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引用-浙江商人經商賺錢的特點

一、最宜經商。市場經濟的規律告訴我們,惟思路創新才有出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的思維定式在今天已是舉步維艱,成功的喜悅總是屬於那些思路創新、不落俗套的人們。例如,一堆木料,用作燃料,幾乎分文不值;將它賣掉,價值幾十元;如果做成家具,價值幾百元;如果做成高級屏風,價值幾千元。浙江商人有很專業、很獨特的經商技巧。一是經商理念獨特。理發,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小事,但北方和南方的理發師卻有不同的經營理念:北方人求快,內容單一,認為理得快就賺得多。以浙江人為代表的南方人盡量地磨你的時間,理發的同時伴隨著配套服務,在精心細致的服務中,提高收費,賺到的錢比北方人更多。二是經商思路獨特。思路決定出路,決定命運。候車室里,兩個人分別要到北京和上海打工,聽到人們議論:北京人厚道,見吃不上飯的人,不僅給饅頭,還送舊衣服。上海人精明,外地人問路都收費。準備去上海的人想,北京人好,掙不到錢也不會餓死;準備去北京的人想,上海好,給人帶路都能掙錢。於是去北京的人改道去上海,去上海的人改道去北京。去北京的人發現北京果然好,銀行大廳的礦泉水可以白喝、大商場里還有歡迎品嘗免費的點心,撿破爛還能掙錢。去上海的人發現,上海是一個遍地黃金的城市,帶路、看廁所、弄盆涼水讓人洗臉居然能賺錢。他敏銳地觀察到上海人喜歡養花,到郊區挖了10袋泥土,冠以 “花盆土”的名義,以一元錢一包的價格兜售,居然一搶而空,當天往返數回,賺到50元錢,成為他淘到的“第一桶金”,激起了他創業的雄心和信心。他開始仔細地研究土的配方和各類花生長的營養需要,漸漸地,他的“花盆土”名氣越來越大,生意越來越好,不久,他在上海擁有了自己的事業。幾年后,去上海的人成了老板,去北京的人成了乞丐,觀念的差異,導致兩人不同的命運。三是經商膽識獨特。一位老太太,從沒有上過學,不會講普通話,也沒學過經商,請人寫了兩張紙條,分別裝在衣服左右兩旁的口袋,一張是“我是浙江平陽人,請你幫我買車票”,一張是“我收購兔毛,XX錢一斤”,憑著這兩張紙條,老太太做出了許多年輕漢子都不敢做的事,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賺到幾十萬元。四是以小錢賺大錢。小商品創造大市場是浙江人賺錢的祕訣,起初他們經營螺絲釘、礦燈、紐扣、眼鏡、打火機、剃須刀、小五金等商品經濟的“針頭線腦”, 當淘到“第一桶金”后,他們以敏銳的眼光尋找商機,大膽投入,自己做老板。為積累原始資本,他們不懼遠走他鄉,在我很小的時候,浙江商人就來到綠春的村村寨寨,手搖撥浪鼓,用雞毛換糖,歲月流逝,但他們彈棉花“錚、錚錚、錚”的聲音永遠回蕩在我們的耳旁。
二、最想賺錢。一是賺錢欲望強烈。假若有一個外星人來到中國,北京人想研究他的特點,上海人想辦展覽,廣東人問能不能吃,浙江人問外星上有什麼生意。如此強烈的賺錢欲望是浙江人成功的第一要素,沒有一個浙江人會試圖掩飾他們血液里始終涌動著的發財欲望。不賺錢,毋寧死,這是浙江人的財富邏輯。浙江人個個想創業,人人想賺錢,有強烈的老板情結。打工的青年,下班以后,一定要脫下工作服,不想讓人知道打工的身份,在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和經驗后,他們就開始自己創業。他們成為富人的野心特別大,寧為雞頭,不做鳳尾,認為貧窮比50種災難還要慘重,強烈的賺錢願望,使他們很樂意從事一般人不願意從事的如補鞋、彈棉花、下苦力等工作。二是對金錢有特殊的理解。中國人對錢的態度是很微妙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但心里又認同“有錢能使鬼推磨”的觀念,沒錢時幻想財源滾滾,想賺錢又羞羞答答,賺了錢則遮遮掩掩。浙商對錢有特殊的理解,沒有為富不仁或為仁不富,對錢的渴望路人皆知,從不諱言對金錢的熱愛,認為有錢才能過好日子。威力打火機集團的老板徐勇水面對“你創業成功的動力是什麼時”,他回答“為了賺錢,為了過上好日子。”因為他們對金錢本質把握準確,所以錢掙得干干凈凈、大大方方、堂堂正正。三是勇於抓住商機。他們錢商很高,極具賺錢、花錢的智慧,他們知道什麼時候一擲千金,什麼時候一毛不拔。一旦看準商機,敢於在創業或關鍵時刻孤注一擲。他們認為投資像大江截流,只有一次性地投入大量土石方,才能截流成功而築起高壩;如果少量慢慢地拋投石料,很容易被水沖走,反而是浪費。如果一個年輕人賺了10萬,他會再去借10萬,辦一個自己的企業。窮人最缺少的是成為富人的野心,溫州有個陳先生,貸款20萬到上海開一家小小的美容院,現在擁有30多家美容院、生物制葯廠、化妝品廠以及職業培訓學校,並在全國建立了300多家連鎖加盟店,個人資產超過億元。他說;“夢想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人類社會的發展史證明,金錢對個人和社會是極為重要的,它使人們能夠從事許多有意義的活動,個人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在對他人和社會做著貢獻。美國作家希克斯在《職業外創收術》一書中說,金錢在十二個方面可以使人們生活得更美好:物質財富、娛樂、教育、旅游、醫療、退休后經濟保障、朋友、給你更強的信心、更充分地享受生活、更自由地展示自我、滿足更大的成就感、更好地從事公益事業。無須諱言,在現實生活中,金錢可以買很多東西,而且80%的人生目標都可以通過金錢來實現。只要不違法犯罪,有了金錢的人生肯定是成功的人生。人只要不過分沉溺於金錢,不被金錢所左右,那麼,追求金錢、崇尚金錢應該是一種優良的品質,一種崇高的信念,也是最終能夠賺到錢的最好保證。
三、最會做人。會做人凡事可為,浙江人是天生的商人,在做人上更是無可挑剔,小生意靠智慧,大生意靠做人。想賺錢先做人,賺錢要憑真本事,所有的真本事最終都落腳到做人上。經商講的是利潤,不追求利潤的商人是不成功的商人。但要做成大生意,首先要做好人。無商不奸,但浙江人的“奸”是對事對錢不對人。做人是一切事情的基礎,會做人各種資源就慢慢地積累起來;不會做人,擁有的資源會慢慢喪失。浙江人都是先做人,后做生意,賺錢不是他們的唯一目的,做事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賺錢和做人做事的關系,是一心想賺錢還是一心想做事,值得我們深入地思考。我認為如果一心只想錢,永遠都賺不了錢;如果一心只想做事,就會積累很多人文資源,贏得人氣,給你帶來滾滾財源。浙商最會做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講誠信。誠信是為人處世之本,是創業之本,不講誠信,可能會贏得一時之益,但終究會失長久之利。“誠”就是待人真誠,童叟無欺;“信”就是信守承諾,言必行,行必果。張文榮是上海亞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浙江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腳踏實地的作風,在他的身上得到最好的演繹。創業不久,由他投資開發的位於浦東地區的四星級酒店公寓面向市場發售,每平方米可賣到8000元,但他堅持只賣7000元。這一舉動招來小股東的責怪,但他不以為然。張文榮表示,只售價7000元每平方米,五六天就銷售一空,資金早回籠,便可投入下一個項目。更重要的是,在保證足夠利潤的基礎上,向廣大消費者和市場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公司的房子質量好而價不貴,為集團未來房產經營做了免費廣告。他說“賺錢不要賺到盡”,反映了商人難能可貴的平和心態。今天,張文榮的公司擁有資產12億。浙江商人重信譽,追求個人信用價值,而信用則靠個體在生活中日積月累。西方有句諺語,銀行從不輕易借錢給從未向銀行借過錢的人,有一個老板為了樹立個人信用,在資金充裕時向銀行貸款,貸款分文未用,只是按期還款。幾年后,他經營規模擴大需要資金時,因有良好的信譽記錄,他向銀行借款易如反掌。在浙江,有的老板到銀行貸款不需要辦理擔保抵押手續,簽名就行,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授信額度達2億元。 以德經商。古書上說,“德者,得也。”有道德就會得到。霸力集團總裁王躍進認為,“企業與做人一樣,做人應重在品德,做產品應重在質量”。德商是指一個人的德性水平和道德人格品質,具體內容包括體貼、尊重、容忍、寬恕、負責、平和、忠誠、禮貌、幽默等各種美德。一個德商高的商人,一定會受到信任和尊敬,自然就會擁有更多成功機會。台灣1000大企業用人調查顯示:54.9%企業主用人最先考慮的是德性。浙江商人注重德商,樂於從事公益事業,積極回報社會。 腳踏實地是正道。浙江人對金錢的認識是務實的,為人處世也是務實的,把務實當作人間正道。他們始終把賺錢看作是一種正常的生存手段,既沒有愛財如命的貪欲,更沒有想賺錢又羞羞答答、畏畏縮縮的虛偽,而是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實實干事,認認真真賺錢。是否做某項生意,他們既不看領導講了沒有,也不看別人做過沒有,只看實踐需不需要,實際中能不能行得通。只要實踐需要、實際中行得通、法律明文沒有禁止的生意,他們都會千方百計地去做。比如農民進不了城,他們就建農民城;國家銀行不給貸款,他們就自己創辦信用社。分散的家庭經濟在市場大潮中難以奏效,他們就創造了股份制。浙商思維靈活多變,不從教條出發而從實際出發,敢闖敢試敢為天下行。他們不空談,不幻想,不怨天尤人。國家投資少,就自己建設;沒有資金就生產眼鏡、打火機、紐扣等小商品。他們面對現實,不講大話空話,實實在在地求發展。他們的務實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最能吃苦。中國自古就把經商視為賤業,“士農工商”商業排在最后。新中國成立后,對各職業的排序是“工農兵學商”,“商”依然排在最后。中國人以談商為羞恥。浙江商人很早就突破了中國的面子觀,突破了經商的心理障礙,不以經商為恥辱。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們就肩挑著擔子,穿行於全國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用當地人聽不懂的噪音吆喝著做修修補補的小生意:彈棉花、修鞋……不少人看不起他們,覺得修一雙鞋賺幾毛錢沒出息,甚至連農民都認為他們干的是很下賤的活。但他們不以為然,默默無言地承受著世俗的眼光,踏踏實實地賺錢,等到譏笑他們的人醒悟過來,浙江人己完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他們敢於背井離鄉,經常一個人背著背包出去創業,通過千辛萬苦、千山萬水、千難萬險去做別人做不成的事。在浙江商人的眼里,皮肉之苦不算苦,最苦的是人格之苦,在他們發達之前,很少有人看得起,甚至遭受侮辱。英雄不問出身,大約90%的浙江民營企業精英,出身貧寒。萬向集團董事會主席魯冠球是打鐵出身;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本是修鞋匠;橫店集團董事長徐文榮出身農民;奧克斯集團董事長鄭堅江原本是汽車修理工;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曾是打工仔;正大青春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根生最初是個小學徒。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說:“浙江是一個具有熾烈企業家精神的地方,浙江商人既聰明又肯吃苦,敢冒風險,敢為人先,最讓人佩服。”他們有“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吃苦耐勞精神,有“有機會就抓住機會,沒有機會就創造機會”的市場眼光,有“一有土壤就發芽,給點陽光就燦爛”的生存能力,做別人不願做的事,吃別人不能吃的苦,忍受別人無法忍受的事,最終賺到別人不能賺到的錢。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他們在強烈的創業欲望的驅動下,吃大苦,耐大勞,經曆磨難,百折不撓,創造了輝煌的業績。
五、最為團結。“人”字是一撇一捺組成,相互支撐,表明人要互相依靠。構建和諧社會是當代中國的主旋律。“和”是由“禾”與“口”組成,意思是每個人都有飯吃;“諧”是由“讠”與“皆”組成,意思是每個人都有發言權。“和諧”的本質就是人人都有經濟、政治待遇。浙江人深入地領會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並巧妙貫穿於經商實踐。他們有錢大家賺,抱團打天下,從不吃獨食。在外經商只要站住腳,就一人帶一家,一家帶一姓,一姓帶一村,一村帶一鎮,一鎮帶一縣,進而形成規模大、協作好、分工細、效率高、競爭力強的網絡經濟,散居在全國各地的浙商,哪怕只有三個人在一起,也能團結互助,共同賺錢。他們認為“團結就是力量”的法則同樣適用於商場,抱團打天下相對於單打獨斗的優勢在於凝聚力更強,可以把市場經營的風險降低到最少限度。他們以親情、血緣、老鄉等為紐帶,聯接成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團體。浙江經濟是地瓜生意,根系深入到全國甚至全世界吸取營養,把自己做大做強。浙商到外地尋找商機,如果找到的商機不是自己生意範圍,就會通知家鄉的協會、商會,讓更適合的同伴及時來做這項生意。浙商抱團打天下的重要載體是協會、商會,團結的力量也來自協會、商會,他們都很熱愛自己的協會、商會,我縣哈尼服飾協會成立,他們踊躍交納會費就是一個明證。在浙江,商會、協會是知名度最高、最有面子的經濟中介組織,很多人印名片都把董事長、總經理的頭銜擺在最上方,而浙江的企業老板願意把所在商會的職務放在最顯著的位置上。溫州人認為,最大的領導是溫州總商會會長。商會是浙商群團打天下的利器,是行業代言人,政府管不了的商會管,企業辦不了的商會辦,商會與各國都有交往。2006年,在米蘭舉辦的眼鏡展會上,溫州商會組團參展,80多個展位被安排在最好的位置,一舉拿到4000萬美元的訂單,讓同去參展的江蘇人很羡慕,希望下次能夠編入溫州展團。浙江商會規定:哪個地方的人來,就由哪個地方的會員負責接待,如果遇到破產而身無分文的老鄉,商會就會安排吃住,送路費讓他回家。或者出主意、想辦法、借錢讓他東山再起。浙江商人陳敏說:“去當會長,除了種種公眾和企業的利益外,我個人也在追求一種成就感。我總覺得我不僅能帶動一個企業,還能帶動一個行業。”人們從管理學的角度對大雁進行研究表明:大雁有很強的團體意識,領頭雁拍打翅膀是為后面的大雁創造上昇的氣流;后面的大雁發出鳴叫,是為激勵前方的伙伴,這種團隊合作的成果能使飛行效率增加70%。如果一只大雁負傷或不幸被獵人擊中,會有兩只大雁離群幫助它飛到安全的地方,直到它傷口愈合后一起飛或者死后才離開,這些對我們應該有很大的啟發。
六、最為精明。浙江人是天生的生意人,他們的商業頭腦最為靈光、精明,善於從一切別人不經意的現象中發現商機。他們往大銜上一站,用鼻子左右聞聞,就能找到賺錢的機會。有人說,他們的頭發像無線電的天線,隨時隨地都在接受商業信息。又有人說他們是天生的賺錢機器。在伊拉克戰爭時,美國、英國熱衷於瓜分伊拉克市場的時候,頭腦靈活的浙江人採購一些食品、衣物等囤積在伊拉克的邊境線上,戰爭一結束,這些日用品在第一時間進入伊拉克,不僅賣得價格高,而且被搶購一空,成為伊拉克戰后最先得益的人群。他們精打細算,把錢用在刀刃上,不該花的錢一分不花,有時錙銖必較、斤斤計較甚至一毛不拔,追求金錢的最大利益化。娃哈哈集團的總裁宗慶后在簽單時,看到下屬買了十個掃把,就說“買十個掃把還不去批發?” 他們認為小錢是大錢的祖宗,認真開發小產品,做好小生意,用小商品創造了大世界,當美國人用他們的高科技支配全世界時,他們身上穿的卻是溫州人做的衣服,使用的是溫州人做的半導體,早晨喚醒他們的是溫州人做的鬧鐘,吸煙時用的是溫州人做的打火機,戴著溫州人做的眼鏡。曾經有一家日本打火機企業,不服氣浙江人把打火機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派考察團到浙江考察,當他們知道,同樣一個電子火的小部件,日本公司生產一只成本為人民幣1元,而浙江只要1毛錢甚至更少時,一個個面如死灰,回國后將打火機廠關閉。有一個大學畢業生,在一個老大媽早點攤上吃早點,在聊天時感嘆生意難做,小本生意賺不到錢,做大生意無本金。大媽聽到后,用手指著路邊的石子認真地說:“做生意不難,從現在起你每天去撿小石頭,等全部撿完后,再把它們賣掉,你不就有本錢了嗎?”大學生對此嗤之以鼻。幾年后,兩人不期而遇,大媽依靠賣早點把破舊的攤點變成了五星級的酒店。大學生羞愧難當,自己仍像陀螺一樣在四處尋找工作。有一家浙江公司向日本訂購食品機械,日方開價150萬美元,溫州商人對此也認同,但仍與日方討價還價,要求降到145萬美元,日方同意並申明這是最低價。浙江商人要求降到140萬美元,日方拒不接受。談判陷入僵局,但公司的人員不急不燥,表現出很神祕的樣子,日方懷疑是否另有賣主,無奈之下以140萬美元成交。浙江商人又以批量購買為由,降價為135萬美元,后來又在付款、運輸、保險等方面不停的討價還價,最終以130萬美元購進。
七、最快動作。每一次國家宏觀調控、整體經濟波動時,浙江人總是“春江水暖鴨先知”,以很強的洞察能力最先捕捉到商機。他們對錢的時效性有很深的認識,認為賺錢要越快越好。浙商善於從報紙上、廣播里捕捉商業信息,經常在競爭中搶占先機,仿佛先知先覺,天生就跟著市場走。其實,先知先覺是事物變化的先兆,先知是先覺的前提和基礎。一個溫州商人在火車上懶洋洋地閉目養神,聽見公安部發布嚴禁汽車駕駛員疲勞駕駛的命令,就在高速公路旁建蓋汽車修理店和駕駛員休息場所,賺了一大筆錢。中韓建交前夕,一個精明的商人看到中韓高層領導接触頻繁,就在離韓國較近的膠東半島購置了大量的地皮,中韓建交后,他通過轉讓土地又賺了盆滿缽滿。一位小老板在翻閱《中國新聞報》,有人問他,“這里也有生意嗎?”他指著報上的一則消息說“國家新聞出版署將要更換全國的記者證,這不是商機嗎?”教育部頒發的教師資格證、香港回歸警徽、甚至美國海陸空三軍的警徽、裝歐元的標準皮夾,無一不是浙商的杰作,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面對瞬息萬變的商機,多謀善斷是他們制勝的法寶。“多謀”就是能判斷商機、把握商機;“善斷”是指能在關鍵的時候下決心,投資敢於一擲千金。古語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浙商是兵馬未動,信息先行,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審時度勢,靈活善變,眼光準、行動快,“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商人充滿蜻蜓敢為人先的精神。市場經濟最重要的是搶占商機,他們勇於行動、敏於行動。拿破侖有一句名言,“我的軍隊之所以打勝仗,就是因為比敵人早到5分鐘”。美國人認為,市場反映的速度決定著企業的發展與利潤,第一個進入市場的企業平均市場占有率是29%,最早跟進的是21%,而其余的只有15%。中國人也說過,第一個是天才,第二個是人才,第三個是庸才,第四個是蠢才。領先一步,海闊天空,落后一步,寸步難行。
來源:創業資訊網

没有评论:

搜索此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