語言的發展功能外,可以在這裡找到解決的方法,甚至可以發現原因。
  五、引導:如果能引導孩子說多一些,表示他對你越信任。「嗯嗯」「我了解」「然 後呢…」
  六、摘要:把孩子的話.大意摘要出來,心理學上描述,話說的越多的人,越不知自己在講些什麼?你要幫他做整理,用3至5句話將孩子講的話整理出來,這也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方法之一。
  能將這些技巧重複穿梭運用,可以幫助孩子對你越來越信任,願意將問題告訴你,我常告訴父母親孩子說謊,不說實話是父母親造成的,舉個例子,有個媽媽規定孩子非得刷牙,「你要刷牙,你刷了沒?」「刷了」很多父母喜歡當調查員「刷了,牙刷怎麼乾乾的」下次他就知道「道高一 尺,魔高一丈」他不曾犯第二次錯誤,牙刷過水,牙膏擠了沖掉,當牙齒 爛光到牙醫處,他是真的一次都沒刷,父母越禁止,孩子越是做,真正的結果是讓孩子願意把問題告訴你,你才能真正掌握他,否則你不可能24小時,時時刻刻盯住他。除了傾聽,「同理心」也很重要,如果你的孩子從學校回來跟你說:「爸爸、媽媽今天在學校被老師處罰了」很多人直接的反應是:
  (一)為什麼
  (二)你一定犯了錯,不乖,不然老師為什麼處罰你。
  (三)活該。  這不是同理心,這是批評跟指責。什麼才是同理心?要假設自己就是這個孩子,去體會他的想法跟感覺,同理心有三個步驟:
  一、反應出來:「老師處罰你, 看你很傷心,在同學而前被罰是不是很沒有面子。…將他心裏感受說出來。 」
  二、接納:「原來是這樣子,我當然知道你很難過,我知道你很生氣。」接納他。
  三、討論:「你想有什麼方法不被老師處罰,可以改變的。」
  有個小女孩常常回來抱怨「媽媽,我恨老師」媽媽「噯呀!你怎麼可以恨老師,這麼小就恨,長大了還得了,不准恨。」結果孩子更常反應「我恨她,我偏要恨」沒完沒了,之後,這位媽媽用了同理心三步驟,「看你很生氣,是不是她對你不公平。」反應接納重複使用,幾次以後她女兒就說:「媽媽,其實我也沒有這樣恨她啦,她有時候對我還不錯。」人的抗拒力很大,孩子運用語言並不是那麼成熟,不要過份計較孩子表面的字眼是什麼?重要的是反應他心中的想法,接納他心中的想法。 有人認為有了孩子,就有了問題,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他的行為目的,當你覺得無助困擾,不要注意孩子表面的言語和行為,先檢查自己的感覺 。 當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讓你感到煩惱、困擾、麻煩,孩子常常都是想「獲得注意」。 孩子行為表現出來,你常覺得沒有面子,做父母權威形象受損傷,很丟臉,孩子常是「爭取權利」。 孩子行為表現出讓你感到痛心難過,孩子的行為常常是「報復」。 孩子行為表現出來,你常感到沒有希望,沒有藥救,就當我沒有這個孩子,心冷了,孩子行為是「自暴自棄」。
  當孩子用不好的行為來騷擾時,請父母親要忽視它,充耳不聞,眼不見為淨,只有孩子表現好的行為我注意到了,這樣孩子好的行為會增加,壞的行為曾減少,所以我常發現父母親這樣:「我跟你警告,不准吸吮大姆指,不可以咬手指甲」見到孩子手舉起來,即說「你是不是又想咬了,對不對,你說。」這孩子很不自覺的,手經常在嘴巴四周環繞著,你就不斷提醒他,很多東西,你越強調越糟糕,很多時候我們應去忽視它。
  如果孩子的行為是想跟你爭取權利時,要暫時退出戰場跟衝突,不要跟它爭吵,很多父母親就像掛在牆上的飛鏢靶,孩子出招,一鏢射過來,父母親就「你怎麼這樣」孩子的想法是(哈哈,我就知道你有這樣的反應,我就預期你會生氣。)你在他的掌握中,當孩子吵著耍一樣東西時,父母有幾種作法:
  第一:「好,不要吵,買給你。」妥協作法。
  第二:把他抓到樓梯間廁所痛打一頓。
  第三:羞愧,帶著憤怒拖著他往外走。
  其實孩子為何敢這樣做,孩子曾根據過去經驗,父母在公開場合不太敢怎麼樣,如果大聲罵孩子覺得丟臉,我告訴諸位放寬心,大多數孩子都 會這樣,這個時候你最好的方式是保持堅定冷靜,不要憤怒,臉上沒有表 情,高深莫測,孩子不知你葫蘆裏賣什麼膏藥,如果你反應出來,孩子就再哭再鬧結果父母就屈服了,買給他,暫時退出戰場,等雙方情緒穩定時 再來談道理,孩子較能接受。
  孩子是報復心理,親子關係已不好,可能要花更多時間重新建立親子關係。
  孩子是自暴自棄的情形,你需要時間、愛心、耐心,你需要尋求專業的幫助,專業心理輔導,當孩子很洩氣,對自己生命已放棄,甚至墮落,當孩子流浪,逃學蹺家,認為自 己沒希望了,你可以找專業輔導機構協助。

搜索此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