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9日星期三

廿 一 世 紀 的 親 職 教 育

轉貼自(慈懷基金會,慈懷親職講座 鍾思嘉主講 劉惠麗整理 刊於慈懷會訊12~14期)
這幾年從事親職教育工作,坦白講心中抱有一份樂觀與一份悲觀,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家庭跟二十一世紀的親職教育、情緒是焦急的,很多父母親跑來跟我說,現在的孩子不聽話很難管,有個母親曾感慨的說:「我當孩子時,所有好女孩的特質、生活習慣我都有,現在我的女兒正好跟我相反,好的特質她沒有,所有壞的特質她都有!」為什麼?好像很多父母親會覺得當孩子時,父母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現在的孩子叫他做什麼,他偏偏就不做,是的!父母難為。
  今天我來跟各位打氣、鼓勵,現在的父母與孩子大有可為我 在演講過程中將舉很多實 例,由於工作關係,碰到好幾種類型的父母。第一種類型:傳統權威型,相信棒頭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他的管教完全是嚴厲、管理、處罰的方式,有一位高中老師告訴我,他孩子國中二年級時,犯了錯,他將孩子吊起來用皮帶抽打,有一天孩子的媽媽在孩子的書房日記本中發現一段話「好傢伙,他竟然敢這樣揍我,給我小心一點,等我長大了,他就倒楣了」(我特別打住,未經孩子同意,翻看他的東西,偷聽電話,這樣侵犯他人隱私,如果孩子有先進你的房間動用你物品,你應該也沒有怨言,因為你也這樣對你的孩子,孩子是從你身上學到「尊重」)媽媽看完心驚膽跳,後來那位高中老 師就來找我談,接收他一些觀念,請他重新跟孩子建立關係,他花了二年多的功夫,孩子 升高二時,他們之間已無話不談。
  不知道民主時代來臨,民主教育的重要性,很相信傳統權威型的父母,你會受到挫折的,過去的社會是一元化社會是由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一種脈絡可循的價值體系所是由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一種脈絡可循的價值體系所建立,然而今日青少年自殺率升高,有個原因很重要,價值體系模糊,新舊時代交替,我們摒棄一些舊的價值,新的價值沒有建立起來,這是當前的一個大問題。面對多元化社會,父母親被迫被動的改變,必須接受孩子的一些行為,我教的一位研究生告訴我,他在讀大 學時,爸爸不斷警告,讀完大學才能談戀愛,結果現在他弟弟讀五專二年級帶女友回來同 居,他爸爸說這樣也好,免得在外面情況更糟糕,一種「無奈」的感覺。
  最近曾做青 少年性問題調查,訪問時下青少年「反對婚前性關係嗎?」百分之十幾認為絕對不可以, 百分之六十幾最好避免,這表示在衝動情緒下無法避免那也沒有辦法。
  這第二種類型的父母,知道民主時代來臨,民主教育的重要,可是並沒有得到正確適當的管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縱容溺愛孩子。
  有個爸爸常買模型汽車給他兒子,剛拿到時很高興玩久了沒有趣味,車子就都亂丟,爸:「我買給你的車子你不喜歡啊!」兒子:「是啊,我不喜歡,你不要再買給我了 。」爸爸:「你不喜歡沒關係,我喜歡」很多父母親應澄清自己的想法,對於孩子的期望是否基於「補償心理」,我有一個朋友送孩子去學美術,孩子歡,他仍強迫孩子去,我跟他談之後才知道他小時候想學畫,因物質環境的因素沒能實現 。現在很多父母親將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去實現童年未完成的夢想。如果你希望孩子如你 道尋求如何為人父母 ? 道聽塗說的認為「愛的教育」是不是就是「天下無不是的『孩子』」個社會在變,孩子找不到是與非,特別是父母管教時不能給予明確的訊息,那就很難了。 不喜期望,你會失望的,除非你站在孩子的角度,幫助他出發。匆忙忙先後出門,吃中餐。
  有些父母拿金錢來補與孩子相處時間的不足,五年前做「父母親月刊」訪問到一位高一女學生,她的零用金一個月一萬二千元,不包括買書、衣服,單單零花,細談之下方知,父親長年在國外做生意,母親常應酬打牌,這孩子沒有什麼,就是錢多,用錢去買她的友誼,呼朋引伴去喝咖啡、看電影、跳舞…來消磨時間。
  曾經看過一份美國的研究報告,我相當訝異震驚,在美國有個大都市,親子在一起的時間一個禮拜才十二分鐘,在國內還沒經過正式統計,不過很多父母告訴我,我跟孩子在一起相處的時間不多,但我們都很快樂,我們是重質不重量,我常告訴他們如果沒有量的話就不要談質,親子關係需要時間的累積,多相處才有辦法增進感情。
  第三種類型的父母是知道民主時代的來臨,民主教育非常重要,就像來聽演講的朋友。我講的內容並不是都適合每一個家庭,就像一個媽媽告訴我,當我發現孩子有些問題出現我就到處聽演講,一年之內聽了三、四十場,也到處去買書結果她的感覺是不聽演講不看書還好,越聽越看越迷糊,因為沒有一個學者專家講的是一樣的,我該信那一套,我在很多場合碰到一些父母希望我能一針見血,一試見效解決他們的問題,我可以告訴各位父母親,要學的是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親職教育工作不能「見招拆招」。邁向二十一世紀家庭結構在轉變,根據柴松林教授公佈台灣近四、五年來家庭人數持續減少,三、四年前數據顯示家庭孩子平均人數大概是三.九人,現在仍在持續下降中。由於家庭人數減少,很多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要他們學十八般武藝,父母親壓力很大。
  上次有個媽媽跑來告訴我,我的孩子二歲多,我讓她去學英語、德語,以後還要學小提琴、柔道,我說:「這樣孩子會不會太痛苦?」那母親答道:「我與其讓他現在痛苦,免得他將來更痛苦。」她又問我意見,我回答:「我覺得他現在痛苦是不錯的,可是我可以保證他將來更痛苦,因為他沒有快樂童年。」坊間流行「零歲教育秘訣」,懷孕時聽音樂讓自己心情愉快,當孩子出世,給他燈光、音響、顏色的刺激,一歲時給他數字概念。日前國內推行的這套零歲教育秘訣是從日本翻譯過來,日本又從美國翻譯過來,然而美國已經證明這套秘訣失敗了,那是在美國訓練資賦優異的孩子在用的,很多孩子學了都相當挫折,不要看他小時候學的很 好,到了五、六歲他就皮了,中國人講的最好「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學習的興趣與動機是最重要的,你把他壓榨光了,他什麼都不想學了,你不可能跟他一輩子。就像一個爸爸告訴我,當我盯住孩子考前跟他溫習,他就能考九十、一百,可是有一次一忙沒幫他溫習,他就只考六十分。我跟他分析,他考六十、七十都是孩子自己的,如果他考一百,對不起一人五十分,孩子五十、爸爸五十,尤其大考前,家裏製造一些緊張焦慮氣氛,走路要小聲,電視不能開…這種氣氛會傳染的,一個抓自己很緊的人,通常抓別人也很緊,現在的父母關愛孩子程度超過過去,現在父母憂慮也大過過去太多。
  然而回到樂觀的想法,二十一世紀經濟進步,環境越來越好,生活越富裕,提供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生活,這是值得肯定的。 從傳統權威的社會轉成現代民主平等社會,我們要怎棣跟孩子相處,讓孩子懂得尊重父母,讓孩子成長的更好,這就是今天來此的目的。怎樣促進良好的親子溝通我覺得這是最基本,我可以說出很多技巧、技術,很多策略,可是沒有良好親子溝通做基礎那就毫無用處。這幾年從我研究的青少年犯罪問題中,發現當孩子發生問題時,通常父母親的反應是:(一)我不知道。(二)我不相信。
  約十年前,台北市松山地區有七、八個國中生去偷東西,由於分贓不勻,其中幾人將另二個同伴殺了滅屍,埋在松山,事發之後,他們父母的反應都是「我不知道,這孩子好久沒回家了?」第二個案子,高雄有一個年輕人做了一個土製炸彈放在百貨公司角落,然後以此打電話勒索錢,報紙一登,他媽媽的反應是「不會的,我兒子很乖,他絕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我們曾針對父母親做一問卷調查,統計出來發現,父母都認同吃飯時候氣氛愉快是很重要的,父母認為吃飯是溝通的好時機,但是實際去觀察了解時驗(心理學上說:人的態度跟行為是有差距的,我這樣認為但我並不這樣做。)現代的家庭吃飯的情形是:吃早餐時匆是草草率率各自吃飯,全家人相聚最好時間就是晚餐時刻了!所以我們也不難發現真有些家庭吃的情況是這樣的(一)一邊吃飯,一邊強棒出擊、綜藝萬花筒、捧著飯碗在電視機前面,根本沒有時機可以溝通。(二)很多父母親一天沒看到孩子,晚餐時間問題就出來了,把吃飯時間當成機會教育,一上桌就「筷子拿好」、吃飯就開始唸。「考試快到了,上次考的不太好哦?這次要好好努力用功!」現在的孩子為什麼會厭食、拒食?因為他不喜歡吃正餐一上桌他就想不知道又要被拷問什麼?我們在研究孩子為何喜歡吃西方速食,除清潔、衛生的理由外,我認為在心理學上有二個理由。第一「自由」、第二「自主」。因為在家裏不自由、坐好、碗拿好、怎麼老是吃肉多吃些青菜,但在速食店裏有很多遊樂地方,可以拿著可樂、漢堡,一面吃?一面玩,父母親通常在這個場合也比較放鬆一點,隨便你要吃什麼?所以孩子到那裏,它很自在,也很自主。(三)中國人常說:「食不言、寢不語」當孩子說:「媽媽, 我今天在學校…」媽媽答:「閉嘴,我告訴你多少次了,吃飯時不能講話,你知不知道!」我覺得這邊有二個問顧可以探討,第一個問題是,小孩子很聰明,心裹想奇怪,吃飯時大人可以說話,小孩子就不能說話,難道你要他服氣。第二個問題是,父母親很喜歡講這句話:「我告訴你多少次了」這句話不僅讓你孩子討厭而 且沒有效果,因為這句話有語病,如果你告訴孩子…一次沒改好,二次沒改好,三次、四次…你還要告訴他多少次?說實在我看出你心中的無奈、無計可施,要換別的方法了。
  吃飯是一個溝通時間,這是快樂時光,好好把握,吃完晚飯之後也是一個快樂時光,很多家庭主婦認為吃完晚飯是痛苦時光來臨,碗筷沒洗、飯桌沒整理、衣服要洗、房間要整理、孩子功課需照理,累死了,有時先生、孩子都睡了,我還在忙啊? 在我處理婚姻個案時,很多女士告訴我,「為誰辛苦、為誰忙?」甚至有媽媽憤慨的說,我忙的半死,先生、孩子都有問題。我倒想給媽媽們一個建議,你給自己半個小時休息鬆弛的時間。很多媽媽會疑惑說,家事做不完,怎麼辦?在這裏要注意的是,第一請問你家事做的完嗎?第二碗筷泡著半個小時會生蟲發臭嗎?家事永遠做不完,如果你是完美主義者你會讓自己累死,親情比家事重要,親情是靠著一點一滴的時間累積起來,我們在研究,每個家庭主婦一天至少可以節省七十五分鐘,我們常像無頭蒼蠅一樣,從臥室到客廳、廚房到浴室進進出出,不知自己在做什麼?如果將要做的工作拿張備忘紙條寫起來,就能節省很多時間。
  晚上睡覺之前也是快樂時光的來臨,很多父母親跟我搖頭,好不容易趕孩子上床睡覺,過一會兒孩子又跑出來「要喝水」、「要尿尿」…孩子不想睡覺怎麼辦?催啊!唸啊!警告都沒效,何不在睡前創造十五分鐘的快樂時光。消極上的規範是到了時間,你就進房間,躺在床上,睡不睡覺,閉不閉眼晴是你的權利,積極的方式是創造快樂時光,靠在床板(不能躺下來,躺下就爬不起來了)十五分鐘跟你的孩子聊天,「你學校發生什麼事」「老師教什麼歌」我們來唱歌講故車,剛開始很難,幾天過後,變成孩子催爸爸睡覺,孩子說:「爸爸你的故事好像講的差不多了,怎麼老是重複,換我來跟你講說好了。」所以,他是個快樂父親。
  如何促進親子溝通建立親子關係,最基本的還是兩個字「傾聽」,父母親常抱怨孩子都不聽我的話,我要問:「你聽過孩子講話嗎?」很多人問我,你說的傾聽跟一般人所講的聽有什麼不一樣?譬如在電話中,你在這一方說的精采絕倫,而對方一句也不吭,你會說:「喟!你有沒有在聽呀!」若對方有嗯、對、是、好等反應,表示他在聽了,傾聽是有目的,專注的聽。
  美國心理學界設計一種類似天主教的告解室,一個小房間隔著布簾子,很多心理有困難,有問題的朋友,他在這裡得到幫助,談完後就離開,他們發現布簾後面不是神父、修女,不是心理醫師,竟是一台設計非常好的電腦,電腦會做反應,電腦會說「嗯、我了解」「然後呢?」電腦會說「這很有趣,你能不能多說一點。」如果你說我很痛苦,電腦會重複你的話,很多人藉由這台電腦得到幫助,非常奇妙,心理學上叫「淨化作用」,心裡有困擾有心結,當你傾吐後就會舒服多了,好像洗滌過一樣。
  知道傾聽是溝通的基礎,學習傾聽的技巧相當重要。
  一、 注意身體語言:幼稚園的老師跟小朋友講話的第一個動作是蹲下或彎腰,眼睛是平視的,身體語言就是我們說的非語言,身體表達的語言常比我們嘴巴說的語言更真確。舉個例子,今天我請朋友來家裏吃飯,噯呀,我們今天沒有什麼菜,粗菜淡飯,吃的習慣嗎?你的朋友縐著眉頭說「不錯!不錯?」請問你,相信他的眉頭表現,還是相信他嘴巴說的不錯 ?你相信他的眉頭,對不對?有些父母管教子女翹著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叫孩子「你給我站好,小鬼給我聽住…」這是不太好的身體語言,如果你跟一個人講話,他兩手一交腿一翹往沙發椅背一靠,眼神東飄西晃,你跟他講話白費唇舌,他對你的問題沒有興趣,對你的人漠不關心。眼神不斷注視著你,兩眼平視,點頭微笑,上身不時往前傾,這個人對我的問題有興趣,這個人關心我。
  二、重複孩子的話:重複孩子的話就像一面鏡子,把他的話接收過來,反射回去,最後結尾要用疑問句,問號結束。有個小朋友跑來跟媽媽告狀「媽媽!哥哥老是欺侮我。「哦!哥哥老是欺侮你呀?」「其實是哥哥剛剛欺侮我」很多人講話自己是不自覺的,把」他的話接收過來,反射回去,讓他聽聽自己的聲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的認知語言還不是那麼好的時候,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幫助他創造力的發揮,不妨多用;剛開始一定不習慣,好像鸚鵡學話一樣,只要配合其他技巧,便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三、用你瞭解的意思,改孩子的句子:孩子「媽媽,同學都不喜歡我」「哦!你是跟同學吵架,還是誰對你不好?」用你瞭解的意思去猜測重述一遍,孩子在認知語言方面難免不是很真切。我碰到一個經驗,「媽媽,全班同學都不理我了」媽媽聽了很緊張,跟他要了全班的電話且跑到學校去跟班上同學說:「你們不要不理他嘛,他好難過」結果才搞清楚是班上做實驗,由於意見不同,孩子心裏受挫,回家後情緒化的說「全班同學都不理我了」小事一樁被媽媽這麼攪和,真的全班同學都不理他了。
  四、舉例子:「媽媽同學都不喜歡我」「你可不可以把經過的情形告訴我,我不清楚,能不能舉個例子告訴我,能不能講更清楚一點」你讓孩子舉例子,他可以回頭去整理他的思想和情感,像說故事一樣說出來,不僅有認知語言的發展功能外,可以在這裡找到解決的方法,甚至可以發現原因。
  五、引導:如果能引導孩子說多一些,表示他對你越信任。「嗯嗯」「我了解」「然 後呢…」
  六、摘要:把孩子的話.大意摘要出來,心理學上描述,話說的越多的人,越不知自己在講些什麼?你要幫他做整理,用3至5句話將孩子講的話整理出來,這也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方法之一。
  能將這些技巧重複穿梭運用,可以幫助孩子對你越來越信任,願意將問題告訴你,我常告訴父母親孩子說謊,不說實話是父母親造成的,舉個例子,有個媽媽規定孩子非得刷牙,「你要刷牙,你刷了沒?」「刷了」很多父母喜歡當調查員「刷了,牙刷怎麼乾乾的」下次他就知道「道高一 尺,魔高一丈」他不曾犯第二次錯誤,牙刷過水,牙膏擠了沖掉,當牙齒 爛光到牙醫處,他是真的一次都沒刷,父母越禁止,孩子越是做,真正的結果是讓孩子願意把問題告訴你,你才能真正掌握他,否則你不可能24小時,時時刻刻盯住他。除了傾聽,「同理心」也很重要,如果你的孩子從學校回來跟你說:「爸爸、媽媽今天在學校被老師處罰了」很多人直接的反應是:
  (一)為什麼
  (二)你一定犯了錯,不乖,不然老師為什麼處罰你。
  (三)活該。  這不是同理心,這是批評跟指責。什麼才是同理心?要假設自己就是這個孩子,去體會他的想法跟感覺,同理心有三個步驟:
  一、反應出來:「老師處罰你, 看你很傷心,在同學而前被罰是不是很沒有面子。…將他心裏感受說出來。 」
  二、接納:「原來是這樣子,我當然知道你很難過,我知道你很生氣。」接納他。
  三、討論:「你想有什麼方法不被老師處罰,可以改變的。」
  有個小女孩常常回來抱怨「媽媽,我恨老師」媽媽「噯呀!你怎麼可以恨老師,這麼小就恨,長大了還得了,不准恨。」結果孩子更常反應「我恨她,我偏要恨」沒完沒了,之後,這位媽媽用了同理心三步驟,「看你很生氣,是不是她對你不公平。」反應接納重複使用,幾次以後她女兒就說:「媽媽,其實我也沒有這樣恨她啦,她有時候對我還不錯。」人的抗拒力很大,孩子運用語言並不是那麼成熟,不要過份計較孩子表面的字眼是什麼?重要的是反應他心中的想法,接納他心中的想法。 有人認為有了孩子,就有了問題,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他的行為目的,當你覺得無助困擾,不要注意孩子表面的言語和行為,先檢查自己的感覺 。 當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讓你感到煩惱、困擾、麻煩,孩子常常都是想「獲得注意」。 孩子行為表現出來,你常覺得沒有面子,做父母權威形象受損傷,很丟臉,孩子常是「爭取權利」。 孩子行為表現出讓你感到痛心難過,孩子的行為常常是「報復」。 孩子行為表現出來,你常感到沒有希望,沒有藥救,就當我沒有這個孩子,心冷了,孩子行為是「自暴自棄」。
  當孩子用不好的行為來騷擾時,請父母親要忽視它,充耳不聞,眼不見為淨,只有孩子表現好的行為我注意到了,這樣孩子好的行為會增加,壞的行為曾減少,所以我常發現父母親這樣:「我跟你警告,不准吸吮大姆指,不可以咬手指甲」見到孩子手舉起來,即說「你是不是又想咬了,對不對,你說。」這孩子很不自覺的,手經常在嘴巴四周環繞著,你就不斷提醒他,很多東西,你越強調越糟糕,很多時候我們應去忽視它。
  如果孩子的行為是想跟你爭取權利時,要暫時退出戰場跟衝突,不要跟它爭吵,很多父母親就像掛在牆上的飛鏢靶,孩子出招,一鏢射過來,父母親就「你怎麼這樣」孩子的想法是(哈哈,我就知道你有這樣的反應,我就預期你會生氣。)你在他的掌握中,當孩子吵著耍一樣東西時,父母有幾種作法:
  第一:「好,不要吵,買給你。」妥協作法。
  第二:把他抓到樓梯間廁所痛打一頓。
  第三:羞愧,帶著憤怒拖著他往外走。
  其實孩子為何敢這樣做,孩子曾根據過去經驗,父母在公開場合不太敢怎麼樣,如果大聲罵孩子覺得丟臉,我告訴諸位放寬心,大多數孩子都 會這樣,這個時候你最好的方式是保持堅定冷靜,不要憤怒,臉上沒有表 情,高深莫測,孩子不知你葫蘆裏賣什麼膏藥,如果你反應出來,孩子就再哭再鬧結果父母就屈服了,買給他,暫時退出戰場,等雙方情緒穩定時 再來談道理,孩子較能接受。
  孩子是報復心理,親子關係已不好,可能要花更多時間重新建立親子關係。
  孩子是自暴自棄的情形,你需要時間、愛心、耐心,你需要尋求專業的幫助,專業心理輔導,當孩子很洩氣,對自己生命已放棄,甚至墮落,當孩子流浪,逃學蹺家,認為自 己沒希望了,你可以找專業輔導機構協助。

没有评论:

搜索此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