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6日星期二

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自勝者強」但「知足者富」。

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戴勝益◎口述(戴勝益為王品集團董事長)
讓你的生活之舟,只承載你所需要的東西,例如你只要一個樸素的家和一種單純的喜悅,一個或兩個值得交的朋友。一些你愛或是愛你的人,剛好足夠的食物和衣服 ……「現代的文明已走到了盡頭,迷幻的街景也終究成空,心靈在睡夢中覺醒,精神正尋求自己的出路。新儉樸運動,成了後現代的新風尚。」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王邦雄的這段話一語道破現代人物慾橫流的通病,更點醒了我。以前,我聘有服裝設計師,每季付七萬五當作詢問費,每季大採購一次,當然一定是進名牌店買當季服裝,追逐流行。 還有司機幫我開賓士車,我加入扶輪社,為了要能跟人評比,所有大家想得到的貴公子奢侈作為與行頭,我一樣也不少。然而,這件事徹底地改變了我。有一位在王品廚房打工的五十幾歲洗碗婦女,每天賺四百元,下了班背著布袋,沿街撿鋁罐維生,為了撿路中央的一個鋁罐,居然被卡車撞死,這給我很大的震憾。試想同樣在一家公司,有人一天賺四百元,還被卡車撞死,而我卻是極盡奢華。
大約在同時,我接觸到愛琳詹姆絲所寫的生活簡單就是享受(SimplifyYour Life)》時,著實給我自己的人生找到一個新方向,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簡單。
既然立意要跟著這本書的腳步走,第一步就是先換車。辭掉司機,把賓士換成 CEFIRO2000;由於長期奔走在台北、台中兩地,乾脆坐火車,因此身上永遠有一大疊車票。
第二步少坐車,車程三十分鐘以上,才搭捷運或計程車,不然一律用走的。
第三步換衣服,把名牌衣服收起來,現在身上穿的襯衫,三件一千元,一次買個 21件;以前領帶平均一條四千元,大概擁有50條,現在 4條一千元,一次買個 30條,這很符合「生活簡單就是享受」的原則-大量採購,一次買足,就可節省頻跑商店的時間。
還有絕不過人家在過的生活!尤其看電視!根據調查,看電視時間跟成就成反比。任電視擺布二個小時,想必是沒有主見,沒有安排好自己時間的人,換言之也許是沒有目標。要樂在工作,就像書裡說的,要把嗜好融入工作,因此我的目標:遊百國、開百店及登百岳,不只我在做,也號召公司裡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來做。
另外,要學著每天大笑一次,剛開始笑不出來,可以先假笑,漸漸就會懂得去笑,笑開懷的感覺會互相感染,而且開會時最好脫掉西裝,「虎皮會有虎威」,脫掉那層虎皮後,物質上變得easy,似乎也帶動心靈的easy。以前我在乎別人怎麼看,也很喜歡影響別人的想法。如果有人來哭訴自己的感情遇到什麼波折,我不僅當場給意見,還很雞婆地打電話問人家有沒有照著做?結果忙碌混亂的滿足感充斥生活中,卻常有種「好心卻被雷打」的失落感;現在我知道,關心有很多方法,不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強加在別人身上。
同時,要懂得說不,要求的人太多,如果每一次都做,只是忙忙碌碌別人的事,實在沒有意義。也許剛開始的「不」字,讓雙方都不太習慣,但久了,這就是我的風格,也不會有人覺得你冷漠無情。這本書裡提到一個有趣方法:什麼事也不做。也許一天發呆個三、四個鐘頭,真的不錯,不是完全放空冥想,而是放下手邊的工作,走路也好,坐在位子上也好,有時靈感就會莫名其妙的跑出來。那些無解惱人的問題,頓時靈光乍現,得到答案。不過,這也發生了一個小笑話。以前還是小公司時,我很憂心地坐在辦公室裡,皺眉認真地想怎麼解決問題才好,同事總會問說:「老闆,你幹麼坐在位子上發呆?」現在公司變大了,坐在位子上發呆,同事卻說:「老闆,你好認真,想公司的未來呀?」
《生活簡單就是享受》一書裡總共介紹,一百招讓生活簡單。細數一下,我已經做了28招,其中「保持旅行的習慣」,「每年度假一次」是最徹底的執行。(我也覺得很重要,不然活著為了什麼?)度假一定帶著家人,旅行隨時可走,我想每天我們上班下班,做很規律的事情,如果現在要你回想一下 三月十日 至 三月二十日 ,你做了什麼?相信你什麼都記不起來,因為每天都一樣,但如果那段時間是去衣索比亞旅行,你一定會記得吧。不同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刺激,才會有不同的方法去思考;旅行,也是可以讓你找到自我的有效方法之一」,不過,出國旅行千萬不要買禮物,因為不患寡,患不均,過去每每旅行回來的禮物,總有人被遺忘,或者不喜歡你送的禮物,反而大傷感情。因此,現在我出國都簡便輕裝,絕不買禮物,也省卻煩惱買什麼送人的時間。
生活可以簡單,但要做到「享受」這份簡單,並不太容易。這本書的作者愛琳花了三年時間,成功地簡化自己的生活,讓她又回歸「享受生活」的世界,而我也整整花了兩年的時間去適應。以前很喜歡跟人比來比去,不喜歡被打敗的感覺,記得一次在經建會開完會後,所有企業主在門口一排的黑頭車等著接送,有老闆問到:「戴董,你的車那一部?」我只是笑笑回說,「我坐計程車啦!」現在,我領悟到:「我退出戰局了呀!」 不再為別人而活,不再在意別人的眼光,就像書序引述老子的話「自勝者強」但「知足者富」。克制我心狂野,才是真正的強者,回歸內在的純真,才是真正的富有。對於別人的不理會,我一笑置之,至於別人的戰場,又何必去插一腳。(戴勝益為王品集團董事長)簡單幾步做到『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3次罹癌痊癒 「老天留我行善」



3次罹癌痊癒 「老天留我行善」
【聯合報╱記者許俊傑/大甲報導】
2008.02.26 02:41 am

許榮3度罹患癌症,還熱心公益,3次都治癒。記者許俊傑/攝影
不少人知道得癌症,可能喪失求生意志,大甲鎮65歲農民許榮,十多年來連續得3次癌症,不但都樂觀面對,還把握僅存的生命,投入社區巡守隊服務人群,結果獲得上天眷顧,3次得癌都能痊癒,鄰里都稱這是「天公疼憨人」。
許榮家住大甲鎮江南里,一生務農,早年生活清苦,農閒時也打零工做水泥工,但生性愛幫人,即使家窮,仍秉持「能幫就幫」,曾獲鎮公所選為好人好事代表。
11年前,他突然發現脖子長有2顆瘤,先跑到鎮瀾宮請示媽祖,獲允示不用在意,他以為沒事,但家人還是要他就醫治療,結果醫生直接安排開刀切除,也沒告知他2顆瘤到底是什麼。
隔一陣子,他跑到另家醫院拆線及追蹤,結果醫生告訴他先前得到是淋巴癌,切除後已好了,但癌細胞擴散,並侵入心臟周邊的器官,需要馬上化療。
許榮表示,當時曾問醫生是否有生命危險,醫生表示若癌細胞沒有控制及消滅,相當不樂觀;但他生性樂觀,不僅勇敢接受化療,還積極熱心公益,參加社區巡守隊,他認為,若真的活不久了,也應該利用剩下的時間,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結果第二次抗癌成功,他更看淡一切,原本到巡守隊都會煮些夜點與隊員們分享,後來煮出名氣,連白天都有不少親朋好友上門,他一概煮東西宴客,目前家中幾乎隨時都高朋滿座,因他住在南路二路,鄰里都稱他家為「二路餐廳」。
去年6月,他感到身體不舒服,經醫院檢查第三度罹癌,這次是鼻咽癌,他仍對樂觀面對,還自嘲平常打牌,想連莊都難,居然癌症可以三連莊。他仍聽從醫生指示化療,經多月休養,最近回醫院追蹤,得到好消息說癌細胞已不見了,他說:「這是老天爺還留我多做善事。」

阿兵哥約會吃路邊攤 省錢認養貧女



阿兵哥約會吃路邊攤 省錢認養貧女
【聯合報╱記者洪敬浤/台中報導】
2008.02.26 02:41 am

軍人張佳豪與女友江佩穎節省約會開銷,省下的錢拿來認養宏都拉斯小女孩納塔莉,感情反更甜蜜。記者洪敬浤/攝影
現役軍人張佳豪與交往5年女友江佩穎,去年底決定節省約會花費,捨棄氣氛佳的大餐廳,改吃路邊攤,看電影到二輪戲院,把省下來的錢,作為認養宏都拉斯小女孩納塔莉。張佳豪說,約會省吃儉用,可以幫助人,覺得感情更真實、甜蜜。
台灣世界展望會日前舉行資助人歡迎會,120名資助人齊聚一堂,分享愛心故事。台中市籍的張佳豪頂著小平頭上台,他說,剛從屏東科技大學畜產系畢業,目前在服役。他大學時加入世展會志工,曾到辛巴威探訪受助兒,去年底加入資助計畫,每月捐出700元認養宏都拉斯女孩納塔莉。
他說,700元可供自己與女友去華納威秀看院線片吃爆米花,也可以享受牛排大餐,為了認養納塔莉,與認識多年女友江佩潁達成共識,把這些享受省下來,約會改逛夜市,想看院線片時,就自我安慰「花80元看2片,比較划算」,所以改到二輪戲院看電影。
江佩穎說,有一年的耶誕節,兩人曾花數千元吃法國大餐,「氣氛美,但實在吃不飽」,今年情人節,他們花35元買炸雞排、逛免費的2008中台灣元宵燈會,還領到「卡哇伊」的米奇小提燈,感情更加甜蜜。
世展會中區主任胡婉雯表示,納塔莉住在宏都拉斯的鄉村,父母靠勞力維生,收入很微薄,她就讀小學,個性乖巧,常幫忙掃地、提水;每月700元認養費,可幫助他們獲得衛生飲水、足夠醫療與受教育機會。
張佳豪說,認養納塔利後,讓他覺得生命更有價值,有種「被需要」的感覺,他感謝女友支持,等工作穩定,還打算認養第二個小孩。

2008年2月25日星期一

世間人溫暖佈告欄


世間人溫暖佈告欄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鄭朝陽╱整理】
2008.02.25 03:11 am

門諾籌原民技訓專款
˙花蓮門諾醫院籌募「原住民青少年技職訓練專款」,協助原住民青少年學習專業的老人照顧技能,因應花東漸趨龐大的退休養老市場,也留在故鄉就業,脫離貧困枷鎖。即日起到六月底可至全家便利商店零錢捐款;也可郵政劃撥06007006,戶名:基督教門諾會醫院。


到宅伴讀服務募志工
˙高雄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協會招募志工「到宅伴讀」服務,須三月到六月每周服務二到四小時,到宅陪伴過動症學童溫習功課、完成作業及休閒活動等服務。地區為高雄縣市。連絡電話:(07〉2388595。


北市鳥會徵救鳥志工
˙台北市野鳥學會招募野鳥救傷義工,須具備條件: 1.有愛心、耐心;2.可在家中收容傷雛鳥,或至會館、籠舍排班照護;3.參與不定期之進修研習課程,交流救傷經驗。服務地區為大台北區。電話:(02)23259190分機25。


陳珊妮攝影作品義賣
˙擅長音樂創作的歌手陳珊妮,30幅攝影作品正在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展出,除了分享她的視覺經驗,也將全數義賣,所得捐贈給台東天主教聖母醫院,分享給偏遠地區需要幫助的人。


愛滋遺孤募款演唱會
˙非洲烏干達的Watoto兒童合唱團三月底將來台演唱,為非洲愛滋遺孤募款。內戰、愛滋病奪走他們的家人,捐款給世界展望會,即可獲得入場券,收入全數用來關懷愛滋遺孤。電話:(02)2175-1995,劃撥帳號:15752467 ,戶名:台灣世界展望會(註明:關懷愛滋遺孤)。
【2008/02/25 聯合報】@ http://udn.com/

合家歡小鋪 撿便宜兼做善事



合家歡小鋪 撿便宜兼做善事
【聯合報╱本報記者張柏東】
2008.02.25 03:11 am

花蓮縣啄木鳥全人發展協會在光復鄉個案家中設置的第一個「合家歡小鋪」,物美價廉的各種二手物品琳琅滿目。記者張柏東/攝影
「給他一條魚,不如給他一支釣竿、教他釣魚」。
花蓮縣啄木鳥全人發展協會長期協助隔代教養、單親家庭、貧困及問題兒童、罕見重大疾病患者,去年10月成立第一個「合家歡小鋪」,透過販賣物美價廉的二手物品,籌措協助弱勢家庭的善款。
李小姐在百貨公司買一個時髦皮包要賣1200元,低迷景氣讓她買不下手,但在合家歡小鋪,卻找到一模一樣的皮包,只賣100元,讓她有撿到便宜的快感。
黃先生喜歡蒐藏郵票,早年有一套舊郵票是他心中的懸念,但這套郵票在交易市場已被喊到高價,沒想到居然在合家歡小鋪發現了,而且才賣600元,他二話不說立刻掏錢買下。
合家歡小鋪是由啄木鳥全人發展協會提供二手商品,在協助的個案家中成立跳蚤市場,販賣所得全數歸個案所有,協助個案自力更生。
協會理事張鳳莉表示,民國90年光復鄉大興村在桃芝颱風中遭土石流重創,死傷慘重,當時地方上包括彭伯華、許夏蓮等媽媽們,均加入救援行列,也因此凝聚了一批總數60 餘人的「愛心媽媽」,成立啄木鳥全人發展協會。
她們為了幫助個案,曾經組布偶劇團義演、設置跳蚤市場義賣、健行勸募,每次活動總有不少人捐贈二手物品,她們發現把二手物品整理後義賣,不但回收資源,還有一筆收入幫助個案,因此促成第一個「合家歡小鋪」成立與營運。
張鳳莉說,該協會歡迎各界善心人士,把家中用不著的物品捐給該協會,鍋碗瓢盆、書籍文具、衣服鞋襪、單車輪椅等物品均可。協會會址在花蓮縣光復鄉中山路一段223號,電話(03)8703772。

送餐給老人 老闆娘小愛變大愛


送餐給老人 老闆娘小愛變大愛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08/02/25 04:09

〔記者洪美秀竹市報導〕小愛匯集成大愛!華山基金會資深志工周桂花,十幾年來默默關心獨居老人,得知有獨居老人沒晚餐吃,常自掏腰包送餐到老人家中,6年前華山基金會推動「送年菜給獨居老人」就是由她發起,從小社區到現今已有3500多名獨居老人受惠。
自稱常在大街小巷撿獨居老人來照顧的周桂花,原在台北幫創世基金會做全台老人關懷電訪志工,後來覺得光是打電話無法直接關心老人家,便常獨自探訪個案,有時帶著小點心或是煮個飯菜陪老人家吃,才了解很多獨居老人家居住環境既偏僻又窄小,窮苦情形讓她很不捨。
7年前的農曆除夕前,她看到所關懷的獨居老人無家人共享年夜飯,於是在小年夜熬煮蘿蔔湯、準備年菜,然後分送到台北市中正社區40多名獨居老人家中。
之後創世基金會成立專責服務獨居老人的華山基金會,並在6年前推動送年菜給獨居老人的愛心活動,6年來,全台已有3500多名獨居老人,在過年時可享用熱騰騰的年夜飯,這都是因周桂花的舉動。4年前周桂花來到新竹關心獨居老人,她得知獨居老人僅午餐有人送餐,又開始默默提著晚餐來看他們,多年未間斷。
除了送晚餐給獨居老人,經營精品服飾店的她,也常帶著厚大衣給老人家穿,有獨居老人過世,她亦主動幫忙處理後事,她說,「人都會老,不要因善小而不為,小愛有時會成為大力量,只要讓愛轉動,就會產生能量。」

負債百萬 葉榮銘天天請窮人吃飯


負債百萬 葉榮銘天天請窮人吃飯
更新日期:2008/02/25 07:20 聯合新聞網本報記者洪敬浤

署立台中醫院員工餐廳老闆葉榮銘,儘管負債近百萬,仍天天請窮人吃飯。不論外籍看護工、手頭緊的病人或路倒街友,有錢沒錢先吃飽再說,等於每周捐千元作公益。
葉榮銘說:「見人沒飯吃,我的心會酸,大概上輩子是餓死的,這輩子才來布施!」
葉榮銘隨身攜帶百元紙鈔,看到乞丐或賣口香糖的輪椅族,他會掏出100元,請對方吃飯,他數不清送錢給多少人了,大概每周有上千元吧。
52歲葉榮銘是南投縣鹿谷人,年輕時開設皮革工廠,曾每月淨賺20萬,還在台北市東區買房地產。
後來景氣變差,負債300多萬元,只好回故鄉開餐館,5年多前接手台中醫院員工餐廳。
餐廳供應自助餐、便當、水餃與麵食,物美價廉,雞腿飯搭配四樣配菜,只賣55元;即使菜價、物價飛漲,價錢仍比外面便宜。
葉榮銘說,父母都擅長烹飪,他耳濡目染,不只愛煮菜,更愛看人吃;只要聽見、看見院內有人沒飯吃,他會包個豐盛便當,把對方餵飽。
有名院內工作的單親媽媽,撫養兩個孩子,每月扣除房租、水電費,薪水所剩無幾。他每天請這位單親媽媽吃飯,還免費打包給孩子吃。
這名41歲的單親媽媽說,九月兩個孩子開學,她繳完學費後,幾乎沒錢吃飯了,也不好意思再去麻煩葉老闆。
但他熱情地說:「既然沒錢吃飯,更要常常來,包給孩子吃。」他的慷慨讓她感動得掉淚,「竟然有這麼好的人」。
有名外籍看護工每周一、三、五,陪阿嬤雇主洗腎,她得幫忙買便當,自己卻沒得吃。葉榮銘知道了,每次都煮碗大分量的排骨酥麵或雞腿便當給她。資深護理人員說,只要隨口提到沒錢吃飯的患者,不一會兒,葉氏愛心便當馬上送到,簡直「有求必應」。
葉榮銘說,儘管債務還剩近百萬,但收入穩定,可以分期還,但窮人沒飯吃,餓肚子可不行,不管有錢沒錢,進了餐廳吃飽再說吧。

許願與還願

願力的力量有多大,完全在於個人當初發願時的心量而定。
"心量"有多大,願力就有多大。譬如發願幫助眾生解脫苦難,那麼您的"心量"就有無限大。
以無私的心為眾生祈福不計較個人得失,就如同菩薩的心一般,正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而其他誓願:"煩惱無數誓願斷;法門無盡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亦是吾輩修行者更應身體力行的功課。
說到許願就別忘了要還願;無論您是對哪尊神祇祈福許願,切記在"半年"內需得回到許願處"還願",這是您對諸佛菩薩眾神祇的承諾,俗話說:「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無論許願事成與否都應還願,若是所祈之事未成,不應責怪神祇而需反求諸己,是否有何處未善盡人事?

2008年2月20日星期三

『9成的人有牙周病』 牙周病,骨鬆也嚴重?

資料來源: 台視文化公司出版 常春月刊2007年11號 (VOL.296) 諮詢/陳柏堅(中華民國牙周病醫學會理事長) 文/陳淑卿
心臟病、糖尿病,甚至骨質疏鬆症都跟牙周病有相關性,大家都必須提高警覺,做好口腔保健。
您有牙周病嗎?恐怕機率是很高的,據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全年度健保資料統計,台灣地區成年人罹患牙周病比例高達9成,且一年拔掉的450萬顆牙中,就有約50萬顆牙是因牙周病而拔除的。
中華民國牙周病醫學理事長陳柏堅表示,以往台灣缺乏有系統的長期推動牙周病防治宣導,導致民眾對牙周病一知半解,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台灣人的口腔問題高居亞洲之冠。牙周是牙齒周圍的構造,也就是牙齦,牙周韌帶及齒槽骨就好像房子的地基,而牙齒就是房子的主體,地基如果出了問題,即使牙齒本身沒有壞掉,卻會因為牙周的損壞而導致牙齒搖晃掉落。
全球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牙周病與全身健康的一些相關性:☆牙周病與心臟病據統計,牙周病患者罹患心臟病機率是一般人的1至2倍,中風的機率則是3倍!眾所周知心臟病和血管的發炎密不可分,然而卻多半忽略了身體內最普遍的發炎根源之一是牙周炎,國內外已有20多年的研究報告顯示,慢性血管壁的發炎是粥狀動脈硬化的主因,而牙周疾病所產生的發炎,極可能引發粥狀動脈硬化,而形成致命性心臟病。尤其40歲以上族群,是牙周炎的好發年紀,長期存在的牙周細菌感染和慢性發炎,很容易把細菌及其導致血管狀硬化之細胞激素滲入血流,加重在心臟動脈上狀斑之加成效應,因此牙周炎對於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產生的猝發性心臟病,影響之大絕不容忽視。預防之道必須每天確實做好正確有效的刷牙,去除牙周炎的細菌,同時每年定期作牙周病檢查與治療。
☆牙周病與糖尿病糖尿病與牙周病均是國人極為常見的疾病,而同時併有糖尿病及牙周病的患者,更應該注意防範因糖尿病控制不良而引起牙周病更趨嚴重的問題。在未控制的糖尿病患口中,常見有以下的症狀:口角炎、火腔灼熱感、口水減少、細菌種類改變以及黴菌感染,而最顯著的影響可能便是因為免疫防衛機制功能降低及易受感染程度增加,導致的一些破壞性牙周疾病。比如:膿腫產生、糖尿病性的牙周膜崩解、牙齦腫大、牙齦息肉及牙齒搖動。在一些臨床研究中,發現如果患者在45歲以上,有糖尿病及抽菸的情形,比沒有糖尿病及抽菸的人,得到牙周病的機會高出20倍,有糖尿病者得牙周病的機會比沒有糖尿病的人多2至3倍。雖然糖尿病本身並不會引起牙周病,但因糖尿病本身會改變身體免疫系統或是牙齦組織的膠原纖維代謝,而加速齒槽骨喪失及延緩牙周組織的癒合能力,若再加上不良的口腔衛生,必然導致嚴重的牙周破壞。而糖尿病患經過牙周的治療後,其HbAlc(血紅素糖化值)大約可以降低約20%。
☆牙周病與骨質疏鬆牙周病與骨質疏鬆症有相關聯嗎?乍聽之下兩者似乎八竿子打不著邊,然而現在有愈來愈多的醫學報導指出,骨質疏鬆症可能會是牙周病破壞的一個加重風險因子。美國學者最近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停經後婦女患有骨質疏鬆症者其下顎骨的骨質密度比沒有骨質疏鬆症婦女來得低許多,且牙齒喪失的數目也較多。另外,日本的學術報告也發現停經婦女當中,牙周健康者其咬合力量是全口無牙者的6倍,同時其腰椎骨質密度也較之全口無牙者來得強,可見停經後婦女若合併牙周病以致牙齒脫落、咬合力量銳減,也可能是骨質疏鬆症的一項加重因子。
中華民國牙周病醫學會秘書長林有恆醫師表示,每天刷牙是預防牙周病最基本的動作,但這只是牙齒保健的第一步,要靠刷牙完全清除齒垢是有困難的,還有更重要的是每日固定使用牙線清理牙縫、定期口腔檢查、避免過多的甜食,且不要養成只用一邊牙齒咀嚼的習慣,以防牙齒過度磨損。此外,建議定期到牙醫診所或醫院接受進一步牙結石及牙齒表面清潔的保健。
根據一項以成年人為對象的牙周病調查結果顯示,有定期接受清潔牙結石治療和沒有接受牙周病治療者相較,5年內掉齒的數量達到一顆以上的明顯差距。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根本,延長牙齒的壽命,身體健康相對也更有保障。

2008年2月18日星期一

走過貧困 莊國賓更懂助人

走過貧困 莊國賓更懂助人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亮諭】
2008.02.18 02:52 am

敦和國小羽球教練莊國賓,為了省下幾百元,動手為學生球拍穿線補網。記者陳亮諭/攝影
「那晚,夜市收完攤,騎腳踏車回家,突然整條路都在放鞭炮,我才知道那天是過年。」國小老師莊國賓想起兒時的擺攤回憶,最怕過新年,也不知團圓飯滋味;因過節是攤販最大商機,過年的印象就是遊客、警察及糖葫蘆。
南投縣草屯敦和國小老師莊國賓說,小時候住高雄家裡開工廠,但民國66年強颱賽洛瑪侵襲,工廠面目全非,父親事業倒閉,大筆債務隨之而來,全家人開始在夜市攤販間討生活。當年,他國小三年級。
「糖葫蘆!糖葫蘆!買糖葫蘆!」莊國賓跟著妹妹穿梭在人群裡賣糖葫蘆,年節時期,遊客看到他們兄妹惹人可愛模樣,除了買糖,還會跟他們合照。有時他見到年齡相仿的小孩,打扮光鮮亮麗,心裡再羨慕,但一轉身,還是得繼續叫賣。
回到攤位,他的父母賣著燒酒螺、燒魷魚及醃漬芭樂等,「警察來了!」攤販頓時一陣騷動,街道似乎在一分鐘內全清空,跑給警察追是生活一部分。
他念過4所國小、搬過5次家,曾經怨過:「為什麼別人都可以玩、穿得那麼好?」直到體悟這樣的日子,也是人生歷練時,怨嘆轉化為力量,他告訴自己:「不要一輩子都這樣!」
家裡的債務直到莊國賓台東師專五年級時才還清。父親工廠事業也再度東山再起,走過貧困,全家更懂得協助需要的人。
當了老師的莊國賓,對校內清貧學童會主動關心。去年發現校內石姓兄弟只靠患乳癌的阿嬤打零工扛家計,莊國賓為他們爭取社會資源協助,還建議阿嬤賣爆米花,生財器具、材料都由他張羅。
莊國賓到南部載爆米花機回草屯,開賣第一天,賣過爆米花的莊媽媽搭車到草屯教阿嬤如何操作。從此石家阿嬤在校門口賣爆米花維生,石姓兄弟也加入莊國賓帶領的羽球隊。
在學生面前,他不多提當年辛酸歷程,但以過來人的心情,關懷類似處境的學生更能深入心底,對生命體認及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
【2008/02/18 聯合報】@ http://udn.com/

家境困頓 林瑾瑜樂當志工助弱勢

家境困頓 林瑾瑜樂當志工助弱勢
【聯合報╱本報記者莊芳銘】
2008.02.18 02:52 am

「施比受更有福。」這是獲得今年保德信人壽志工精英獎的國立竹山高中商業學群二年級學生林瑾瑜最常講的一句話。林瑾瑜來自困頓的家庭,不願接受外界的濟助,打工賺學費、生活費,並選擇當志工回饋社會。
林瑾瑜去年曾獲全國孝行楷模,今年再得志工精英獎,她的志工夥伴林以樺,從小與她比鄰而居,小學同班,高中再同班,還一起投入志工服務。林以樺說:「瑾瑜得這個獎,名副其實」。
林瑾瑜的父母兩年前離婚後,父親中風變成植物人。她與祖父母同住,祖母去年摔傷,祖父輕微失智,三個姊姊出外工作,唯一的弟弟剛念國中一年級,林瑾瑜要承擔很重的家庭照料工作,但只要有時間,從不放棄到安養院等場所服務老殘弱勢的機會。
林瑾瑜說,家庭經濟不好,從國中一年級起,她就在鹿谷的野菜餐廳打工,目前仍利用周休二日等時間在餐廳端菜。打工收入雖不多,但勉強夠自己求學、生活,家計重擔主要依賴阿嬤的積蓄,她對祖母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常有人知道她的境遇後,都有意濟助,但都被她婉拒,因為從小阿嬤林鐘瑗就告訴她「無功不受祿」;更何況她覺得自己還過得去,這個世界上還有更多人比她更需要幫助。
林瑾瑜念國中時,受到二姊當護士的影響,希望高中念護理科,「因為護士可以幫很多人」。到竹山高中就讀,加入志工社,與林以樺等同學組成服務團隊,經常到安養院打掃環境,為老人整理儀容、餵飯。
林瑾瑜家住淳樸的南投縣鹿谷鄉小半天聚落,不少鄰居知道他們家境不好,常會送點錢,或是自家種的蔬菜,絲毫不變的關懷,讓林瑾瑜心懷感恩,啟發她當志工的動力。
她說:「我還沒有能力用金錢、物質回報外界的關懷,就讓我用精神、時間、勞動回饋吧!」
【2008/02/18 聯合報】@ http://udn.com/

故事PO上網 番薯伯生意變好了



故事PO上網 番薯伯生意變好了
2007/12/04
「楊梅番薯伯」劉火吉與太太辛苦賣地瓜的故事,在網路傳開後,生意搶搶滾,他說地瓜都沒有用化學肥料,烤給客人吃都誇香甜。記者楊德宜/攝影【聯合報╱記者楊德宜/桃園縣報導】
桃園縣中壢市補習班老師彭及忠今年三月起,為窮困的番薯攤販劉火吉、黃美妹夫妻開設「楊梅蕃番薯伯」拍賣網頁,敘述兩老辛苦賣番薯的故事,不少網友被感動;「地瓜生意變好了,好多電話打來一百斤、兩百斤的買」,劉火吉驚訝網路的神奇。
「楊梅蕃薯伯」拍賣網頁不定時更新劉火吉近況,包括九月颱風淹水造成歉收,以及劉火吉上月初動白內障手術,暫時沒辦法賣番薯,要再等一個月。
四十歲的彭及忠說,他高中時就認識劉火吉的長子,多年前劉家次子投資失利跑路,長子在大陸工作,與在花蓮當老師的么子分擔債務,兩老不想拖累小孩,六年前開始種番薯自力更生。
七十歲的劉火吉與六十五歲的黃美妹,住在楊梅鎮山下彭屋的鐵皮屋,家具擺設簡陋,電器也老舊不堪。兩人在山區種番薯,黃美妹說,住在台北的地主借他們種番薯,「地主說,不然也只是長草」。
每周三天清晨六時,劉火吉夫妻開著破舊的小貨車,到新竹縣竹北的路邊賣番薯,「開車去只要半小時啊,新竹的田攏蓋房子,去那比較好賣」,中午回來整理番薯田到晚上七時,收成時一個月約可賺三萬元。
「我沒有用化學肥料,種的番薯很醜,但客人都說很香很甜。」黃美妹說,每當番薯賣不掉,「攏煮薑做湯吃,可以吃好幾餐。」
彭及忠見劉火吉的番薯,常常賣不掉堆在屋角爛掉,「我不知道該怎麼幫他們,所以就做兩塊招牌掛車上,也在網拍上打廣告」。
「我們沒用過電腦,不知道什麼是網路」,連國小學歷都沒有的老夫妻驚訝發現,自從彭及忠上網幫忙打廣告後,四月起突然很多電話訂單,「有台北來的,還有桃園、新竹」,大多是賣地瓜稀飯、炸薯條的業者。
黃美妹說,彭及忠幫忙賣番薯,還常來與丈夫聊天,「像我自己兒子一樣,比我兒子常回來」。

田普重度憂鬱 當志工找回自我





田普重度憂鬱 當志工找回自我
2007/12/04
田普曾是重度憂鬱症患者,多次自殘,且三度住院治療,現在不藥而癒,為協會拍攝紀錄片。記者楊德宜/攝影【聯合報╱記者楊德宜/桃園縣報導】
曾任電視台導播的田普,因工作養成酗酒助眠習慣,去年更罹患重度憂鬱症多次自殘,三度住院治療;經社工介紹進入希伯崙全人關懷協會,三個月不藥而癒,現在的他,捨高薪寧為協會紀錄、宣傳片的無給職製作人。
卅九歲的田普外貌清秀、談吐幽默,現在是希伯崙協會傳播部主任。他過去為無線、有線電視台製作旅遊、美食等節目。田普高職廣告設計科畢業後,遭逢父喪,退伍後放棄赴日求學夢想,進入小型傳播公司從攝影助理做起,沒多久就到有線電視台當攝影師。
田普說,他半年就從攝影師升上導播,再跳槽到另家電視台新聞部當導播,處理過白曉燕事件、大園空難新聞,後來與朋友合開製作公司。
他說,由於精神壓力大,經常難以入睡,染上酗酒助眠,「我每晚可以喝一瓶白蘭地」;卅一歲罹患腸躁症,「我白天出外景的話,一整天不敢吃東西,就怕拉肚子」。
四年前,公司歇業,田普也與前妻離異,轉任化妝品公司外聘導演。他說,一周只做三天,月入十五萬元,卻突然覺得人生很空虛,躲在家裡不接電話,割腕自殘,「我在手腕燙菸疤」,直到去年診斷是重度憂鬱症,三度住院,「我一出院又想自殺」。
今年初,田普經醫院社工介紹到基督教希伯崙協會,「我原打算待三個月就離開。」田普說,他不信教,但說也奇怪,他原本每晚要吃三顆安眠藥、二顆鎮靜劑才睡得著,結果「我到的第一天就覺得好累,沒吃藥就睡著了,以後也沒再吃過藥」。
田普說,經過三個月確認自己不用再服藥控制病情,他開始替協會拍攝紀錄片及宣傳片,頗受好評,因而決定留下,「這裡很多活動需要拍攝,做這滿開心的」,打算在協會附近買房子定居,做專職志工。

考到廚師執照 憨兒阿文出師了



考到廚師執照 憨兒阿文出師了
2007/12/09
喜憨兒阿文(右)有六年烘焙經驗,三年前拿到丙級廚師執照,他熱心地示範如何做薑餅屋,期許其他憨兒也能有一技之長。記者曾懿晴/攝影【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
喜憨兒出師囉!輕度智障的阿文熱中烘焙工作,在學習過程中比一般人加倍辛苦。阿文堅持不放棄,三年前參加廚師考試,在同樣的標準下拿到丙級執照,當上烘焙師傅。
喜憨兒基金會近九十個學員中,阿文是目前唯一拿到丙級廚師執照的。為了拿到執照,他用下班時間練習烘焙技巧,困難的筆試也在不斷計算與背誦中順利通過。阿文在烘焙坊工作,每天清晨五點出門,搭第一班公車上班,有時工作一忙,還得睡在烘焙坊裡。
喜憨兒基金會昨天在台北縣中和威力廣場舉辦工作訓練暨休閒成果展,憨兒們伴隨樂聲,在廣場上忘情熱舞,活力十足。阿文帶著烘焙學員現場示範薑餅屋教學,努力與專注的眼神,讓薑餅屋在他的巧手下一點一滴成型。
也想考執照的憨兒小錦,剛考完筆試尚未放榜,基金會公共事務組專員李怡潔說,「小錦識字不多,在考前每天由老師帶著背誦考古題,記住題目的圖形符號,死背下來。」
基金會副執行長楊琇雁表示,「雖然憨兒在學習上較為緩慢,但透過訓練,也能有跟常人一樣的工作表現。」基金會會繼續協助他們自立,並加強社交能力,希望憨兒能夠到業界就業。

51歲街友重回社會 找到新工作


51歲街友重回社會 找到新工作
2007/12/10
龍哥(左)中年失業成為街友,流浪八個月後,找到工作重返社會。昨天他回到當初收留他的人安基金會,鼓勵其他街友不要放棄自己,並送上溫暖的三色餃子。記者曾懿晴/攝影【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
五十一歲的街友龍哥,找到新工作了!龍哥曾是月入四十萬的高薪業務主管,中年失業面臨困境,積欠房租又找不到工作,成為街友。在人安基金會待了八個月後,找到新工作,再度進入社會,重拾信心。
經濟不景氣,遊民日增,能夠重新回到職場的街友,少之又少。人安基金會服務的街友中,龍哥是第一個回到社會的個案。他透過基金會協助,找到月薪兩萬的泊車工作。
龍哥過去從事汽車業務。九十二年,汽車產業愈來愈競爭,他被裁員,又因為年紀大,找不到工作,決定不再向親友借錢而「走上街頭」。可是「我流浪的第一天睡在橋下就後悔了,心裡很掙扎,覺得這不應該是我過的日子。」
人生沒有辦法重來,龍哥在人安的八個月裡,不斷跟自己說,「只要給我機會,我絕不會放棄,我也不要社會放棄我。」
人安基金會平安站陳昭明站長說,四年來,在平安站進出的街友約兩百五十位,龍哥第一個重回社會,「在自己爬起來之後,還回來以自身經驗鼓勵其他街友不要放棄自己,不容易。」
羅東街友平安站站長賴賜杰認為,街友在精神、智能及抗壓性方面比一般人弱,「街友重回社會的案例不多,還是要看個人意願,如果從未準備好面對工作機會,那更是難上加難。」

照顧車禍養母 小六生獲孝行獎


照顧車禍養母 小六生獲孝行獎
2007/12/23
獲得孝行獎表揚的李佳穎小妹妹(左),與爸爸李建隆快樂合影留念。記者林秀明/攝影【聯合報╱記者楊芷茜/台北報導】
時機歹歹,社會愛心卻不曾斷絕。台北市民政局昨天表揚54個積極推動公益慈善及社會教化事業團體,同時表揚96年孝行獎6位得主,其中有2位國小六年級學生孝行可嘉,並列年紀最小得獎者。
民政局指出,95年度各團體捐資累計達7億264萬8130元,其中有21個宗教團體捐款超過1000萬元。行天宮逾1億200萬元的捐款金額,高居年度之冠;龍山寺捐出8000多萬元,名列第二。
另有松山慈祐宮、關渡宮、松山慈惠堂、基督教救世傳播協會、保安宮、士林靈糧堂、台北基督徒林森南路禮拜堂、基督教女青年會等,捐款均超過2000萬元,並將款項全數用於寒冬送暖、協助低收入戶、認養貧童午餐費、發放救濟金等公益用途。
其中士林靈糧堂不僅協助本地困苦民眾,還組成跨國愛心義工隊,每年遠征尼泊爾、西藏等地,提供義診醫療與心靈輔導,將台灣愛心散播到國際。
就讀碧湖國小六年級的李佳穎,因父親經商失敗,祖母中風,家中突遭多重變故而陷入危機。
小小年紀的她不僅未受打擊,反而主動幫媽媽分擔家務,放學回家就煮粥給阿嬤吃,空暇時還自製便當,送給擔任汽車駕駛的父親;成熟、貼心作為令師長親人十分感動,榮獲今年孝行模範獎。
同樣就讀國小六年級的王姓孝行模範學生,曾因家暴事件而轉學,現與養母相依為命,家中生計來自於養母擔任代賑工的微薄薪資。今年8月養母突遭車禍,全身多處受傷,右腳打了2個多月石膏,不僅工作暫停,連生活自理能力都受影響。
王姓學生擔心養母無法做飯,每天從學校打包剩下的營養午餐,晚上2人一起吃。還主動幫養母擦澡,養母說,「她幫我擦澡時,我感動到眼淚一直流。」

報紙婆婆 午後叫賣到午夜




報紙婆婆 午後叫賣到午夜
2007/12/27
張婆婆跟老蔣總統一樣有寧波口音,她特別留意到昨天聯合報頭版兩蔣遷葬奉化的新聞,直問「這個奉化是哪個奉化?大陸的嗎?」記者蔡惠萍/攝影【聯合報╱記者蔡惠萍/台北報導】
深夜的台北車站地下街,滿是行色匆匆的旅人,一名矮小的老太太靠著柱子賣報紙;每天從午後到午夜,她總要賣完所有的報紙才回家,她說在家等待的,只有丈夫和早逝的兒子的兩張遺照。
八十歲的張婆婆每天從台北市青年國宅坐車到台北車站,報販會把上午賣剩的報紙一份六元到十二元不等「批」給她。總要過了午夜,張婆婆才能賣完所有的報紙,有時到了深夜十一點還剩下一大疊報紙,她無力將報紙扛回家,只好拿著報紙大喊「幫忙!」常常急到邊哭邊叫賣。
最近,有網友在網路寫下「從哭泣的報紙婆婆手中買報紙」的故事,引發回響,網友在網路上串聯,呼籲所有途經的網友向她買報紙,讓她早點回家。
張婆婆戴著厚重的眼鏡,右眼全盲、左眼只有微弱的視力。操著一口濃重浙江寧波口音的張婆婆,早年跟著丈夫從大陸逃難到台灣,有二子二女,兒女皆已成家。廿年前丈夫過世,十年前鍾愛的小兒子也因意外驟逝,「在家想到兒子天天哭啊!」為了轉移對兒子的思念,七、八年前,她開始出門賣報紙。
張婆婆最早在承德路統聯車站附近,後來才轉到台北車站台鐵與台北捷運轉乘的「邊界」販賣。視力不好的她找錢時經常得用「摸」的,還常因體力不支坐著就打起盹來,有人甚至會趁機偷抽報紙。
不過,這個社會還是有溫暖,有時到了晚上十點多,剛補習完的學生會幫她叫賣;有一次,大半夜了,還剩下一大堆報紙,張婆婆急得哭了,有位先生突然到她面前放了五百元給她,要她快回家。有次在承德路上,有位先生塞了五千元給她,隨後就跳上公車走了。
幾乎全年無休的張婆婆,通常只有過年休息三天。有一年大年初四,她出來賣報紙,有個媽媽看到她高興地「衝」過來說,一直在找張婆婆,說完就塞了一個三千元的紅包要給她過年。
張婆婆雖然不看報,但是賣報紙也賣出「心得」,算是另類的市調員,對於什麼樣頭版標題「好賣」、讀者愛不愛,她都一清二楚,「有明星照片就賣得快,政治新聞沒人要看啦!」

水煎包阿嬤 做善事最快樂


水煎包阿嬤 做善事最快樂
2007/12/27
七十一歲的康黃見獨自在高雄市街頭賣水煎包,賺的錢捐做公益,自稱是快樂老人。記者謝梅芬/攝影【聯合報╱記者謝梅芬/高雄市報導】
「我每天都忙得嘸時間煩惱」,七十一歲的康黃見忙著煎水煎包,說話時連頭都沒抬;她在高雄市賣水煎包四十年,常向已成家的子女說:「不必養我,我也不會把錢留給你們,賺來的錢要做善事。」
康黃見在前鎮區光華路與廣西路口附近賣迷你型水煎包,一天平均可賣三千個,從最早三個五元,到現在兩個五元。附近有不少人從小就吃她的水煎包,長大結婚後,再帶自己小孩來買,附近學童都叫她「包仔阿嬤」。
今年沙拉油、麵粉大漲價,她依然維持原價,許多人問她夠本嗎?康黃見說:「當然夠啦,只是少賺。」她表示反正賺來的錢都捐給寺廟及慈善團體,不漲價依舊是在回饋大眾。
「我是快樂ㄟ老人」,康黃見每天清晨三時多起床,先禮佛作早課,再到公園運動,接著上菜市場買菜、買肉,休息片刻開始揉麵、做包子。下午二時推出攤子開始賣,賣完為止,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做。
「包仔阿嬤」賣水煎包很有個性,因為沒有副手,上門的顧客得自己夾水煎包、裝袋及找錢。問她是否擔心有人故意少算錢,「沒關係,拿去吃也可以,只要口味合就好」,她開朗地說。
不識字的她,丈夫往生四年,她體會佛家「十方來,十方去」的道理,樂做善事,對教育尤其支持;像佛光山興建南屏別院做社區教育中心,她二話不說,捧著大把的鈔票就送到佛光山的普賢寺。
「別以為我很有錢,這些都是我一元、兩元省下來的」,康黃見說,希望能捐錢讓更多的人辦教育,她對人生也有獨特的規畫,告訴兒子不必養她,她目前獨居自給自足,存下來的錢統統做公益。

2008年2月13日星期三

放棄

唉!真的要到此為止了!
屢勸不聽的結果是又捅了個大嘍子,造成無可挽回的地步。毫無悔改之心,只好向列祖列宗跪求諒解,祈請菩薩收回去吧,讓他再到人間重來一次,好好贖罪懺悔。
唉........................................

2008年2月10日星期日

過年

今年的"年"真難過阿,竟然都是在睡覺中過的cc
人家過年是胖了好幾公斤,而我卻又瘦了兩公斤,唉!

也許一個人的變壞有其前因後果,不管如何?好處是因為老大的因素,反而造就了老二老三更加懂事。他們今年看到哥哥這樣,竟主動把收取到的紅包全部拿出來幫忙家裡,真是感恩阿!

在我的想法是,老大的變壞未嘗不是一種"負面教材" 。呈現出一面讓你心生"警惕之鏡",在安逸的日子中隨時警惕自己"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讓我明白除了照顧好自己家人之外,行有餘還得去幫助眾生,別忘了外頭比我們差的多著呢!感恩我家的老大阿! 阿彌陀佛!

2008年2月1日星期五

徹悟禪師語錄

徹悟禪師語錄
--------------------------------------------------------------------------------
淨土十要附錄
--------------------------------------------------------------------------------
  徹悟禪師語錄(附錄)

  重刻徹悟禪師語錄序(語錄二字,原作遺稿。)
  余輯徹師遺稿成。或問念佛往生之道,有要術乎。余曰,有。確信而已矣。淨土三資糧,曰信,曰願,曰行。確信而願行在其中矣。憶昔從學單華藏夫子,請益當世諸大德,即耳都中徹悟老人名,蓋淹貫宗教,而宏揚淨土者。慕之。丙寅遊燕,竊幸獲禮座矣。至則師已移居紅螺,相距信宿程,以俗羈不果行,悵緣慳者久之。戊寅之春,真益子自京攜師集來,余獲讀焉。歎其示眾之語語悲激,往生之種種確鑿。密授北濟宗風,曠遊南台教海,不覺涕泗悔憤。何當年之阻於咫尺,遽交臂而失之耶。嗟夫,娑婆忍土,境苦而壽促,稍知發大心者,孰不警惕無常,思出生死。然終以不得其門而止。即有多生善根,皈敬三寶,且知有最上往生之捷徑。又或以一己之見聞未確,反疑傳載或過其實,卒至懷疑自誤,甘忍以待死。籲,確信之難生,有如是耶。今徹師之西歸也,數月前辭囑外護,次第諸務,則預知時至之確也。幢幡盈空而來,諸大菩薩繼至,臨終之頃,彌陀親接,則報終境現,佛菩薩接引之確也。然猶師一人之獨見也,若夫異香浮空,七日如生,發白變黑,舍利鱗砌,此則當時眾見眾知,往生之確瑞遍佈支那,而無所用其纖疑者也。人若聞此而仍不知確然猛省,步武後塵,努力今身,以了當生死,是誰之過歟。余嘗考震旦自遠公開淨土法門為初祖,其後可登祖位者,殆不乏人。而自古沿傳,以善導,承遠,法照,少康,永明,省常,蓮池,思齊,諸師,為淨宗九祖。余維徹師行履,盡未來際,足以聞風興起。後有繼列祖位者,殆不可遺也。適胥城貝寶岩先生,續以師念佛伽陀相贈,而松濤開士,謂宜重合梓以廣其傳,首捐刻資若干,遂擇兩集之精談宗教淨者刊之。其餘雜著,備體而已。蓋以資天下後世會宗教而同歸淨土。尤當於三資糧中,決以確信往生為先務故也。松師勸人念佛僧,西天目淨文長老之戒子也。清嘉慶二十四年,歲次己卯,夏六月既望 ,虎林三寶弟子錢伊庵謹序。
  徹悟語錄,洵為淨宗最要開示,倘在蕅益老人前,決定選入十要。然具法眼者,肯令此書湮沒不傳乎。以故錢伊庵居士,於嘉慶二十四年,擇要節略,名徹悟禪師遺稿,刊布南方。同治七年,杭州諗西師依伊庵本重刻於杭州。同治十年,楊仁山居士又稍節之,改名語錄,刻於金陵。光緒十六年,揚州貫通和尚,刻淨土十要,依仁山本,附於十要後以行。今排十要原文,特附於十要第十之後。仍依仁山本,但加錢序於首,俾閱者,鹹知此書之源委雲。所願見者聞者,同皆深入淨宗法界,直登上品蓮台,庶不負徹悟老人一番大慈悲心也。  
  民國十九年庚午仲冬 釋印光識

  原序
  世之稱淨業者,自晉遠法師始。仰體佛慈,大啟度門,鑿池植蓮,建堂立誓。於時十八賢眾,百二十三人,得自在力。念而無念,無生而生。心印遞傳,迄至於今不墜。有徹悟禪師者,法門之元嗣也。夙具定慧,參契淵微。始則悟圓覺一經要義,繼而瞭解三藏十乘妙旨。盡棄舊習,專注淨業。虛其衷,平其氣,曆廿載如一日,無退轉心,克遂西生之願。是以圓信圓解饒益眾生者,即以之證彌陀法界。遺集具存,讀之而益信師之所言,曰願,曰信,曰行,曰罪業懺除,曰善根成熟,要惟兢兢於一心之生者。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心之廣也。慮墜偏小,發大菩提,心之宏也。任運感業,合道轉業,心之權也。清珠濁水之投,種瓜種豆之獲,鑄金成面之具,心之源也。經所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尤反覆求詳,三致意焉。又謂一寸時光,一寸命光。欲後之學者,於恒河沙數中,履捷行簡,速出生死之關,共證安樂之境,拯拔群迷,胥登彼岸,其意亦何厚乎。師平昔於語言文字,不欲究心。然偶一拈吟,大之總攝無余,細之圓融無礙。對機立教,真理兼包。如阿伽陀藥,無病不療,如如意珠,無願不滿者,其如斯乎。余竊念宗教兩門語錄,浩如煙海,疏經注義,法旨昭明。而淨業之修,為入道之正軌。自龍舒大佑諸集外,言者闕如,宜師言之不可湮沒也。師之高弟松泉,以是集付刊,問序於余。余即師文之奧衍者申言之。是為序。三寶弟子誠安謹識。


  自序
  余自乾隆癸巳,住持京都廣通寺,領眾參禪,間有東語西話,筆以記之。至丁酉歲,以宿業深重,多諸病緣。因思教乘五停心觀,多障有情,以念佛治。且此一門,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智者永明楚石蓮池等諸大善知識,皆悉歸心。我何人斯,敢不歸命。於是朝暮課佛,而禪者願隨者頗夥。因順時機,且便自行,遂輟參念佛。時門牆見重者,謗焰四起,余以深信佛言不顧也。十餘年來,所有積稿,一旦付之丙丁。不意為多事禪者,於灰燼中撥出若干則,然百不存一矣。嗣後為業風所吹,曆主覺生,資福兩?,為虛名所誤,往往有請開示索題跋者,迫不得已而應之,日久歲深,複積成卷。戊辰夏,李居士逢春,在山聽講,聞法有悟,遂欲付之剞劂。余曰不可,身既隱矣,焉用文為,此世間隱者之言尚然,余已棲心淨土,複何文字可留。居士堅請不已,爰弁數語用示,皆不得已之言也。嘉慶歲次庚午,九月重陽後三日,訥堂道人,書於資福二有丈室。

  念佛伽陀序
  訥堂老人,率眾精修持名法門,備極誠懇。於廣通覺生兩蘭若,曆有年所。茲乙卯冬,複以教義宗乘,各詠偈百首。闡其要妙,舉以示眾。如輩當時一聞,心蕩神怡,若深有領會焉。因仰體老人為眾苦心,諄諄如是。若不刊布,久必湮沒,遂壽之梨棗。以期修淨業者,共為參味雲爾。嘉慶元年,歲次丙辰,佛歡喜日,受業弟子心雨稽首謹題。


  徹悟禪師語錄卷上
  嗣法門人了亮集

  示眾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複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夫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唯佛獨證。自等覺已還,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即念佛法界也。能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即念菩薩法界也。以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念緣覺法界也。以無我心,觀察四諦,即念聲聞法界也。或與四禪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應,即念天法界也。若與五戒相應,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懷瞋慢勝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若以緩軟心,念下品十惡,即墮畜生法界。或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墮餓鬼法界。若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即墮地獄法界也。十惡者,即殺,盜,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瞋,邪見,是。反此,則為十善。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念,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更問人矣。
  一切境界,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即其現處,當體即心。凡在有心,不能無境。不現佛境,便現九界之境。不現三乘之境,便現六凡之境。不現天人鬼畜之境,便現地獄境界。佛及三乘所現境界,雖有優降不同,要皆受享法樂而已。三界諸天所現之境,但唯受用禪定五欲之樂。人道之境,苦樂相間,各隨其業,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樂少。至於地獄,則純一極苦。如人夢中所見山川人物,皆依夢心所現。若無夢心,必無夢境。設無夢境,亦無夢心。故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於因中察果,當須觀心。設於果處驗因,當須觀境。故曰,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果必從因,因必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猶不念佛求生淨土者,吾不信也。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況輪回未出,難免墮落。豬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鑽。驢皮袋,馬皮袋,何所不取。此個人身,最為難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七佛以來,猶為蟻子。八萬劫後,未脫鴿身。畜道時長已極。鬼獄時長尤倍。久經長劫,何了何休。萬苦交煎,無歸無救。每一言之,衣毛卓豎。時一念及,五內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也。然我有生死,我求出離,而一切眾生皆有生死,皆應出離。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則理有所虧,心有未安。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怨愆,何以解釋。積劫罪業,難以懺除。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然大心既發,應修大行。而於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則無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矣。所謂深信者。釋迦如來梵音聲相,決無誑語。彌陀世尊大慈悲心,決無虛願。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響必應聲,影必隨形,因不虛棄,果無浪得,此可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況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橫遍豎窮,當體無外。彌陀淨土,總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往生傳載臨終瑞相,班班列列,豈欺我哉。如此信已,願樂自切。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自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所。總之如渴思飲,如饑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懇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矣。然後以此信願之心,執持名號。持一聲是一九蓮種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須心心相續,念念無差。唯專唯勤,無雜無間。愈久愈堅,轉持轉切。久之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亂矣。誠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釋迦如來便為誑語,彌陀世尊便為虛願。有是理乎哉。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較之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尤為直截痛快。何也,以見性難而作佛易故。何為見性。離心意識,靈光迸露,始為見性,故難。何為作佛。持佛名號,觀佛依正,即為作佛,故易。經雲,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豈非以想念於佛,即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無二致。而見性作佛,難易相懸若是。豈非念佛較之參禪,尤為直截痛快也哉。一是祖語,一是佛言。何重何輕,何取何舍。學者但當盡舍舊習,虛其心,平其氣,試一玩味而檢點之。當必首肯是說為不謬矣。
  石霜遷化,眾舉泰首座繼席住持。時九峰虔為侍者,乃曰,若繼住持,須明先師意。泰曰,先師有什麼意,我會不得。虔曰,先師尋常教人,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古廟香爐去,一條白練去,萬年一念去。其餘則不問,如何是一條白練去。泰雲,此但明一色邊事。虔雲,原來未會先師意。泰雲,裝香來,香煙盡處,我若去不得,即不會先師意。左右即裝香,香煙未盡,泰即化去。虔撫其背曰,坐脫立亡即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曹山堂上坐,紙衣道者從堂下過。山曰,莫是紙衣道者麼。衣曰,不敢。山曰,如何是紙衣下事。衣曰,一裘才掛體,萬法悉皆如。山曰,如何是紙衣下用。衣曰,諾,便化去。山曰,汝只解恁麼去,不解恁麼來。衣複開目問曰,一靈真性,不假胞胎時,如何。山曰,未是妙。夫坐脫立亡,未明大法,固非了事,然其造詣工夫,殊非易易。果能回此一段精神,專心念佛,求生淨土,當必穩得上品上生。豈更遭人檢點哉。如紙衣進問,如何是妙。山答雲,不借借,衣便珍重化去。噫,與其不借而借臭穢胞胎,何如不借而借香潔蓮華。直以胞胎臭穢,蓮華香潔而論,已自勝劣懸殊。況出胎隔陰,作主大難,而蓮胞一敷,勝緣具足。此則日劫相懸,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矣。無怪乎永明大師,謂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此真語也,實語也,大慈悲心淚出痛腸之語也。學者幸勿忽諸。
  最初迷真起妄,則曰一念妄動。末後返妄歸真,則曰一念相應。是則起妄之後,歸真之前,更有何法,能外此一念乎。是故一念悟,隨淨緣,即佛法界。迷,隨染緣,即九法界。十方虛空,是此一念迷昧。一切國土,是此一念澄凝。四生正報,是此一念情想合離。四大依報,是此一念動靜違順。唯依此念,變現諸法。離此念外,無法可得。原此一念,本是法界,從緣而起。緣無自性,全體法界。故得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離過絕非,不可思議。法爾具此威神,法爾具此功用。今以此念,念於西方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淨土。正當念時,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內。如兩鏡交光,相含互照。此橫遍十方之相也。若約豎窮三際,則念佛時,即見佛時,亦即成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亦即度生時。三際同時,更無前後。帝網珠光,難齊全體。南柯夢事,略類一班。此理悟之最難,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當,終必全身受用。可謂參學事畢,所作已辦矣。如或未能,但當任便觀察,隨分受用焉耳。
  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即為業縛。業不隨心轉,即能縛心。心何以能轉業,心與道合,心與佛合,即能轉業。業何以能縛心,心依常分,任運作受,即為業縛。一切現前境界,一切當來果報,皆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唯業所感故,前境來報,皆有一定,以業能縛心故。唯心所現故,前境來報,皆無一定,以心能轉業故。若人正當業能縛心,前境來報一定之時,而忽發廣大心,修真實行,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則心能轉業,前境來報,定而不定。又心能轉業,前境來報不定之時,而大心忽退,實行有虧,則業能縛心,即前境來報,不定而定。然業乃造於已往,此則無可奈何。所幸而發心與否,其機在我。造業轉業,不由別人。如吾人即今發心念佛,求生極樂。或觀依正,或持名號,念念相續,觀念之極,則心與佛合。合之又合,合之其極,則心能轉業。而前境之娑婆,轉為極樂。胎獄之來報,轉為蓮胞。便是樂邦自在人矣。若正恁麼時,其心或偶然失照,或忽生退悔,不與佛合,則業能縛心。而前境仍舊,來報依然,還是忍土苦眾生也。然則我輩有志出離,求生淨土者,可弗惕然而警,奮然而發也哉。
  淨土門中,以願為最。凡有願者,終必能滿。如鬱頭藍弗,習非非想定於水邊林下,每定將成,多為魚鳥所驚,因發惡願曰,吾他日後,當作飛狸,入林食鳥,入水食魚。後非想定成,遂生天上,壽八萬大劫。天報既終,遂墮為飛狸,入林水以食魚鳥。此惡願也,與性相違,尚有大力用,八萬劫後能滿,況稱性之善願乎。神僧傳,載一僧於石佛前,戲發願曰,如今生生死不了,願來生作威武大臣,後果作大將軍。此戲發之願也,尚終得遂,況至誠所發之願乎。複載一僧,博通經論,所至無所遇。乃咨嗟歎息。傍一僧曰,汝學佛法,獨不聞未成佛果,先結人緣,汝雖明佛法,其如無緣何。其僧曰,我即終於此乎。傍僧曰,吾代汝為之。問其僧有何所蓄。曰,無他,僅余一衣料耳。曰,此亦足矣。遂變價置買食物,引其僧至一深林,禽鳥昆蟲甚多之處,置食於地,複教以發願。乃囑曰,汝二十年後,方可開法。其僧如所囑,至二十年後始開法,受化者多少年,蓋皆受食之禽鳥昆蟲也。此願力之不可思議也。尚能以他人之願,攝彼蟲鳥,脫異類而入人道。豈自願不能自度耶。佛以四十八願,自致成佛。而我所發之願,正合佛攝生之願。此則直以發願,便可往生。而況佛有不思議大慈大悲。如瑩珂,酒肉無擇之人,後閱往生傳,每讀一傳,為一首肯,遂斷食念佛。至七日,感佛現身慰之曰,汝陽壽尚有十年,當好念佛,吾十年後來接汝。珂曰,娑婆濁惡,易失正念,願早生淨土,承事諸聖。佛曰,汝志如此,我三日後來接汝,三日後果得往生。又懷玉禪師,精修淨業。一日見佛菩薩滿虛空中,一人執銀台而入。玉念曰,吾一生精進,志在金台,今胡不然。銀台遂隱。玉彌加精進,二十一日後,複見佛菩薩遍滿虛空,前持銀台者易金台而至,玉遂泊然而逝。劉遺民,依東林,結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見佛現身。劉念曰,安得如來手摩我頭乎,佛即手摩其頭。複念曰,安得如來衣覆我體乎,佛即以衣覆其體。嗚呼,佛之於眾生,無所不至,真可謂大慈悲父母矣。欲速生即令速生,欲金台即易金台,欲手摩頭即摩頭,欲衣覆體即覆體。佛既慈悲一切眾生,豈獨不慈悲我乎。佛既滿一切眾生之願,豈獨不滿我之願乎。大慈悲心,無有揀擇,安有此理。是以真能發願,則信在其中。信願既真,行不期起而自起。是故信願行三種資糧,唯一願字盡之矣。
  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淨,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刻刻熏修淨業。倘置佛名而別修三乘聖行,亦是浪用精神,亦是千鈞之弩,為鼷鼠而發機,況造六凡生死之業乎。倘置淨業而別取權乘小果,亦是虛度光陰,亦是以如意寶珠,而貿一衣一食,況取人天有漏之果乎。如是珍重,如是愛惜,則心專而佛易感,行勤而業易精。果得真生淨土,親見彌陀,時承開示,面奉慈音,妙悟自心,深證法界。延一念為長劫,促長劫為一念,念劫圓融,得大自在。得非自食其珍重愛惜之報乎。
  夫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此千聖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論也。然見道豈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開圓解。若依宗門,必直透重關。然後得論修道。否則便為盲修瞎煉,不免撞牆磕壁,墮坑落塹矣。唯淨土一門則不然,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但發願持名,即得往生。此乃佛心佛眼,親知親見之境界。非彼三乘賢聖所能知見也。但當深信佛言,依此而發願持名。即是以佛知見為知見,不必別求悟門也。余門修道,必悟後依法修習,攝心成定,因定發慧。因慧斷惑。所發之慧有勝劣,所斷之惑有淺深,然後方可論其退與不退。唯此淨土門中,唯以信願之心,專持名號,持至一心不亂,淨業即為大成,身後決定往生。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轉。又余門修道,先須懺其現業。若現業不懺,即能障道,則進修無路矣。修淨業者,乃帶業往生,不須懺業。以至心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又余門修道,須斷煩惱。若見思煩惱分毫未盡,則分段生死不盡,不能出離同居國土。唯修淨業,乃橫出三界,不斷煩惱,從此同居,生彼同居。一生彼土,則生死根株便永斷矣。既生彼土,則常常見佛,時時聞法,衣食居處,出於自然。水鳥樹林,皆悉說法,同居土中,橫見上三淨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圓證三種不退,一生便補佛位。然則淨土一門,最初省求悟門,末後不待發慧。不須懺業,不斷煩惱,至極省要,至極徑捷。及其證入,至極廣大,至極究竟。學者當細心玩味而詳擇之。毋以一時貢高,失此殊勝最大利益也。
  一窮人遙望,見錢一串,就而取之,乃蛇也,遂瞠立於其傍。複一人至,得錢一串攜去。夫錢非蛇也,而蛇現者,唯業所感,唯心所現也。錢上之蛇,固是業感心現。而蛇上之錢,獨非業感心現乎。錢上之蛇,一人之別業妄見也。蛇上之錢,多人之同分妄見也。一人之妄見,其妄易知,多人之妄見,其妄難知。以易知例難知,難知亦易知矣。然則蛇固蛇也,錢亦蛇也。推此而往,內而根身,外而境界,由一方而至十方,以及四大部洲,三千大千世界,皆此錢上之蛇也。但唯心之蛇既現,便能螫人。唯心之錢既現,便得享用。非謂唯心,便無外境。且娑婆之穢苦,安養之淨樂,皆唯心現。唯心之穢苦既現,則遭大逼迫。唯心之淨樂既現,則得大受用。既穢苦淨樂皆唯心現,何不舍唯心之穢苦,以取唯心之淨樂。而乃久經長劫,甘為八苦之所交煎也哉。
  吾人生死關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唯西方是趨。則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余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余處也。何為重心。我輩修習淨業,信貴於深,願貴於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若正修淨業時,倘達摩大師,忽現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禪授汝。但當向祖師作禮,謂我先已受釋迦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祖師雖有深妙禪道,吾則不敢自違本誓也。縱或釋迦如來,忽爾現身,謂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耳。今更有殊勝法門,超於彼者。汝當且置念佛,吾即為說勝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陳曰,我先稟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如來雖有勝法,吾則不敢自違本願也。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謂深矣。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能如是願,其願可謂切矣。信深願切,是謂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必強。心重故則易純,業強故則易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果得染緣已盡,則臨終時,雖欲輪回境界再現在前,亦不可得。果得淨業已熟,則臨終時,雖欲彌陀淨土不現在前,亦不可得。然此信願,要在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於歧路。如古德臨欲命終,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專心待佛,後佛現,乃曰佛來也,遂合掌而逝。夫臨欲命終,四大分張,此何時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願不到十分堅固,當此時,對此境,而能強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謂千古修淨業者之標榜矣。
  有禪者問曰,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娑婆固夢也,極樂亦夢也,既同是一夢,修之何益。余曰,不然,七地以前,夢中修道。無明大夢,雖等覺猶眠。唯佛一人,始稱大覺。當夢眼未開之時,苦樂宛然。與其夢受娑婆之極苦,何若夢受極樂之妙樂。況娑婆之夢,從夢入夢,夢之又夢,展轉沉迷者也。極樂之夢,從夢入覺,覺之又覺,漸至於大覺者也。夢雖同,所以夢者未嘗同也。可概論乎。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淨土一門,信尤為要。以持名念佛,乃諸佛甚深行處。唯除一生所系菩薩,可知少分。自余一切聖賢,但當遵信而已。非其智分之所能知,況下劣凡夫乎。然十一善法,以信居初,信心之前,更無善法。五十五位,以信為始,信位之前,別無聖位。故菩薩造起信論,祖師作信心銘。以信心一法,為入道要門也。昔王仲回問於楊無為曰,念佛如何得不間斷去。楊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楊夢仲回致謝,謂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淨土矣。楊後見仲回之子,問及仲回去時光景,及去之時節,正楊得夢之日。噫,信之時義大矣哉。
  法藏比丘,對世自在王佛,發稱性四十八種大願,依願久經無量長劫,修習大行,至於因圓果滿,自致成佛。法藏轉名彌陀,世界轉名極樂。彌陀之所以為彌陀者,深證其唯心自性也。然此彌陀極樂,非自性彌陀,唯心極樂乎。但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不偏屬佛,亦不偏屬眾生。若以心屬彌陀,則眾生乃彌陀心中之眾生。若以心屬眾生,則彌陀乃眾生心中之彌陀。以彌陀心中之眾生,念眾生心中之彌陀。豈眾生心中之彌陀,不應彌陀心中之眾生耶。但佛悟此心,如醒時人,眾生迷此心,如夢中人。離醒時人,無別夢中之人,豈離夢中之人,別有醒時之人耶。但夢中之人,當不自認為真。亦不離夢中之人,別求醒時之人。唯應常憶醒時之人,憶之又憶,則將見大夢漸醒,而夢眼大開。即夢中能憶之人,便是所憶醒時之人。而醒時之人,非夢中人也。夢中人眾多,醒時人唯一。十方諸佛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此乃即一即多,常同常別,法爾自妙之法也。念佛之意,大略如此。
  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二語,上句說事,下句說理。事是即理之事。謂生即不生,非直以生為生也。理是即事之理。謂不去而去,非直以不去為不去也。兩句作一句看,則事理圓融,所謂合之則雙美也。若兩句作兩句看,則事理分張,所謂離之則兩傷也。若不合此兩句作一句,便當演此兩句作四句,謂生則決定生。生而無生。去則實不去。不去而去。雖為四句,義亦無增,合為一句,義亦無減,總一事理圓融耳。與其執去則實不去之理,不如執生則決定生之事為得。何也,以執事昧理,猶不虛入品之功。若執理廢事,便不免落空之誚。以事有偕理之功,理無獨立之能故也。以有生為生,則墮常見,以不去為不去,則墮斷見。斷常雖同一邪見,而斷見之過患深重,故不若執事之為得。然總不如圓會二句為佳耳。
  吾人現前一念,緣生無性,無性緣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約緣生無性,則生佛平等一空。若約無性緣生,則十界勝劣懸殊。阿祈達王臨終,為驅蠅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遂墮為毒蛇。一婦人渡河失手,其子墮水,因撈子故,與之俱沒,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緣念彌陀,求生淨土,得不見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僥倖而致,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是故吾輩於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至終日終年念者,無非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時,唯此一念,更無異念。智者大師雲,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然唯此一念,更無異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見彌陀,更見何人。不生淨土,更生何處。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既舉。則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義俱彰矣。噫,果明此理,而猶不念佛者,則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不唯是觀經一經綱宗法要,實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大法綱宗。不唯釋迦一佛法藏綱宗,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藏綱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謂學雖不多,可齊上賢也。
  真法無性,染淨從緣。一真既舉體成十界,則十界全體即一真。是故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
  吾人現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無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離四句,本絕百非。本遍一切。本含一切。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蓮宗行者,當從者裏信入。
  殺生一事,過患至為深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生可殺乎。造重業,縱殺心,結深怨,感苦果,皆由一殺所致。是以殺心漸猛,殺業漸深,漸以殺人,以及殺其六親,甚而積為刀兵大劫,可悲也矣。蓋皆由不知戒殺之所致。苟知戒殺,牲且不忍殺,況殺人乎,況殺六親乎。牲不忍殺,刀兵大劫,何所從來。殺人之父者,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者,人亦殺其兄。知人之父兄不可殺,亦戒殺之漸。但不知殺父兄者,由於不戒殺始也。
  人之所以不戒殺者,由於不達因果之理。因果者,感應也。我以噁心感之,人亦以噁心應。我以善心感之,人亦以善心應。人但知感應見於現生,而不知感應通於三世也。人但知感應見於人道,而不知感應通於六道也。果知感應通於三世六道,六道中皆多生之父兄,殺可不戒乎。縱知感應通於六道,亦不知感應通於世出世間也。以無我心感,則聲聞緣覺之果應之。以菩提心六度萬行感,則菩薩法界果應之。以平等大慈,同體大悲感,則佛法界果應之。噫,感應之道,可盡言哉。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此唯心之義,須以三量楷定。三量者,現量,比量,聖言量也。現量者,謂親證其理也。如羅什大師,七歲隨母入佛寺,見佛缽,喜而頂戴之,俄而念曰,我年甚幼,佛缽甚重,何能頂戴,是念才動,忽失聲置缽,遂悟萬法唯心。高麗惟曉法師,來此土參學,夜宿塚間,渴甚,明月之下,見清水一汪,以手掬而飲之,殊覺香美。至次日清晨,乃見其水為墓中控出,遂噁心大吐,乃悟萬法唯心,便回本國著述。此皆現量親證也。比量者,借眾相而觀於義,比喻而知也。諸喻之中,夢喻最切。如夢中所見山川人物,萬別千差,皆不離我能夢之心。離夢心外,別無一法可得。即此可以比喻,而知現前一切萬法,但唯心現也。聖言量者,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千經萬論,皆如是說。已約現等三量,楷定唯心。更約事理二門,辨明具造。謂由有理具,方有事造。理若不具,事何所造。所以理具,但具事造。離事造外,無別所具。由有事造,方顯理具。事若不造,爭知理具。所以事造,只造理具。離理具外,別無所造。只此一念心中,本具十界萬法。即此一念隨緣,能造十界萬法。理具,如金中本具可成瓶盤釵釧之理。事造,如隨工匠爐錘之緣,造成瓶盤釵釧之器。又理具,如面中本具可成種種食物之理。事造,如水火人工之緣,造成種種食品也。已辨事理,複約名體同異,揀定真妄。佛法中有名同而體異者,有名異而體同者。名同體異,如心之一名,有肉團心,有緣慮心,有集起心,有堅實心。肉團心,同外四大,無所知識。緣慮心,通於八識,以八種識皆能緣慮自分境故,此則是妄。集起心,唯約第八,以能集諸法種子,能起諸法現行故,此則真妄和合。堅實心者,即堅固真實之性,乃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今言唯心者,乃堅實純真之心也。名異體同者,如諸經中所說真如,佛性,實相,法界等,種種極則之名,皆此堅實純真心也。已揀真妄,還約本有現前,折衷指點。以諸經皆言無始本有真心。夫既曰本有,即今豈無。而今現有,即本有也。若無無始,則無現前。若離現前,豈有無始。是故不必高尊本有,遠推無始。但現前一念心之自性,即本有真心也。以現前一念,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離此現前一念之外,豈別有真心自性哉。古德雲,威音那畔,不離今世門頭。眾生現行無明,即是諸佛不動智體。其庶幾乎。由上四義,以顯唯心,故一以唯心為宗也。又一句阿彌陀,以唯佛為宗。以一切萬法,既唯心現,全體唯心。心無彼此,心無分際。於十界萬法,若依若正,假名實法,隨拈一法,皆即心之全體,皆具心之大用,如心橫遍,如心豎窮。以唯心義成,唯色唯聲唯香唯味唯觸唯法,乃至唯微塵,唯芥子,一切唯義俱成。一切唯義俱成,方成真唯心義。若一切唯義不成,但有唯心之虛名,而無唯心之實義。以一切唯義俱成,故曰法無定相,遇緣即宗。唯微塵,唯芥子,尚可為宗。八萬相好莊嚴之果地彌陀,反不可以為宗耶。故以唯佛為宗。又以絕待圓融為宗。於十界萬法,隨拈一法,無非即心全體,具心大用,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離於四句,絕於百非。獨體全真,更無有外。彌滿清淨,中不容他。一法既爾,萬法皆然。各約諸法當體,絕待無外,是為絕待。又以十界萬法,各各互遍,各各互含,一一交羅,一一該徹,彼彼無障無礙,各各無壞無雜。如當台古鏡,影現重重。如帝網千珠,回環交攝。此約諸法迭互相望,是為圓融。今合絕待圓融為一宗。正絕待時即圓融,正圓融時便絕待。非離絕待別有圓融,絕待,絕待其圓融。非離圓融別有絕待,圓融,圓融其絕待。絕待圓融,各皆不可思議。今共合為一宗,則不思議中不思議也。又超情離見為宗。以但約諸法絕待,離過絕非,已超一切眾生情妄執著,三乘聖賢所見差別。若約諸法圓融,圓該四句,融會百非,尤非凡情聖見之所能及。故總立超情離見為宗。初以唯心為宗。次以唯佛為宗。三以絕待圓融為宗。末以超情離見為宗。總此四重宗旨,方是一句彌陀正宗宗旨,豈易言哉。
  此一念佛法門,如天普蓋,似地普擎,無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如華嚴全經,雖有五周四分之殊,以因果二字,該盡無余。四十一位因心,無一心而不趨向果覺,四十一位所修種種法行,豈非皆念佛法行也。而末後普賢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全經一大結穴,不其然乎。又華嚴者,以萬行因華,莊嚴一乘佛果,此萬行非念佛行耶。華嚴,具婆須蜜女,無厭足王,勝熱婆羅門等無量門,然皆顯示毗盧境界,此無量門,非即念佛門耶。法華一經,從始至終,無非開示悟入佛知佛見,此非始終唯一念佛法門耶。楞嚴最初顯示藏性,明成佛之真因也。其次揀選圓通,示成佛之妙行也。後曆六十聖位,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證佛地之極果也。背此則成七趣沉淪,向此則明五魔擾亂。末後雲,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若能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消滅,變其地獄所受苦因,為安樂國。此則徹始徹終,唯一念佛法門也。總佛一代時教,三藏十二部,半,滿,權,實,偏,圓,頓,漸,種種法門,無非顯示唯心自性,圓成無上妙覺而已。得非總一大念佛法門耶。至如禪宗,達摩大師西來,但當曰,直指人心見性便了。而雲成佛者,非宗門亦念佛門耶。故合二派五宗千七百則公案,不過指點當人本源心性,顯示本有清淨法身。法身橫遍豎窮,無所不遍。而參禪人,要須時時現前,頭頭相應。此何在而非念佛法門哉。至如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一棒打殺,與狗子吃等語,皆顯示法身向上勝妙方便。是真念佛也。往往無知之輩,謂宗門中人,不宜念佛。此不唯不知念佛,豈真知宗哉。不唯宗教兩門如是,即普天之下,士農工商,諸子百家,縱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於念佛法門之外。以彼去來動靜,鹹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所謂一氣不言含有象,萬靈何處謝無私。夾路桃華風雨後,馬蹄無地避殘紅。
  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七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矣。
  眾生所以輪回者,六道也。余趣眾生,為驚瞋苦樂所障,無暇向道。可以整心慮,趨菩提,唯人道為能耳。但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人身豈易得乎。人道眾生,從生至壯,以及老死,眼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世間塵勞生死業緣耳,佛法豈易聞乎。得人身已難,況得男子身,六根具足尤難。聞佛法已難,況聞彌陀名號,淨土法門尤難。何幸而得難得之人身。何幸而聞難聞之佛法。聞之而猶不肯信,不深為可惜也哉。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而不願,猶不信也。願而無行,猶弗願也。行而不猛,猶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願不切。願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總之生真信難。信果真矣,願自能切。願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願,加以勇猛行力,決定得生淨土,決定得見彌陀,決定證三不退,決定一生補佛。既得生淨土矣,曠大劫來生死業根,則從此永斷。既一生補佛矣,至極尊貴無上妙覺,則便得圓成。此一念真信所關係者,豈淺淺哉。苟非障道緣薄,生死業輕,久種善根,宿因深厚者,何以能爾。然吾人無量劫來,業力輕重,善根深淺,皆莫得而知。但業力由心轉變,善根在人栽培。是故宏法者,不得不善巧方便,懇切開示。而學道者,不可不竭力奮勉,勇往直前。但一言入耳,一念動心,皆可轉變業力,皆能栽培善根。雖聞種種緊要開示,都無一言所入。雖遭種種逆順境界,曾無一念奮發。是為真業力深重。真善根輕鮮。則亦莫可如何也矣。
  現前一念心性,本與佛同體。佛已久悟,而我猶迷。佛雖已悟,亦無所增。我雖猶迷,亦無所減。佛雖無增,以順性故,受大法樂。我雖無減,以背性故,遭極重苦。佛於同體心性之中,雖受法樂,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念念憶念於我,念念攝化於我。我於同體心性之中,雖遭眾苦,不知仰求於佛,不知憶念於佛。但唯逐境生心,循情造業。曠大劫來,五逆十惡,種種重業,何所不造。三途八難,種種大苦,何所不受。言之可慚,思之可怖。設今更不念佛,依舊埋頭造種種業,依舊從頭受種種苦,可不愧乎,可不懼乎。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於念念中憶念攝化於我,則我今者深感佛恩,故應念佛。一向長劫枉受眾苦,欲求脫苦,故應念佛。已造之業,無可如何,未來之業,可更造乎,生慚愧心,故應念佛。同體心性,既曰本有,即今豈無,只欠悟證耳,求悟心性,故應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慚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懇切念佛,佛必轉更念我矣。大勢至菩薩雲,十方諸佛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為。若子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大士親證實到境界,吐心吐膽相告語也。我今念佛,必得見佛。一得見佛,便脫眾苦,即開悟有期。果得開悟,便可一痛洗已往之慚愧矣。佛尚可不念乎。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真心本有,妄性元空。一切善法,性本自具。但以久隨迷染之緣,未斷元空之妄,未證本有之真,善本具而未修,佛本是而未成。今欲斷元空之妄,證本有之真,修本具之善,成本是之佛,而隨悟淨之緣者。求其直捷痛快,至頓至圓者,無如持名念佛之一行矣。以能念之心,本是全真成妄,全妄即真。所念之佛,亦本全德立名,全名即德。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兩忘,心佛一如。於念念中,圓伏圓斷五住煩惱,圓轉圓滅三雜染障,圓破五陰,圓超五濁,圓淨四土,圓念三身,圓修萬行,圓證本真,而圓成無上妙覺也。一念如是,念念皆然。但能念念相續,其伏斷修證,有不可得而思議者矣。以是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實有自心果佛,全分威德神力,冥熏加被耳。一句佛號,不雜異緣,十念功成,頓超多劫。於此不信,真同木石。舍此別修,非狂即癡,複何言哉。複何言哉。
  問,諸方皆有淨土,何專贊西方,求願往生耶。答,此非人師意也。乃金口誠言,分明指示故。大乘顯密諸經,同指歸故。令初心人專注一境,三昧易成故。四十八願為緣,緣強故。十念為因,因勝故。佛與眾生,偏有緣故。此土眾生,無論僧俗男女老幼善惡之人,當其處極順逆苦樂境緣之時,多必由中而發,沖口而出,念佛一聲。然不念佛則已,凡念佛必念阿彌陀佛。此誰使之然,蓋眾生久蒙佛化,久受佛恩,與佛緣深故也。且此彌陀一經,羅什最初譯成,東林遠祖,即與一百二十三人,結社念佛。其一百二十三人,以次漸化,臨終皆留瑞應。雖鸚鵡,八八兒念佛,化時皆有瑞相。此非眾生與佛緣深,謂之何哉。又無量壽經雲,當來經道滅盡,我以願力,特留此經,更住百年,廣度含識。夫不留他經,而獨留此經者,豈非以此法門,下手易而攝機普,入道穩而獲益速耶。以是而知,其時愈後,此法愈當機矣。
  世間眾生,當處急難痛苦之時,嗥叫父母,呼天喚地。不知父母人天王等,不能救我生死,盡我輪回,以其同在生死輪回故耳。三乘聖人,雖出生死,無大悲心,無益於我。諸菩薩等,雖有大慈悲心,以其心證各有分限,未能普利眾生,滿一切願。十方諸佛,雖皆證窮法界,然我感之不易。縱感極而見,不過暫時離苦,終非究竟。唯阿彌陀佛,但得一見,即頓脫生死,永斷苦根矣。唯此一句阿彌陀佛,是所當盡心竭力者。予曾有偈雲,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然而念佛不難,難於堅久。果能堅持一念,如生鐵鑄成,渾鋼打就。如一人與萬人敵,千聖遮攔不住,萬牛挽不回頭。如是久之,必能感通相應。若其未能如此用心,便謂佛言無驗,佛心難感者,夫豈可哉。但得一念感通,便頓出生死,直登不退,穩成佛果。豈易事也哉。
  知小而不知大,見近而不見遠者,此眾生之常分也。如阿彌陀佛,於諸眾生,有大恩德,眾生不知也。佛於無量劫前,對世自在王佛,普為惡世界苦眾生,發四十八種大願。複依願久經長劫,修菩薩行。舍金輪王位,國城妻子,頭目腦髓,不知其幾千萬億。此但萬行中內外財佈施一行也。如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圓修萬行,力極功純,嚴成淨土,自致成佛,分身無量,接引眾生,方便攝化,令生彼國。然則如為一人,眾多亦然。如為眾多,一人亦然。若以眾多觀之,佛則普為一切眾生也。若以一人觀之,佛則專為我一人也。稱性大願,為我發也。長劫大行,為我修也。四土為我嚴淨也。三身為我圓滿也。以致頭頭現身接引,處處顯示瑞應,總皆為我也。我造業時,佛則警覺我。我受苦時,佛則拔濟我。我歸命時,佛則攝受我。我修行時,佛則加被我。佛之所以種種為我者,不過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脫眾苦,廣受法樂也。欲我展轉化度一切眾生,直至一生補佛而後已也。噫。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雖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非聞開示,安知此意。不讀佛經,安曉此理。今而後,已知之矣。唯有竭力精修,盡報歸誠,拌命念佛而已。複何言哉。
  一切眾生,為利鈍十使所使,久經長劫,流轉生死,受大苦惱,不能出離,可悲也。十使者何,即身,邊,邪,見,戒,此五為利使,以發動輕便故。貪,瞋,癡,慢,疑,此五為鈍使,由利使所生,對利說鈍故。此之十使,眾生或多或少,各有偏重。若帶之修道,但唯增長邪見煩惱,決無相應分。如欲斷之實難,以此十使,於四諦下曆三界九地,有八十八使見惑,八十一品思惑。但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流,況思惑乎。若見思二惑,毫髮未盡。分段生死,不能出離。此所謂豎出三界也,甚難甚難。然此十使,總名眾生知見。古德謂眾生知見,須以佛知見治之。佛知見者,即現前離念靈知也。然此靈知,不能孑然自立,必隨緣起。不隨佛界之緣,便隨九界緣起。離十界外,無別緣起故。欲隨佛界緣起,無如以信願心,持佛名號。但信貴深,願貴切,持名貴專勤。果以深切專勤之心,信願持名,即是以佛知見而為知見。亦即是念念中,以佛知見,治眾生知見也。熾然十使心中,但置一信願持名之心,即轉生界緣起,為佛界緣起。此於修道門中,乃點鐵成金極妙之法。只須赤體擔當,久久勿替。管取金台可以坐待,寶蓮不日來迎。是為從此同居,生彼同居。橫出三界,較之豎出者,不亦省力也哉。
  一句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藥,無病不療。是如意珠王,無願不滿。是生死苦海之慈航,無苦不度。是無明長夜之慧燈,無暗不破。但得一曆耳根,便為有緣。但能一念信心,便可相應。信心果真,願不期發而自發。只將此信願二法,常存在心。如忠臣之奉聖君密旨,孝子之受慈父嚴命,憶念不忘,作為第一件要事。不論所處境界,靜鬧閑忙,多念少念,總皆為往生正因。只恐介在勤怠間耳。吾人曠大劫來,久在輪回,豈永不發求出離之心,修向道之行耶。蓋皆廢於因循,敗於怠惰,所以常在生死,受大苦惱。今聞持名簡要法門,若仍因循故轍,安於覆敗,可謂第一等無血性漢子矣。
  所謂執持名號者,即拳拳服膺之謂,謂牢持於心而不暫忘也。稍或一念間斷,則非執持也。稍或一念夾雜,則非執持也。念念相續,無雜無間,是真精進。精進不已,則漸入一心不亂,圓成淨業。若到一心不亂,仍複精進不輟,將見開智慧,發辯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以至種種靈異瑞相,皆現前矣。如蠟人向火,薄處先穿,但不可豫存期效之心。唯當致力於一心不亂耳。一心不亂,乃淨業之歸宿,淨土之大門。若未入此門,終非穩妥。學者可不勉哉。
  修習一切法門,貴乎明宗得旨。今人但知萬法唯心,不知心唯萬法。但知心外無佛,不知佛外無心。但知無量為一,不知一為無量。但知轉山河大地歸自己,不知轉自己歸山河大地。然既不知心唯萬法,豈真知萬法唯心。既不知佛外無心,豈真知心外無佛。所謂一個圓球,劈作兩半,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也。是故念佛者,必以唯佛唯土為宗。若唯佛唯土之宗不明,則真唯心義不成。果透真唯心義,則唯佛唯土之宗自成。既成此宗,則一句所念之佛,所生之土,全體大用,橫遍豎窮,獨體全真,包羅無外。所念既爾,能念亦然。是謂以實相心,念實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念念絕待,念念圓融。以絕待故,全超一切法門,無與等者。以圓融故,全收一切法門,無出其外者。此之謂法無定相,遇緣即宗,繁興大用,舉必全真。一句阿彌陀佛,須恁麼信,恁麼念,方是不思議中不思議也。
  生佛不二,平等共有者,唯此現前離念靈知耳。諸佛以隨悟淨因緣,悟之又悟,淨之又淨,悟淨之極,故其靈知橫遍豎窮,廣大無外也。眾生以隨迷染因緣,迷之又迷,染之又染,故其靈知局然促然,介爾微劣也。然即此介爾靈知,與諸佛廣大靈知,覿體不二,毫髮無差。使其得隨悟淨之緣,業盡情空。則此介爾之知,當下轉為廣大無外之靈知矣。如一星之火,能燒萬頃荒田。然此現前一念靈知,若約所知之境,固有廣狹勝劣之不同。若約能知之知,則全體無異。如同一火也,燒檀則香,燒糞則臭,所燒雖殊,能燒之火無二。又如同一水也,清濁不同。同一鏡也,昏明有異。清濁雖殊,濕性不二。昏明雖異,光體是同。水同一濕也,濁者可使澄之而清。鏡同一光也,昏者可使磨之而明。光昏者為帶垢耳,垢非光,光者鏡之本體也。水濁者為雜塵耳,塵非濕,濕者水之本性也。此一念靈知,如水之濕,如鏡之光,如火之燒,舉體無異者也。唯其舉體無異,故於修道方便門中,便有多門。有但仰慕諸聖者。有但尊重己靈者。有外慕諸聖內重己靈者。有不慕諸聖不重己靈者。若但仰慕諸聖者。如本分念佛之人,以知諸聖皆已先證我之己靈,語默動靜,皆堪垂範。我曹若不仰慕諸聖,則進修無路矣。故或專持名號,或觀想音容,三業虔誠,六時敬禮,傾心歸命,盡報遵承。及乎時至緣熟,感應道交,心地大開,靈光獨露,乃知我之己靈,原與諸聖平等無異,亦不可不自尊重也。又但尊重己靈者。如宗門參禪者,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故唯欲十二時中,四威儀內,獨露當人面目,受用本地風光,離心性外,毫無取著,所謂任他千聖現,我有天真佛也。及乎造詣功深,悟證已極,乃知一切諸聖,皆久已先證我之己靈者,尤不可不仰慕也。又外慕諸聖,內重己靈者。夫欲尊重己靈,必須仰慕諸聖,唯其仰慕諸聖,正是尊重己靈。又仰慕諸聖,必須尊重己靈,若不尊重己靈,豈能仰慕諸聖。此則內外交修,心佛等重。既無偏執,進道彌速。至於力極功純,全體相應,乃知諸聖,但不過先證我之己靈而已,無庸仰慕。而我己靈者,亦不過平等齊於諸聖而已,何勞尊重。又不慕諸聖,不重己靈者。此謂寸絲不掛,心佛兩忘,徹底撒開,迥無依倚,外遺世界,內脫身心,一念不生,萬緣坐斷。至於久久功熟,圓滿證入,本靈獨露,諸聖頓齊,雖不仰慕諸聖,乃善仰慕,雖不尊重己靈,卻真尊重。此之四路,學者自諒根性,各隨好樂,但當一門深入,久之必皆有相應。切不可妄生執著,輕發議論,出奴入主,是一非余。不唯背妙道而成障礙,將恐謗大法而招愆尤也矣。
  楞伽經雲,諸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二祖雲,覓心了不可得。起信論雲,若有能觀無念者,即為向佛智故。華嚴合論雲,頓悟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此佛經祖語,菩薩知識造論,皆就現前一念指點,顯妄性本空也。夫妄本空而真本有,非佛而何。但眾生久隨污染之緣,未能頓複其本空耳。須以清淨緣起,漸而轉之。以吾即佛之因心,念吾即心之果佛。因果從來交徹,心佛法爾一如。而吾即心之果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本自不可思議。且吾即佛之因心,深信切願,專懇持名,亦複不可思議。能於念念中,齊澄眾染,圓顯本空,頓契靈源,直趣果海。然則清淨之緣,無過此者。但於念時,當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如救頭然,如喪考妣,如雞抱卵,如龍養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但只一心常恁麼念,是名無上深妙禪門。此則根身世界,密隨其心,念念轉變,殆非凡心肉眼,所能知見者也。及乎報終命盡,彌陀聖眾,忽現在前,或現異香天樂,諸靈瑞相,世人方謂淨業成就。然淨業之成,豈此時乎。
  念佛當生四種心。雲何為四。一無始以來造業至此,當生慚愧心。二得聞此法門,當生忻慶心。三無始業障,此法難遭難遇,當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當生感激心。此四種心中有一,淨業即能成就。念佛當長久,不可間斷。間斷,淨業亦不能有成。長久當勇猛,不可疲怠。疲怠,淨業亦不能成。長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不長久,即無進。
  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淨業必無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徹悟禪師語錄卷下
  嗣法門人了梅集

  雜著

  般若淨土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正以緣起故性空,若非緣起,說誰性空,此則緣起為性空之所以。又以性空故緣起,若非性空,何從緣起,此則性空為緣起之所以。若然者,空有兩門,不但不相礙,且複迭互相成矣。如古所謂萬象參天,觀之而無色,群音揭地,聽之而無聲,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者矣。夫緣起性空,既在同時。任運便有雙泯雙存之面目。雙泯雙存,同時無礙,即是向上圓融不思議第一義諦。圓融第一義諦,即是當人本源心性之異名。是知佛說種種般若門,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佛說種種淨土門,亦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從本源心性,流出種種般若淨土法門。而種種般若淨土法門,皆悉指歸本源心性。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昔有人問雲棲大師雲,參禪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師答雲,若然是兩物,用得融通著。噫,旨哉言乎。夫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本非兩物,用融通作麼。然則般若淨土兩門,既唯一本源心性。不唯分無可分,亦且合無可合。分合尚著不得,況可更論其相成相礙也哉。

  西有解
  西有者,謂西方的的是有,但含事理空有等種種義相耳。若謂定方實有,不可移易,此凡情執著之常有也。若謂一切境界,循業發現,即其現處,當體全空,此則非有而有,有即非有,真空妙有二諦交徹之有也。若互奪雙亡,二諦俱泯。則非空非有之有也。若相成兩立,二諦俱存。則即空即有之有也。若正雙泯時,便雙存,正雙存時,便雙泯。雙泯雙存,同時無礙之有也。又此有緣起性空,不墮有句。性空緣起,不墮空句。二義只成一法,不墮亦有亦空句。一法宛具二義,不墮非有非空句。此則四句全超之有也。又此有性空緣起,該得有句。緣起性空,該得空句。二諦雙存,該得亦有亦空句。二諦俱泯,該得非有非空句。此則四句全該之有也。又唯全超故全該,設有一句不超,亦不能全該四句。唯全該故全超,設有一句不該,亦不能全超四句也。此則圓教有門之有也。又西方依正莊嚴,皆一切眾生性所本具。特借彌陀大願為增上緣因,一顯發耳,曾何片法之新得哉。此則西有者,乃自性本具真善妙有之有也。又有句固是有句,有句亦是空句,有句亦是亦有亦空句,有句亦是非有非空句,一句即四句也。一句既即四句,四句亦即一句,有句固是有句,空句亦是有句,亦有亦空句,亦是有句,非有非空句,亦是有句。全一即四,全四即一,一四圓融,不可思議。又此有空等四句,執之則成四種邪見,通之則為四方便門。執成邪見網,永墮外道種族,通為方便門,便入聖賢階位。故曰,般若如大火聚,觸著便燒,此謂四邊不容執著也。又曰,般若如清涼池,隨方可入,此謂四門皆堪入道也。然全大火聚是清涼池,非離火聚別有涼池。全清涼池是大火聚,非離涼池別有火聚。所謂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毫釐無差,天地懸隔也。


  華嚴經節略要旨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乃毗盧遮那如來,於菩提場,初成正覺,七處九會,一音頓演,稱性法門也。按西域記,此經有三本,上中二本,其偈品以世界微塵論。下本猶有十萬偈,四十八品。結集之後,收入龍宮。以上中二本,非閻浮提人心力能持,故龍樹大士,但於龍宮記出此本,流布人間。而經來此土,有晉唐兩譯。佛陀跋陀羅所譯,六十卷,三十四品。唐實叉難陀所譯,八十卷,三十九品,即今經也。然文雖未備,義已周圓,神而會之,存乎其人。文中前後,共有七處九會。古德判為五周四分,曲盡精詳,今古同遵。第一會,說毗盧遮那如來依正因果法門,經文凡十一卷,六品。即四分中舉果勸樂生信分。五周中所信因果周也。(此中因果,乃聖位中修證之圓因妙果,非善惡因果之謂也。後皆仿此。)其次六會,以次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二覺法門,共四十一卷,三十一品。即四分中修因契果生解分。五周中差別因果,平等因果二周也。第八一會,說離世間法門,普慧雲興二百問,普賢瓶瀉二千酬,重明因果行相,共七卷,一品。即四分中托法進修成行分。五周中成行因果周也。第九一會,有本有末,初如來現相放光,具答諸菩薩心念所請果海中事三十問,令其現證,為本會。後文殊於福城東際大塔廟前,令六千比丘頓證十信滿心,指善財童子南參諸善知識,為末會。共二十一卷,一品。即四分中依人證入成德分。五周中證入因果周也。以前三十八品,雖廣談法界因果,但令生信開解起行造修,至此方始證入。苟無此證,前之信解行俱為虛設,故以證終焉。詳夫全經之大旨,統唯一真法界。蓋圓該萬有,唯是一心,覿體全真,融通交攝,是為諸佛極證之果海,亦即眾生本有之心源也。然法界勢含四重,(謂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也。)重重無盡。因果緣起六位,(即前信住行向地等妙二覺也。)位位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於圓融。差別非離平等,平等其差別。初則舉法界而全成因果,萬德萬行昭然。後乃融因果而混同法界,一毫一塵廓爾。雖四重六位有殊,隱顯開合無定。而原始要終,究不離乎一真法界。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是以一心萬法,舒卷自由。三際十方,縱橫無礙。十世古今互現,無邊?境交羅。猶帝網之千珠,光含眾影。類天池之一滴,味具百川。故界標華藏,具見染淨之融通。而佛號毗盧,直示應真之不二。五周四分之金文,瀾翻於口海。六相十玄之妙旨,星燦於義天。可謂教啟無上圓宗,法窮甚深理窟者矣。故得若聞若見,圓文殊智鑒於自心。或誦或持,啟普賢行門於遍界。人人入金剛之藏,塵塵樹功德之林。直得一生事辦,則我即善財。但使法界願周,而誰非淨滿。經雲,此經不入一切余眾生手。論雲,唯咐囑最上大心凡夫。斯言豈無謂哉。故知排斥久修開士,聾瞽上德聲聞。是皆所以融權執,引大心之深意也。然則食金剛之少許,固已植乎聖因。剖大經於微塵,終有待夫智者。況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千重樓閣,指聲彈而頓開。非貝葉之所能詮,豈管窺可得而測。勉述大端,聊備采覽雲爾。
  如欲詳明者,藏中有清涼觀國師疏鈔。棗柏李長者合論。其疏盡精微,沖深包博。而論得大體,痛快直截。二者參而觀之,則華嚴大旨,無余蘊矣。

  楞嚴二決定義
  初義蓋示根中之湛性為真因,真因得而後果證可期。二義蓋指根中之結相為惑本,惑本明而後斷修有要。湛性者,六根之性也,不變之真也。結相者,六根之相也,隨緣之妄也。斯則唯一六根,特相妄性真之別耳。惟其相妄,故須解之令盡。惟其性真,故可依而為因。然真既不變。則妄即本空。而妄既緣起。則真必全隱。約妄緣起而真全隱,修德固不可缺。且真不變而妄元空,性德尤所當明。性德固資修德而顯,修德全依性德而成。合二門之義觀之,真妄交融,性修雙妙之旨,無余蘊矣。然則推此而往,根身世界,物物頭頭,真也妄也,圓陀陀,活潑潑,渾無定相。雲為動作,心心念念,性也修也,淨灑灑,赤裸裸,了無定執。如是則何惑不斷,何果不成。而實亦無斷無不斷,無成無不成。特對迷心倒見者強分別耳。

  楞嚴頓歇漸修說
  前雲汝但不隨分別三種相續,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勞肯綮修證。似令一念頓歇也。此雲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曆劫辛勤修證,雖複多聞,只益戲論。似令曆劫漸修也。阿難之根,不劣於滿慈,而滿慈之位,差勝於阿難,何其修證難易之相懸若是耶。此蓋世尊據念劫圓融之理,頓漸不二之宗。顯妄空以奪法執,斥徒聞而策真修。即所謂看孔著楔,應病與藥也。試論之,一念歇狂,頓也,不了則流為長劫。曆劫勤修,漸也,究亦不離於一念。此念劫頓漸,似相懸而實不離也。況乃念性元空,時節無體。迷時似有隔異,悟後本自圓融。一念本不殊長劫,而長劫原只是一念。複何念劫頓漸之可疑哉。向使滿慈不索妄因而執實有,阿難不溺多聞而廢進修,則世尊頓歇漸修之說,亦不容拈出矣。

  金剛經實無有法發菩提心
  金剛經圓明五眼,洞徹三心一段。乃解上文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之義。謂眾生所以為眾生者,為有妄心故也。三心既不可得,眾生豈複可得。眾生不可得,誰為能發之人。三心不可得,何為所發之心。故曰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又妄心不可得,則全妄即真。眾生不可得,則全生即佛。果見到全妄即真,全生即佛。是為不發而發,稱性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此發心,何更有法可得。故曰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

  楞嚴經知見無見說
  楞嚴經知見無見一語,至為要妙。總攝一切諸要妙句。以其即是見猶離見也。華屋之門也。狂心頓歇也。不取無非幻也。聞複翳根除也。歸無所得也。滅妄名真也。全修在性也。覓心了不可得也。心空及第歸也。子轉身而就父也。臣退位以朝君也。父子投機也。君臣道合也。以少方便疾得成佛也。緣起無生也。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也。?那而登正覺也。體得無心道也。休也。諸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也。一超直入如來地,回頭慚愧好兒孫也。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也。撒手到家何所似,更無一物獻尊堂也。知而無知,不是無知而說無知也。即此見聞非見聞,無余聲色可呈君也。根既不立,塵無所緣,根塵兩亡,靈光獨耀也。類此句義,不能盡舉。唯此四句,攝盡無余。所謂緊要處佛法無多子也。果能一念相應,是為真轉全經。古德如慈明圓,權大道,棲賢舜,廣道者等諸人,於大見道後,皆作此工夫。謂之無心體道,以其是還鄉要路。歸真秘訣也。

  一乘決疑論說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此古德大慈悲心,淚出痛腸語也。良以我釋迦如來,為眾生故,修證此法,無央數劫,行諸一切難行法行。舍所愛之國城妻子,頭目腦髓,不知其幾千萬億。至於道成,仍以平等大悲,順悉檀義而敷衍之。故凡一句一字,皆無明長夜之寶炬,生死苦海之慈航。凡在有情,孰不蒙益。而諸子以依通之見,肆口詆訶,障正法明,瞎將來眼,疑誤眾生,殊非小小。謂其無罪,寧有是處。茲以一乘之理,剖決群疑,正大光明,直截痛快。蕩迷雲而淨盡,耀佛日以重光,誠為法門一大金湯矣。當是時也,諸子天眼法執,果得已通已忘,自能深生隨喜。正使未忘未通,定當頓獲勝益。故知此論之作,非特有益於法門,實則有益於諸子。不唯有益於諸子,且深有益於天下後世之學者。請即流通,以廣法施。

  相相離相心心印心略解
  原夫境逐念生,念泯則相相離相。妄依真起,達真則心心印心。惟其離也。有相皆歸實相。即斯印矣。無心不屬真心。是以滯相迷真,頭頭障礙。背塵合覺,法法圓通。心相大端,略申管見。精微詳釋,以俟多聞。

  淨土津梁跋
  乙巳仲秋,衍法志公和尚,會刻淨土經論文集成,囑跋數語。余因曆觀,三經,明因舉果,大開淨土之門。三論,顯理破迷,的示唯心之要。龍舒文,導初機而精詳曲盡。指歸集,采眾善於事理圓通。或問數紙,搜抉禪者孤陋之疑。法語一章,力振行人因循之弊。雲棲願文,自注戒殺放生等篇,莫非往生急務,助行要門。至若蓮華世界詩,雖文出遊戲,而理實圓常,況寫境傳神,引心入觀,攝化門中為不可少。善哉念佛一門,得此諸說,無機不被,無路不通,統萬流而歸淨土,誠為一大津梁矣。爰為題名曰淨土津梁。然而津梁雖設,履踐在人。撩起便行,阿誰無分。所貴賈勇先登,占寶蓮之上品。玄關直踏,獲法忍於無生。佛記早承,願輪速轉。遍?網而縱橫應化,盡劫波以展轉津梁。則苦海勞生,由是而蒙利濟者,可複量哉。如其逐世波而忘返,趨險道以苟安。或則玩津梁而不進,守津梁以自足。不驚汨沒?竮之苦,卒致問橋戀筏之譏。其何以慰集者之苦心。且深昧夫命名者之大義也矣。或曰,和尚秉單傳之宗,以祖道自任,當依本分直截示人。夫唯心淨土,當處現成,自性彌陀,覿體不隔。乃為是津梁之說,以起人心外有法,去來取捨之見乎。噫,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本分直截耶,去來取捨耶。於此緇素分明,許汝會唯心自性。如或未然,莫寐語好。

  跋德全禪人血書蓮華經
  無我而靈者,佛知見也。有我而昧者,眾生知見也。生佛知見無殊,特一妄我間之耳。夫大迷之本存乎我,而我之最愛者莫過身。苟眾生之身見不亡,我執不破,則生死輪回,曷能自已。德禪人密發九品淨願,書成七軸蓮經。以無情之霜刀,刺難出之身血。十指瀝幹,一心不動。偉矣哉,真無邊苦海中頓空我見,直出生死之勇猛丈夫也。噫,禪人初發是念,蓮華種植時也。日漸刺書,蓮華增長時也。七卷功圓,蓮華光香具足時也。如是則禪人之淨因已成矣。但當莫忘本願,系心念佛,直待此方報謝,彼土華開。即見佛聞法,因圓果滿時也。雖然,即今試問禪人,方金刀裂肉,血筆縱橫時,其知疼痛而成點畫者,靈耶昧耶,我耶非我耶,佛知見耶,眾生知見耶。於此了然,則佛國非遙,寶蓮正放。或猶未也,請分明記取,以質諸彌陀老子。

  跋明初禪人血書蓮華經
  金刀未舉,斑管未拈。盡十方是部血淋淋的妙法華經。於斯見徹,謂靈山一會未散可也,謂靈山一會本不曾會亦可也。向當時喝散可也,於今日再會亦可也。大用現前,不存軌則,如王寶劍,殺活臨時。如是刺血,如是書經,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可以暢本師出世之懷,可以來古佛泥洹之塔。直令十二類生,迎刃而命根頓斷。無邊法藏,點筆而文采全彰。莫不滴滴歸源,言言得髓。奚止刺無能刺,書無所書,鋪好華於錦上,指明月於天邊也哉。明禪人年齒尚少,向道唯誠。刺血書經,歸心樂土。果能聞是說而不生驚怖,是為解第一義,上品生因。如其未然,直須十二時中,四威儀內,以書經之念,念念忘緣。刺血之心,心心憶佛。管取金台可以坐待,妙諦不日親聞。否則必見我為能書,經為所書。彼是刺血時,彼是書經處。以生滅心,取實相法。轉不輕行,為我慢幢。不特全迷妙法,遠背佛心。且深負此一點百劫千生不易發起之勇猛淨信,為可惜矣。禪人其勉之。

  書蓮華經普門品後
  題標妙法,何法也。品號普門,何門也。說者謂一光東照,十界圓彰。隨類現身,應念脫苦。未為非是,特其末耳。直須未舉以前,向世尊開口不得處,大士回避不及時,親見法法此法,門門此門。正與麼時,不與麼會。始具看經眼。否則入海算沙,執指為月。不唯埋沒己靈,見惜明眼。將恐普門漸閉,而妙法終隱矣。默超居士有見於此,得是經而裝帙之,囑綴數語。普為見聞隨喜者,震塗毒鼓,食少金剛。其意豈淺淺哉。

  二有室跋
  經雲,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此金口誠言,分明指示。而世之昧者,猶謬執唯心,橫生異議,可悲也。因特書此以名余室,用警省焉。
  余以二有名室,或者淺之。籲,是尚不知即空之有,有而非有。況複雙泯雙存,超四句,該四句,圓教有門之有,與夫性具本有之有耶。其謂之淺也宜矣,無庸辯。

  跋禪人勇建血書楞嚴經莊嚴淨土
  首楞嚴者,稱性大定之名也。以如來藏心而為體性。以耳根圓通而為入門。以窮極聖位而為究竟。此依藏性之理。起稱性之行。還複證入藏性全體。一經大旨,義盡於斯。故文殊於是請結經名。此後複明昧此難免七趣沉淪,修此須防五魔擾亂者。但反襯正宗,以補足其間要務耳。經中兼明淨土,其處有四。第一大勢至法王子,親稟念佛法門於超日月光佛。其所陳念法,至為切要。而大士修因契果,自利利他,唯以念佛,皆悉具足。第二乾慧地中雲,現前殘質,不複續生。夫乾慧地,雖圓伏五住,見思尚猶未斷,何以便不續生。蓋超同居穢土,生同居淨土矣。智者大師是其明證。第三情想升沉中雲,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清淨國土,隨願往生。前乾慧地,猶屬聖位。此則博地凡夫,純想之心,便往生有分。此蓋我釋迦如來大慈悲心,熾然輪回之中,特地拈出此橫出三界之要道耳。古今未入聖位之人,臨終往生者,是其證也。第四流通分中,若有一人身具重罪,將招極惡。一念宏法,變其所受地獄苦因,為安樂國。重罪尚然,況輕罪乎,況無罪乎。無福尚然,況有福乎,況多福乎。一念尚然,況多念乎,況終年終身乎。其往生不在中下品矣。古今宏法諸師,現相往生者,皆其證也。夫念佛法門,普逗十方之機,三根齊被。耳根圓通,專逗此方之機,唯利上根。且示阿難以就路還家,故文殊大士曲為揀選。非謂耳根獨勝,念佛便劣也。讀經者不可不知。禪人血書此經,流通大法,實為希有難能之行。其於往生,當必有分焉。

  覆香嚴居士書
  月內廿九日得尊劄,備悉一切,欣慰無量。讀劄內有念佛期過三七,尚未見相好雲雲。觀此用心之切,立行之猛,此百日內,當必有大不思議之成就。但此時不可預存期效之心。存之則增躁動,而翻為障礙矣。此系修行門中微細心病,不可不知。直須深信諦了,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但使此念常現在前,便是真實效驗。離此念外,別求效驗。便是間斷,便不親切,便入歧路矣。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此之謂也。鄙見如此,不識居士於意雲何。至如長水之問,琅琊之答,針鋒直截明白,不可更為蛇足。果能於此正眼洞開,覷破琅琊,捉敗長水,楞嚴大旨,思過半矣。然雖如此,正好擲向他方世界,且自一心念佛。若曰開少解路,則更不勞拈出矣。柴紫錄,久聞其名,第未親見其書,未可懸斷。寺中近日,唯嘉園居士兼旬或一至,此外別無客跡。不慧逐日與諸衲子揮麈談經,罷即焚香宴坐,或讎校華嚴,或檢閱津梁,別亦無事。楞嚴已講竟六卷,約於後七月間,可圓全部。因思半載之內,兩終此經,亦閻浮提人生一大快事也。然唯循行數墨而已,絕無一字之新得。並書以博一笑。

  答江南彭二林居士書
  仰惟居士,深入淨宗,廣陳法施,自他並利,解行俱圓。可謂現居士身,修菩薩行,不違本願,不忘佛囑者矣。向得三經新論,妄為評題,不見罪責,已出分外。茲複寄示種種新刻,囑令論定,益覺赧顏。山野唯教乘大旨,粗知向方,而幼失問學,語不成文,故兩處住持二十餘年,檀護之門,未投只字。今感居士,虛懷遠問,為法之誠,遂頓忘固陋,罄己所知,直詞以告。其當否去取,唯高明以自裁焉。念佛決疑兩論,皆發前人所未發。一以見慧解之超卓,一以彰衛道之真切。並沒量大人,出格作用,可續入藏,永永流通。序跋皆精當。間有可商之處,簽辯於後。

  與瑞一李居士書
  屢有書來,曾未覆答,師資心契,諒不我疑。聞在南中竭力辦公,盡心護法,修持不輟,勸導維殷。此則自行化他,二利並舉。世法佛法,一道齊行。或雁信時通,或口碑傳誦。每一聞見,且慰且欣。因思道無不在,豈分朝野。而修證之際,實有易難。的論修道,出家尚不易,況在家耶。居家已難,況居官耶。故知即塵勞為佛事,化熱惱作清涼。苟非忍證無生,位登不退,深入如來之室,權現宰官之身者。恐終不免塵緣漸染,而道念日微也。今賢契信向此道未久,便能於沖繁官署,猛切乃爾。非宿善根力,謂之何哉。雖然,猶須痛念三界無安,肉身苦惱。生死路險,人命無常。幸聞佛法,幸生信心。幻境幻緣,只眼覷破。佛心佛行,赤體擔當。淨業得修且修,宦場可下便下。無少生留戀,無虛棄光陰。務期事辦一生,華開上品。庶幾不負自己多生熏習之善願。我佛長劫護念之慈恩。而成一世出世間之勇猛丈夫焉。


  念佛伽陀(附)
  嗣法門人了如錄

  教義百偈
  一句彌陀,我佛心要,豎徹五時,橫該八教。
  一句彌陀,意旨如何,知音常少,木耳偏多。
  一句彌陀,大意分明,蛇生弓影,藥出金瓶。
  一句彌陀,名異方便,普攝群機,旁通一線。
  一句彌陀,開往生門,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一句彌陀,臨終佛現,四辯親宣,六方共贊。
  一句彌陀,成佛標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一句彌陀,證三不退,只此一生,便補佛位。
  一句彌陀,滿十大願,豈得普賢,錯教了辦。
  一句彌陀,白牛駕勁,其疾如風,行步平正。
  一句彌陀,如來藏心,水外無浪,器原是金。
  一句彌陀,妙真如性,春在華枝,像含古鏡。
  一句彌陀,清淨實相,絕議絕思,難名難狀。
  一句彌陀,圓融法界,覿體全真,交羅無礙。
  一句彌陀,大圓智鏡,身土影含,重重掩映。
  一句彌陀,空如來藏,萬法未形,一真絕相。
  一句彌陀,圓滿菩提,天更無上,雲不與齊。
  一句彌陀,大般涅槃,一輪明月,萬里空寒。
  一句彌陀,開般若門,十虛萬法,一口平吞。
  一句彌陀,華屋門開,從者裏入,快隨我來。
  一句彌陀,入王三昧,似地均擎,如天普蓋。
  一句彌陀,得大總持,轉一切物,使十二時。
  一句彌陀,性本自空,星皆拱北,水盡朝東。
  一句彌陀,法界緣起,淨業正因,菩提種子。
  一句彌陀,如鏡照鏡,宛轉互含,重疊交映。
  一句彌陀,似空合空,了無痕縫,卻有西東。
  一句彌陀,一大藏經,縱橫交彩,絕待幽靈。
  一句彌陀,一大藏律,瞥爾淨心,戒波羅蜜。
  一句彌陀,一大藏論,當念心開,慧光如噴。
  一句彌陀,一藏秘密,發本神通,具大威力。
  一句彌陀,渾全大藏,戒定慧光,流出無量。
  一句彌陀,繩本是麻,奈何不會,翻疑作蛇。
  一句彌陀,罕聞罕睹,影現鏡林,響宣天鼓。
  一句彌陀,無可譬喻,古鏡當台,水銀墮地。
  一句彌陀,老婆心苦,運萬斛舟,發千鈞弩。
  一句彌陀,明明是有,四辯八音,婆心苦口。
  一句彌陀,的的是無,鎔他萬像,入我洪爐。
  一句彌陀,亦無亦有,夢裏山川,鏡中華柳。
  一句彌陀,非有非無,捺著便轉,水上壺盧。
  一句彌陀,第一義諦,尚超百非,豈落四句。
  一句彌陀,妙圓三諦,最清涼池,大猛火聚。
  一句彌陀,得大自在,轉變聖凡,融通世界。
  一句彌陀,有功者賞,王膳盈前,髻珠在掌。
  一句彌陀,裏仁為美,居蔔來歸,枯樁非鬼。
  一句彌陀,非難非易,九品蓮華,一生心力。
  一句彌陀,就路還家,可惜癡人,棄金擔麻。
  一句彌陀,橫出娑婆,汝信不及,吾末如何。
  一句彌陀,歸元捷徑,緊要資糧,唯信願行。
  一句彌陀,要在信深,蓮芽九品,抽自此心。
  一句彌陀,要在願切,寸心欲焚,雙目流血。
  一句彌陀,要在行專,單提一念,斬斷萬緣。
  一句彌陀,誓成片段,拌此一生,作個閑漢。
  一句彌陀,只恁麼念,百八輪珠,線斷重換。
  一句彌陀,不急不緩,心口一如,歷歷而轉。
  一句彌陀,愈多愈好,如人學射,久習則巧。
  一句彌陀,攝心密持,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一句彌陀,譬猶掘井,就下近泥,價廉工省。
  一句彌陀,類如鑽火,木暖煙生,暫停不可。
  一句彌陀,全身頂戴,人命無常,光陰不再。
  一句彌陀,如救頭燃,盡十分力,期上品蓮。
  一句彌陀,妙圓止觀,寂寂惺惺,無雜無間。
  一句彌陀,險路砥平,直抵寶所,不住化城。
  一句彌陀,如水清珠,紛紜雜念,不斷自無。
  一句彌陀,頓入此門,金翅擘海,直取龍吞。
  一句彌陀,塵緣自斷,師子遊行,驚散野幹。
  一句彌陀,驀直念過,一踏到底,香象渡河。
  一句彌陀,無相心佛,國土莊嚴,更非他物。
  一句彌陀,無為大法,日用單提,劍離寶匣。
  一句彌陀,無漏真僧,雪山藥樹,險道明燈。
  一句彌陀,滿檀那度,裂破慳囊,掀翻寶聚。
  一句彌陀,滿屍羅度,都攝六根,圓淨三聚。
  一句彌陀,滿羼提度,二我相空,無生忍悟。
  一句彌陀,滿毗梨度,不染纖塵,直踏玄路。
  一句彌陀,滿禪那度,現諸威儀,藏甚枯樹。
  一句彌陀,滿般若度,境寂心空,雲開月露。
  一句彌陀,想寂思專,未離忍土,已坐寶蓮。
  一句彌陀,一朵寶蓮,唯心之妙,法爾如然。
  一句彌陀,一朵寶蓮,凡情不信,亦宜其然。
  一句彌陀,一朵寶蓮,決定不信,真個可憐。
  一句彌陀,一朵寶蓮,直饒不信,已染識田。
  一句彌陀,宏通敢惰,入大悲室,坐法空座。
  一句彌陀,無盡寶藏,八字打開,普同供養。
  一句彌陀,斷諸煩惱,全佛全心,一了百了。
  一句彌陀,滅除定業,赫日輕霜,洪爐片雪。
  一句彌陀,能空苦報,世界根身,即粗而妙。
  一句彌陀,圓轉三障,即惑業苦,成秘密藏。
  一句彌陀,解難解怨,慈光共仰,法喜均沾。
  一句彌陀,報未報恩,裂纏綿網,入解脫門。
  一句彌陀,空諸惡趣,萬德洪名,哪容思議。
  一句彌陀,機逗人天,參差三輩,掩映九蓮。
  一句彌陀,化兼小聖,回狹劣心,向無上乘。
  一句彌陀,超然無礙,文殊普賢,大人境界。
  一句彌陀,微妙難思,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一句彌陀,列祖奉行,馬鳴造論,龍樹往生。
  一句彌陀,因緣時節,異香常聞,蓮社創結。
  一句彌陀,利大象龍,永明禪伯,智者教宗。
  一句彌陀,感應非輕,少康化佛,善導光明。
  一句彌陀,有教無類,雄俊入冥,惟恭滅罪。
  一句彌陀,是無上禪,一生事辦,曠劫功圓。
  一句彌陀,理非易會,百偈俄成,三尊加被。

  宗乘百偈
  一句彌陀,五宗公案,八裂七華,不勞判斷。
  一句彌陀,指向上路,不可言傳,直須神悟。
  一句彌陀,切忌莽鹵,瓜徹蒂甜,瓠連根苦。
  一句彌陀,何敢相嘲,合取狗口,打折驢腰。
  一句彌陀,現成公案,但辦肯心,必不相賺。
  一句彌陀,正好活埋,拗折竹杖,燒卻草鞋。
  一句彌陀,死了未燒,佛曾有約,天不須招。
  一句彌陀,莫問宗教,未擲藤條,先焚疏鈔。
  一句彌陀,計甚易難,三條竹篾,七個蒲團。
  一句彌陀,拳拳牢執,捏鐵稱錘,出黃金汁。
  一句彌陀,親切受持,一牛飲水,五馬不嘶。
  一句彌陀,念來便好,不用分疏,顓蒙合道。
  一句彌陀,悟機尤妙,念極情忘,寒灰豆爆。
  一句彌陀,誰知如此,百丈鼻頭,雲門足指。
  一句彌陀,正好轉身,山盡無路,溪回有村。
  一句彌陀,踏上頭關,水不是水,山依舊山。
  一句彌陀,萬重關透,佛手驢腳,面皮多厚。
  一句彌陀,格外宗通,泥牛吼月,木馬嘶風。
  一句彌陀,三玄三要,除卻楊修,阿誰知妙。
  一句彌陀,天然五位,只為分明,卻難領會。
  一句彌陀,全賓全主,師子咬人,鵝王擇乳。
  一句彌陀,四重料揀,收放卷舒,頂門有眼。
  一句彌陀,四種藏鋒,岩頭去後,誰善斯宗。
  一句彌陀,藏身無跡,此意誰知,華亭空憶。
  一句彌陀,本分禪宗,橫擔榔栗,直入千峰。
  一句彌陀,密轉不已,自己山河,山河自己。
  一句彌陀,大有來由,暗中書字,窗裏出牛。
  一句彌陀,誰善舉揚,龜毛拂短,兔角杖長。
  一句彌陀,六八宏願,冷便穿衣,饑來吃飯。
  一句彌陀,是何宗旨,雪峰輥球,天龍豎指。
  一句彌陀,得要明宗,攬草成藥,破壁飛龍。
  一句彌陀,全機勘破,勝金剛王,超木上座。
  一句彌陀,舊案全翻,喝退臨濟,棒走德山。
  一句彌陀,法身向上,如何若何,徒勞贊謗。
  一句彌陀,一點靈明,無星稱上,兩頭恰平。
  一句彌陀,一個主翁,若然兩物,用著融通。
  一句彌陀,坐鎮寰宇,燒返魂香,擊塗毒鼓。
  一句彌陀,切莫顢頇,月圓當戶,日出連山。
  一句彌陀,重新指點,拽下禪床,未是正眼。
  一句彌陀,成群合夥,覷井覷驢,是渠是我。
  一句彌陀,居不待蔔,盜入賊家,僧投寺宿。
  一句彌陀,父子投機,慈顏咫尺,愧久背違。
  一句彌陀,君臣道合,聖德天淵,慚難報答。
  一句彌陀,且淺商量,熏風南來,殿閣微涼。
  一句彌陀,仔細商量,心外無法,東土西方。
  一句彌陀,的當商量,店中焚被,庫下賣薑。
  一句彌陀,含靈普育,日麗山川,春榮草木。
  一句彌陀,九品蓮華,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一句彌陀,九品蓮華,布帛非儉,錦繡非奢。
  一句彌陀,九品蓮華,故鄉作客,別國為家。
  一句彌陀,九品蓮華,壺盧架上,卻結冬瓜。
  一句彌陀,曾聞多觜,雁過長空,影沉寒水。
  一句彌陀,今重告語,生實不生,去決定去。
  一句彌陀,念者為誰,會得了也,猶欠針錐。
  一句彌陀,撥塵見佛,佛亦是塵,塵是何物。
  一句彌陀,於意雲何,兩段不同,收歸上科。
  一句彌陀,願樂欲聞,草木真香,山水清音。
  一句彌陀,惟德是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一句彌陀,別啟玄關,一般雲月,各自溪山。
  一句彌陀,是殺人刀,當場拈起,鬼哭神嗥。
  一句彌陀,是活人劍,略露鋒芒,龍騰豹變。
  一句彌陀,轟雷掣電,法眼卷簾,三平斷案。
  一句彌陀,臨機自由,芭蕉柱杖,黃龍拳頭。
  一句彌陀,不用嘵嘵,但歸山去,自有柴燒。
  一句彌陀,頗深意致,買石雲饒,移華蝶至。
  一句彌陀,說山中話,六月松風,人間無價。
  一句彌陀,安樂故土,胡不歸來,鬧市有虎。
  一句彌陀,轉身就父,無計承歡,何敢背忤。
  一句彌陀,法本常住,綠樹啼鶯,動便飛去。
  一句彌陀,不勞融貫,心佛眾生,本來一串。
  一句彌陀,佛眼難窮,通身綿密,八面玲瓏。
  一句彌陀,∴字三點,喚破沙盆,作正法眼。
  一句彌陀,千車同軌,王庫寶刀,祖庭真髓。
  一句彌陀,坐大寶蓮,彌勒非後,釋迦不前。
  一句彌陀,全心相委,似金博金,如水投水。
  一句彌陀,百千卷經,水中鹽味,色裏膠青。
  一句彌陀,常寂滅相,時至華開,鶯啼柳上。
  一句彌陀,是究竟道,下士聞之,呵呵大笑。
  一句彌陀,殊非草草,救取丹霞,喚回趙老。
  一句彌陀,萬古空平,當人面目,大地眾生。
  一句彌陀,明珠走盤,看則有分,道即應難。
  一句彌陀,豐儉隨家,香嚴錐子,真淨袈裟。
  一句彌陀,建大法幢,寰中道契,化外魔降。
  一句彌陀,震大法雷,臥龍奮迅,蟄戶洞開。
  一句彌陀,吹大法螺,木童撫掌,石女高歌。
  一句彌陀,擊大法鼓,日月停輪,山河起舞。
  一句彌陀,無邊眾生,同時度竟,豈待更稱。
  一句彌陀,無盡煩惱,輥成一團,全身靠倒。
  一句彌陀,無量法門,慈氏樓閣,武陵桃源。
  一句彌陀,無上佛道,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一句彌陀,且不是佛,名本非名,物原無物。
  一句彌陀,何止唯心,山自高高,水自深深。
  一句彌陀,心佛雙彰,兩輪互照,一統無疆。
  一句彌陀,心佛兩亡,水歸滄海,雲去帝鄉。
  一句彌陀,離見超情,水清月現,印壞文成。
  一句彌陀,恰有明證,趙州狗子,卻無佛性。
  一句彌陀,宗提格外,劫火洞然,者個也壞。
  一句彌陀,道出大方,寂光有相,佛性無常。
  一句彌陀,人人知有,從東過西,進前叉手。
  一句彌陀,大家委悉,向下文長,付於來日。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從古至今,曾無一人逃得。)
  二信人命無常。(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一息不來,即為後世。)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五信佛語不虛。(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六信實有淨土。(如今娑婆無異,的的現有。)
  七信願生即生。(已今當願,已今當生,經有明文,豈欺我哉。)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信佛語故,則造後四。不信佛語,但造前四。故深信佛言,即深信自心也。修淨業者,能具此十種信心,其樂土之生,如操左券而取故物,夫何難之有。甲子七月,訥堂道人書。


  徹悟禪師行略
  師諱際醒,字徹悟,一字訥堂,又號夢東。京東豐潤縣人。俗姓馬,父諱萬璋,母高氏。師幼而穎異,長喜讀書,經史群籍,靡弗采覽。二十二歲,因大病,悟幻質無常,發出世志。病已,至房山縣,投三聖庵榮池老宿剃發。越明年,詣岫雲寺恒實律師圓具。次年聞香界寺隆一法師開演圓覺,師預會焉。晨夕研詰,精求奧義,遂悟圓覺全經大旨。複依增壽寺慧岸法師,聽講相宗,妙得其要。後曆心華寺遍空法師座下,聽法華楞嚴金剛等經,圓解頓開。於性相二宗,三觀十乘之旨,了無滯礙。乾隆三十三年冬,參廣通粹如純翁,明向上事,師資道合,乃印心焉。是為臨濟三十六世,磬山七世也。三十八年,粹翁遷萬壽寺。師繼席廣通,率眾參禪,策勵後學,津津不倦,十四年如一日。聲馳南北,宗風大振。每憶永明延壽禪師,乃禪門宗匠,尚歸心淨土,日課十萬彌陀,期生安養。況今末代,尤宜遵承,遂棲心淨土,主張蓮宗。日限尺香晤客,過此惟禮拜持念而已。五十七年,遷覺生寺,住持八年,百廢盡舉。於淨業堂外,別立三堂,曰涅槃,曰安養,曰學士,俾老病者有所依託,初學便於誦習。師於禪淨宗旨,皆深造其精奧。律己甚嚴,望人甚切。開導說法,如瓶瀉雲興。與眾精修,蓮風大扇。遐邇仰化,道俗歸心。當時法門為第一人。嘉慶五年,退居紅螺山資福寺,以期終歲。衲子依戀,追隨者甚眾。師為法為人,心終無厭。遂複留眾,俄成叢席。擔柴運水,泥壁補屋,一飲一餐,與眾共之,如是者又十年。十五年二月,詣萬壽寺掃粹祖塔,辭諸山外護。囑曰,幻緣不久,人世非常。虛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淨土好相見也。三月還山,命預辦荼毗事物。十月十七日,集眾付院務,命弟子松泉領眾主持。誡曰,念佛法門,三根普被,無機不收。吾數年來,與眾苦心建此道場,本為接待方來,同修淨業。凡吾所立規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轍,庶不負老僧與眾一片苦心也。臨示寂半月前,覺身微疾,命大眾助稱佛號,見虛空中幢幡無數,自西而來。乃告眾曰,淨土相現,吾將西歸矣。眾以住世相勸。師曰,百年如寄,終有所歸。吾得臻聖境。汝等當為師幸,何苦留耶。十二月十六日,命監院師貫一,設涅槃齋。十七日申刻,告眾曰,吾昨已見文殊觀音勢至三大士,今複蒙佛親垂接引,吾今去矣。眾稱佛號愈厲,師面西端坐合掌曰,稱一聲洪名,見一分相好。遂手結彌陀印,安詳而逝。眾聞異香浮空。供奉七日,面貌如生,慈和豐滿。發白變黑,光潤異常。二七入龕。三七荼毗。獲舍利百余粒。門弟子遵遺命,請靈骨葬於普同塔內。師生於乾隆六年十月十四日未時。終於嘉慶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申時。世壽七十,僧臘四十九,法臘四十有三。所著有示禪教律念佛伽陀行於世。嘉慶十七年壬申九月既望,有師之弟子惺聰者,持師行實,請述於余。余與師相契有年,素蒙開誨,啟迪良多。師真過量人也。六根通利。解悟超常。既具辯才。兼持苦行。始終如一。余所目睹。故此述不容一字假飾。愧余不文,特質言之以傳信雲爾。拈華寺慕蓮杜多,體寬通申敬述。

搜索此博客